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垣杯 | 上届优秀获奖团队专访:【吴海平】把握信息化机遇,落实生活圈规划实践

城市决策 CityDS
2024-09-04



本期导读
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于2021年3月1日拉开帷幕,现已进报名阶段(3月1日至4月30日),请参赛者于2021年5月31日前提交成果,成果以“报名编号+参赛者姓名+项目名称”作为附件名称并回复至大赛官方邮箱:chengyuancup@city-if.com,点此了解大赛详情
为展示往届选手的风采,介绍选手获奖经验与心得,分享和传递学术观点,本期专访上届二等奖获得者,参赛团队成员来自长沙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空间规划部(大数据研究中心),该部门致力成为“一流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专业服务机构”。部门工作以构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查-建库-管理-应用-修改”全过程闭环为业务主线,以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应用为技术主线,自2013年开始推进城市规划中的大数据研究,形成了一支专业背景齐全、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大数据研究团队,拥有研究员级高工1人、高级工程师3人、中级工程师6人,平均年龄32岁,专业涵盖城乡规划、人文地理、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研究团队主导了《长沙市“15分钟生活圈”规划导则》、《2018年15分钟生活圈实施评估》、《长沙宜居社区现状评价及建设标准研究》、《基于全卷积神经元网络的城市土地覆盖分类和非法土地利用监测》、《智慧湖南国土空间规划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规划研究与课题项目,其中宜居社区评估模型、“一圈两场三道”实施评估等已形成成熟的模块化产品,现已集成至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

点击回看获奖吴海平团队作品展示


本期采访


Q1:生活圈的划定和规划目前已经成为了学界热点,您在去年城垣杯大赛上的参赛作品《基于多源数据的15分钟生活圈划定、评估与配置优化研究——以长沙市为例》也对此展开了讨论。现如今包括长沙市在内的很多城市都开展了社区生活圈方面的规划实践,您可以向我们介绍一下您的研究工作开展的具体背景吗?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作了新的界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破解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充分不均衡现象,切实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2018年4月13日,长沙市政府发布《长沙市“一圈两场三道”建设两年行动计划(2018—2019年)》,相继出台了《15分钟生活圈规划导则》、《长沙市便民生鲜农产品供应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8个标准规范文件,促进了“一圈两场三道”项目建设的高质量、高品质,真正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幸福感的提升。

我们团队在2020年城垣杯大赛的研究主题聚焦于15分钟生活圈,这正是长沙市“一圈两场三道”行动计划中的“一圈”。在长沙市推动15分钟生活圈的建设进程中,我们也面临一系列问题与疑惑,一方面是15分钟生活圈最初提出时仅是一个概念,如何与实体空间关联,并形成一个能够满足居民需求且不打破行政边界、让其实施有主体的实体地域?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如何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发现“15分钟生活圈”中真真切切存在的问题,并基于问题生成系列项目库,再通过行动计划予以落实?这是研究能否落地的重要前提,也是让我们团队沉下心来探讨关于15分钟生活圈的系列研究工作的动力来源。


Q2:和以往大尺度的城市规划设计相比,生活圈规划显然是个新兴话题,您认为生活圈的规划与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的大背景,或者说和当前法定规划的体系应该如何结合呢?

为全面贯彻社区生活圈的理念,自然资源部起草《社区生活圈技术规划指南(征求意见稿)》,文件中明确的提出生活圈规划如何与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衔接,一是总体规划主要对社区生活圈规划进行定目标、提原则、编标准;二是详细规划是落实社区生活圈理念的重要规划,可开展规划专题研究,全面评估、查找问题和制定对策,明确空间划分规则,落实各要素配置的具体内容、规划要求和空间布局,形成规划行动任务;三是相关专项规划协调好与社区生活圈规划工作的相关内容。

在这个文件的指导下,结合长沙实践经验,我们认为生活圈规划本质上是以解决群众衣、食、住、行等需求为导向的规划,除与法定规划衔接这条主干外,更应该作为一种行动规划,强调“评估—问题—计划”这条以实施为导向的逻辑链条,建议借鉴《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形成社区生活圈“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专项评估体系,根据评估结果,推导当下群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问题,依据规划制定项目行动计划,这样使生活圈规划既能符合当下,也能迎合未来。


Q3:与众多来自高校的参赛选手不同,您所在的单位长沙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更多接触到规划的一线工作,可否介绍一下您所在的单位?以及开展科研工作的特点?

