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英国汉语教学
小丸子典典,参加过选秀,支教过非洲,任教过英国孔子学院,做过国际学校教师/旅行定制设计师/部队文职,独自旅行过亚非欧26个国家和地区。
爱音乐,爱美食。
其海外游记,生活随笔刊登在《人民日报》,《新东方英语》,《穷游最世界》等各大杂志新媒体。
一个人生路上信仰坚定又天真幼稚的理想主义者。
前言:
小丸子典典的第65篇原创。本文约5505字,请花6-10分钟阅读。
这是几年前在英国孔院任教时写的文章。本文仅针对那几年自己所在孔子课堂其汉语教学现状做一些感悟体会。既然是谈个人体会,或许会有一些主观,每个学校孔子课堂教学情况不同,不可以一概全。之所以把这些教学随笔记录下来也是对自己在英国那些年教汉语做一个教学反思。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海外(英国)真实的汉语教学发展,或许这篇文章心有灵犀。
比起美国,在相对保守的英国,尽管近年来,中小学汉语教学发展迅猛,学习汉语的学生日益增多。很多有远见的家长都会主动要求学校开设汉语课,有些是因为家长自身工作关系会和中国的公司有贸易往来,如经商,投资,做生意,他们看到中国近年来高速增长的经济势头和将来良好的发展趋势,都会让自己的孩子选修汉语。
但是,学习汉语人数增多并不能代表汉语的地位在英国也相应提高。
据我所知,大部分英国普通民众对汉语兴趣不大,主流社会对汉语认知度和接受度并不高,许多英国学生甚至老师对于汉语,对于中国及其中国文化的印象,其了解的宽度和广度远远不如我们的邻国日本和韩国。
在欧美人心中,学汉语只是一种选择,却并不是刚需。
我所任教的英国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学风严谨的百年私立女校。前来就读的女孩儿基本都出身英国中上层,家境殷实,教养良好,风度翩翩。我教过的学生有美国银行欧洲分行行长的女儿,有英格兰著名球星的女儿等等。从生源上讲,非富即贵,各个白富美+学霸人设,学生素质是相当不错了。
不过,就从学校开展汉语教学现状来看,并不乐观。
(一)学习汉语or为了招生?
目前,汉语课在英国也只是在部分私立学校和较好的公立学校开设,私立学校自筹资金办学,需要开设更多更新鲜的课程吸引学生,吸引家长掏钱就读。
生源就是财源,汉语只是沦为一种陪衬,作为学校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对外宣传招生和“挣面子”工程的砝码,学校更多关心的是有多少学生前来就读,而并不是看有多少学生对中文感兴趣。
我曾亲身经历过两次学校mandarin morning宣传活动。从名字听上去像是在开展汉语交流宣传活动,但实际上不过是学校变相的招生专场宣讲会,我们需要协助学校为学生准备一些带有中华元素的小礼物,向带着孩子前来咨询参加活动的家长们展示一些诸如扇子舞,舞龙舞狮之类的带有观赏表演性质的节目,同时也间接地向家长们传达一些信息:来我们学校读书吧!这里有你在别的学校感受不到的汉语课!
汉语在这里只不过是沦为他人做嫁衣。
而公立学校开设汉语课的理由更简单。由于GCSE课程设置,英国教育部要求中学必须开设两门外语课,要开设外语课程,首先就需要足够的师资及经费。德法西葡等国人家是不会拿出那么多银子免费义务去海外播撒友谊之花,因为这些国家财政都有budget,不可能也绝不会拿着纳税人的钱到处造福为别国添砖加瓦;而我们免费送上门的汉语课英国人干嘛不要?
(二)汉语VS欧洲语种
在英国中小学,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传统欧洲语言依旧是主流强势语言,汉语不管是从受重视程度还是资源分配上并不平等。
我看到的是,在英国,汉语课只是以选修课形式开展,并且在不少学校汉语课都处于非主流边缘化位置,即使有些学校从七,八年级开始必修中文课,也只是一周学习2次课,学校对于汉语重视程度不如其他外语,如法语 ,德语,西班牙语。
有意思的是,一旦面临大型考试,如GCES(英国中学会考),A level(英国高考)校方又会要求学生出成绩,老师出业绩,课下辅导,课上讲题,依旧走的应试化模式。
在GCSE和A level考试中,不仅报考汉语的人数并不多,学习汉语的人数也随着年级增长,依次递减。
(三)兴趣班俱乐部?
来英国开展汉语教学工作的那几年,我时常问自己:
1.在这里,汉语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2.海外汉语推广的实质到底是什么?
