查看原文
其他

要给《小时代》道歉了?

检票小哥 3号厅检票员工 2022-06-02

 

写在前面


这几天很多同行都在讨论《小时代》被夸上热搜这个事情。


多到某位同行直接局部照抄了我前年发过的一篇《小时代》影评。



最近难得有影视相关的话题,我自然也应该参与一下讨论。


这个事情是从某博主一条13万赞的微博,以及#小时代 现实主义#这个词条冲上热搜开始的。


热搜第二天,《小时代》的豆瓣条目涌进去了大量五星,原本由30多万人标记、7年未变的豆瓣分,开始上涨,从4.8一度到过5.0,最后回到了4.9。



如果说,到这里还能像给手撕鬼子打高分那次那样,用玩梗来为自己开脱,那他们所引发的后续,毫无疑问已经是一种歧视了。


从对上海富人阶层的嘲弄,发展到对上海整座城市的嘲弄,到对所有上海本地人的嘲弄,再到对上海“摩登”“开放”“市场化”“多元化”“国际化”这些发展成果的嘲弄,最终直接上升到了上海是“租界”“歪屁股城市”“活该”。


我看到的这些言论可都不是玩笑。


而要去反驳这些人用《小时代》来展开、例证以上的这些。我们就必须先弄清楚,郭敬明在《小时代》里到底在干嘛,真的在揭露上海吗?


然后再去考虑,为什么不能用《小时代》代表当刻的上海?为什么这样的玩梗在当下并不合适?


这两个问句,都并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所以今晚我们只能先回答第一个问题,第二个我们会留到明晚,再来一篇。


 

去说《小时代》代表上海的物质社会,其实是很牵强的。


只是那个自贡少年刚好闯荡的理想城市是上海,上海才成了《小时代》的故事载体。


而郭敬明也并非在批判和揭露其中的纸醉金迷、物欲横流,恰恰相反,他在外化自己内心构建的物质社会。


最好的例证就是他把自己写进了《小时代》里面,电影台词一共出现了三,四次他自己的名字。


第一次出现是林萧去催周崇光的稿子,周崇光说,那你是没催过郭敬明的稿子,有多难催。



然后林萧说,你们这些人都应该去浸猪笼。

 

后面几次也是类似,看似是自嘲,但是我们却总能感觉到一种自嘲和自恋同时存在的自我投射。

 

这种矛盾感还发生在宫洺和周崇光这两个角色身上,我相信大部分读过《小时代》原著的人都能感觉到,这两个角色真的都很像是郭敬明。

 

郭敬明喜欢收集杯子,正好宫洺也喜欢收集杯子;郭敬明在上海最贵的地段住,宫洺也住在那,还是自建的玻璃别墅。


 

郭敬明爱拖稿,于是周崇光也出了名爱拖稿;郭敬明很喜欢自己的少年气和被夸好看,而周崇光正好就是电影里被贴着美男子标签的明星作家。

 


同时他们之间又是矛盾的。

 

崇光是作家身份,公众人物,才华横溢的明星作家,以创作为重,不爱钱,幼稚,浪漫,享受被保护。

 

但宫洺不一样,他是商人身份,丝毫不掩盖自己对物质享受的看重,享受万人之上的俯视感,极端自信,商业才能卓越,做事狠绝,宁死也绝不让步。

 

我猜想,或许当我们对这种矛盾表示不解的时候,郭敬明只是想告诉我们这并不是矛盾,他们都是我自己,一体两面,

 

他想要告诉我们,“独裁者和创作者,是可以在一个人身上共存的”


所以,整一个《小时代》系列,从文本到影视化,都只是郭敬明对自己一路走来的投射,他把不同阶段的自己,分散到了一个很多个角色身上。


去安抚当年小城中自卑的自己,拥抱不依靠任何人完成蜕变的自己,用高度物质化的标准,把自己在大众眼中所有的缺点全部变成一种霸道的炫耀,以此反击所有舆论对他的批评。


这是《小时代》的本质。



 

那么《小时代》的问题到底在哪?

 

第一季的《演员请就位》很多人就提过一个问题——为什么郭敬明嘴巴上说起理论,头头是道,但是拍的片子就是不好?

 

这个问题其实不成立,因为在《小时代》的时候,郭导就已经是一个有过系统性学习的创作者了。

 

《小时代》也不是他的随意之作,你能在其中看到各种名导大师的影子。

 

第四部最后的灵魂俯拍,像不像是加斯帕·诺,运动长镜头像不像卡拉托佐夫 ,以平行蒙太奇来处理多线叙事,有没有《云图》的风采?

