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美食冷知识,这些小吃绝对惊艳你的嘴!
图文| 源于网络 整理 | 婵小小
今天沉痛悼念袁隆平院士!让国人吃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今天离我们而去了,因为他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吃上大米,至少是不那么稀罕地只能过年吃一顿(指北方人,尤其西北、华北人),今天在我们深切愐怀袁院士之即,看一下我们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将普通的大米玩出了各种花样。
米豆腐是川、湘、黔、赣、鄂地区著名的地方小吃。此菜润滑鲜嫩、酸辣可口。它是用大米淘洗浸泡后加水磨成米浆,然后加碱熬制,冷却,形成块状“豆腐”即成。食用时切成小片放入凉水中再捞出,盛入容器后,将切好的大头菜、盐菜、酥黄豆、酥花生、葱花等适合个人味口的不同佐料末与汤汁放于米豆腐上即可。
“杀年猪、做米酒、打糍粑、腌腊肉”,在很多地方,糍粑都是过年必备的传统食品之一。糍粑由糯米蒸熟再通过特质石材凹槽冲打而成,手工打糍粑很费力,但是做出来的糍粑柔软细腻,味道极佳。
糍粑的吃法很多,烤、蒸、煮、炸、煎都可。小时候最喜欢的吃法是在取暖的炭火盘上支个铁架,在木炭一明一暗的燃烧中,看着糍粑慢慢烤到中间鼓起、两面金黄,有时候表面会裂开,“扑”的一声轻响,伴随着热气,一股清香扑面而来..
汤圆是中国传统小吃的代表之一,起源于宋朝。当时明州(现为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的食品 ,即用黑芝麻、猪油、白砂糖为原料,首先把黑芝麻磨制成粉末状,然后猪油、白砂糖相继放入混合物揉成团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
米线为云南最常见之小吃,古烹饪书《食次》之中,记米线为“粲”。云南米线做法甚至可多达几十种,过桥米线,小锅米线、凉米线、鸡丝米线、豆花米线……可以说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云南人做不出的口味。
米粉在中国南方地区非常流行,是指以大米为原料,经浸泡、蒸煮、压条等工序制成的条状、丝状米制品,条细而匀,色泽洁白,轻松晶莹,煮炒易熟,汤干均可,饮食便利,独具一种风味。
年糕,中华民族的传统食物,属于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是一种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米糕拥有很悠久的历史,汉朝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过去,农村家家会做米糕,过年、乔迁、结婚都要吃米糕。米糕的做法很简单,淘米——轧粉——筛粉——放馅——上锅蒸,看起来步骤并没有很多,但殊不知每一个步骤后面,都深藏着学问。
包米果是流行于江西赣南地区的特色小吃,因"皮薄润滑、料多爽口"而美名远扬。其做法很简单:把大米用冷水浸一天一晚,尔后磨成米桨,把桨均匀地淋在用竹篾编织成的圆形汤皮簸箕内,待桨薄薄的淌满簸箕面时,就放在锅里用旺火蒸熟,就成了汤皮,然后用篾子划成若干小块,从簸箕内撕下,加上炒熟的佐料、肉馅,包成长方形,涂上点香油或熟茶油,就成了香味可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包米果。
手艺好的包米果,磨出来的米桨细嫩,蒸时要用竹片火,蒸出来汤皮如纸且透明,口味适中。包米果以四季时蔬为佐料,春之青菜,夏秋之瓜果,冬之萝卜,配以韭葱蒜肉泥,其味清爽可口。
烫皮,是赣南客家民间独特风味的特产,以大米为原料,经浸泡、磨浆、蒸熟等工序制成。作为待客以及自家食用的可口点心,成品呈片状,入口脆酥, 凉置则柔韧,香味独特。烫皮以其鲜亮的色泽和香、酥、嫩、滑的口感,深深赢得了当地客家人的喜爱。
烫皮的制作过程必须要两个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人一起协作,一人烧火一人主烫。火只能是文火,柴火采用少量多添的形式。操烫皮时,先在烫盘内擦一层稀薄均匀的植物油,再用勺子把米浆舀到烫盘中荡均匀,放入开水锅中煮1分钟,然后捞起粉皮盆,趁热揭至竹竿上晒。约两分钟时间,晶莹剔透、口感柔软、筋道的一张烫皮就这样诞生了。晒到半干基本不粘手后,就可以收起来,切成丝或方形小块,再晒干储存备用。
烫皮有多种吃法,若晒干,用沙炒,叫炒烫皮;用油炸,叫炸烫皮;切成丝状,叫烫皮丝。若现吃,则用篾片划成若干小块,轻轻从簸箕内撕脱,加上事先炒熟的佐料、肉馅,包成长方形,撒上些香油、酱油、辣椒酱等佐料,就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滚水烫皮,也称湿烫皮。
客家人惯用米浆做成各种各样的美食,赣南的客家磨斋就是其中的一种。斋,顾名思义,是斋戒、斋饭的意思,显然是素食。早些年是作为冷食或外出所带干粮。
吃时既可蘸酱油吃,也可炒着吃,还可煮“斋汤”吃。
禾丰珍珠粉,用优质晚米制成,主产禾丰等乡镇。首先将优质晚米浸泡12小时,磨成浆,磨得越细越好,用一块白布垫在草木灰上,把浆过滤,待水滤干,将粉块晾晒,进行筛制..
