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决策

其他

2022开年大赛 | 第六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获奖结果公布

2022年不平凡的一年遇见不平凡的你们第六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圆满落幕祝贺所有获奖选手团体2022年7月9日,由北京城垣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世界规划教育组织、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北京城市实验室、百度地图慧眼、中国联通智慧足迹共同协办的第六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终评在北京举行。大赛主席吴志强院士以视频形式致辞,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引总规划师致欢迎辞,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石晓冬院长致闭幕辞。来自国内城市量化研究及相关领域的行业权威专家组成终评专家组,由党安荣教授、邬伦教授任大赛执行主席,对19个终评入围参赛团队开展评选。入围选手依次进行项目汇报,接受专家质询,深入展开学术交流。经过激烈角逐,第六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共产生特等奖两名,一等奖五名,二等奖十二名,现公布获奖结果如下:特等奖CarbonVCA:微观地块尺度的城市碳排放核算、模拟与预测系统周广翔、刘晨曦、魏江玲、孙振辉、李林龙、程涛指导老师:姚尧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基于线上线下融合视角的生活圈服务设施评价与预测模型魏玺、欧亚根、李晟、黄伊婧、肖徐玏、邹思聪指导老师:甄峰、张姗琪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一等奖融合社交媒体数据的城市空间应灾弹性测度张智茹、郭淳锐、陈彦天翔指导老师:米晓燕、孙德龙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顾及公众情绪的城市骑行空间友好度评价及选线优化研究方立波、游想、胡鹏亮、肖勇、孙昱、段献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谁造成了拥堵?基于模拟的交通拥堵智能溯源系统与应用涂鸿昌、陈珂苑、陈子浩、许梧桐指导老师:王德、晏龙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基于
2022年7月10日
其他

城垣杯 | 决战在即,揭秘大赛终评入围项目

6月初始,由北京城垣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世界规划教育组织和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顺利进入评审阶段,经过初评的层层筛选,最终有19个项目入围终评,即将在7月9日角逐产生本届大赛的特等奖及一、二等奖。本次大赛组委会特别邀请国内行业权威专家组成终评阶段专家组,届时,专家组将从提交成果的完整性、模型方法的创新性、系统工具的可操作性、规划模型的实用性等方面,对入围作品进行现场考核。终
2022年7月5日
其他

城垣杯│终评专家组名单公布

大赛选手们注意啦,成果提交还有5天,截止时间5月31日!何捷:跨界交融,促进规划教育与规划业务创新赠书名单|城垣杯系列作品集持续发售中邹哲:以创新应变势,数字化赋能规划设计转型
2022年7月4日
其他

赠书名单|城垣杯系列作品集持续发售中

划重点!大家期待已久的《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集(2021)》上架啦!本书主要汇集了第五届大赛的优秀获奖作品,还有业内专家的独到见解,内容精彩不容错过,速来扫码抢购吧!扫描二维码可购买此外,
2022年6月24日
其他

何捷:跨界交融,促进规划教育与规划业务创新

精彩导读第六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进入作品评选阶段,大赛最终结果将于2022年7月9日揭晓。在此期间,我们继续邀请多位专家学者畅谈规划。本期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何捷教授和我们聊聊规划教育创新,定性与定量,行为研究与行为规划,跨界合作等话题。何捷教授简介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教授,“智慧城市与数字空间规划”特色学科方向联合负责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计算性设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数字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专访何捷教授,聊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应当怎样结合?行为研究与行为规划有何要点?如何更好地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如何推进跨界交流促进合力创新?……何捷教授精彩解读:访谈内容整理一关于城垣杯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专访。您作为“城垣杯”大赛的坚定支持者,多次组织参赛团队参赛,在以往大赛中取得了不俗的战绩。您认为“城垣杯”这类竞赛在规划教育中的意义是什么?何捷:首先非常感谢“城垣杯”组织团队多年来一直坚持给高校师生这样很好的机会。“城垣杯”的历史基本上也和天津大学开设的“城市规划数字化方法应用”课程同步。在同步成长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感想。我认为“城垣杯”在规划教育中有两方向的作用。第一是建立专业取向的价值观。实际上建筑大类的其他专业,如建筑学专业已经比较早地完成了数字化转型。在规划学科,数字和模型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理念还不那么普及,也没有像建筑学那样成为比较嵌入的、明确的内容。在“城垣杯”的推动下,学生们能够把数字化方法应用到课程设计中,慢慢地在这种过程中受益。我们在四年级开设了相关课程,同学们可以随着课程参与到“城垣杯”等专业竞赛。受到了竞赛得奖的激励和鼓舞,在更高年级的时候,他们就更乐于引入新技术、新方法。我觉得在教育体制上,除了技术方法的教学之外,将数字技术融入专业核心课程也很重要。我觉得“城垣杯”在建立专业导向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另外我觉得“城垣杯”这几年产生的获奖作品给规划教育提供了很多范例性内容,给学生展示了多种可能。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学生想从更实际的规划实践项目中看到的数字化应用,其实是比较难以掌握的。反而像“城垣杯”的获奖作品相对更完整,可以帮助学生来学习。这些作品也给教育界展示了行业上的新趋向。我觉得“城垣杯”给规划教育提供了很多高层次的导向,我们做教育的人应该往这个方向去努力。二关于人文与数字有人认为在规划等领域,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呈现一定的割裂状态。作为数字人文研究的领军者,您力求通过数据驱动的定量方法考察史料背后的社会与人文逻辑。您如何看待定性与定量相割裂的这种论断?数据导向的“数字人文”量化研究范式与纯逻辑推演的质性研究范式应当怎样结合?何捷: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我个人也不敢说有什么明确的心得,只是在两个角度上有一些思考。首先,城市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城市规划除了建设、生态等相对较科学化的内容之外,其社会科学导向也非常重要。在大多数的社会科学中,定量和定性并行发展也是学科的常态。不同的方向有它适合解决的问题,不一定说哪一个更高明。在规划工作中,定量和定性都有发挥作用的途径。但是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定量可能成为规划行业中底层的需求。很多的工作都需要汇总到定量上。虽然科研、学术方面可能有不同的做法。但是从真正落实到规划操作、规划实践的角度上来讲,还应关注定量作为汇总的角色。很多以往觉得定性可以解决的,或者是定性可以去操作的内容也需要在定量的角度进行更多的思考。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量化方法未必是直接回答问题或直接产生结果的途径,更多的是通过量化方法、通过数据驱动或数据挖掘的方法发现新内容、新现象,进而可根据这些新发现进行解释。由于数据条件以及计算能力的增强,量化方法能提供的材料可能会超越以前。数字人文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虽然数字人文也存在种种争议,有些定量方法还没有成为学术共识。但是数字人文提供了考察问题的新视角。使用定量方法重新分析一些以前很难想象的内容,可能会提供很多新的启发。我个人认为定性和定量未必是一对矛盾,它们可以并行解决问题。这二者的结合也会产生很多的新的途径。其中定量方法作为产生材料、产生论据的途径,跟规划这样一种决策性质的工作应该是更贴切的。它可以提供更多元的材料来帮助决策工作。三关于人的行为人与环境的互动问题无论在规划、景观还是地理学领域都是重中之重的基石问题。您团队的研究也在大数据与空间行为、人群行为仿真、景观地理设计等方面颇有建树,部分研究还曾在我们“城垣杯”大赛中获奖。您认为以行为为基础、以行为为目标的行为规划如何才能与以空间为抓手的城市规划更好地结合起来?有哪些要点需要进一步突破?何捷:行为研究是几年来城市规划、地理学领域中非常热门的话题,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它是结合人和空间的重要途径和抓手。建筑大类学科所讲的“空间”就是“Place”也就是“场所”的概念,它从来都没有分割物理性的空间和人的空间。这是建筑大类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区别。“Place”一直是我们工作的核心。人的活动没法在空间中被抽离出来,空间与行为是相互交融的。无论是实体的活动、感知性的活动,或是更复杂的生理性活动,还是个体的活动或是群体的活动,它们都是在不同尺度的空间中进行的。我认为对空间的干预都是以应对人的行为作为前提条件,所以不能把空间和行为明确地分开。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背景下,对行为本身,人与人的行为互动,以及人和环境互动机制,都需要进一步讨论,发展出一些新的可能。对行为的研究能够更好地帮助规划、设计回应、满足人的行为。从规划范式上看,对过去的行为进行研究,可以帮助对未来行为的预测和指引,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空间规划不是只以人的行为为核心。即使我们把广义的“行为”所形成的体制、经济、政治等问题剥离出来,只考虑通常语境上的直接的行为,这种行为也不是唯一的内容。我们需要在考虑行为的同时,反映和呼应其他的很多内容,行为是参数之一或者是中间条件之一。另外,行为并不只是以人的导向为最终目的。当前对行为与生态等其他要素的互动上,很多的研究还不是特别到位。在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领域有很多讨论关于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空间行为也可能是一个整体生态系统的空间行为。从这种角度看,人有主动性来调节、应对环境,会以更主动的方式产生新的行为模式,这为行为研究提出了很多新的可能。在规划专业中,我们需要更深入地考虑空间的设计和生成,是怎么与行为发生关系?这里面涉及的东西非常广,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需要空间行为、环境行为研究从理论的方向上更好地配合。这几年“城垣杯”很多获奖项目也体现出这样的努力,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让行业关注行为问题的途径。四关于新技术与新方法您的研究领域横跨城市规划、风景园林、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方向,但这些研究都是数据与计量方法驱动的。能否谈谈您的经验,您认为哪些基本的理念、概念、方法是这些领域的研究所通用的?最后,也是我们“城垣杯”大赛的很多学生参赛者所关心的问题,若学者想在这些领域有所突破,需要有哪些核心竞争力?何捷: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话题。由于规划专业的专业特点,我们更多地从问题导向的角度进行定量分析以及空间布局等工作。数据可以产生材料,也可以作为分析方法,但是需要更明确的还是“问题”。首先要明确问题角度,然后根据研究问题来设计选择技术方法。当然现在有很多比较成熟的套路性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技术都需要根据问题的导向来选择。由于经验相对少以及学习内容不系统,学生常见的一个问题是更容易从方法或者技术的角度进行研究。当然这样的误区也很正常,因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初期学习技术体系和技术方法,然后进一步去跟问题的解决来建立联系。作为学习的过程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去参与“城垣杯”这样的竞赛,还是需要更多地从问题导向的角度考虑。在教学中,我们更多教授的是技术选型工作,这也是规划学科中相对比较通用的方式。规划专业涉及的很多的方法和技术也是借鉴自其他领域。需要明确的是这些技术、方法如何支撑问题的解决。虽然说掌握这样的能力需要过程,但在一开始就需要有这样的理念。对理念的学习可以看更多的例子。像“城垣杯”这几大本书对学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同学们通常会遇到的困难就是对技术的学习和掌握。这的确是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但是以我的经验来讲,现在的小同学们学这些东西已经非常快。虽然对具体的技术未必很熟悉,但是能力还是可以达到的。像我自己在两个学校课程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新方法、新技术都非常快。我觉得多个学科发展的具体的技术和方法应该已经可以满足规划专业的需要,不太需要自己发明太多的新技术了。反而是对方法和技术的了解和认知成为了规划专业工作的核心素质;更高的层面上,学科带头人、规划项目主持人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也包括了发掘和组织技术方法的能力。可能不需要每个人都在长期从业的时间里掌握具体技术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主持人,如何去更好的整合知识资源和专业需求。总之,需要了解这些可能性,在自己的工作里组织这些内容。当然技术的掌握本身是无止境的,对技术掌握的深度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方法的应用和执行。对方法和技术的熟悉乃至创造性方法的使用也都是非常必要的。对学生来讲,尽量掌握一些自己特长的东西对未来的发展和成长也会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不一定贪多求全,也和个人的专业定位有关系。五关于跨学科交流您的研究领域经常“跨界”,您本人的教育背景也发生过“跨界”,相信您在研究过程中也会接触很多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现在规划业界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广泛,合作人员的背景也越来越多元,但也出现了沟通不畅等问题。您认为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学者、从业者在合作中应注意哪些要点才能实现合力创新?何捷:这个问题现在也的确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一个问题,我觉得各个专业都需要有个相互理解和磨合的一个过程。其实我自己一开始工作的时候也遇到过好多这种情况。我们那时候刚跟遥感专业一起合作,跑到中科院遥感所,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最后他大概才知道我想要点什么,我大概知道他可以给我些什么。由于受教育背景的关系,相对来讲还是更集中在自己专业的线索上。这个问题现在应该还是很普遍,各专业一起合作工作的话,大家就不能在自己的房子打转,当然项目主持人应该更主动地营造交流的环境。在建筑大类的专业教育里面,也应该更好地去培养作为专业负责人角度上的领导能力,你需要去了解将来有可能配合工作的其他领域的情况。当然不一定培养对所有专业的了解、或是了解的非常深入,但是应该培养对话能力,知道大概是怎么样,我可以从别人那里面了解和得到什么?怎么去更好地帮助对方工作?我觉得建筑大类的专业作为一项工作的主导专业,它天然会有主动磨合的责任。从更深一层看,多专业的合作可能也是对价值观的重塑。当然途径上肯定需要一个过程,在大学专业教育阶段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去体验,去了解。另外,接受过建筑类系统教育的人员也有这样的优势。因为建筑、规划本身一直在跨界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我们这一代人正好也经历了这种转型的过程,经历了以数字化为主要代表途径的转型过程。我们比较深入地知道自己学科在转型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那么我们对于不同专业的体会就会更深更强烈一点。这给了我们更好的条件去跟其他专业对话。跨界的磨合与对话可能是恒久远的问题,这需要各方面的努力。现在更年轻的一代他们有更开放的心态,相对于我们老的这一代有更便利的交流磨合的条件。规划专业从事综合职能,他需要有积极性,另外也需要迫切性。规划专业作为这样的角色有天然的优势,当然也有天然的责任。大家要更主动地去思考。谢谢何老师,最后请您对我们的选手留下一些期许。何捷:不管是从年轻专业人员、还是从学生的角度,数字化在规划行业中的应用都是未来非常重要的的内容,也越来越成为更硬性的需求。不管是专门从事数字化,还是对数字化有一些了解和学习,在行业的新发展以及国家新发展的前提下,都能帮助在专业上更快成长,做出更好的工作。其实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有这样的体会。他们在本科接受的相对来讲还是传统和规范性的教育,在高年级或研究生的时候接触数字化、模型的话,进入到规划行业后就会有更好的机会。特别是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人才有更高的需求,掌握一些方法和技术就能够更深入地与各专业对话,甚至进一步引领跨专业团队。从行业角度上,大家如果能够在学习中或是专业初期更好地去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对将来的专业发展会有很大的推进的作用,毕竟发展更多需要靠年轻人来推进。还是希望参赛者更好地来利用“城垣杯”的机会。我觉得得奖只是一方面,通过“城垣杯”这样的机会来更好地锻炼自己,学习一些新方法,在不同的选手专业间相互学习和交流,这是帮助大家更好成长的非常重要的机会。采编:崔喆,哈尔滨工业大学城乡规划学士,南京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硕士,现就职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数字技术规划中心。END.版权归原作者
2022年6月10日
其他

