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部真那么好?

灰白 3号厅检票员工 2023-10-25
写在前面

昨晚发了批评古偶剧多且雷同、低质的文后,后台一直有人提到两个认为「相对正面」的案例,希望我们写写,一个是《莲花楼》,一个是《长相思》。

《莲花楼》还在写,《长相思》我们已经写完了,也刚刚超前开放了大结局(提示:下文会涉及大结局剧透),我们正好就顺着这次大家的提及,聊聊这部剧,到底算不算是一次正面示范。

《长相思》

正文

我很早就读过《长相思》的原著小说,放在当年的维度来看,的确值得豆瓣8.1分,而剧也挺聪明,在主题和内容上都基本选择了复刻,加上作者桐华本人参与编剧、演员尤其杨紫的演技加成,不得不说,剧有好看的一面。

一个是情感线和人物线的叠合叙述,巧妙有效。

很多古言甜宠都是单调的分离式叙述,先给观众看女主如何苦难悲惨,后期如何被男主治愈,或者如何复仇逆袭,走向非常好猜。

而原著里,《长相思》似乎是有意在破解这一套的,故事本就没那么浓烈,流落大荒的皓翎国王姬玖瑶(杨紫饰)经历流浪之苦,作为平民与青丘公子涂山璟(邓为饰)相遇相爱,意外与九头妖相柳(檀健次饰)结缘,又与自己的表哥玱玹(张晚意饰)相认,最终恢复身份,相助表哥统一大业。

在叙述中,固然也以女主为主轴,但她的孤独和遭遇,不是用来堆砌以博得同情的,而是在与他人的情感交流里,随着她淡然的性情穿插流露而出的。

这里面就存在非常广阔的情感张力:三个男性给予她的每一点关心,甜蜜,或是每一次失约、辜负,都反映着她内心不同面向的残缺,甜与虐得到了不可思议的交融。

剧复现和强化了这一点,就拿小夭和涂山璟这条情感线来说,她对涂山璟的恋慕,很大程度是出于对依赖感的需求。

自流落大荒后,她受尽欺凌,不敢信任任何人,也恰恰最渴求一个依靠。

涂山璟于是被她反复地考验,这份考验带来了最多的玻璃与糖:在涂山璟恢复青丘公子身份,不再是陪伴小夭的叶十七后,和小夭不约而同外出闲逛,小夭明知他在,故意说,“再叫一声十七,也不会有人出现在我身边了”。

涂山璟出现背后,应了一声:“我在。”

对于涂山璟,这是许诺,他愿意一直当她的叶十七;对于小夭,这是对内心依赖需求的又一次满足。

相柳则像是小夭的理想化镜像,他们都曾独自飘零,有着过于相像的际遇和孤独,都难以向对方主动走近一步;同时,他相貌完美,能力高超,来去自由,这些都是小夭自认匮乏的特质。

因此剧设计了相柳试探小夭心意,而小夭一再推拒的桥段,例如当相柳一直注视小夭,小夭的反应是不自在和后退:“你看着我干什么,论姿色,你看我还不如拿镜子照照你自己呢。”

这反映的便是为了谋生,被迫变幻容貌多年的她,内心总在作祟的自卑感。

后面相柳化身风流的防风邶,又承载了另一种形式的豁达,吃喝玩乐,无所牵挂。从她舍不得离开清水镇、失去玟小六身份可见,这也是她一以贯之的对随性生活的渴望。

他们就像最合适的玩伴,在彼此面前可以袒露和释放自己。

和不同男性角色之间的情感关系,是小夭内心不同面向的需求投射。

那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叙述方式?

除了叙述上更为高效利落,也是服务于原著另一个优点,那就是让情感只成为辅助人物了解自己,进而实现内心诉求的手段,试图建构以人为主,侧映现实和人心的仙侠世界观。

这一点主要就体现在,几个主要角色所生发的情感羁绊,所做出的一切选择,都不仅关乎情爱,更关乎责任,立场,关乎对人生的认知和想象。

就比如对于小夭的表哥玱玹而言,因为自小失去双亲,长大后也无人庇护,难以保护唯一的亲人小夭。

因此他认为只有成为帝王,才能护佑心爱之人,这也指引他在情感上走向了背离小夭的命运。

剧用两段铺垫表达了这一点,幼时玱玹被孩童合伙推倒欺辱,需要小夭相救;长大后玱玹和小夭回到西炎,参加王叔儿子的一个晚宴,进入院门却受尽冷落。

还有一段更明显的是,他为了拉拢一方势力赤水族王子丰隆,不得不接受了丰隆妹妹的示好。

在那之后,他对小夭说:“无论如何,咱们俩至少要有一个人过得开心吧。”他说的是,他从此愿意只当哥哥,护她开心。

在爱和权力之间,权力是被他前置的。

而涂山璟的核心词,是身份,更具体点说,是阶级。

他身为家中二公子,作为阶级得利者,被早早订婚,后因为被妾生的哥哥报复,看清了自己若失去身份,一无所有的事实。

他并不看重身份,但事实是身份让他被爱,教会了他如何周到地爱人,同时身份是禁锢,让他难以越制。

剧为此设计了两次改编,一次是他跟家族联姻的对象退婚,所有台词都带着基于身份的体面,“奶奶可以认你作孙女,以涂山氏小姐的身份为你另择良配,涂山氏定会厚备嫁妆,护你一世...我承诺,有涂山氏的地方就有防风氏,绝不会让防风氏因退婚而受到一丝一毫伤害。”