3.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手段和途径去开展汉语教学及其传播中国文化?
4.我们应该运用怎样行之有效的方法加深别国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对于中国人的印象?仅仅只能停留在包饺子剪纸编中国结书法绘画之类的兴趣手工课吗?
5.在全世界都说英语,英语依旧作为世界第一大语言的今天,我们应当给外国学生教授怎样的汉语?
不同孔子学院有不同的汉语教学任务,但目前在英国的中小学孔子课堂,尤其是小学,还只是停留在课后兴趣小组,中文俱乐部等阶段,我们只能用一些边边角角的时间,如下午放课后半小时,中午休息午餐半小时等时间让学生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
小学生并不像成人学习目的明确,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活动课或手工课阶段。由于时间有限,孩子们能学到的汉语并不多,往往是这周在汉语课上好不容易记住了几个汉字,下次课复习的时候又忘得差不多了。再加上没有语言环境进行操练,孩子们是学不到太多实质性关于语言技能方面的东西,充其量也就是图个乐,感受一下汉语的乐趣。
这些给当地小学生开设的课后兴趣小组俱乐部,所有的汉语课程都是for free,一般都是当地汉语老师不愿意去的,因为又累又没报酬还占用了下班时间,当然也就指望着从中国过来的教师早过来早接班。
曾经,我的中文负责人让自己先到一所学校开展5个星期的汉语课,之后又去其他学校再开展5次汉语课,或者是一周几天去不同的学校有时甚至是同一天去好几所学校连轴转。感觉像是在走“大跃进”,越多越好。能够去不同的学校推广汉语是件好事,但是在保证量的同时我们是否更应该关注一下质的需求?关注一下汉语学习的连续性与一贯性?
记得有一次,当自己上完在某小学最后一次汉语课,那里的老师告诉自己,我离开之后汉语课也就中止了。原来这只是该校为期两个月的汉语文化周活动其中一项内容,活动结束后汉语课自然而然也就停止了。
(四)翻译法or 沉浸式?
刚到学校,为了尽快熟悉教学环境,自己听了不少当地中文教师以及本土培养出来的英国籍汉语教师的中文课。
在美国“沉浸式”汉语教学模式下,就自己所在学校的汉语教学来看并不理想。
1. 课堂教学用语还是以英文为主,用英文问学生是否听懂,用英文传达各种教学指令,除了读几个汉字,大部分都是用英文授课,而不是汉语。
2. 课堂上让学生练习开口说汉语的教学游戏较少,口语交际练习少,更多的是注重书写,写汉字,而不是回归到语言教学最初的意义: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精讲多练。
3. 学生口语水平还有待提高。课堂上我随机问几个学生:“你几岁?”答:“我叫XX名字。”有的还把“谢谢”说成“再见”。总之,一些简单常用的日常用语还不能熟练掌握。
4. 教学方法也稍显单一。操练语言环节几乎就是将汉语翻译成英文,要么就是很用力着重讲语法,板书字体也比较小。因此也导致中文课堂和其他外语课堂相比,气氛沉闷死板。
5. 有一些比较生僻拗口的词汇还被用于教学,加大了学生学习难度。
比如有一节课是关于职业。
“你爸爸在医院做什么?”这位中文教师给出了“验尸员”“助产师”的词汇,这些太过于晦涩的词汇对于没有基础的初学者而言难度较大,也记不住。
一些高年级的学生我也进行了调研,她们大都能写非常工整的汉字,有的会用中文写简单的句子,但仅仅停留在书面,一旦开口交流说中文,如同当年我们学的哑巴英语。
当我试着问自己的中文负责人能否在课堂上尝试用中文进行授课,哪怕是简单的汉语口令指示,得到的是诸如学生听不懂,没法开展教学;没有语言环境等回答。
看到这里的汉语教学就如同当年在非洲一样,一味地写汉字,我就再也不说话了。
(五)应试or 兴趣?
我问学校里中文老师,英国的汉语教学到底是以学生兴趣为主,还是针对考试?
她说,这里大部分学生对中文不太感兴趣,很多都是被父母逼着来学习中文。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原因会出差到中国,再加上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一部分家长想让自己的小孩也学习中文,为今后就业工作增添砝码。但是,学生并无太多学习动机,学习目的也不明确。
实际上哪怕是已经通过汉语GCSE考试的学生,其汉语实际交际能力远远达不到考试水平,只有考试能力没有交流能力。
(六)海外究竟需要怎样的汉语教师?