石晓冬:不忘初心、保持耐心、富有匠心,愿我们与新时代的规划工作一道成长

精彩导读第六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的选手纷纷就位。大赛吸引了国内外数百位实力选手,选手们正摩拳擦掌,即将上演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本期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石晓冬院长和我们聊聊城垣杯大赛发展历程、大赛主题理解及新技术助力规划院发挥智库作用等话题。石晓冬院长简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专访石晓冬院长,聊聊:“城垣杯”大赛的变化历程是怎样的?今年大赛的两个主题如何理解?新技术如何助力规划院发挥智库作用?......石院长如何解答这些问题?更多精彩观点,尽在完整版视频。部分精彩剧透一大赛的变化历程从2017年城垣杯首次开赛到现在已有6年时间。这段时间内,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背景下,我们经历了规划持续转型的过程。大赛在6年的时间内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石晓冬:总而言之是初心不变。大赛从最初以城乡规划为主,覆盖面相对较窄,到现在随着生态和城市发展建设的紧密融合,增加了区域发展战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城市感知、城市更新等相关议题,并且随着计算水平不断提高,人工智能模型技术也在大赛中提出并鼓励开展。比如2020年第四届大赛设置了以技术方法为导向的模型系列,而现在改为了以解决城市问题为引导的系列专题,特别增加了城市卫生健康专题,引发了对于如何支持健康城市建设的思考。2021年大赛主题设置更加开放,如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格局、高质量发展下的城市综合治理,这为大赛提供了新视野、新格局、新应用场景以及新的创新策源地。随着以往几届大赛的成功举办及其知名度不断提高,更多单位参与到大赛的组织筹划工作中,尤其去年以吴志强院士为首的世界规划教育组织加入,并且引入百度地图慧眼、中国联通智慧足迹等著名企业提供开源数据,为大赛提供国家尺度、城市尺度的数据资源支撑,鼓励参赛者利用多元数据提升在城市及国土空间规划方面的应用。虽然经历了各种挑战,但城市为人服务,为未来服务的意愿不变。大赛搭建的平台激励了规划、城市研究及其他领域有兴趣的人不断参与进来。感谢走过的6年时间里,全国各地的规划学者、规划从业人员、城市研究者、高校的老师同学们一如既往的关注和支持,谢谢。二大赛的两个主题方向今年大赛设置了两个主题,“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格局构建”及“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综合治理”,怎么理解这两个主题,当时为什么选择这两个主题呢?石晓冬:到了新时代,全球、全人类层面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持续发展等都对国土空间格局的安排及空间规划发挥的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意味着高质量的发展方式,即在生态文明的要求下永续发展、科学发展。在此背景下,规划也在转向多规合一,转向历史现状未来相统筹,转向运用多元综合的方式,从治理的视角推动规划的研究、编制和实施。规划的方法手段也在不断调整,今年大赛主题与数字化技术应用相契合,用规划决策知识模型看现状、历史和未来,能更好地配置空间资源、综合表达人们的诉求,同时也能提供对未来的想象、模拟。用数字化的方式构建这些想象和模拟,可以比较、研判多种可能性,及时暴露一些问题,进而辅助选择较优化的方式去实现相应的目标。在今天,我们谈论的国土空间规划格局一定是多规合一、多要素叠加、远期近期相契合,同时考虑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汇聚城市区域发展运行的各个主体,凝聚共识与动力形成多元治理,集成行政、科技、市场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在这些过程中,数字化手段会发挥很好的作用,人机交互、情景模拟、在线数字化、数字孪生技术、平行城市愿景等都能将治理推向更科学、更综合的方向。规划决策支持模型系统对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不同层级也会发挥重大的作用。无论国家尺度、区域尺度、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内部,亦或从县区级到最基层的街道乡镇,都是在不同尺度下嵌套的规划和实施。监测评价自然资源资产,以及调度自然资源更好地为发展建设和人居环境服务,也都需要在数字化基础上不断地推演实现,用规划模型的方式进行规划、预设、执行、后评价、修正,进而支撑决策以及加强对规划执行的把控。国土空间规划多尺度的特点也给数字化规划决策支持模型大赛提出了很好的命题。此外,国土空间规划是综合的规划,各个专业、各类要素都在其中交会、交叉、交融。无论基础设施、自然生态要素还是产业、发展、居住所要求的人工要素均汇集在其中,需要用数字化的方式把它们再现、综合、碰撞,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数据的特点、规划及实施的特点等给规划决策支持模型大赛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所以我认为大赛聚焦于这两个主题契合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也能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在其中的作用。因为规划是基于长远、远见考虑各种可能性,预判各种问题,然后针对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用相应的综合、多元的手段去解决。这也就是规划治理在国土空间规划格局当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三新技术助力规划院发挥智库作用您一直讲我们做的北京规划不仅是北京的规划,更是首都的规划。请您从北规院日常工作或业务组织的角度来谈一谈,怎么样利用新技术来发挥北规院在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实施评估方面的“智库”作用?石晓冬:北京规划院定位是为首都规划和北京国土空间规划进行研究、编制、维护和评估的规划机构,其既有规划设计的职能,更有为首都规划的长远发展进行决策支撑的职能。基于这样的定位,北规院在2020年和2021年,先后联合国内多个头部科技企业组成了“规划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和“数字孪生城市创新实验室”。以这些实验室的建立运行为契机,大家共同做研究,共同发挥决策支持的作用。在技术业务方面服务了如城市体检、总体规划评估、地下空间研究、城市违法建设拆除等工作,通过地理信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工作进展;其次,开展构建城市计算、平行城市等核心技术体系的谋划和推进,面向智慧规划的要求做出长期方案并不断推动实施。结合首都中长期城市规划战略,聚焦首都特性,站在超大城市区域治理的高度,预先推演城市多尺度、长时序发展场景,为首都中长期规划战略提前谋划。院里为相关科技团队建设、组织以及科技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环境及条件,鼓励科研课题组织申报等。我院参与并承担了如《城市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智慧城市交通系统若干关键技术和数学理论算法》等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我们也作为主要的承担单位申请并开展北京市的科技计划课题,如《首都城市安全的社会风险评估以及关键技术的研究示范应用》,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四对参赛团队的期许第六届城垣杯大赛正在进行当中,您作为规划界的前辈,对参赛团队有哪些建议或期许?石晓冬:大胆提问,大胆求证。城垣杯大赛是一个基于远见、预想的实验平台,需要放下包袱,多个角度构思,涉及城市区域发展的方方面面。我也特别期待选手们能够提出多个场景,多个假设,多种挑战。而且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通过科学的思考、关键技术的突破去解决,在这种科学问题的提出和求证过程中,大家会有特别大的获得感。也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采编:胡腾云
2022年5月24日
其他

城垣杯 | 欢迎如约而至的你们!

本期导读感谢大家的踊跃报名和大力支持,2022年第六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经顺利进入成果提交阶段!纵使疫情反复,研究者们对科研的热情也从未退却,组委会已收到国内外150余个参赛团队,600余人的参赛申请。从参赛选手的规模、来源、专业背景来看,本次大赛依然如火如荼、群英荟萃。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提前领略本届选手参赛的盛况!选手来源各界选手,各显神通综观本次参赛选手,领域来源丰富多样。来自高校的师生团队持续发力,占报名总数的79%,成为当仁不让的主力军。同时,来自国土空间规划、信息技术、生态环境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参赛人数占比21%。高校中专研科技创新的学者们历来是行业理论与先进技术的带头人,而各行业从业者则有着丰富的数据应用实战经验,他们的PK一定精彩纷呈!擂台已经备下,究竟花落谁家,只等与你相遇。选手类型构成八方云集,全球汇聚本次大赛不仅吸引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的学术菁英,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北京极海纵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知名规划编制单位、科技企业的技术大拿,同时还有来自曼彻斯特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庆北大学、根特大学、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等世界顶尖大学的学者报名,可谓汇聚了全球尖端科研人才。参赛选手全球分布情况国内参赛团队在地域分布上,涵盖了20个省、市、自治区,延续了历年比赛中参赛选手分布广泛的特点。其中,北京市在团队数量上拔得头筹。此外,天津、广东、上海、江苏等地的参赛选手数量也较多。专业背景专业突出,百花齐放今年参赛选手的专业背景,除了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地理信息科学、建筑学、人文地理、交通规划等传统主力学科外,城市分析、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环境科学等学科也持续发力,共同探索定量研究在规划决策研究分析中的全面应用。我们期待不同学科带来多样的视角!参赛选手专业学科分布情况知识交融,强强联合多团队合作,一直以来都是大赛主要特点,体现规划决策支持模型工作的系统综合性和分工协同性特征。城市系统的复杂性增加了城市规划决策的复杂性,多专业的融合有利于从多角度剖析城市发展规律,为城乡规划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手段。报名选手中,以团队形式参赛的选手占比高达83%。
2022年5月13日
其他

城垣杯 | 上届优秀获奖团队专访:【刘梦雨】以人为本,以人为策,科学描绘新城新区发展蓝图

精彩导读第六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拉开帷幕,现已进入报名阶段(3月14日至5月1日),点此了解大赛详情。为展示往届选手的风采,介绍选手获奖经验与心得,分享和传递学术观点,本期专访上届二等奖获得者,来自南京大学的刘梦雨、张书宇、仲昭成、刘笑千、李悦、黄劲团队,刘梦雨作为团队代表接受采访,分享其在商业设施人流预测与规划领域的独到观点!点击回看刘梦雨、张书宇、仲昭成、刘笑千、李悦、黄劲团队作品展示本期专访6位参赛者均为南京大学“智城至慧”团队的成员,导师为沈丽珍副教授。“智城至慧”团队是国内大数据和智慧城市领域的先行者,在甄峰、沈丽珍、张敏等老师的带领下取得了诸多成绩。刘梦雨为2019级硕士,研究方向为大数据与经济地理,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地理科学进展》等期刊发表。张书宇为2019级硕士,研究方向为流动空间与城乡融合,已有两篇相关论文被2020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收录。仲昭成为2019级硕士,研究方向为流动空间下的智慧产业,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经济地理》等期刊发表。刘笑千为2020级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李悦为2020级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产业研究与规划。黄劲为2020级硕士,研究方向为流动空间下的城市与区域资源配置。Q1:刘梦雨您好。您在第五届城垣杯大赛上的获奖作品《新城新区商业设施人流网络预测——基于VGAE神经网络模型》选题方向新颖,切合如火如荼的新城新区建设,令人印象深刻。可以介绍一下您和您团队开展此项研究的原因吗?目前新城、城市副中心、开发区等新城新区的建设如火如荼,建设新区就一定要引进人,有人的城区才能继续运转。商业设施作为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一般随新城新区是一同规划建设,而且适当带有超前性的。和老城区、或者主城区相比,新城区缺乏丰富的现状基础和规划依据,所以在规划发展初期,不可避免会出现“一厢情愿”的蓝图式的愿景。比如盲目引进高端市场;商业设施建设高度饱和,长期空置;商业设施与人流增量的配给不均衡,“冷门”和“热门”商业设施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普遍存在用地布局与人口使用“不匹配”现象。为满足新城、新区远景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具有市场配置特性的商业服务业设施在增量预测、供给调整等方面有着特殊性与重要性。只有科学合理地结合当地活动特征、按照城市发展时序与需求进行商业设施规划和建设,才能达到供需平衡,打造具有活力的商业生活空间。目前关于城市商业设施的规划尚停留在“过去”与“现在”的研究与诊断,方法也相对传统,相关规划研究和规划标准仍较为薄弱。既然成熟的城区内部商业设施与人流特征已经形成一定的匹配规律,那么这种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具有一定道理的。在海量的数据背后,机制可能会异常复杂,但其展现出的路径规律是值得分析和借鉴的。所以我们从2017-2020年商业设施空间布局的变化、人员流动网络的分析,从两者的空间耦合对比分析出发,利用海量的人员流动数据,通过VGAE变分图自编码器和图卷积神经网络GCN等机器学习技术,构建可用的人流网络预测模型,以期为优化城市商业设施建设引导提供较为合理的分析评价思路和决策方式。
2022年4月25日
其他