长沙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是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二级机构,是一家专业从事软件研发、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研究与技术服务的事业单位,现有在职员工500余人,构建了智慧自然资源和规划、智慧住房和城乡建设、智慧城市和智慧规划编制与研究四大业务板块,拥有CMMI5、城乡规划编制乙级、测绘甲级、涉密档案数字化加工、涉密信息系统集成等多项资质。此外,中心高度重视科研创新与行业协同,出版学术专著4本,每年在各类行业论文竞赛、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现完成国家、省、市科研立项36项,拥有软件著作权60多项,获得国家、省、市各类奖项48项。

我中心高度重视研究工作,2008年就成立了长沙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学术委员会,从科研立项、成果规范、绩效考核等方面出台了明确的机制,以规划研究为例,中心鼓励务实性、落地性的研究,开展的基础性研究(体系研究、标准研究等)和前沿性研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直接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化等提供支撑。相较于相当多的大数据研究工作无法与规划设计业务形成直接关系,无法真正落地,甚至出现规划设计业务部门反对大数据介入的问题,我中心将规划研究和新技术创新作为开展规划编制、规划咨询业务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让规划研究尤其是大数据研究工作深度融入规划业务和信息化建设业务中,为规划设计机构开展大数据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



Q4:这一轮数字化、信息化的浪潮,对于国土空间规划的转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您可否结合您的日常工作,谈一谈您对于当前规划信息化的挑战和机遇的看法,以及我们要如何应对和把握?

目前来说,数字化、信息化是国土空间规划的一个大背景,就我们日常工作来说,规划信息化趋势可以分为两个方向:

一是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为载体的信息化平台,主要面向规划管理部门,侧重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国土空间规划开展监测评估预警,以辅助规划管理者全盘监督规划实施情况,这也是我们单位的主力产品之一,今年重点在推2.0版本的产品迭代和优化;

二是以国土空间规划辅助编制系统为载体的信息化工具,主要面向规划院、设计机构等,侧重针对传统规划编制过程中劳动密集度高、数据处理繁琐、附加价值低的环节,研发相应规划辅助编制工具,以提高规划编制人员效率,减少重复性劳动,建立部分环节的标准化机制,这一部分的工作也是我们单位着重发力的方向,相信不久后大家就能够看到可以量产和推广的产品了。

机遇往往都是和挑战一起出现的,我们认为规划信息化的其中两个重点方向就是“一张图”和规划辅助编制系统,两者是面向规划管理和规划编制环节的重要工具,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进度的推进,工具的重要性会愈发得到体现,如何更快地完成规划研究与编制?如何更实时地掌握规划实施的动态?这些方向都是规划信息化可以发力的领域,也是八仙过海时各显神通之处。

 

 

Q5:您的研究之中运用到了POI和手机信令等大数据,我们在21年的大赛中还会继续沿用这种数据申请合作的模式。您认为,当前大数据能够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发挥的作用有哪些?

城垣杯原有数据申请模式采申请制,很多参赛团队并不能够获取到离线大数据,我们觉得可以借鉴2021数字中国创新大赛的模式,比如聚焦到某一类特别具体的问题(比如共享单车、街景识别、出行挖掘等)设计可选赛题,并开放配套的基础类数据,最终可根据选手们提交结果实时打分,这样比赛的竞争性和实时性会更强一些,离线数据也能让各团队发挥更大的能动性,这个是我们去年参赛后比较有感触的点,因为去年申请长沙市联通信令离线数据的时候没能成功,后来我们团队是通过自购的方式获取到了相关信令数据,这才更好地支撑了我们的研究推进。

从大数据发挥领域的角度来说,我们更多还是将大数据作为城市运营现状的测度指标,通过各种数据挖掘方法去分析和评估背后隐含的规律模式,从而掌握和了解目前城市运行、规划实施情况,这是我们利用大数据的主要出发点和立足点。数据始终是基于现状产生的,不同类型的数据有着不同的生产逻辑,大数据如此,小数据也如此。无论是做哪种类型的规划,现状评估终究是第一步,而大数据的出现就很好地补充了传统规划编制过于依赖小样本数据和领导拍脑袋的困境,使得对城市运营现状的动态实时评估技术上可行,比如借助动态更新的手机信令数据可以实时测度城市人流动向乃至预测趋势,这对于以往的规划从业者来说是很难想象的,这也是近几年大数据相关技术在规划领域发展迅速的原因。