 

但问题还是在于郭导的自信。

 

这种自信驱使他把理论的掌握并不是去转化为实践,而是用于炫技。

 

这就成了《小时代》在技法上的大问题。

 

比如席城死的那场戏,郭导一共用了7种颜色的打光,彩虹一样,将一个狗血无比的意外,拍的有如佛光普照,好像下一秒就要把席城就地超度。

 



全片色调处理也是绝对的自成一派,冷暖色在全片以分钟为单位的来回切换了几十次。


 

角色塑造上,都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塑造手法,逻辑叙事彻底让位给了独属于郭导的意识流笔触。

 

但这个意识流不是大家以往听到的那种以人物内心写故事的手法,而是“导演想写啥就写啥”的野蛮意识流。

 

一开始还算正常,构建了一个精准的人物谱系,要在时代姐妹花里呈现出可以被各种人群代入的群像。

 

女神南湘,富婆顾里,普通人林萧,传统审美里的丑女宛如。


 

可是所谓的群像,都被郭导浪费成了一种标签,电影里的人物并不是一个群像交织的写法,而是想起一段写一段的存档式的。

 

人物的空间和时间,甚至人物关系,都可以在任何时候被模糊重置,想让人物出现在哪,人物就可以出现在哪,人物都不再是服务于剧情,甚至连服务于矛盾都谈不上,只是服务于巧合与误会。

 

最明显的就是第一二部里,林萧和简溪那段看的让我抓耳挠腮的人物关系。

 

最初简溪只是无意中看到了林萧包里的一个奢侈品戒指,认为女友和宫洺有染,这是第一个误会,也是第一个巧合。



但郭导完全不允许他们对这个误会有任何解释的机会。

 

因为他得让简溪因为这个误会,而去被别的女人喂水,被强吻,然后你们说巧不巧,林萧也正好在,正好看到。



又是误会,又是巧合,但郭导依旧不允许他们解释,不然后面两个人的撕逼就不能开始了。

 

但是在这个时候因为席城的闯入,顾里和顾源的矛盾戏要开始了。

 

那简溪和林萧怎么办?

 

好办,郭导说我们把林萧这条线存档一下,大家配合一下,先当做之前的都没发生吧。

 

俩人就又继续开开心心在一起了。



等到顾里的线讲完了,他爹也死了,郭导大概突然想起来还有林萧的事情没讲完,那就读档吧,于是上一场戏还开开心心的两人,突然在酒桌上开始大吵。


 

矛盾不够激烈怎么办,那就再来第三次巧合+误会——当林萧在医院看望奄奄一息的周崇光的时候,神出鬼没的简溪再一次正好出现在了病房门口,误会,吃醋,水到渠成。



这个时候顾里抢遗产的戏又要开始,得,那就继续存档吧!

 

俩人立刻又恢复到了欢乐小情侣的状态,不仅继续在一起,而且还很有情趣地约定互相给对方第一次。



后面我就不写下去了,反正后面光林萧的爱情线,就还有2次巧合,3次存档,反反复复,乐此不疲。

 

这种只靠误会和巧合叙事,以读档存档来写人物群像的方法,真的是有点东西。

 

还有很多人推崇的撕逼戏。

 

它的本质还是在于写人,郭导再一次创新了一种炸弹式写法,人物自带歇斯底里症,你朝我吼,我第一反应不是解释你的误会,而是比你吼的更大声。

 

每个角色脑袋上都像是自带一根引线的,每一次撕逼都不是被对方激怒的,是被上帝郭敬明拿着打火机一个一个点燃的。

 

真的是无差别骂人。



也因此产生了一种,你骂我,我不止骂你,我还骂别人,逮到谁骂谁的团战效果。

 

郭导玩的东西还不止这些。

 

还是影史上第一位,只用一部电影,就可以同时包括「qq秀电影」,「ppt电影」,「mv电影」导演。

 

4部片一共出现了多少套奢侈品衣服我是数不清的,但是每一部结尾密密麻麻的品牌鸣谢观众应该都能明白,郭导到底想给我们看什么。



PPT则是因为缺少主线,只能靠碎片化的撕逼来串起整个电影,所以旁白被滥用到了一种非常夸张的地步。

 

特别是前两部,大部分时候如果把镜头再拉远一点,我都能想象成杨幂在讲台上以自己拙劣的台词功底,拿着激光笔对着投影仪和我们讲故事的画面。

 

至于MV,不用听,去数一下每一部最后用过的音乐鸣谢,我保证是你看过的非音乐电影里最多的。


今晚就说到这吧,明晚再写一篇,聊聊另一些关于当下上海的“常识”。



音乐/

配图/《小时代123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