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一个有温度的数学教师

数学文化征文 好玩的数学 2022-07-17

本文为“数学文化阅读心得征文比赛”参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点击图片查看征文比赛通知。

☞数学文化阅读心得征文比赛延期通知


做一个有温度的数学教师

作者:陈子晴

作品编号:028

投稿时间:2019.7.29



对史宁中先生的了解,缘于一次评课,缘于他的三句话: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习者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进而本能地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就是这样的三句话,让我将“数学素养”这个词深深刻在脑海里,也让我更有兴趣地去读史宁中先生地著作。


作为一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小学数学教师,遇到史教授的这本《数学基本思想与教学》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初出茅庐,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从学习数学到学习数学教育,一切于我而言是崭新的、是充满好奇的、也是充满挑战的。我一直在思考:我究竟要成为一名怎样的数学教师?而这本书,就像是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史教授的观点和言论无疑告诉了我答案,给了我一个前进的目标与方向。


在书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史教授关于“数学教师的素养”的对话录。正如史教授所说,首先要努力成为一名好的教师,既要热爱教育事业,又要具有明确的教育理念,还要学会反思和研究。而中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具备一些特有的数学素养。看到这里,我不由得开始思考:我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每天和孩子们一起学数学、聊数学、玩数学,那么这些数学教师应该具有的数学素养是否体现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史教授的文字解答了我的困惑,也告诉我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做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


1.具有扎实的数学专业基础


史教授说过,中小学数学教师在专业上最起码的要求是,对于中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所涉及的几何学、代数学、统计与概率等领域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作为一名数学专业的师范毕业生,虽然面对的教授对象是小学生,但我却从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除教授课本内容外,课后我还和学生一起阅读数学绘本,讲数学历史,探讨相关的思维训练题。就像史教授说的:什么样的数学教育才有利于真正理解、有利于独立思考、有利于获取真正的事实呢?这就是突出数学基本思想的数学教育。所以,新课程标准中将“双基”扩展为“四基”,明确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要求,就是希望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中,除了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能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这些感悟和经验,就是在学生已经忘记数学概念、证明方法和解题技巧后,唯一记得的,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宝贵财富。所以,作为一名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唯有持续学习,持续思考,才可以真正带给学生一个受益终生的数学教育。


2.全面把握数学学科知识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的本质是研究“关系”。因此,比较清楚地把握数学学科体系中知识的核心思想,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同时了解这些数学知识的教育价值对于一名一线教师而言至关重要。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时,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之后,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和本质,丰富平面图形的知识体系,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忆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实现对旧知的重新组织和建构,引发对“万能的面积公式”的探讨。并且利用钉子版逐步演示梯形上底不断减小至0和梯形上底不断增大至上底=下底的过程,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梯形通过变化可以变成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并且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变形可以变成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初步感受平面图形间的联系。接着,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发现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变形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加深对“万能的面积公式”的直观感受。


在课堂中,总有再多一次的认识。教师应该真正建立在知识内部联系的基础上,全面把握数学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完备的数学知识体系。


3.准确把握教材的新特征,明确其重点、难点与关键


史教授在书中提出,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全面了解现行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特点,对于数学课程中每个领域的突出特点要有比较准确的把握。的确,在我的日常教学过程中,非常关注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同时,也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意识,要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例如,在五年级教学2、3、5的倍数特征之后,学生只是能够记住2、3、5的倍数的特征,但为什么这样判断学生并不清楚,而且也未曾想过去追求特征背后的道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为什么判断2、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而判断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呢?促使学生重新审视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发质疑。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结论产生质疑,从知识的深处发现问题。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借助数的组成算式来说理,将抽象的推理变成直观的演示。这个探索的过程,既积累了数学问题的活动经验,也可以感受数学理性精神的魅力。这样的推理和抽象的过程,也是数学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良好体现。


4.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


史教授提出:在教学中,必须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作为一名年轻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我也会创造性的使用素材,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身边数学的魅力。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解决分段计费问题》时,我以长沙市出租车的收费标准引入课题,让学生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紧紧依托线段图,着力刻画“分段、对应”的数学思想,构建分段计费问题模型。而在拓展练习中,我以长沙地铁计费标准为背景,同样利用线段图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分段计费标准,让学生经历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不同情况,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分段计费的解题策略,巩固问题模型。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感兴趣的问题中学习数学,同时也能够利用学到的方法解决其他的分段计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良好的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好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及习惯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让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长方体特征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理解研究立体图形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对于立体图形的认识,应遵循先整体后局部、先直观后抽象的原则,充分利用立体图形的实物、模型等资源,先通过整体直观感知,再抽象有关特征,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立体图形研究的基本思路。


首先,通过组织学生从众多立体图形中“摸”出长方体,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感知,把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长方体的直观认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接着,让学生分享成功“摸”出长方体的经验,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判断长方体的理由,与非长方体进行有效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感受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在学生的对比描述与教师的提问引导下,学生进一步发现了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并理解从面、棱、顶点三个要素来描述立体图形特征的必要性,从而确定研究长方体特征的基本研究思路,给学生搭建研究立体图形特征的脚手架。这也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深化了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渗透了研究和学习立体图形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发现,这样的课堂学生更喜爱,更乐于参与,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会高很多。


史教授借助文字,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和我们交流。读罢此书,深受启发,也更加明确了自己成长的目标与方向。作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学会借用数学的语言讲述故事、讲授知识,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做有思考、有启发的小学数学课堂,做有温度、有理想的小学数学教师。


请读者为作品028号打分

(打分结果将作为评奖的指标之一,也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也想参赛↓↓↓

数学文化阅读心得征文比赛


传播数学,普及大众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身边的朋友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多好玩的数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