城垣杯 | 上届优秀获奖团队专访:【段要民】新技术应落地解决现实问题

精彩导读第六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拉开帷幕,现已进入报名阶段(3月14日至5月1日),点此了解大赛详情。为展示往届选手的风采,介绍选手获奖经验与心得,分享和传递学术观点,本期专访上届一等奖获得者,来自同济大学的段要民、许惠坤、王海晓、张静、吴琪、李振男团队,段要民作为团队代表接受采访,分享其在城市交通碳减排领域的独到观点!点击回看段要民、许惠坤、王海晓、张静、吴琪、李振男团队作品展示本期专访团队人员均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系,成员的研究背景多元复合,来自同济大学的不同导师团队,包括大数据、智慧城市、区域与城市以及城市社区等团队。段要民: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20级研究生,研二在读。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大数据、教育迁居行为研究等;许惠坤: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20级研究生,研二在读。研究方向为城市智能场景;王海晓: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20级研究生,研二在读。研究方向为城乡统筹和乡村振兴;张静: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20级研究生,研二在读。研究方向为健康城市;吴琪: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20级研究生,研二在读。研究方向为区域与城市空间战略发展;李振男: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20级研究生,研二在读。研究方向为城市住房、全龄友好城市。Q1:您在第五届城垣杯大赛上的获奖作品《碳中和愿景下城市交通碳排测定与模拟——以上海为例》选题方向聚焦目前火热的“碳达峰、碳中和”方向,令人印象深刻。可以介绍一下您和您的团队开展这项研究的初衷吗?2020年,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3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自此,这一话题被各界广泛关注,热议讨论,在规划界也掀起了研究的浪潮,自然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作为城乡规划学的在读研究生,我们热切的希望将自己在书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让规划实现真正的造福于民,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因此,我们将“碳中和”选定为此次大赛研究的主题,致力于通过我们的微小的探索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此外,我们也希望通过此次大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增进团队感情,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也在实践中不断磨合,增进我们的友谊。
2022年4月15日
其他

城垣杯 | 上届优秀获奖团队专访:【蒋金亮】以居民行为轨迹服务城市空间精准治理

精彩导读第六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拉开帷幕,现已进入报名阶段(3月14日至5月1日),点此了解大赛详情。为展示往届选手的风采,介绍选手获奖经验与心得,分享和传递学术观点,本期专访上届特等奖获得者,来自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的蒋金亮、高湛、徐云翼、陈军团队,蒋金亮作为团队代表接受采访,分享其在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及其在绿道选线规划的应用方面的独到观点!点击回看蒋金亮、高湛、徐云翼、陈军团队作品展示本期专访参赛团队:蒋金亮、高湛、徐云翼、陈军。参赛团队来自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数据信息中心,包含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等知识背景,长期致力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法辅助规划及规划分析系统开发,在《sustainability》、《自然资源学报》、《现代城市研究》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文章,取得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多项。团队曾获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特等奖,第二届“江苏大数据开发与应用大赛(华录杯)”一等奖等。Q1:蒋金亮老师您好。对于城垣杯,您有过多次参赛经历,而且都获得了奖项。今年已经是城垣杯举办的第六年,您认为这类竞赛举办的意义是怎样的?2017年,我们团队参赛作品《基于综合分析方法的城市通风廊道划定研究》获得了第一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大赛三等奖。当时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尺度建立城市、街道以及建筑群风环境分析模型,构建城市风环境综合分析体系,并自主研究基于GIS、RS和CFD的城市风环境分析应用平台,满足不同尺度城市规划设计需求,侧重从平台应用层面辅助规划设计。2021年团队参赛作品《多源数据支撑下的城市绿道智能选线规划研究》以经典设计理论作为理论支撑,收集多源城市大数据,借助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算法,提出城市绿道选线分析框架,侧重从算法层面提出人工智能辅助规划分析的应用框架。无论是平台应用或者是算法层面,不同的参赛作品都得到了专家的认可,也说明城垣杯比赛对不同类型和方向信息化应用的支持和认可。从2017年到2021年,“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举办五届,推动了规划量化研究的理论方法水平提升和实践应用。大赛设立的初衷虽然在于规划决策支持,但是更强调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实际问题的把握,以新技术驱动规划编制和研究。作为规划行业的全国性的赛事,城垣杯比赛为信息化应用研究的个人和团队提供了一个契机,个人和团队能够以此使用新数据,融合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创新性研究,结合规划设计实际问题,对传统方法进行一定改进,进而开发相应软件,提高规划设计效率。对规划编制和研究机构来说,在城垣杯赛事的宣传和推广影响下,积极鼓励规划师或研究团队开展数字化研究,激发信息化应用创新,也提升了研究成果的集成水平。从行业来说,赛事为相关团队和机构提供展示舞台,不同参赛团队参与同台竞技,经过初赛、复赛等环节以及决赛的专家点评,既能让不同团队相互切磋和学习,也能够以技会友、共同进步。整体来说,历年城垣杯比赛的成功举办,无形中不断促进行业信息化发展,带动行业技术方法更新。Q2:您在第五届城垣杯大赛上的获奖作品《多源数据支撑下的城市绿道智能选线规划研究》从居民的时空间行为入手,自下而上开展研究,是一篇十分具有新意的作品。相比于传统的指标评价方法,这种研究范式的优势在哪里?另外,我们知道时空间行为研究方兴未艾,您对城市规划实践中如何应用时空间行为研究有何见解?团队参赛作品整合基础地理数据、POI数据、手机信令数据、居民活动数据、街景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多源数据,从分析居民真实出行时空特征入手,测度绿道选线的影响要素,进而结合LSTM神经网络模型模拟居民真实出行行为,识别运动轨迹道路属性的变化规律,提取潜在城市绿道网络,形成绿道选线规划方案。这种方法有别于传统的基于指标体系综合评估的分析方法,将居民真实活动轨迹融入空间要素分析中,融合居民出行行为特征与街道环境要素,借助基于人工智能的量化评估方法,为绿道选线规划和建设提供指导。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借鉴和使用了时空分析的方法,通过公开网站收集居民慢行运动数据,分析起讫点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居民出行行为。在出行行为模拟中,将运动轨迹属性变化规律纳入机器学习模型中进行模拟,验证真实路径和预测路径的相关性,得到科学合理的预测模型。最后,选取绿道起讫点,进一步模拟居民出行行为,将高频线路作为未来绿道选线的潜力空间。时间地理学强调将时间和空间在微观个体层面相结合,通过时空棱柱、时空路径等概念及符号系统构建理论框架。目前,时空行为研究正在逐渐从传统问卷调查或访谈方法转变为利用GPS、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获取研究数据,呈现出研究方法科学化、研究对象个体化、研究主题应用化等趋势。我们认为,借助于时空分析的方法在数据层面可以对居民出行数据进行处理,包括轨迹、出行目的、停驻点等信息,数据量巨大,颗粒度精细,且有时空多维度信息,可以较好的支撑城市研究及居民活动分析。在方法层面,随着区域和城市空间从“场所空间”转向“流的空间”,流分析、时空棱柱等方法为流空间研究提供方法基础,优化传统的调查与分析方法。特别是在存量规划阶段,居民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对于人本尺度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时空行为分析能够支撑交通、公共服务、社区治理等各方面研究,为空间结构、设施配置提供优化建议,服务于城市空间精准治理。Q3:健康城市研究与规划已成为了学界热点话题,您的作品也聚焦在城市绿道这一与居民健康息息相关的要素上,请问您团队选择这一选题的初衷是什么?您可以向我们介绍一下您团队的研究工作开展的背景吗?本研究来源于课题组在《宿迁市生态园林体系规划》编制过程中绿道分析和研究的延伸和拓展,旨在处理和分析居民活动数据,借助时空行为分析、机器学习等方法提出城市绿道智能选线方法。当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生活的向往,城市居民日益关注日常休闲健身活动和空间,绿道系统的构建成为健康导向下城市建设的现实需求。广州、上海等城市都先后开展了绿道系统建设,从交通、生态、设施等多方面构建绿道指标体系,对绿道选线进行评价。综合现有绿道系统规划研究来看,更多采用自上而下的分析视角,借助物理空间静态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在分析中较少考虑自下而上的人本视角和时空间行为分析方法,缺乏对于居民在绿道上活动的行为方式研究,方法上对于机器学习的应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本文提出了多源数据支撑下的城市绿道智能选线规划研究,拟解决如下问题:(1)基于居民行为模拟的绿道数据处理和应用;(2)人工智能算法在绿道规划的应用;(3)出行行为模拟的科学性和应用。
2022年4月11日
其他

城垣杯 | 上届优秀获奖团队专访:【张梦宇】色彩识城市,理性谈美学

本期导读第六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拉开帷幕,现已进入报名阶段(3月14日至5月1日),点此了解大赛详情。为展示往届选手的风采,介绍选手获奖经验与心得,分享和传递学术观点,本期专访上届特等奖获得者,来自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张梦宇、顾重泰、陈易辰、王良团队,张梦宇作为团队代表接受采访,分享其在色彩研究方面的独到观点!点击回看张梦宇、顾重泰、陈易辰、王良团队作品展示本期专访张梦宇,北京工业大学城建学部2020级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国土空间规划监测预警、城市体检评估。顾重泰,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2020年于武汉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取得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大数据,计量城市规划。陈易辰,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2014年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取得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数据挖掘。王良,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2015年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计算数学专业取得硕士学位,主要研究兴趣是数据支持的城市规划。Q1:张梦宇您好,对于城垣杯,您有过多次参赛经历,终于在去年获得了特等奖的优异成绩。今年是城垣杯举办的第六年,您认为这类竞赛举办的意义是怎样的?我从2018年就接触到了“城垣杯”大赛,并且连续三年报名参加了大赛,这期间个人经历了两年的工作实践然后进入到博士研究,现在我已经是博士二年级的学生,也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回顾我从一名懵懂的规划菜鸟到能够独当一面进行研究和规划实践工作的成长历程,“城垣杯”不仅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新大门,更像一位智者伴随着我成长,不断激励着我在实践中探索理论和技术方法。其实,第一次参加“城垣杯”是机缘巧合,当时认识了第一届一等奖获得者,从她的分享中我对这个大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正值研究生刚毕业,对新鲜事物充满着热情,于是我在对规划大数据分析与城市计算领域还非常陌生的情况下果断报名了当年的大赛。迈开这一步后,我才发现这里面困难重重,与传统规划竞赛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思路完全不同,需要学习大量大数据理论,找到合适的开源数据,构建模型算法,编写运算程序等,这些都是我在过去城乡规划专业学习中没有接触过的板块。很显然,第一次我失败了,但是不服输的性格让我迅速调整了心态,重新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第二年我找到一位计算机博士的加入,在第一年的基础上深化了理论研究并初步编写了模型程序,幸运的是这过程中引起了相关专家的注意,在专家的推荐下组成了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联合团队,实现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可以说,参加“城垣杯”大赛是我生命中非常宝贵的一段经历,它教会了我在城乡规划领域的新技术中不断学习探索,始终保持对新事物的热诚,勇于创新,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共赢,这些都为我博士研究生涯奠定了重要基础。所以,我相信每一位参加过大赛的成员,都会在这座“知识宝库”中获益良多。Q2:您在去年城垣杯大赛上的参赛作品《人本视角下的城市色彩谱系——“建筑-街道-街区”城市色彩量化计算模型实证研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城市色彩是现如今城市规划建设中人们关注的热点。能再介绍一下您和您的团队开展这项研究的初衷吗?首先,我国在遥远的古代就开始了有关城市色彩的实践,而有意识的现代城市色彩规划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近年,我们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标准,指导城市色彩的保存、传递、交流和识别等。比如2020年10月,自然资源部就发布了《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要求总体规划对中心城区城市天际线、色彩等要素进行系统构建提出管控要求,详细规划加强对建筑体量、界面、风格、色彩、第五立面等要素的管控。这些文件的提出,大大提高了城市色彩的重要性,色彩本身作为第一视觉感知要素,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民族文化,承载着重要历史、美学信息,管控好城市色彩不仅能够延续城市文脉,塑造城市特色,还能有效提高城市人居环境品质。相比国际上来说,我们国家的城市色彩规划起步较晚,北京作为最早开始实施色彩管控的城市,从2000年起通过多项规划工作和多部法规条例保护和改善城市色彩风貌,之后全国各个城市也开始了相关实践。但是,纵观这些年的发展,城市色彩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技术层面较为突出的是色彩基础数据缺乏未形成系统数据库,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城市色彩调研基本通过实时拍摄和物卡比对的方式进行采集,采集数量非常有限,调研本身局限性较大。但是近年来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已经从计算机领域扩大到城市设计、城市治理等领域,弥补了规划传统数据的弊端,也为城市色彩数据库提供了新的手段。因此,我们团队尝试引入大数据的方法对城市色彩管控的技术体系进行完善,助力色彩数据库的普遍推广。Q3:您在构建数据模型时运用了复杂适应系统这一理论方法,请问这一方法的优势是什么?目前,我国的城市色彩规划主要通过色彩总谱和分区分谱的方式进行管控,这些专家导向型的色谱与实际建成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真实的色彩环境是自下而上构建形成的复杂系统。一个好的城市色彩,对于个体色彩感知来说,是种审美体验,是独特的、创造性的,不可重复的,但对于群体来说,却存在共同的体验。因此,城市色彩及其演化规律不能通过其构成要素的简单相加来理解,以经典物理学方法对城市色彩的构成层次和要素进行功能性剖析而形成的色彩图谱往往实施困难,必须以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相互联系有机观、每个要素的能动观来重现城市的复杂性。本团队引入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就是借助复杂性科学对于系统耦合及系统适应性的关注,对色彩系统的特征和机制进行剖析,用于重构城市色彩管控方法,适应真实环境,建立自上而下的城市决策与自下而上的城市建造之间的关系,也是解决目前管控实施难的突破口。Q4:大数据已经成为城市研究中十分重要的方法,您的作品之中也运用到了大数据。但是过去城市色彩往往基于美学理论偏感性,那么如何利用大数据实现向理性分析的转变?可以结合您的研究谈一谈吗?目前,对于大数据的描述很多,之前广泛运用的是4V描述大数据的特征,之后发展为5V
2022年4月6日
其他

新书推荐|《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集(2021)》重装上阵!

