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一部烂片
写在前面
今晚写最新的院线片,也是2024开年第一部烂片:
《动物园里有什么》
这部主演是包贝尔,虽说我一直觉得谁谁“逢演必烂”这种针对演员的定律,很可能是以偏概全,不过在看之前,我顺手算了一下包贝尔近几年的8部主演电影的豆瓣平均分,很高,4.61。
看完之后,很遗憾,这部再一次论证了这个定律,怎么都高不过这个分数。
和包贝尔挂钩的还有一个标签,就是翻拍片,像《我的女友是机器人》、《阳光姐妹淘》等“大作”,从片名就能看出翻拍了哪部。
这一部也是翻拍,原作是豆瓣6.6分的韩片《秘密动物园》,质量本来也不怎么样,胜在有种一本正经的好笑,就像短评说的,观感讨喜。
然而这部的本土化也再一次是失败的,把优点全都格式化了,再怎么复刻故事,人物,和主题创意,都越看越讨厌。
正文
之所以观感会如此迥异,一大原因是这部未能理解原作的核心所在,走偏了路。
原作的设定本来就比较荒诞,有种社会寓言脑洞的感觉,一个职员意外要接管一家濒临倒闭的动物园,动物数量不足,只能让员工扮演动物来寻求生机,而人和动物的存亡,都掌控在财阀手里。
导演也比较聪明,往深度里走太难,就往治愈喜剧上走,于是笑料和落点都不在于人,而在于“人扮动物”的身份错位,在一种随时可能被戳破的风险里,制造一些自然的萌感,
比如扮演北极熊的,怕见人露馅,羞怯地躲在假山后,露出毛茸茸的耳朵。
扮演狮子的,为了尾巴不露馅,只能一直保持呆滞的正面,就算小朋友绕到背后,他也只能调转位置,给大家看正面,很喜感。
大多数人常常是以一个相当逼真的动物形象出现的,还都是比较可爱的树獭、北极熊之类,对那些套路的商战争斗部分,有很大的消解意义。
《动物园里有什么》也走的喜剧路线,动物还本土化成了我们喜爱的熊猫,袋鼠等,但主创好像根本就没想过怎么在这个框架里加入本土化笑点,让观众觉得亲切,依然把人居于主位,搬了老一套屎尿屁的梗往里加。
这一点最明显就体现在,连动物道具都是不逼真的,四肢和动作怎么看都像是个人,笑点设计也是往拟人化方向做。
比如扮演猩猩的,在大家意外看见它会喝东西后,大家开始给它扔酒,他直接就喝了,然后醉倒。
熊猫这边也是同样的逻辑,让他在无聊时练单杠,手臂看上去特别像人。
且不说这些设计假不假,容不容易穿帮,这基本上就是浪费了这个创意啊,动物元素几乎失去了所有的助益作用。
假动物都不好笑,人的喜剧部分就显得更突兀了。
比如原本要收购动物园,但和辞职单干的前下属石途(包贝尔饰)赌气,所以没收购的老板(贾冰饰),为了搞黄动物园,让人暗算,那人给熊猫下了有泻药的笋,但熊猫是人扮的,肯定不会吃,那这个梗怎么奏效呢?
就是让所谓熊猫保护基地的人过来,以要收走熊猫为由,硬是舔了这个笋一口,补一句“我就说这不是哪哪的笋”来强行解释,然后在高速公路上呕吐、拉稀,丑态百出。
比如要让一直盛气凌人的老板吃瘪,做法仍然是去刻画人物的愚蠢,让他以为所有动物都是假扮的,死活要去戳穿那只真正的熊,一番挑逗后,在盛怒的熊面前服软,被熊当玩具一样拱。
就算没有假动物这回事,这些低质量的烂俗部分都还是成立的,完全是段子式的写法。
对人物的本土化也是失败的。
原作里的主角不得不听从上司指令,从负责动物园到最后失去动物园,都没有选择权,主角对动物的感觉也从开始的无感,到结局有所变化。
而这部想要具象化人物的社畜困境,方法却是把人物推向了戏剧化的极端。
每个人物的抉择都是不需要理由,不需要铺垫的,包贝尔演的石途,为了反抗苛待自己的老板,脑门一拍就把房子卖了,要买动物园卖给自己前东家,赚其中的差价。
他的同伴也和他一样,丝毫不考虑其中的风险,只是早餐摊上听他那么一说,就为此甘愿负四十万的债,像出门买了杯奶茶一样随意。
包括他们和员工之间也就吃了顿饭的交情,后面突然得知一个女员工的男友出轨,又是脑门一拍,就全员穿上动物装去给她报仇,替她殴打男友。
cos动物不怎么样,cos正义联盟倒挺溜。
每个人物的特性也是固定不变的,主角石途是凄惨忍辱的,老板是暴力和压榨的,动辄就踹石途。
石途辞职买下动物园之后,动物园的员工都是善意的,很快就接受了假扮动物这件事,并完全和石途一条心。
老板新招的属下是恶毒的,等同老板的翻版,为了十万,毫不犹豫地去想一切陷害动物园的伎俩。正反派是永恒对立的。
这就导致,每个人物都非常固定和刻板,开头是什么样,结局还是什么样,甚至没有那头抑郁的,暴走过的熊有弧光。
这也和表演有很大关系。
对于这样的脑洞型故事,用表演来增强观众的信服感是非常重要的,原作在表演上也合格,而这部里面绝大多数演员表演都很差,要么用力过猛,太过浮夸。
比如包贝尔和贾冰,包贝尔的表演还是一如既往地浅层,表现自己职场受挫的方式就只有一种。
无论是因为被老板叫走,导致没吃的饭盒被阿姨收走,还是在饭桌上吃不到自己想吃的菜,直接从面孔上流露不满、委屈和怨怼,跟他职场老人的设定完全背离。
贾冰作为老板,所有表演都是纯恶人的方式,说话一定是用力的,同时调动五官去传递那种恶狠狠的状态,加重了角色本身的脸谱。
要么好像是演员自己就知道,他们是在表演一件很假的事,随时要收工说“我不演了”的感觉。
尤其那两个动物园的女员工,一个说是自己关心了那头抑郁的熊多年,可是喂饭时给它唱童谣的戏分里,调子和神态都像过年时被亲戚拉上去表演,不包含一丝感情。
另一个则是完全没有自己的情绪和个性,让她做什么就做什么,让散伙就散伙,一个表情贯穿到底。
最可笑的是,电影最后还以煽情来收尾,当这场闹剧被戳破,之前围观过动物、给动物贡献流量的人很愤怒,在网上骂“假的就是假的!”“退钱!”“道歉!”
一手导致了这一切的石途,倒像个被冤枉了的大善人一样,悲伤地说自己会把钱都退了,还会给大家发遣散费。
然后员工也抹着眼泪,在这个好像随时要拿出一盘饺子的氛围里,推辞说不要。
不知道别人怎么样,反正当红色字体的“道歉”在银幕上放大的时候,我心里想的就是,嗯,这就是这部电影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