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新片,刷新评分
写在前面
今晚聊前两天上映的一部纪录片——
《里斯本丸沉没》
《里斯本丸沉没》豆瓣刚开分,9.2,今年目前评分最高的国产电影,在数据集里,将近95%的观众都给出了四五星的打分。
片子的质量确实值得这一分数,个人认为,这部甚至可以说是近几年大银幕能上映的最好的一部国产纪录片。以及,这部片子珍贵到,比起这部片承载的意义,评分或许都显得没那么重要。
大家不用担心自己并不清楚什么是里斯本丸,在没看电影前,我也不知道,就连《里斯本丸沉没》的导演方励,都是在2014年作为韩寒电影《后会无期》的制片人去到浙江舟山的东极岛拍片时,才知道「里斯本丸」。
简单来说,里斯本丸是一艘二战期间在东极岛海域沉没的船,船上八百多名英国人丧生,三百多名英国人被中国渔民救了。
然而,哪怕牵涉这么多生命,这依旧是个在历史上不被提起的事件。
导演方励拍这部片的目的,就是想让大家知道里斯本丸。
那么,既然里斯本丸对于大家完全是陌生的,那么这部纪录片的一大难点,便是需要激起大家对于陌生事件的了解欲。
于是,片子在叙事上用了些技巧,作了一步步的引导。
首先,方励跑到伦敦街头,做了大量的群访,他不断地询问路人:你知道里斯本丸吗?
意料之中的,得到的答案都是“不知道”,也有人面对这一问话发出疑问:为什么要这么关注一艘船?
这句话也是观众们心里的疑问,然后方励直言,那艘船上受害者庞大,这个故事已经过去八十年,而如今这段历史依旧仿若空白,“再不拍,就来不及了”。
接着,方励为了打捞这段历史,他在海外的电视、报纸、电台等各种媒介发布寻人启事,在版面上鲜明地留下“WHERE ARE U?”的呼唤,寻找1942年里斯本丸沉船事件中的幸存者和他们的后人。
终于,找到了两位还活着的幸存者,都已近百岁高龄,以及找到了380多位幸存者的后人。接着,摄制组去寻访散落在英国近百座城镇的这些人们,从他们那里获得了书信、手记、生前录音等资料,更获得了亲历者珍贵的口述经历。
至此,这些碎片将整个事件拼起来了。为了更好讲述当时的场景,片子用动画模拟再现了沉船的始末。整个过程就像是一场三幕剧,有着明晰的起、转、合。
事件的起始,这些英国人为什么到了里斯本丸上?
那得回溯到1941年,日本在12月偷袭了珍珠港之后,下一步又突袭了香港。在香港的英国盟军和日军交战,最终不敌,香港在圣诞节陷落了。就这样,一千八百多名英军成为了日军的战俘。
他们先是被关在集中营度过了八个月的苦役生活,然后在1942年的秋天被里斯本丸号送往日本。
事件的转折,里斯本丸为什么沉船了?
因为,就在香港去日本的路上,当里斯本丸行进到美军巡航的东极岛海域时,被美国的鲈鱼号潜艇发现。鲈鱼号向里斯本丸发射多枚鱼雷。
从鱼雷射中里斯本丸,到里斯本丸彻底沉没之间,有25个小时。这25小时内,船上八百多名日本军民成功乘日方救援船撤退,而日军为了防止战俘逃亡,将所有英军封锁在船舱底,用木板钉死所有舱口,并将试图逃脱的英军战俘开枪射杀。
事件的结局,存活的英国人是为何获救的?
在里斯本丸沉没后,许多英国人在海面上挣扎,过程中日军亦在不断朝他们开枪。
周边各小岛的中国渔民们在发现这一海难后,自发地出动渔船去海上救人,往返不停地救下三百多人。而日军看到渔民救人后,意识到此事件已有众多目击者,他们怕此次屠杀战俘会引来国际谴责,就停止了射击。
这下,三幕剧的起承转合都有了,具备了叙事上的故事感。时间从1942年拨回当下时空,方励在舟山海域做多次海洋探测,在海底找到了沉没的里斯本丸,绘制出了沉船位置声纳图。
这部片在一定程度上有点像是韩国调查世越号的纪录片《那天,大海》,去寻找沉船,并调查沉船原因,重新组织了那天大海上发生的事情。
然而,这部纪录片想做的就是给大家看这个事件的「全貌」吗?