第六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正式开启第六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新亮点——联通智慧足迹大数据第六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新亮点——百度地图慧眼大数据
2022年4月1日
其他

第六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新亮点——百度地图慧眼大数据

本届“城垣杯”竞赛结合大赛主题继续加大百度地图慧眼、联通智慧足迹两大数据运营商的赋能。由数据供应方根据议题内容提供稳定数据源,对符合要求的数据申请参赛团队提供数据服务,旨在围绕今年城市规划领域热点议题、重点议题加大行业关注力度与创新实践能力,持续提升城市研究领域对于新兴数据的使用水平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应用能力。本期就百度地图慧眼大数据的数据基础及其亮点进行介绍,爱好规划决策支持模型与城市大数据的你千万不要错过!亮点一产研联合、协同创新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百度地图慧眼大数据研究团队近年来成立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整合社会大数据资源,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力,形成稳定的团队,持续发力开展首都规划建设治理研究和实践工作。2021年度,联合研究团队持续加强百度地图慧眼大数据在城市研究领域的应用维度,承办了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论坛——“大数据驱动下的空间治理”,就大数据驱动的空间规划与治理开展广泛的学术与实践的对话,通过激发城市大数据领域学术与应用的多方讨论;团队在北京市新版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编制、详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以及城市体检、轨道交通专项规划等领域建立了常态化联合研究模式,在“北京城市体检评估”、“首都功能核心区体检评估”以及城市专项治理等工作中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尤其在近期开展的大数据驱动的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研究中衍生出了一系列基于大数据的分析、监测、建模、模拟等研究和应用,拓展了应用的深度和领域。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依托“城垣杯”竞赛,搭建数据、技术、模型的共享共建平台,按照当年热点议题向选手提供共享数据,旨在扩充数字化城市决策支持的领域和方向,与更大范围的技术创新团队建立持续合作关系。在城垣杯大赛中具有创新性研究的团队有机会纳入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持续合作伙伴,开展更深层次地数据共享与技术交流合作。亮点二多维赋能、深化应用百度地图慧眼聚焦人群流动与城市空间演化问题,为研究者搭建了多维度的应用场景:在数据方面,百度地图不断更新采集方式,在服务海量用户的同时,也获取到了海量的人口、位置、路况等去隐私化大数据。目前已包括全球1.5亿POI数据、4000座商场室内图及全国600余座全景数据等。在对常住人口进行挖掘时,百度地图使用了定位属性、时间分布、用户画像,位置属性、wifi信息等54个特征,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技术,挖掘常住人口数据。在可视化方面,百度地图通过"城市人口地理数据平台"搭配"MapV可视化平台",可为规划行业提供"全景式服务",将数据以最直观且不乏科技感的方式呈现给用户。在产品应用方面,百度慧眼地理大数据平台包含从城市群到自定义区域的多区域级别,以及从城市热力图到交通分析的多维度分析能力。近期更上线自助查询工具,用户可以设置任意区域进行评估,查看当前区域的流、常住人口和职住分析等等。同时,对于当前平台无法满足的需求,用户也可以自己划定范围,选择维度进行分析,满足不同的个性化需求。亮点三专项聚焦、动态追踪本次城垣杯大赛百度地图慧眼重点推出聚焦人群迁徙视角的数据共享。百度迁徙大数据是百度地图慧眼重要能力之一,其来源是百度地图开放平台海量的定位服务数据。人群迁徙反映的是人群短期出差、旅游、探亲、看病等行为特征,同时通过不同城市之间人群迁徙情况,可以反映城市之间联系紧密度。这类数据对于研究大尺度城市间区域关联网络、城市节点中心性、中心城市发展潜力等都市圈、城市群相关研究课题具有较大价值。同时对于城市关联网络中关键节点空间、中心区域的识别也具有较好的数据支持。基于游客轨迹流的北京旅游景点关联分析本次大赛旨在秉持持续发展、深入研究的整体思路,构建“数据基础——分析方法——技术模型“的转化路径,构建”研究机构——高校——科创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助力城市高效率、精细化、长时序跟踪研究。END.版权归原作者
2022年3月28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第六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新亮点——联通智慧足迹大数据

本届“城垣杯”竞赛结合大赛主题继续加大百度地图慧眼、联通智慧足迹两大数据运营商的赋能。由数据供应方根据议题内容提供稳定数据源,对符合要求的数据申请参赛团队提供数据服务,旨在围绕今年城市规划领域热点议题、重点议题加大行业关注力度与创新实践能力,持续提升城市研究领域对于新兴数据的使用水平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应用能力。本期就联通智慧足迹大数据的数据基础及其亮点进行介绍,爱好规划决策支持模型与城市大数据的你千万不要错过!亮点一院企合作、优势互补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联通智慧足迹大数据研究团队近年来成立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整合社会大数据资源,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力,形成稳定的团队,持续发力开展首都规划建设治理研究和实践工作。在新版总体规划实施、分区规划、街区控规、城市体检、轨道交通等领域建立了常态化联合研究模式。2021年度,持续加大与联通智慧足迹的合作力度,尤其是在近期开展商圈设施专项规划研究、重点地区专项规划等领域进一步拓展了规划创新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全时空全要素全链条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力和水平,在“北京市专项治理工作”、“前门大栅栏地区提升专项研究”、“北京市城市商圈划定与研究”、“城市生活圈及服务范围研究与认定”等专题研究中发挥了较好的技术和智力支撑。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依托“城垣杯”竞赛,搭建数据、技术、模型的共享共建平台,按照当年热点议题向选手提供共享数据,旨在扩充数字化城市决策支持的领域和方向,与更大范围的技术创新团队建立持续合作关系。在城垣杯大赛中具有创新性研究的团队有机会纳入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持续合作伙伴,开展更深层次地数据共享与技术交流合作。亮点二层级递进、深化应用联通智慧足迹数据注重在各级各类应用场景中的实践和具体作用发挥。在全国层面,全国集中的数据能力,实现空间地理上人群分布与流动的唯一性识别。比如2018年春运迁徙,能够发现焕庸线以东南人口占比高达94.7%。在都市圈层面,采用人口流动等时圈+POI等多因素判定,相对于传统以核心城市中心为圆心,固定距离为半径的圈层,维度更丰富,更与都市圈形态吻合。在省级层面,跨城通勤迁徙,能够反应同城化、交通廊道的影响等。比如苏州各区县到上海通勤的人口中,74.3%来自于昆山市。在省内层面,流动人群能够反映区域内不同城市的腹地分析。比如广州VS深圳,在中心城层面广州的人流联系高于深圳,在市域和都会区层面却恰恰相反。在市域层面,职住分布能够反映城市人口的空间结构,及对交通、教育等公共设施的需求覆盖。比如识别的广州市域居住人口1212.9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4万人,通过网格进行街道划分,可以看到密度排名最大到最小的地块。在县域、街道和网格层面,手机信令在人口分布、结构、属性、迁徙、职住上有很多应用。比如,识别中关村拥堵来源,就通过OD来具体研判,并识别职住分离对通勤压力的影响。亮点三动静结合、还原城市智慧足迹主要提供两类分析,一类是针对空间的结构,即位置,一类是空间的流动,即人口迁移、跨域、出行OD等分析,从而评价规划效果、发现隐藏问题、勾画空间未来演进状态。人口静态数据的精细空间分布与人口动态联系(通勤行为、游憩行为等)的结合符合流空间视角下城市研究者对于城市的认知观念和研究方法。基于“静态-动态“人口状态的都市圈划定方法研究当前的数据可分析整个城市居民的出行链,从宏观来判断城和城之间,省和省之间,跨城跨省之间的出行效率,通过人的趋势,以整体视角看待整个城市人流动的大方向趋势。本次大赛旨在秉持持续发展、深入研究的整体思路,构建“数据基础——分析方法——技术模型“的转化路径,构建”研究机构——高校——科创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助力城市高效率、精细化、长时序跟踪研究。END.版权归原作者
2022年3月25日
其他

新征程 新思维 | 第六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正式开启

奥运之火方兴未艾规划界的年度盛事又将开启新元肇启,万事可期第六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欢迎你的参与2022年,"城垣杯"将再次召集能人异士,共同破解城市谜题。赛事升级,寻迹归来,熟悉的配方,更强的阵容。第六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期待属于你的荣耀时刻,更有丰厚奖金等着你。1竞赛信息1竞赛名称第六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2组织机构●
2022年3月14日
其他

展示(十一)—— 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由北京城垣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世界规划教育组织、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北京城市实验室、百度地图慧眼、中国联通智慧足迹共同协办的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于2021年7月3日正式落下帷幕。大赛经专家组评审最终产生特等奖两名,一等奖五名,二等奖十二名。大赛虽然落幕,但赛事的热度不减,在这金秋收获的时节里,小编将会陆续为大家奉上本届大赛优秀获奖作品展示!
2021年11月3日
其他

展示(十)—— 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由北京城垣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世界规划教育组织、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北京城市实验室、百度地图慧眼、中国联通智慧足迹共同协办的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于2021年7月3日正式落下帷幕。大赛经专家组评审最终产生特等奖两名,一等奖五名,二等奖十二名。大赛虽然落幕,但赛事的热度不减,在这金秋收获的时节里,小编将会陆续为大家奉上本届大赛优秀获奖作品展示!本期,让我们共同欣赏二等奖获得者,来自长沙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的吴海平、胡兵、石珊、陈伟、欧景雯、申慧晴、周健、孙曦亮、刘昭、陈炉合作完成的《大规模街景信令数据下的老城区更新单元出行模式识别与预测研究》。选手风采获奖作品《大规模街景信令数据下的老城区更新单元出行模式识别与预测研究》街景数据作为一种新兴数据源,近年来在要素识别、场景感知、场景预测、空间品质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很少有研究将街景数据与多源数据耦合,从城市街道的尺度对人类出行活动进行观察与定量分析。本研究尝试提出一种耦合大规模街景与信令数据的机器学习预测模型,观察总结老城区不同街道人口出行模式的时空规律。研究以城市街道为基本单元,分别从人口潮汐变化与街景视觉特征两方面对人口出行特征进行聚类,总结出全时段流量均衡型、仅过夜流量不足型、分时段流量偏倚型、全天流量不足型四种基本模式,并反推了各种模式、街景视觉特征对应的典型业态和人流特征。研究在总结规律的基础上,经综合校验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提出了一种耦合街景与信令数据的人口出行流量预测模型,实现了以街道为单元的流量时谱变化曲线预测。此外,研究以湖橡社区为示范,通过街景数据、信令数据的多元组合分析,诊断街道单元内不同出行模式存在的问题和规划策略,为识别和破解老城区更新问题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技术手段。该研究提出了通过街景、信令数据判断和预测街道特点和出行流量的方法,是在城市街道尺度下,研究和了解老城区街道活力特征的有益探索,为研究老城区更新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未来可通过加强出行模式与流量预测的关联分析,总结不同街景要素、视觉特征对人口流量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引导或评价街道改造成效。END.版权归原作者
2021年11月1日
其他

展示(九)—— 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由北京城垣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世界规划教育组织、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北京城市实验室、百度地图慧眼、中国联通智慧足迹共同协办的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于2021年7月3日正式落下帷幕。大赛经专家组评审最终产生特等奖两名,一等奖五名,二等奖十二名。大赛虽然落幕,但赛事的热度不减,在这金秋收获的时节里,小编将会陆续为大家奉上本届大赛优秀获奖作品展示!本期,让我们共同欣赏二等奖获得者,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的范子澄完成的《基于空间句法的步行者视野潜力模拟和界面视觉机会分析》。选手风采获奖作品《基于空间句法的步行者视野潜力模拟和界面视觉机会分析》城市用地布局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对行人在街道环境中视觉能力的精确模拟,对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和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既有的可视性分析方法还存在分析场景和分析精度等诸多局限性。基于上述局限性,本研究尝试探索一种新的行人街道可视性分析方法,以整合传统可视性分析模型的优点以及新数据环境下的街道信息资源,实现可视性研究的精度提升。项目尝试为传统可视性分析方法开创新应用场景,并探索其整合新兴城市数据的可能。以空间句法研究社群中的一种经典的智能体模型——体外视觉架构系统(Exosomatic
2021年10月29日
其他

展示(七)—— 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由北京城垣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世界规划教育组织、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北京城市实验室、百度地图慧眼、中国联通智慧足迹共同协办的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于2021年7月3日正式落下帷幕。大赛经专家组评审最终产生特等奖两名,一等奖五名,二等奖十二名。大赛虽然落幕,但赛事的热度不减,在这金秋收获的时节里,小编将会陆续为大家奉上本届大赛优秀获奖作品展示!本期,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等奖获得者,来自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的王吉力、董照诚、吴明柏、陈一山合作完成《廊道视角下职住关系“梯度平衡”监测与优化》。选手风采获奖作品《廊道视角下职住关系“梯度平衡”监测与优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站在区域协调视角,建立了贯穿“中心地区-边缘集团-近郊新城-跨界组团”视角的职住梯度平衡策略,当前廊道空间格局已经基本形成。研究从实证与推演两方面探索深化了梯度平衡的量化模型;第一,建立监测模型,从职住数量与质量平衡、通勤流及其空间指向等方面形成持续监测框架,动态反映重点廊道职住关系的改善情况;第二,建立预测模型,通过动态调整职住用地参数,形成不同情境的“梯度平衡”通勤分布预测。研究形成了北京重点廊道职住关系持续向好的整体判断,并与北京城市体检评估的需求结合,通过情境假设与推演,形成相应的职住分配优化策略,促进廊道职住关系进一步向好发展。研究也可用于观察其它城市沿重点廊道的职住关系优化情况,并通过适当调整用地的人口、岗位密度及人口结构等参数,提供情境模拟参考。END.版权归原作者
2021年10月25日
其他