吃的时候,先将清水烧沸,将珍珠粉徐徐撒入,边用筷子搅动,见珠粒沉入锅底即可捞入另一冷水盆里浸漂,待珠粒膨胀成半透明状,颗颗晶莹剔透如珍珠,是得名。然后捞出,兑入鸡鸭鱼肉等汤,和以佐料即可吃了。它的特点是,味美滑溜、营养丰富,似珍珠般可爱,纯天然食品。
江西景德镇传统的地方小吃。江西人特别爱吃米,就连这道饺子粑,外皮也是用米做成的,因此口感比一般饺子更加绵软。饺子粑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个头较小,比普通饺子小了一倍不止。一般是蒸熟以后食用,也可做成煎饺,口感更加香脆、紧实。
松糕是浙江温州市特色传统名点,松软香甜,美味可口,闻名中华。其以粳米为主要原料制成生坯,经蒸制而成的糕类制品。亦可用糯米粉做,将糖粉和入糯粉中,栖入松糕格内。到一半时,放人花生米碎与糖粉。然后再栖满糯粉,蒸熟。松糕是温州地区订婚、结婚送给亲戚的伴手礼。大年二十五炊松糕,祈求来年高升。
温州松糕又以矮人松糕最为闻名。这矮人松糕实际上就是猪油糯米白糖糕,它所选用的全是这一年的纯糯米,过水磨成细粉,拌以猪臀尖肥肉丁、桂花和白糖,再炊熟切块。现做现卖的矮人松糕,吃起来松软绵糯,甜中有咸,点缀于上面的桂花更是让它清香无比。松糕趁热吃时甜蜜糯软,待稍凉时再吃更有韧劲,而且越发的香。
丝娃娃是贵州的一种小吃,猛一看颇似产房里初生的婴儿被裹在“襁褓”中,所以就由此得名。所谓的“襁褓”是用大米烙成的薄饼,薄薄如纸却有—只手掌那么大,再卷入萝卜丝、折耳根(鱼腥草)、海带丝、炸黄豆、糊辣椒等,吃的时候再注入酸酸辣辣的汁。素菜脆嫩,酸辣爽口,在入口的瞬间一股清凉沁入心脾,令人无比舒畅。
灰碱粑,又名灰水粑、碱粑,主要产出分布在贵州黔东南、铜仁地区。做灰碱粑比较复杂。第一步,选用本地上好大米加适量稻草灰或草木灰浸泡24小时。泡好淘净后用石磨推成浆,然后将米浆倒入大锅中,烧火熬煮,要边煮边搅拌,随着浆渐渐地干,煮至八成熟就出锅;最后,揉成团个,用芭蕉叶包住,放入大锅内蒸,用大火蒸两个小时左右即可。
做好的灰碱粑只是半成品,想要吃到具体不同美味的灰碱粑,还要加工一番。切成块状或条状,放入沸水烫3分钟左右,捞入碗中,放上汤以及酱油、味精、红油辣椒、盐,撒葱花等佐料,拌匀后即可开吃,也可以用炒的方式食用,糯而不腻,软而不散,特别有嚼劲。
糯米滋是福建著名的传统小吃,软糯的糯米面团,包入各种香甜的馅料,色泽洁白,口感软糯。与之类似的还有雪媚娘、大福等甜品。
粉饺,在南宁人的心目中,几乎可以与“老友粉”相提并论。粉饺选用粳细米,配以少量糯米,经浸水磨浆后,滤干成湿米粉,然后再揉成团状,蒸至五六成熟,揉透搓成条形,最后才能擀成饺皮。再包入以马蹄、猪肉、虾米、香菇调味制成的馅泥,等到蒸得香飘四溢时出笼,晶莹剔透,饱满圆润,馅心清甜爽脆。
青团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是清明与寒食节时南方民间的一道传统点心。绿绿的松软的皮儿,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有一点儿黏,却不粘牙齿,再加上清甜的豆沙,入口即溶,简直让人停不了口。
饵块为云南特有,是腾冲最著名的小吃之一。饵块系用优质大米加工制成,其制作过程是将大米淘洗、浸泡、蒸熟、冲捣、揉制成各种形状。一般分为块、丝、片三种。制作方法烧、煮、炒、卤、蒸、炸均可,风味各异,久食不厌。