如今都是持证上岗,但并不是说有了教师证就能够胜任讲台,更不能单纯评判一个人是否考取教师证才具备教书的能力。
我所在学校,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老师们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单一枯燥乏味的大课式教学。
就拿我学校的中文教师来说,她已经50多岁了,上世纪80年代来到英国,嫁给了一个英国人,理所当然地在英国安了家有了小孩,安定了下来。这位老师毕业于英语专业,来英国以前就当过英文教师,教过好几年英语。但很明显她的教学方法还处于传统的(也是最老式的)翻译法。将中文翻译成英文,再将英文翻译成中文。教学法单一。在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多感官开展多样化教学手段上她并不擅长。甚至,由于离开大陆很多年,她对于时下中国热门时事,名人八卦,网络流行语,最新话题电影,综艺节目一无所知。
记得有一次,给十年级的学生讲电影专题,你爱看什么电影?你是影迷还是歌迷?教材里有关于章子怡的介绍,遗憾的是,她几乎没听过章子怡这个人,当然连她所主演的电影也就更不得而知了。还有我们被称为国师级大导演张艺谋,她也是一问三不知,不知道张艺谋导演过哪些电影,更不知道张艺谋还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
课堂中,我明显感觉这些teenager对中国娱乐人物的关注度和兴趣都非常大(这应该是全球追星迷妹的日常),我们完全可以抓住这个兴趣点,以它为切入点运用到教学中来。中国的婚丧娶嫁衣食住行名人八卦甚至在我们眼中被认为是迷信的八字风水,老外们可是非常好奇。
还有一次课,大概是讲到多年前在国内这位老师的母亲在大街上被人抢了金链子,不知道怎么就讲到中国人的话题,这位老师突然冒出一句:“如今的中国人只有狼心,没有良心。”
此番话让坐在后面听课的自己一阵汗颜。首先不讨论中国人的问题,在汉语课堂给不明真相的外国学生“煽风点火”,至少不够妥当。
(七)国内老师来英国究竟能干什么?
拿自己所在学校来说,学校规定从国内过来的老师不能够批改学生作业;
每周一次的外语系教师工作会议,我们也不能够参加。
国内来的教师到这边的作用也仅仅是做一些辅导学生练习口语的助教工作,顶多算是个陪练。
主流课堂教学有当地中文教师把持,没有我们的一席之地。因为中国来的老师并未考取英格兰当地教育局认可的教师资格证书(PGCE),当然就不能在就任学校独立承担汉语教学工作,我们只有去周边小学开展汉语教学的时候才可以说是真正独当一面。
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也是限制多多。
首当其冲就是不能随便给学生拍照。英国非常重视保护学生的肖像权,未经家长和学校同意,不能擅自给学生拍照。
发达国家制度完备,各种保护措施,法律法规也相对齐全规范,一切照章行事,如果说国内是人情社会,那么在西方就是规则社会。
在这样一种理性制度下,也不可避免地缺少些人情味。当然作为一名在异国他乡的工作者,我们应当遵守,入乡随俗。
由于不能随便对学生拍照,导致有时候在完成孔院上级指定任务与遵守学校规章之间两难。这对于开展教学工作来说,不仅增添了难度,也或多或少打击了积极性。很多从国内公派过来的老师在人生地不熟的海外也只是处于弱势的文化使者。
作为国内通过层层选拔公派出来的老师都是具有一定经验的教师,我想大部分来到英国工作的老师都还是想好好干一场,而不仅仅是为了混日子过一遭。但是现实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面对语言文化差异,不同文化理念产生出的struggling,又让自己不得不思考:我们的到来意义何在?
在国外开展汉语教学,认同感很重要。
有时候,成就感,满足感,归属感还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东西,当然,用金钱去衡量就更没意思了。
前阵子,和刚从英国回来的同行聊天,说到好几年了英国汉语教学还是这样,很多语言在英国都是昙花一现,不希望汉语也这样。
是的。这样推广下去看不到出路。
猜你喜欢:(点击题目即可阅读)
公众号:小丸子闯四方。
现已开通以下服务:
1.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一对一私人付费咨询服务。任何关于行业动态,汉语国际教育就职考学,孔子学院公派项目,非洲志愿者支教项目,汉语国际教师资格证考试,新加坡留学等相关问题均可咨询;
2.新加坡明信片代写代寄服务;
3.长期约稿及商务合作;
4.新加坡校园游学向导服务。
支持原创,欢迎赞赏,点击文末右下角“在看”,您的分享与支持是我继续写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