展示(六)—— 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由北京城垣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世界规划教育组织、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北京城市实验室、百度地图慧眼、中国联通智慧足迹共同协办的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于2021年7月3日正式落下帷幕。大赛经专家组评审最终产生特等奖两名,一等奖五名,二等奖十二名。大赛虽然落幕,但赛事的热度不减,在这金秋收获的时节里,小编将会陆续为大家奉上本届大赛优秀获奖作品展示!本期,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等奖获得者,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刘晨、梁印龙、刘锦轩、田莉合作完成的《基于民生性和经济性评价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生成算法》。选手风采获奖作品《基于民生性和经济性评价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生成算法》在老旧小区改造实践中,政府导向下的公共财政投入和市场导向下的商业化盈利模式都难以兼顾民生公平和经济高效的需求,成为改造工作主要矛盾。本研究通过获取小区属性和收集居民意愿,基于民生性和经济性两个维度开展评价,遵循注重民生、优劣互补、周期合理、空间邻近的原则,提出“基础数据准备-成本收益测算-空间组合搜寻”三个阶段的改造项目生成算法,对应居民意愿调查系统(PC+APP)、时间序列模拟预测、两阶段空间搜寻组合算法等核心技术。其中两阶段空间搜寻算法按照“民生性优先”和“经济性优先”的原则划分时序,并对应变换搜寻中心和被搜寻点。研究选取海淀区部分老旧小区进行模型算法实证,最终18个老旧小区分别打包进入6个改造项目。这一辅助决策工具探讨了如何解决老旧小区改造语境下的“公平与效率”问题,能够为城市更新规划提供可行方案参考,促进多元主体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对于保障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直击老旧小区改造中市场利益难平衡、公平与效率难兼顾的痛点,建立模型整合“自上而下”的政府/第三方视角与“自下而上”的居民改造意愿视角,据此生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优化组合,具有较强的创新性。END.版权归原作者
2021年10月22日
其他

展示(五)—— 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由北京城垣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世界规划教育组织、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北京城市实验室、百度地图慧眼、中国联通智慧足迹共同协办的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于2021年7月3日正式落下帷幕。大赛经专家组评审最终产生特等奖两名,一等奖五名,二等奖十二名。大赛虽然落幕,但赛事的热度不减,在这金秋收获的时节里,小编将会陆续为大家奉上本届大赛优秀获奖作品展示!本期,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等奖获得者,来自深圳大学的黄伟超、梁欣媛、黄颖欢、邓琦琦、辜智慧合作完成的《基于anylogic多情景模拟的城市复杂空间疏散能力评价及规划决策检验》选手风采获奖作品《基于anylogic多情景模拟的城市复杂空间疏散能力评价及规划决策检验》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系统中子空间的功能结构愈发复杂,城中村作为城市复杂空间,在野蛮“生长”后形成了复杂的人员结构、空间布局等,这些因素造成的安全隐患是其面对外部风险时的核心弊端。目前国内关于安全疏散的研究在中观尺度尚有空缺,因此本项目重点关注城中村,在衔接宏观与微观尺度疏散研究上做出尝试。方法上通过更精细的模拟软件构建基于实际数据的社会力模型,将疏散能力可视化,提炼城市复杂空间疏散规划的评价技术流程。该项目技术流程由模型构建、运算分析、决策提出、决策预测组成;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踏勘、问卷访谈、构建多情景模型,对比分析疏散效率,科学准确地梳理城市复杂空间疏散问题,提出多维度空间规划的决策部署,再次构建模型分析,预测决策实施效果,为决策优化和执行提供参考。此套疏散能力评价和决策验证方法可以运用到其他复杂城市空间中,通过建立精细化多情景模型、模拟评估、结果分析、策略提出、模拟验证,最终可以检验和优化规划决策,实现对现代城市复杂空间精细化治理定量分析研究,为城市疏散安全治理工作的规划决策科学化提供新思路,以达到科学准确与高效处理复杂空间疏散问题的预期。END.版权归原作者
2021年10月20日
其他

展示(四)—— 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由北京城垣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世界规划教育组织、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北京城市实验室、百度地图慧眼、中国联通智慧足迹共同协办的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于2021年7月3日正式落下帷幕。大赛经专家组评审最终产生特等奖两名,一等奖五名,二等奖十二名。大赛虽然落幕,但赛事的热度不减,在这金秋收获的时节里,小编将会陆续为大家奉上本届大赛优秀获奖作品展示!本期,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等奖获得者,来自同济大学的段要民、许惠坤、李振男、吴琪、张静、王海晓合作完成的《碳中和愿景下城市交通碳排测定与模拟——以上海为例》。选手风采获奖作品《碳中和愿景下城市交通碳排测定与模拟——以上海为例》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环境挑战,碳中和已经成为我国国家治理和社会行动的重要目标。据统计,世界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约24%以上,交通作为城市是碳排放的主要源,未来减排压力巨大。科学合理的城市用地布局可以缩短城市客货运交通运输距离,从而减少交通碳足迹,是实现城市交通碳减排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开源数据,采用了科学方法,在城市尺度快速模拟了城市交通碳排放空间格局。并以上海市外环地区为例,使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不同减排政策下地碳排放进行了多情景推演。结果表明,上海市外环以内通勤交通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中心化、圈层化、偏心化的特点;浦东地区是上海交通碳减排优化的关键地区,不平衡的职住空间布局是导致其碳排放量大的主要原因,需要提高长距离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力求实现8公里底线、6公里优线的职住平衡的用地布局。本文提出的模型突破了OD数据难以获取的困境,采用的开源数据和小样本数据满足进行快速、大尺度的城市交通模拟。同时,该研究基于碳中和目标,探索性的对城市交通碳排放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为今后在规划领域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展城市交通碳排放研究打下了基础。END.版权归原作者
2021年10月18日
其他

展示(三)—— 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由北京城垣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世界规划教育组织、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北京城市实验室、百度地图慧眼、中国联通智慧足迹共同协办的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于2021年7月3日正式落下帷幕。大赛经专家组评审最终产生特等奖两名,一等奖五名,二等奖十二名。大赛虽然落幕,但赛事的热度不减,在这金秋收获的时节里,小编将会陆续为大家奉上本届大赛优秀获奖作品展示!本期,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等奖获得者,来自天津大学的王超群、郭佳欣、马昭仪、袁诗雨、张舒合作完成的《VGI动态响应下的山地步道空间治理平台——以宁海NTS为例》。选手风采获奖作品《VGI动态响应下的山地步道空间治理平台——以宁海NTS为例》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更好地开展乡村振兴,需要因地制宜。对山地户外游憩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种有效平衡广大贫困山区未利用的山地资源与经济发达地区市民激增的户外游憩之间的矛盾,从而振兴乡村绿色产业的有效策略。针对山地步道资源利用中存在的评估费时费力、忽视使用者偏好、缺乏空间治理视角等现状问题,研究拟基于登山者自发地理信息(VGI)实现多主体对山地步道资源的利用提升。本研究基于景观视觉资源、时空间行为研究与图像识别等理论与方法,梳理了多主体对步道的资源利用需求,建立了可复用的步道资源动态评估、多主体视角下的步道资源利用需求与资源评估之间的耦合判断、步道多主体优化策略、数据与治理平台的动态循环的VGI动态响应的山地步道空间治理平台框架,并建构了个性化路线推荐、景观丰度的空间分布、主客观结合的景观资源偏好评估、步道安全性评估、设施维护等级评估方法。以我国首条国家登山步道宁海NTS为例,基于其VGI数据,分别从登山的景观需求、安全需求、生活需求出发,对经营(线路整合)-登山者(路线推荐)、管理(安全设置)-登山者(周边服务)、居民(生活服务)-登山者(风险预警)三方主体的各自需求进行了分析与测算,将促进山区快速、高效、全面、动态、低耗费的建立和运营山地步道系统从而达到乡村振兴的目标。END.版权归原作者
2021年10月15日
其他

展示(二)—— 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由北京城垣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世界规划教育组织、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北京城市实验室、百度地图慧眼、中国联通智慧足迹共同协办的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于2021年7月3日正式落下帷幕。大赛经专家组评审最终产生特等奖两名,一等奖五名,二等奖十二名。大赛虽然落幕,但赛事的热度不减,在这金秋收获的时节里,小编将会陆续为大家奉上本届大赛优秀获奖作品展示!本期,让我们共同欣赏特等奖获得者,来自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的蒋金亮、高湛、徐云翼、陈军合作完成的《多源数据支撑下的城市绿道智能选线规划研究》。选手风采获奖作品《多源数据支撑下的城市绿道智能选线规划研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生活的向往,城市居民日益关注日常休闲健身活动和空间,绿道系统的构建成为健康导向下城市建设的现实需求。当前绿道系统规划更多采用自上而下的分析视角,借助物理空间静态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在分析中较少考虑自下而上的人本视角和时空间行为分析方法,缺乏对于居民在绿道上活动的行为方式研究,方法上对于机器学习的应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基于此,研究以经典设计理论作为支撑,收集多源城市大数据,借助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时空行为分析等量化分析方法,提出城市绿道智能选线分析框架。整合基础地理数据、POI数据、手机信令数据、居民活动数据、街景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多源数据,通过分析居民真实出行时空特征,测度绿道选线的影响要素,进而模拟居民真实出行行为,提取潜在城市绿道网络,提出城市绿道选线方法。该方法有别于传统的指标评价方法,将居民真实活动轨迹融入空间要素分析中,融合居民出行行为特征与街道环境要素,旨在通过量化评估方法,为绿道选线规划和建设提供指导。研究以居民的实际运动轨迹作为训练基底表现城市活动的时空特征,分析影响城市活动的内在机制,体现自下而上的规划理念。据此分析得出的城市绿道选线相较于传统指标评价方法更加真实可信。案例的价值在于后续的推广应用,是否能具备普适特征将其推广至其他的专项规划过程中,在各专项规划的重点影响因子有何差异是模型价值能否高效发挥的主要关注点。END.版权归原作者
2021年10月11日
其他

2021开年大赛 | 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获奖结果公布

2021年不平凡的一年遇见不平凡的你们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圆满落幕祝贺所有获奖选手团体2021年7月3日,由北京城垣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世界规划教育组织、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北京城市实验室、百度地图慧眼、中国联通智慧足迹共同协办的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终评在北京举行。决赛伊始,大赛荣誉主席吴志强院士以视频形式致辞,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石晓冬院长、王引总规划师致欢迎辞。来自国内城市量化研究及相关领域的15位行业权威专家组成终评专家组,对19个终评入围参赛团队开展评选。入围选手依次进行项目汇报,接受专家质询,深入展开学术交流。经过激烈角逐,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共产生特等奖两名,一等奖五名,二等奖十二名,现公布获奖结果如下:特等奖人本视角下的城市色彩谱系张梦宇、顾重泰、陈易辰、王良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多源数据支撑下的城市绿道智能选线规划研究蒋金亮,高湛,徐云翼,陈军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一等奖VGI动态响应下的山地步道空间治理平台——以宁海NTS为例王超群、郭佳欣、马昭仪、袁诗雨、张舒天津大学碳中和愿景下城市交通碳排测定与模拟——以上海为例段要民、许惠坤、王海晓、李振男、张静、吴琪同济大学基于anylogic多情景模拟的城市复杂空间疏散能力评价及规划决策检验黄伟超、梁欣媛、黄颖欢、邓琦琦、辜智慧深圳大学基于民生性和经济性评价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生成算法刘晨、梁印龙、刘锦轩、田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廊道视角下职住关系“梯度平衡”监测与优化王吉力,董照诚,吴明柏,陈一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二等奖1000份方案的诞生:设施用地优化方法——以儿童友好社区为例牟彤、肖天意、温雯、张舒、邵彤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基于空间句法的步行者视野潜力模拟和界面视觉机会分析范子澄伦敦大学学院大规模街景信令数据下的老城区更新单元出行模式识别与预测研究吴海平、胡兵、石珊、陈伟、欧景雯、申慧晴、周健、孙曦亮、刘昭、陈炉长沙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新城新区商业设施人流网络预测——基于VGAE神经网络模型刘梦雨、张书宇、仲昭成、刘笑千、李悦、黄劲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融合多源异构时空大数据的共享单车骑行友好度评价研究戴劭勍、陈志东、雷璟晗、王彦文荷兰特文特大学地理信息与对地观测学院、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内涝风险评估系统构建李涵璟、毛露、崔佳星、杨雯琪、闫炳彤、邵闻嘉、贺玺桦、邵彤、赵爽、许涛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不完备信息震害预测下的城市地震适应性规划方法研究——以医疗系统切入赵志成、李露霖、魏米铃、孙妍、倪乐、武佳佳、费智涛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全龄友好社区智能评估、诊断和规划方法黄军林、梁超、罗格琦、曾钰洁、李紫玥湖南师范大学、同济大学、长沙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基于现场音乐空间异质性的音乐文化生态圈构建翁童曦、王怡雯、徐彤伟、王超群、马昭仪天津大学基于SRP模型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监测——以中国福建平潭、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为例陈晓薇、余恬、令小艳、孙高鹏福建师范大学基于百度地图API数据的西安市文化旅游个性化动态路径决策支持模型构建及文化空间营造张双羽、赵倩怡、卓越、任彦申、刘珅、杨欣娟、孟佳欣、王玉、林珈亦、张双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于多源数据的欠发达地区协同发展评价与优化模型鞠爽、杨柳青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获奖结果将公示二周,此期限内,如有任何异议,可联系大赛主办方。在此,首先祝贺获奖选手及团队,同时感谢所有大赛参与者。在随后的报道里,我们将陆续为大家奉上获奖作品展示,让我们一同分享各界学者们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解与创新。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的举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吸引了来自海内外高校、规划研究机构、规划编制与管理单位数百名学者踊跃参加,为多学科、多领域的学术交流搭建了开放平台,为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治理工作的科学化提供了新思路,极大地调动了行业学者的积极性,推动了国土空间规划量化研究的理论方法水平提升和实践应用推广!END.版权归原作者
2021年7月3日
其他

城垣杯 | 决战在即,带你揭秘大赛初评入围项目

6月初始,由北京城垣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世界规划教育组织和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顺利进入评审阶段,经过初评的层层筛选,最终有19个项目入围终评,即将在7月3日角逐产生本届大赛的特等奖及一、二等奖。本次大赛组委会特别邀请国内行业权威专家组成终评阶段专家组,届时,专家组将从提交成果的完整性、模型方法的创新性、系统工具的可操作性、规划模型的实用性等方面,对入围作品进行现场考核。终
2021年6月28日
其他