叶儿粑是乐山的特产,用糯米粉面包馅心,外裹新鲜绿色粑叶,置旺火蒸制。其色洁似乳,味道香醇可口,不沾盘、不沾筷、不沾牙,被称作三不沾叶儿粑,为四川名小吃之一。
冻糕,传统特色糕点,民国年间怀远镇厨师蒋仲渔所创,人称蒋三麻子冻糕。其制作工艺传统而独特。先将大米浸泡磨成浆,再把用沸水烫过的糯米蒸熟,然后将二者伴和入缸发酵,最后加生猪油和红糖。成品色白微黄,滋润绵软,富有弹性;松泡化渣,油而不腻,香甜微酸。
“河粉”也叫“沙河粉”,最早还叫做“水河粉”或者就叫做“水粉”。这种粉最早产于广州的“沙河镇”,是由客家人所发明,大约相传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广东肠粉发源于珠三角洲星斗市民之间,因为价廉物美,方便美味而传开到各地。广东肠粉流派众多,各地都有自己的做法。最早的广东肠粉是以竹编圆屉内垫白布,淋上米浆蒸出,故名布拉肠,现今多简称拉肠。
肠粉的绝妙之处在于米浆的新鲜度以及爽滑的口感,另外必不可少的是在米粉的弹韧爽滑与绵柔回味中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
陈村粉产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1927年,顺德陈村人“黄但”借鉴了南海西樵人的经验,经过精心改进,创制出一种以薄、爽、滑、软为特色的米粉,这就是拥有近百年历史“薄如蝉翼、纯白若雪”的陈村粉。与肠粉相比,陈村粉更偏韧性,人们以薄、爽、滑、软来形容,很是贴切。
伦教糕的味道,软软略糯,其糕体晶莹雪白,表层油润光洁;内层小眼横竖相连,均匀有序;质爽软而润滑,味甜冽而清香。此品因首创于顺德县的伦教镇而得名,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广元凉面,又称蒸凉面,四川省广元市的特产。只产于广元本市及其周边相邻几个县镇,其口感味道随离市中区的远近逐步递减。广元是一座对凉面情有独钟的城市,由于广元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故乡,因此广元凉面就有了一个非常霸气的名字——女皇凉面。
广元凉面与其他普遍面食最不相同的地方,是它并不是由大麦打粉之后制作而成,而是由精选的上等本地隔年大米,混合嘉陵江水或者山泉水打浆之后制作而成。这是因为隔年的大米更有韧性,然后与新鲜大米混合,磨成米浆,经过土灶大火的猛蒸,受热迅速凝结形成面皮,上案板轻刷一层经过熟炼之后的菜籽油,折叠之后切割成面条。这种凉面滑腻爽口,极具风味。俗话说的好,“凉面不过剑门关”。更说明了广元米凉面的神奇。
秦渡镇,是陕西关中闻名遐迩的历史名镇。“乾州的锅盔岐山的面,秦镇的皮子绕长安”。秦镇是陕西凉皮的发源地,也是凉皮的代名词。秦镇凉皮,分为米皮和面皮两大类,米皮是用大米磨浆蒸成,面皮是用麦面洗浆蒸成。秦镇的米皮之所以有名,主要是辣椒油的制作很讲究,辣椒面放在上等的油中,加入花椒、茴香等大料,小火反复熬制,越熬越辣,越熬越香,辣油也越熬越红,越熬越亮。师傅用大刀把整张的凉皮切成细条,拌上特制的辣椒油、醋和盐,加上芹菜丁和豆芽、黄瓜丝等小菜,一碗碗看来红通通、吃来“筋、薄、细、软”、凉爽可口的秦镇米皮就可以上桌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