这里既是在强化他不愿伤人的素养,亦是在阐明阶级身份对于他的浸润,这种素养来源于优渥物质的底气,也来自他所处高位的规则驯化。

一次是第三十集,涂山璟晚到,小夭已因被父辈仇敌虐杀,他对小夭说“是我太贪心了,舍不得放弃涂山璟的身份”,这句台词固然不算好,但他说的其实就是,他意识到在取舍上太过犹豫,不舍得伤害奶奶和族人,辜负阶级责任,让小夭忍受了太多的别离和痛苦。

这些都保证了一定的可看性。

但同时,也因为复刻原著,而原著本身就是古早言情小说,有很多局限也一并呈现了出来,再加上篇幅上的取舍,导致剧的缺点也非常清晰。

一个是除了小夭外,对女性角色以及女性友谊的刻画,失之丰富。

例如阿念,和小夭一样同为王姬,有着自己的情感和忧愁,但剧只赋予了她因被骄纵而任性、天真的特质,没有给到太多的变化空间,后期的“懂事”也让所谓成长显得仓促。

对于纠葛在小夭和涂山璟之间的女二,也没有用一点篇幅去解释她对权力的渴望,只是让别人草草带过说“她再不稀罕涂山璟,也舍不得涂山氏夫人的身份”。

同时强调了女二对于涂山璟哥哥的崇尚爱慕、对于对手的凶狠和算计,整体因为欠缺交代,显得单薄和工具化。

包括处事利落,心机细密的神农馨悦,也因为在哥哥帮助玱玹看清天下局势时,提了一句,而被自己哥哥评价为“平时那么聪明,这时候怎么还小肚鸡肠起来了,她哪里懂得我们的雄心壮志。”

如此低估女性能力,轻蔑女性的言语,实为陈旧落后。

女性之间的情谊也显得空洞。就比如小夭和馨悦,明明彼此有交心接触,可小夭被确认死亡之后,馨悦从台词到行为都因过分简洁,只见礼仪,不见情谊;

馨悦和女二也是如此,曾多次同行游玩,却只因为一次争吵而迅速闹翻,每一段都透着虚假。

一个是过分强调了虐情特质,不仅让部分男性角色延续了“暴力爱”“霸道爱”“控制狂”的过时特性,还在不少情感转折上延续了狗血的戏剧化处理。

前一点主要体现在相柳这个角色上,前期把女主当药包,咬脖子吸血,后面也动辄把女主扔到深海里,让她凭借微弱灵力游回去,种种行为尽显残酷。

在当年的书里,这样的角色由于本色深情,也最终回报了深沉的爱,不会显得有太大问题,但随着女性意识觉醒,其中一些非必要行为,很难不被看作是以爱为名,美化了角色的控制和操纵欲。

后一点主要体现在涂山璟和小夭的感情之间,就说第一季结局吧,把涂山璟奶奶为氏族的忍耐操劳、在联姻间的考虑一笔略去,接了续命蛊而日日忍受疼痛也不曾提及,让奶奶当工具人,把男女主情感卡在一个再狗血不过的误会上:奶奶给涂山璟下药,好让他和女二同房,且女二怀孕。

明明可以进行更现代化的改编却一味复刻,这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偷懒,难免落于俗套,为虐而虐。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是剧对于原著质感的误认,尤其是在一些细节设计上。

诚然,原著的故事没那么大张大合,气息比较淡,但这放到剧里,并不意味着更小的场面、更少的信息交代、更平淡的人物情绪反应,这只是非常片面的对质感的理解。

比如小夭恢复王姬身份的那场戏,剧里只安排了一个简单的入殿场景,同时只侧重展示几个男性角色的反应,而忽略朝堂众人的反应,缺乏隆重氛围的铺垫。

这和小夭身份的尊贵程度是相悖的,跟后面她在别国受到的优待难以匹配。

还有小夭被虐杀那一场,不仅关于阵法欠缺交代,男性角色过来相救的状态也不太相宜,尤其涂山璟作为深爱她的人,无论是肢体动作、神态、哭戏,整体反应都过于克制。

而从剧放出的官方花絮可以看出,这和运镜以及剪辑的关系很大,演员现场的情绪其实是浓烈的,也比较贴合原著,因为此时的涂山璟认为小夭已死,满心绝望,不愿离开阵法,只一心陪同殉情。

这就导致,所谓“少而高级”的选择,或许是保证了场面的克制好看,但问题一定是更多的,人物情感孱弱,剧情被观众理解偏颇(整场戏看上去更像是涂山璟无心救人,反而先纵火),让剧在原有的优点上降格。

总的来说,它有一些相对流水线古偶剧更为进步的地方,同时也未能摆脱一些剧作通病,两两相冲,要说是古偶剧正面的高分范本,可能还算不太上。

配图/《长相思》
音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