城垣杯 | 关于大赛主办方调整的声明

大赛选手们注意啦,成果提交还有5天,截止时间5月31日~甄峰:基于数据又不止于数据,通过数据分析驾驭未来柴彦威:基于行为洞察城市时空,面向个体推进人本规划
2021年6月18日
其他

柴彦威:基于行为洞察城市时空,面向个体推进人本规划

本期导读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进入初评阶段,各路高手正在摩拳擦掌积极备战,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观摩这一精彩赛事了!小伙伴们暂且不要着急,与大赛筹办同样吸引眼球的,还有大赛筹备组邀请到的一众专家大咖,我们通过深度访谈的方式,与专家面对面,畅谈学术观点,指点行业发展。本期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孙道胜专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柴彦威教授,和我们聊聊微观行为与宏观治理的关联性、城市时空行为数据采集与应用以及学术研究网络建设等热门话题。柴彦威
2021年6月4日
其他

甄峰:基于数据又不止于数据,通过数据分析驾驭未来

本期导读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的成果提交阶段将于2021年5月31日截止。在各位选手细心打磨作品准备提交的关键阶段,我们邀请了众多业界大咖为我们指点迷津,答疑解惑。本期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崔喆专访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甄峰教授,作为在学界享有盛名的规划学者,甄峰教授将和我们聊聊城市大脑,智慧方法与国土空间规划,规划大数据应用,以及规划人才教育等话题。甄峰
2021年5月28日
其他

城垣杯 | 大赛选手们注意啦,成果提交还有5天,截止时间5月31日~

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2021年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于2021年3月1日拉开帷幕,目前已接近成果提交的截止时间:5月31日,我们已陆续收到多份高水准参赛作品,也请其他参赛者们尽早提交成果哟~竞赛时间安排竞赛报名2021.03.01—2021.04.30数据申请2021.03.01—2021.03.20成果提交2021.05.01—2021.05.31竞赛评选2021.06.01—2021.07.03结果公示2021.07.04—2021.07.10竞赛成果要求竞赛成果要求评审过程分为初评与终评两个阶段。初评阶段需提交研究报告与演示幻灯片(模板详见附件1、2),要求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文字表达流畅,内容包括研究问题、研究方法、数据说明、模型算法、实践案例及研究总结等6部分。初评将产生19位优胜者进入终评,为保证专家对入围终评的成果进行公正、客观的评议,需入围者提交模型设计的演示数据、相关代码或应用程序。本次竞赛严禁抄袭。选手需配合主办方开展作品宣传及作品集出版。成果模板及附件资料下载附件1-成果研究报告(模板)附件2-成果演示幻灯(模板)成果提交方式请各位选手按照规定格式提交成果,成果以“报名编号+参赛者姓名+项目名称”作为邮件标题及附件名称,回复至大赛官方邮箱(chengyuancup@city-if.com)。期待各位的成果!END.版权归原作者
2021年5月27日
其他

城垣杯 | 大赛选手们注意啦,成果提交还有10天,截止时间5月31日~

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21年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于2021年3月1日拉开帷幕,目前已接近成果提交的截止时间:5月31日,我们已陆续收到多份高水准参赛作品,也请其他参赛者们尽早提交成果哟~竞赛时间安排竞赛报名2021.03.01—2021.04.30数据申请2021.03.01—2021.03.20成果提交2021.05.01—2021.05.31竞赛评选2021.06.01—2021.07.03结果公示2021.07.04—2021.07.10竞赛成果要求竞赛成果要求评审过程分为初评与终评两个阶段。初评阶段需提交研究报告与演示幻灯片(模板详见附件1、2),要求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文字表达流畅,内容包括研究问题、研究方法、数据说明、模型算法、实践案例及研究总结等6部分。初评将产生19位优胜者进入终评,为保证专家对入围终评的成果进行公正、客观的评议,需入围者提交模型设计的演示数据、相关代码或应用程序。本次竞赛严禁抄袭。选手需配合主办方开展作品宣传及作品集出版。成果模板及附件资料下载附件1-成果研究报告(模板)附件2-成果演示幻灯(模板)成果提交方式请各位选手按照规定格式提交成果,成果以“报名编号+参赛者姓名+项目名称”作为邮件标题及附件名称,回复至大赛官方邮箱(chengyuancup@city-if.com)。期待各位的成果!END.版权归原作者
2021年5月21日
其他

城垣杯 | 2021开年大赛,终于等到你!

本期导读感谢大家的踊跃报名和大力支持,2021年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经顺利进入成果提交阶段!疫情虽然还未彻底离我们远去,科研的脚步却不能停止,自大赛邀请发出以来,组委会共收到国内外179个参赛团队的报名。从参赛选手的规模和阵容来看,今年的大赛必定又是异彩纷呈的一届!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提前领略本届选手参赛的盛况!1选手来源各界选手,各具特色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综观本次参赛选手,领域来源更加多样。来自高校的师生团队持续发力,报名总数的79%,成为当仁不让的主力军。同时,来自全国各地40多家规划编制与管理单位的参赛人数约占总数21%。高校中专研科技创新的学者们历来是行业理论与先进技术的带头人,而规划编制与管理一线的牛人大咖则有着丰富的数据应用实战经验,他们的PK一定精彩纷呈!擂台已经备下,究竟花落谁家,只等与你相遇。选手类型构成广泛分布,全球汇聚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本次大赛不仅吸引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70所国内知名学府的学术菁英,同时还有来自英国、澳大利亚、荷兰、德国、新加坡等国的爱丁堡大学、格里菲斯大学、特文特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亚琛工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7所世界顶尖大学的学者报名,可谓汇聚了全球尖端科研人才。参赛选手全球分布情况国内参赛选手在地域分布上,涵盖了22个省、市、自治区,是历年比赛中参赛选手分布范围最广的一届。其中,广东省在参赛报名上拔得头筹。此外,北京、上海、江苏等地表现突出,同时各省省会城市也是一大报名来源。今年首次有来自黑龙江和西藏的团队参赛,选手分布可谓遍及全国。参赛选手全国分布情况2专业背景专长突出,百花齐放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今年,参赛选手的专业分布上,除了城乡规划学、建筑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交通规划、风景园林等传统主力学科之外,大数据、智慧城市、人工智能、通信技术、城市社会学、经济金融学等学科也加入赛事,共同探索定量研究在规划决策研究分析中的全面应用。我们期待各类学科在大赛舞台上能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参赛选手专业学科分布情况
2021年5月10日
其他

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新亮点—— 联通智慧足迹大数据专项议题介绍

本届“城垣杯”竞赛在常规议题之外,增设研究特定地区、针对特定问题、使用特定大数据的百度地图慧眼、联通智慧足迹两项专项议题。由数据供应方根据议题内容提供数据源,对符合要求的数据申请参赛团队提供个性化数据服务,成为本届大赛的一大特色。这一模式旨在增强对城市规划领域热点议题的重点关注力度与创新实践能力,拉近选手与科技创新企业的距离。本期就联通智慧足迹大数据的两项专项议题及其亮点进行介绍,爱好规划决策支持模型与城市大数据的你千万不要错过!1专项议题介绍本次联通智慧足迹专项议题结合当前城市规划热点关注领域,重点围绕以下两个方向开展:1)城市增长管理与减量发展专项议题随着各地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和逐步推进实施,如何推进城市减量提质发展成为重点关注领域。本议题旨在通过城市空间及城市活动的耦合分析探讨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城市集约开发思路及面向减量提质背景的城市运营效率提升路径。具体包括城市增长边界划定、实施评估;中心城市减量发展与城市群发展的关系;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城市发展等。城市存量用地开发扩张机制研判及演进预测2)老城区更新活化专项议题随着全国众多地区大规模城镇建设趋于饱和,做好存量调整势必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式,以应对当前老城更新面临的空间过度集聚、公共配套服务弱化、业态更新滞后、年轻人口大量外迁等问题。本议题希望研究探讨针对老城区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公共服务缺失、交通拥堵、历史文化保护问题的保护更新策略及建议。老城区老旧建筑空间及人员流动风险区域识别2专项议题亮点亮点一——行业联动、跨域协作本次大赛的数据合作方联通智慧足迹在数字政府、智慧城市、企业数字化转型等领域都有深度的应用,目前,公司已服务国家二十多个部委及众多省市政府、300多个城市规划、众多知名企业和高校智库、国有及股份制银行等数百家头部客户,已建成业界领先的手机信令处理平台,是中国就业、统计、城市规划等领域大数据领先服务商。例如,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联通智慧足迹大数据研究团队已在新版总体规划实施、分区规划、街区控规、城市体检、轨道交通等领域建立了常态化联合研究模式,尤其是在近期开展的防疫专项规划中进一步拓展了规划创新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全时空、全要素、全链条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力和水平,在“以疫情为鉴,对首都城市空间规划建设重要标准的优化建议”、“防疫常态化下规划发展方向”、“首都城市风险控制与危机应对调研”、“北京三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人群活动分析”等专题研究中发挥了较好的技术支撑作用。亮点二——七大领域、全面剖析城市是人、地、房、事、物、组织等交织形成的巨系统。而运营商手机信令是人口数据的天然采集器,准确、真实、客观又不被感知地记录了群体人口的时空矩阵。两者碰撞,在七大领域呈现城市运行特征、剖析城市运行规律。手机信令人口感知机制1)人口统计:到底有多少人北京人口疏解洞察项目中,智慧足迹为市区及6个区县政府,提供精准的人口统计,有多少人、来自哪里、疏解前后流量流向、群体化特征等分析,为首都疏解、整治、促提升工程贡献数字力量。2)人口监测:哪里的人更多在武汉中山大道人口监测项目中,智慧足迹数据以可视化方式展示三个主要路段人口流量、密度、热力,与现场监控结合,提早预知路况、提前调动交警力量,让有可能的踩踏、拥堵、治安之乱消失在萌芽前。3)人口流动:洞察城市的能级在长三角城市群落分析项目中,用人口流动代替传统规模等级去识别城市的能级、中心性、腹地、都会区,用最大优势流洞悉城市间的联系往来与组团发展格局,以迁徙总量刻画蛛网结构腹地叠加的长三角地区。4)人口职住:你们在哪住在哪上班河北北三县居民跨京职住OD分析项目中,智慧足迹数据发现了在北三县与北京朝阳等重点就业地区的职住关联性。5)人口OD:识别真实的经济圈在湖北“两圈一带”经济圈规划洞察项目中,通过OD分析支撑了武汉为中心的大都市圈和以宜昌为中心的旅游圈的论证,并刻画了两者之间经济带的形成。以人口流动、资金流动、货物流动识别经济圈,智慧足迹数据提供了洞察力。6)人口出行:高速拥堵与否在京津冀高速公路与出行分析项目中,以手机信令数据中的速度指标,展示了G1至G8共8条高速公路的实时路况,支撑了路况分析、历史重现、路况预测等场景,并与交通部共建手机信令监测标准,以数据描绘出行中的京津冀。7)人流路线:用足迹踏出最美的经典在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项目中,智慧足迹监测景区热力、人口流向、客源来源去向、交通方式、出行驻留,展示着最真实的旅游生态。亮点三——全量数据,精准刻画联通智慧足迹数据属于手机信令数据,具备用户集群稳定、时空行为连贯等数据优势。目前联通智慧足迹通过极智DaaS平台可向用户供应精确到群体层面的统计分析和归集算法,同时可提供基于连续时空位置的洞察、选址等数据分析服务,对于精细化治理背景下的城市更新改造、城市存量空间管控、城市精细化治理等场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基于个体层面手机信令数据的活动分析因此,专项议题充分考虑联通手机信令数据优势特征,选取城市减量提质发展及老城更新活化两个方向,便于在城市精细化管控等专项议题方向上充分发挥联通数据价值。对于需要手术刀式、绣花式精细织补的城市老城空间、历史文化空间、城市边界空间开展深入研究。个体视角出手、突破关键专项、跨域研究合作、挖掘数据优势、精细决策支持,本次大赛旨在秉持精细管控、科学规划的严谨态度,构建数据-技术-应用的转化路径,构建科研机构-创新企业-重点高校的合作模式,助力城市规划工作包容式、多元化、科学化发展。END.版权归原作者
2021年4月30日
其他