国土空间规划的诞生正好处于“部门机构改革”和“规划体系重构”的双重背景下,对于广大规划师来讲,如何能够尽快打通“数据获取——数据清洗——数据挖掘——模型建构——数据可视化”的全套流程,并将其有效运用到日常规划实践过程中,更好地提升自己和团队的规划编制与研究水平是特别重要的;对于众多规划管理者来讲,如何能够借助各类信息化平台产品更好地为日常管理业务服务,提升国土空间规划相关业务效能则是更为关注的重点。

而这两类人群的需求都依赖于大数据和相关技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如何让大数据技术更好用、更易用?如何降低大数据分析挖掘的技术门槛?如何让没有编程背景的普通人也能够享受到大数据时代的技术红利?等等问题,这些都是需要众多规划信息化领域从业者共同努力的。国土空间规划为大数据的技术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数据始终是为需求服务的,每年一届的城垣杯设立初衷也是基于各类数据去挖掘和发现城市运营的现状问题,并建立相关算法或模型去提出优化策略以辅助规划决策,这是大数据应用的其中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我们团队在规划实践过程中不断努力的方向。

   


 Q6:您的参赛团队一共有10名成员,这是否是一支多学科背景的团队?请问在上届大赛中,你们是如何开展专业协作的呢?

我们团队具备多学科背景,包含城乡规划、人文地理、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团队成员各有所长,有资料收集小王子,能够快速检索出相关研究成果并作出价值判断,进而筛选出对选题有用的信息与资料;有算法模型小能手,能根据团队需要开展算法编写,实现工作处理自动化;有大数据挖掘机,能在爬取长沙市各类数据的同时,暴露出其隐含的有效信息,为本次竞赛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有公众号大咖,以其强烈的问题意识,集结团队开展创新思考与研究实践;有规划小天才,从深耕多年的城乡规划的视角,以国土空间规划在城市与乡村关注焦点的差异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为研究提供宝贵的参考意见;有专业智囊团队,从其多学科知识视角对竞赛选题、阶段性成果、汇报演练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保证课题的落地性与创新性。

   


Q7:今年的第五届大赛也即将拉开帷幕,您对于今年的大赛有没有什么期许?

从我们的理解来讲,城垣杯大赛更强调发现城市现状运营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并运用大数据、新技术等手段分析规律、总结模式,再进一步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因此近年来吸引了大批研究团队与机构参赛。我们团队去年的选题是落脚于公服设施均等化,提出了一套涵盖15分钟生活圈划定、评估与配置优化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虽然探索过程历经不少坎坷,但过程中团队成员都有所收获,对“15分钟生活圈”的理解也更深一层,这对团队的成长也是有所帮助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已进入到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逐渐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以前更多是“有没有”,未来可能更多是“好不好”,这也是规划编制、规划研究的重要议题,因此在2021年新一轮大赛中,我们团队希望能够顺承15分钟生活圈的视角切入到城市更新与活化的研究中去,借助联通智慧足迹、百度慧眼等数据探索大数据在中微观尺度的应用前景,希望能够有所建树,也希望能够为长沙市的城市更新出一份力吧。

此外,还希望城垣杯组委会能够多探索灵活的数据申请方式,可以参考下国内其他类似数据竞赛,在保证数据脱敏的前提下适当开放重点城市的离线数据开放范围,这对于众多研究团队的能力提升也是具有重大帮助的,我们希望未来能够看到更为开放、规范和共享的大数据研究氛围,毕竟数据才是研究的生命。

最后,我们祝城垣杯能越办越好,继续做大做强!

大赛获奖作品集

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北京城垣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编制的《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集(2019-2020)》已正式出版,希望大家多多关注!点击了解详细内容

扫描二维码可购买


END.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城市决策



ID:city-ds

欢迎关注!

 往期回顾:

新征程新起点 创新领航 | 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正式开启

赠书啦!《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集(2019-2020)》重装上阵!

上线啦!《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集(2019-2020)》开启预售!

城垣杯 | 上届优秀获奖团队专访:【梁弘】以尺度深化城市认知,以数据洞悉城市未来

城垣杯 | 上届优秀获奖团队专访:【林诗佳】以需求导向落实人本交通规划研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CityDS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