并不是。上面那些种种只是让大家进入这个故事,都是让大家去关注这一事件的钩子。
相反的,这部片想表达的是,哪怕沉船过程已纪实复刻,这一沉船事件依旧没有所谓的全貌。
因为在如此复杂的政局和快速流失的记忆之下,没有人知道全貌,亦不可能有全貌。
在视角上,方励找到了这一事件里,英、日、美、中四方牵涉其中的一些个体,给我们看他们四方的立场与经历。
那些英国的士兵们,他们原本并不在香港,因为欧洲战场不再需要他们,他们在1941年被派了过来。接着,香港保卫战开始了,后来,他们上了里斯本丸号,再后来,他们有的辗转多年回到了家乡,有些再也没有回去。
而连他们的家人,也无从得知他们的下落——有一位士兵的墓碑下,只有一行小字,写着“二等兵肯尼思可能是被淹死了”。
里斯本丸的船长,日本人经田茂(这还是方励通过在日本合法的私家侦探社找到的他家人)他曾对日军弃船封舱的决策提出异议,但无济于事。战俘的生命由军队决定,他没有拒绝的权力。他在回到日本后的两年里只待在家里,一天抽五十多根烟,最后因肺癌去世。
美国鲈鱼号的机械师,他是按下鱼雷发射按钮的人。他被授予的任务是击落所有日本船,以推动战局。因里斯本丸没有作运战俘的标识(根据国际法,运载战俘的船只应悬挂红十字旗),鲈鱼号认为这是日方的武装运输船,所以发动鱼雷攻击。
后来,当这位机械师知道船上是英国战俘后,他得了严重的创伤后遗症。多年后,他与一位幸存的英国士兵重逢,他抱着对方,哭着说对不起。
参与救人的中国渔民,林阿根,那年他才15岁。他的父亲曾因海难去世,于是他义无反顾地选择救下海难中的人。这些英国盟军被安置在天后宫庙宇内,以及渔民们家里。
24小时后,日本人上岛搜人,贫苦的渔民们无法庇佑他们,除了三名英国人成功藏起来之外,其他都被悉数押走。
从四个视角看,战争中的每一方,在当时的历史处境里,都在做自己的身份框架内该做的事。
我们也得以看见,哪怕这一场沉船事件牵涉诸多生命,依旧只是二战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里,胜败的一小部分。而这个事件的背后,是国家乃至整个国际局势的结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
而个体们,卡在大结构里的巨大齿轮里,动弹不得、无可奈何。
这部片无意去剖解这一悲剧背后的政治时局,敌我战略,而是关注于每一个被战争这一大时代辱没的人。片子透过「里斯本丸沉没」这一不为人所知的事件,意在完成一场在宏大历史叙事之下的微观史书写。
这是战争的另一种视角,即去看在被大历史所遗忘的那一隅里,被卷入其中的普通人们,曾历经怎样的抑遏与抵抗。
正因如此,片子在呈现每一个体的故事时,几乎剥离了他们的政治标签,让他们回归到仅仅是「人」的身份。他们呈现出的在极端困境下的人性,成为影片的情感核心。
比如,一位士兵在被俘前给家里寄信,告诉家人,自己爱上了一位中国女孩,想在圣诞完成婚礼。后来,家里没有等到儿子带着异国妻子归来,因为香港在圣诞期间陷落了。
还有一位士兵,专门给尚不更事的五岁弟弟写了信,嘱托弟弟一定要照顾好母亲。很多年后,弟弟长大了,才懂得这封信是哥哥的遗言。
还有一位妻子,在沉船后三年,才收到丈夫在上船前写的最后一封信,信里的最后一句话写着,“我在这边身体很好,我相信我们很快就会团聚”。
还有里斯本丸三号舱的两百多个人们。他们在沉船时无法逃脱,在船沉没前,他们在绝望中仍唱着歌,歌声在沉船前的最后时刻回荡。
这些身处战争的人们,每次挥别和出发,所面对的都是个人难以预言的命运。
一滴水,怎么会知道洪流奔腾的方向呢?
但这滴水所折射出的,个体的生命与情感,依旧是我们去理解战争、理解历史的一部分。那是人类在战争中的共同体验,无关民族,无关国界。
片子里有一句话是,“活下来的人也没有真正活着”。
所以,战争的真正代价是什么呢?
是政治格局的改变吗?
亦或是,无数个体在洪流中失去的一切。
音乐/
配图/《里斯本丸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