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新亮点—— 百度地图慧眼大数据专项议题介绍

本届“城垣杯”竞赛在常规议题之外,增设使用研究特定地区、针对特定问题、使用特定大数据的百度地图慧眼、联通智慧足迹两项专项议题。由数据供应方根据议题内容提供数据源,对符合要求的数据申请参赛团队提供个性化数据服务,成为本届大赛的一大特色。这一模式旨在增强对城市规划领域热点议题的重点关注力度与创新实践能力,拉近选手与科技创新企业的距离。本期就百度地图慧眼大数据的两项专项议题及其三大亮点进行介绍,爱好规划决策支持模型与城市大数据的你千万不要错过!1专项议题介绍本次百度地图慧眼专项议题结合当前城市规划热点关注领域,重点围绕以下两个方向开展:1)特大、超大城市新城、新区建设及活力提升议题新时期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代表的的新一代新城、新区建设获得较多关注。本议题旨在通过多源数据融合,从以人为单元的精细化视角,探究北京城市副中心等新城、新区建设在人、物、事、组织等方面的变化状况。具体包括新城、新区在超大、特大城市中心磁力疏解中的效用,新城建设与其他城市、城区之间的关联关系,探究新城建设的物质空间、人员流动、业态组织等方面的变化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北京城市副中心办公区整体客流及就业人口分布专题希望利用量化研究的方法,反映新城、新区人与空间的变化。例如:城市活力(人的聚集、设施的完善、公共活动的增加)、职住关系(第一、二空间)、城市业态与公共空间演变(第三空间)等。围绕新城新区建设进行实效评估、规律解析、发展预测等研究。2)以人为本视角下的TOD(公共交通导向发展)潜力区域识别立足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框架,追踪围绕公共交通站点关联起来的城市职住活动、娱住活动等,分析人在TOD空间中的活动导向、行为趋势、空间网络,得出不同城市TOD发展片区的重点潜力区域。重点关注:可持续出行、TOD活力提升、精细化的人群行为刻画等研究方向。北京市交通体系及用地发展脉络2专项议题亮点亮点一——产研联合、强强助力本次大赛的数据合作方百度地图慧眼在政府管理、智慧城市、房地产、零售等领域中都有深度的应用,拥有上百家合作客户,其中规划行业客户包括北、上、广、深等地超过60家规划院,同时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研究机构合作,基于地图时空大数据开展国土空间规划、智慧城市前沿技术研究,在全国建立20多个时空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促进产学研融合一体化。百度地图慧眼与科研结构合作模式在此前的合作中,北京市规划院和百度地图慧眼大数据研究团队已在北京市新版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编制、详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以及城市体检、轨道交通专项规划等领域建立了常态化联合研究模式,在“北京市科技中心建设专项规划及其人员特征的专题研究”等工作中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尤其在近期开展的防疫专项规划中进一步拓展了规划大数据创新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全时空、全要素、全链条大数据分析的技术能力和水平。亮点二——数字赋能、科技碰撞城市是人、地、房、事、物、组织等交织形成的巨系统,这意味着城市规划决策支持模型需要海量、迅速、多样、精确、全面的城市基础数据支持,而百度地图时空大数据以现实世界时空索引的方式,提供海量的数据支撑。百度地图作为中国领先的智能化位置服务平台,目前,日均响应位置服务请求次数超过1200亿次,月活硬件设备数达到11亿,涵盖全国主要省、市、区县级行政区划。拥有海量时空大数据,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百度地图不仅能挖掘出常住就业人口总量,还能刻画人口结构、人口流动、人口分布,做到真实刻画现实世界。百度慧眼大数据的平台架构百度地图时空大数据,具有良好的城市规划基础,对城市的人流、物流、交通流、信息流进行细致刻画。基于位置服务、POI等基础数据,可挖掘全国的人口、出行数据,研究人口规模、结构、分布以及人口的流动,透视全国层面的跨城迁徙、区域层面的出行OD、城市层面的职住通行;挖掘用户居住、工作、休闲、娱乐等常访地,基于常访地进一步挖掘常住人口、就业人口、实际管理服务人口等,以及基于人口迁徙方式与目的画像,开展不同区域的通行距离、时间和方式差异性分析。人口及出行活动数据,在宏观层面,真实的反映城市在区域网络中的等级位序,在微观层面反映了城市居民对城市空间的需求。这些数据记录着城市发展变迁,城市功能空间结构的演化,进一步辅助规划决策。亮点三——重点分析、精准施策百度地图时空大数据,在城市规划的案例应用中具有海量性、精度高、精准刻画等特点,对于城市整体活力评价及特定圈层通勤活动分析等具有较好的效果。本次的竞赛专项议题在考虑当前城市规划热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数据的优势特征,选取新城活力提升和TOD战略制定两个方向,利于精准定位、广泛覆盖、精细定位的百度数据发挥作用。上述议题也是当前国家重视、社会关注、相关部门重点聚焦的热门议题。借助优势数据、针对重点议题、广泛征集思路、开阔专业视野、助力精准施策。本次大赛主办方旨在搭建选手能力、数据供应、社会需求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发挥团体力量,助力科学规划。END.版权归原作者
2021年4月22日
其他

城垣杯 | 上届优秀获奖团队专访:【崔喆】决策支持模型要从规划研究走向规划实践

本期导读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于2021年3月1日拉开帷幕,现已进入报名阶段(3月1日至4月30日),请参赛者于2021年5月31日前提交成果,成果以“报名编号+参赛者姓名+项目名称”作为附件名称并回复至大赛官方邮箱:chengyuancup@city-if.com,点此了解大赛详情。为展示往届选手的风采,介绍选手获奖经验与心得,分享和传递学术观点,本期专访上届三等奖获得者,参赛团队成员为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两位团队成员均为南京大学甄峰教授、沈丽珍副教授、张敏教授领衔的“智城至慧”团队的重要成员。点击回看获奖崔喆团队作品展示本期专访
2021年4月12日
其他

城垣杯 | 上届优秀获奖团队专访:【吴海平】把握信息化机遇,落实生活圈规划实践

本期导读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于2021年3月1日拉开帷幕,现已进入报名阶段(3月1日至4月30日),请参赛者于2021年5月31日前提交成果,成果以“报名编号+参赛者姓名+项目名称”作为附件名称并回复至大赛官方邮箱:chengyuancup@city-if.com,点此了解大赛详情。为展示往届选手的风采,介绍选手获奖经验与心得,分享和传递学术观点,本期专访上届二等奖获得者,参赛团队成员来自长沙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空间规划部(大数据研究中心),该部门致力成为“一流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专业服务机构”。部门工作以构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查-建库-管理-应用-修改”全过程闭环为业务主线,以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应用为技术主线,自2013年开始推进城市规划中的大数据研究,形成了一支专业背景齐全、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大数据研究团队,拥有研究员级高工1人、高级工程师3人、中级工程师6人,平均年龄32岁,专业涵盖城乡规划、人文地理、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研究团队主导了《长沙市“15分钟生活圈”规划导则》、《2018年15分钟生活圈实施评估》、《长沙宜居社区现状评价及建设标准研究》、《基于全卷积神经元网络的城市土地覆盖分类和非法土地利用监测》、《智慧湖南国土空间规划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规划研究与课题项目,其中宜居社区评估模型、“一圈两场三道”实施评估等已形成成熟的模块化产品,现已集成至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点击回看获奖吴海平团队作品展示本期采访Q1:生活圈的划定和规划目前已经成为了学界热点,您在去年城垣杯大赛上的参赛作品《基于多源数据的15分钟生活圈划定、评估与配置优化研究——以长沙市为例》也对此展开了讨论。现如今包括长沙市在内的很多城市都开展了社区生活圈方面的规划实践,您可以向我们介绍一下您的研究工作开展的具体背景吗?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作了新的界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破解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充分不均衡现象,切实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2018年4月13日,长沙市政府发布《长沙市“一圈两场三道”建设两年行动计划(2018—2019年)》,相继出台了《15分钟生活圈规划导则》、《长沙市便民生鲜农产品供应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8个标准规范文件,促进了“一圈两场三道”项目建设的高质量、高品质,真正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幸福感的提升。我们团队在2020年城垣杯大赛的研究主题聚焦于15分钟生活圈,这正是长沙市“一圈两场三道”行动计划中的“一圈”。在长沙市推动15分钟生活圈的建设进程中,我们也面临一系列问题与疑惑,一方面是15分钟生活圈最初提出时仅是一个概念,如何与实体空间关联,并形成一个能够满足居民需求且不打破行政边界、让其实施有主体的实体地域?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如何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发现“15分钟生活圈”中真真切切存在的问题,并基于问题生成系列项目库,再通过行动计划予以落实?这是研究能否落地的重要前提,也是让我们团队沉下心来探讨关于15分钟生活圈的系列研究工作的动力来源。Q2:和以往大尺度的城市规划设计相比,生活圈规划显然是一个新兴话题,您认为生活圈的规划与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的大背景,或者说和当前法定规划的体系应该如何结合呢?为全面贯彻社区生活圈的理念,自然资源部起草《社区生活圈技术规划指南(征求意见稿)》,文件中明确的提出生活圈规划如何与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衔接,一是总体规划主要对社区生活圈规划进行定目标、提原则、编标准;二是详细规划是落实社区生活圈理念的重要规划,可开展规划专题研究,全面评估、查找问题和制定对策,明确空间划分规则,落实各要素配置的具体内容、规划要求和空间布局,形成规划行动任务;三是相关专项规划协调好与社区生活圈规划工作的相关内容。在这个文件的指导下,结合长沙实践经验,我们认为生活圈规划本质上是以解决群众衣、食、住、行等需求为导向的规划,除与法定规划衔接这条主干外,更应该作为一种行动规划,强调“评估—问题—计划”这条以实施为导向的逻辑链条,建议借鉴《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形成社区生活圈“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专项评估体系,根据评估结果,推导当下群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问题,依据规划制定项目行动计划,这样使生活圈规划既能符合当下,也能迎合未来。Q3:与众多来自高校的参赛选手不同,您所在的单位长沙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更多接触到规划的一线工作,可否介绍一下您所在的单位?以及开展科研工作的特点?长沙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是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二级机构,是一家专业从事软件研发、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研究与技术服务的事业单位,现有在职员工500余人,构建了智慧自然资源和规划、智慧住房和城乡建设、智慧城市和智慧规划编制与研究四大业务板块,拥有CMMI5、城乡规划编制乙级、测绘甲级、涉密档案数字化加工、涉密信息系统集成等多项资质。此外,中心高度重视科研创新与行业协同,出版学术专著4本,每年在各类行业论文竞赛、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现完成国家、省、市科研立项36项,拥有软件著作权60多项,获得国家、省、市各类奖项48项。我中心高度重视研究工作,2008年就成立了长沙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学术委员会,从科研立项、成果规范、绩效考核等方面出台了明确的机制,以规划研究为例,中心鼓励务实性、落地性的研究,开展的基础性研究(体系研究、标准研究等)和前沿性研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直接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化等提供支撑。相较于相当多的大数据研究工作无法与规划设计业务形成直接关系,无法真正落地,甚至出现规划设计业务部门反对大数据介入的问题,我中心将规划研究和新技术创新作为开展规划编制、规划咨询业务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让规划研究尤其是大数据研究工作深度融入规划业务和信息化建设业务中,为规划设计机构开展大数据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Q4:这一轮数字化、信息化的浪潮,对于国土空间规划的转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您可否结合您的日常工作,谈一谈您对于当前规划信息化的挑战和机遇的看法,以及我们要如何应对和把握?目前来说,数字化、信息化是国土空间规划的一个大背景,就我们日常工作来说,规划信息化趋势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为载体的信息化平台,主要面向规划管理部门,侧重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国土空间规划开展监测评估预警,以辅助规划管理者全盘监督规划实施情况,这也是我们单位的主力产品之一,今年重点在推2.0版本的产品迭代和优化;二是以国土空间规划辅助编制系统为载体的信息化工具,主要面向规划院、设计机构等,侧重针对传统规划编制过程中劳动密集度高、数据处理繁琐、附加价值低的环节,研发相应规划辅助编制工具,以提高规划编制人员效率,减少重复性劳动,建立部分环节的标准化机制,这一部分的工作也是我们单位着重发力的方向,相信不久后大家就能够看到可以量产和推广的产品了。机遇往往都是和挑战一起出现的,我们认为规划信息化的其中两个重点方向就是“一张图”和规划辅助编制系统,两者是面向规划管理和规划编制环节的重要工具,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进度的推进,工具的重要性会愈发得到体现,如何更快地完成规划研究与编制?如何更实时地掌握规划实施的动态?这些方向都是规划信息化可以发力的领域,也是八仙过海时各显神通之处。
2021年4月7日
其他

城垣杯 | 上届优秀获奖团队专访:【林诗佳】以需求导向落实人本交通规划研究

本期导读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于2021年3月1日拉开帷幕,现已进入报名阶段(3月1日至4月30日),请参赛者于2021年5月31日前提交成果,成果以“报名编号+参赛者姓名+项目名称”作为附件名称并回复至大赛官方邮箱:chengyuancup@city-if.com,点此了解大赛详情。为展示往届选手的风采,介绍选手获奖经验与心得,分享和传递学术观点,本期专访上届一等奖获得者,参赛团队成员均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研究生,指导老师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钮心毅教授。团队整体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信息化、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城市空间信息分析,主要研究兴趣为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支持城市空间优化研究、支持城市规划设计等领域,具体包括城市功能体系、城际人口流动、城市功能区域、人群活动特征、城市轨道交通影响、街道活力等方面。点击回看获奖林诗佳、刘思涵、张竹君团队作品展示本期采访林诗佳,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19级研究生,研二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是城市更新背景下产业园职住关系演变与影响机制、城市人口分布与流动格局监测等。刘思涵,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19级研究生,研二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是大数据支持下的城际人员流动与城镇化。张竹君,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19级研究生,研二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是大数据支持的城市轨道交通乘客活动特征、城市人口分布与流动格局监测等。Q1:您在去年城垣杯大赛上的参赛作品《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轨道交通线网建设时序决策支持模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轨道交通也是现如今大城市规划建设中人们关注的焦点。能再介绍一下您和您的团队开展这项研究的初衷吗?首先,随着如今城市规模扩大和人们出行需求增长,轨道交通已成为各大城市缓解交通问题、甚至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共同选择。从单线规划到网络规划,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趋向复杂、长期、高成本、系统化,更需要“合理”的线网规划来避免规划不当造成的浪费和折腾。对于许多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来说,建设时序是总体规划或交通专项规划确定大致线网布局之后最为首要的问题,虽说“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等规划原则已是老生常谈和明文导则,但由于数据和方法所限,大多时候考虑的因素偏重城市空间规划、交通线网等级、经济效益、工程实施等,这些静态物质层面的要素,抑或客流量、站间OD等轨道交通线网内部的动态要素,而忽视了乘客实际、完整的活动规律和活动需求,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难以精确把握客流动态,尤其是空间分布和地上地下的全程活动轨迹,从而无法对乘客的来源去向、站点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进行探知。传统数据对于城市空间、经济社会信息的分析能够较好地支撑,而对于人的行为活动则较为局限,即便是公共交通刷卡数据,也只能支持人在交通工具线网内部的活动情况认知。随着移动通信全面普及,手机信令数据在人群时空行为活动方面的研究已有较多积淀。本次使用的杭州市用户手机信令数据,能够识别轨道交通乘客及其全程活动轨迹,即包括个人在当天是否有轨道交通出行、在何时何地进出站、以及轨道交通出行前后的地上行程等重要信息,这将是我们了解轨道交通乘客活动轨迹,进而分析背后的活动需求的重要入口。因此我们希望借助这个数据,为轨道交通出行需求和线网建设时序预测提供全新的视角,真正补充上“人本”角度的规划决策支持。Q2:在去年大赛中,我们更多了解的是您的作品,能否更多的介绍一下您的研究方向?我们团队在导师的带领下,主要研究利用时空活动大数据认知人的活动规律和需求,并以此为基点对城市发展规划中的重要议题进行再探讨。借助移动通信信令数据、LBS数据等大数据的兴起,我们得以从“人”视角观察城市,数据是重要工具,但绝非目的,最终目的应当是将原先基于经验、基于物质空间的规划认知,向最本质的“人的活动”转变,如此使我们的规划回归本质,更加贴近人的需求,更加符合城市高效、科学、宜居的发展诉求。宏观层面,我们通过分析城际人口流动认知中国城市体系和发展机制,如不同城市群的层级、空间结构和发展模式;中观层面,我们有城市之间的跨城通勤现象及背后机制探索,城市内部的开发边界识别、轨道交通对城市活动的作用、城市公共中心体系、市域城镇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微观层面,利用更精确的定位数据研究城市街道活力等。共性在于利用大数据挖掘人的活动特征,进而解读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行为活动背后的形成机制。关于轨道交通,是我们团队较为重视的方向之一,因为既已观测到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人群活动和空间结构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主要涉及的方面,一是轨道交通对城市活动的作用,最为典型的比如对城市职住空间关系的改变,刷新了我们对“职住平衡”的认知;一是轨道交通乘客的活动轨迹,相较前者,这个更为微观、从个体出发认知城市,目前在轨道交通乘客来源和去向、轨道交通服务范围、服务对象方面已有一些新的发现,并在轨道交通客流监测、出行需求预测、线网规划决策方面进行了初步应用尝试,本次比赛的决策模型就是一例。现在进一步试图利用乘客全程的活动轨迹,而不只是轨道交通行程前后的停留点,来更为深入地剖析城市轨道交通对人的行为活动带来的影响及其原因。利用大数据对于轨道交通乘客活动的研究,最终目的都是希望更为全面、透彻地理解轨道交通对城市人群,再到城市空间产生的作用,不再单一地从线网位置和城市区位理解轨道交通站点的职能,最终导向差异化的轨道交通开发策略。Q3:您和您的团队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呢?首先前期探索性分析的阶段,我们团队三位成员分工去遍历、学习了历届“城垣杯”大赛的获奖作品,了解了这些优秀作品的选题特色、模型方法和表达技巧。其次在主要工作阶段,由林诗佳完成了轨交乘客及其出行链的识别和轨交站点理论服务范围的计算,张竹君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数据遍历和特征发掘,刘思涵负责完成了模型指标和评价体系的构建。在最后模型呈现的环节,根据前一阶段各位成员的分工,完成了各自的ppt和文本工作。由于疫情影响我们三个均为居家工作,但保持着每周至少两次的线上集体讨论频率,所以每个成员在分工的基础上对研究内容都有比较好的整体把控,这对最后成果的完整呈现有很大的帮助。整体而言,我们三位成员在过程中保持着平衡的分工,整个成果的选题、设计、计算和呈现都是所有成员讨论研究的共同成果。Q4:您所在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一直以来在规划的新技术创新方面有很多长足的发展与探索。您认为,传统的以设计为基础的规划实践,和新技术领域应该如何更好的结合呢?这要看“新技术”是如何定义的。实际上,规划实践一直都处在和新技术不断结合、发展的过程中。在手绘图纸的时代,CAD等计算机绘图技术属于“新技术”,而现在已经成为了规划实践中最为基础的的技能;GIS也曾经是“新技术”,现如今在规划行业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施后;现在也有更多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始被用于规划方向的研究。城市规划是一个实践学科,金经昌前辈曾经说过“城市规划是具体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因此一切新技术在规划领域的应用,都要以实用为基础,都要服务于规划实践。因此规划实践与新技术的结合,首先要求从规划的实际问题出发,再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技术。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时序一直是实践当中面对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现在能够使用什么方法技术去解决,这些现有的方法技术有什么长处,又有什么可以被补充和改进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再思考有没有新技术可以被应用进来,如手机信令数据识别乘客的技术可以扩充原有的方法。这要求有一批规划人应当既懂规划的基本原理,又懂得新技术,不能在传统的设计领域止步不前,也不能只重视技术本身而忽视了规划的现实需求,规划师应该更多的直接参与到技术的学习、应用中去。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模拟模型等各类技术都在规划领域进行着探索,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是相辅相成的,这些技术中有价值的内容未来一定会被应用在规划实践当中。Q5:大数据的申请和使用是2020年大赛的一项亮点,21年的大赛还会沿用这一模式。请问在去年的大赛中您对于大数据的使用感受如何?对于今后的大数据使用环节,您有哪些建议吗?我们认为大数据的使用无疑是城市规划领域规划决策支持的一大利器,通过观测大规模城市个体行为来获知群体规律,从而高效及时且有针对性地给出规划决策。我们团队所在的工作室,长期以来从事“以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支持城市空间优化研究、支持城市规划设计”的研究,认为这个研究方向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本次竞赛选题对于我们也是一次全新的探索,通过手机信令数据还原真实客流出行分布,通过基于人的供需落差来评估轨道交通建设时序决策,目前认为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对于大数据的使用,结合自身研究经历,有三点较为深切的感受。其一,大数据的使用必须审慎,前期数据清洗和质量检核工作是能不能用对大数据、用好大数据的基础。可以通过数据本身的重复率检查、以及与传统调查数据相校核、多源大数据相互校核的办法,来提高数据的可信度。其二,在大数据计算时,必须找到和实际问题或传统概念相吻合的算法。以大数据计算常住人口为例,常住人口的定义是“实际经常居住半年及以上的人口”,这本身是一个生活的逻辑,那么在大数据计算过程中,如何识别居住,如何定义经常半年及以上,如何把这些定义转化为数据计算的规则,甚至手机信令数据多大程度上可以代表行为个体,如何确定样本率如何实现扩样,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其三,大数据计算要有明确的问题导向,不能为了算数据而算数据,计算本身可以无穷无尽,无效的工作量反而是给自己的负担。因此在使用大数据之前,必须明确研究目标,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计算推导或验证,或是有的放矢地找到相应问题的答案,或是有力证实或证伪自己的预期结论。
2021年3月29日
其他

城垣杯 | 上届优秀获奖团队专访:【梁弘】以尺度深化城市认知,以数据洞悉城市未来

本期导读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于2021年3月1日拉开帷幕,现已进入报名阶段(3月1日至4月30日),请参赛者于截止日期前提交成果,成果以“报名编号+参赛者姓名+项目名称”作为附件名称并回复至大赛官方邮箱:chengyuancup@city-if.com,点此了解大赛详情。为展示往届选手的风采,介绍选手获奖经验与心得,分享和传递学术观点,本期专访上届特等奖获得者,来自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梁弘、张靖宙、吴兰若团队,梁弘作为团队代表接受采访,分享其在城市个体模拟研究及大数据应用方面的独到观点!点击回看获奖梁弘、张靖宙、吴兰若团队作品展示本期专访梁弘,女,1992.9,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2015年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取得本科学士学位,2019年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空间发展与基础设施系统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曾参与《北京市科技创新中心专项规划》、《北京市防疫专项规划》等规划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定量城市分析、多智能体模型。小编:您在去年城垣杯大赛上的参赛作品《个体视角下的新冠疫情时空传播模拟——以北京为例》发人深思,您是如何想到用微观的方法去透视疫情传播这样一种大尺度的空间现象呢?这种方法有什么优势?梁弘:城市研究不同于其他科学,因为其研究的对象和尺度,大部分的研究内容是不具备在现实生活中开展多次对比实验的可能性的。模拟(或者说模型),能够表达系统的抽象特征和规律,可以进行重复实验,寻找城市系统的规律,比较不同条件下的后果,不失为城市实验有效的代用方法。由于过去高精度数据的缺失,我们对城市的模拟大多是过于抽象的。对于城市这样一个复杂巨系统来说,一些人为的简化或理想化假设,会使得模拟结果失真或者失败。现在,随着算力大幅的提升和微观尺度数据的获取变为可能,微观尺度的城市仿真,甚至是孪生城市、平行城市这种概念也逐渐变为可能。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仿真和模拟是不是一定要追求高精度呢?我认为也不是的。很多时候,宏观的模拟,能够更加精准的把握规律,更易解释,也节约成本。回到去年我们的研究题目,之所以采取个体的视角去研究疫情在北京这样一个大尺度空间内的传播规律主要有下几个原因:其一是北京作为一个超大城市,内部的异质性是极强的,尽管预测北京整体可能的感染规模也是极有意义的,但是我们作为城市研究者更关心城市内部风险的差异和成因;另一个原因是,也是我们此次模型研究的另一个目的,是希望能够比较不同防疫策略的有效性和成本。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我们防控疫情不再依靠一刀切式的封城,而且精细化、网格化的管理,在维持城市正常运转的同时,控制住疫情。那么在这种背景下,想要模拟不同精细化的策略,从个体视角开展微观尺度的模拟就必不可少了。小编:大数据现如今在城市研究中十分流行,您的作品之中也运用到了大数据。您认为大数据和传统数据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可以结合您的研究谈一谈吗?梁弘:对于大数据的定义,很多的机构和专家都给出过不同的定义。最广为流传的应该是大数据的4V特征,即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ty)、高速性(Velocity)和价值性(Value)。这些特征都对数据的存储方式和算法都有了新的要求,大数据这一个独特的研究分支也就形成了。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城市研究者而非纯粹的计算科学的从业人员,我们更关心大数据能给城市研究带来什么不同的视角。归根结底,大数据就是数字时代的产物,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个体的每一次移动、操作和交易都被记录了下来,数据更新的频率非常快。因此比起传统统计数据,要5-10年的周期才能摸清城市的现状和变化,现在依靠新型大数据,我们每个月甚至每天都能实时看到城市的变化,数据的颗粒度也从以往的区县、街道精细到了地块、楼宇,这对我们精细化的城市管理起了很大的支撑作用。但是数据是对城市各系统要素的抽样提取,即使是当前的大数据也做不到全样本的覆盖,甚至有系统性的偏差,例如对老年人、儿童和弱势群体的缺失。因此,对大数据可信性的验证,以及与传统数据的比较和融合都是必要的研究前提。小编:但是大数据的应用门槛也很高,现在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开放共享机制的建设也成为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您认为有什么办法可以提升大数据面向研究者的服务能力吗?梁弘:数字开放共享不仅仅是大数据时代面临的问题,不同机构和不同部门之间的数字壁垒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但令人欣喜的是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各大城市的开放数据工作,已从政策、平台、数据、应用推广等多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例如,北京已建立了整合各部门开放数据的门户平台,具备相当的数据储备,以及相对完善的开放数据接口。但是不仅仅是政务数据,一些企业机构在开放共享数据时,都会面临细粒度的数据所带来的研究应用价值和个体隐私安全之间的矛盾问题。数据,特别是基于个体行为产生的大数据,存在着很多个人隐私的安全隐患问题,一方面我们还应该加强数据隐私方面的立法工作,另一方面,一些新的技术和算法,例如“差分隐私”,也可以在有效模糊、保护个人信息的条件下,给研究者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小编:现如今疫情还没有散去,您认为在后疫情时代的城市研究,与传统的城市研究相比,应该突出哪些方面?梁弘:韧性城市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在经历了此次疫情之后,城市的韧性,即面对不同灾害的风险程度、抵抗能力和从灾害中恢复的能力,更是成为城市管理者、城市研究者,乃至每一个在城市里生活的居民关注的问题。具体而言,城市空间的留白、小区单元的开放与封闭、适宜的城市人口密度、精细化的城市治理等等一系列问题,在疫情的语境下都有了新的思考与讨论。另一个方面,疫情给生活带来的另一个变化,就是云办公、云娱乐、线上课堂的推广。虚拟世界的连通,最终可能给我们的城市结构和布局带来以往难以想象的可能,这些是需要城市设计者、规划者、研究者提前思考的。小编:您的参赛团队中还有另外两位小伙伴,在去年的参赛过程中你们是如何分工和合作的呢?梁弘:去年我们团队的三人虽然来自不同专业,但是都长期从事城市研究相关工作,有着城市决策模型和大数据研究的相关积累。在模型攻关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发挥了自己的长项,分别负责基础理论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清洗与预处理、模型框架的搭建与优化、结果的分析与表达。多条线的工作能够同步开展,高效合作,应该是我们研究能够顺利完成不断优化的核心了。小编:您对于今年的比赛,您有什么建议和期许?梁弘:今年已经是大赛的第五年,五年前我还在瑞士读研究生远程就参加了“城垣杯”的首届大赛。这五年里,看着大赛在一直创新,越办越好,去年更是向选手提供了大数据方面的支持。期待今年的选手能够用好数据、用好方法,从数据和模型里感受城市的呼吸与跳动,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城市。预祝选手们取得优异的成绩!大赛获奖作品集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北京城垣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编制的《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集(2019-2020)》已正式出版,希望大家多多关注!点击了解详细内容扫描二维码可购买END.版权归原作者
2021年3月22日
其他

上线啦!《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集(2019-2020)》开启预售!

敲黑板!大家期待已久的《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集(2019-2020)》开启预售啦,本书主要汇集了第三、四届大赛的优秀获奖作品,内容精彩不容错过,速来扫码抢购吧!扫描二维码可购买此外,《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集(2017-2018)》作为大赛系列从书的开篇之作,深受规划决策支持模型领域读者的喜爱,本书也在持续售卖中,请大家多多关注哦!扫描二维码可购买上周赠书活动的中奖名单新鲜出炉啦,快来看看奖品花落谁家!大赛组委会近期会联系中奖的小伙伴们,请大家保持电话通畅哦!姓名联系方式吴**181****3982熊*132****1393谢*138****6694鞠*182****9226孙**188****5891刘*
2021年3月15日
其他

赠书啦!《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集(2019-2020)》重装上阵!

为庆祝2019-2020年“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的成功举办也为记录城市规划量化应用的发展轨迹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北京城垣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特共同编制《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集(2019-2020)》向大家献礼!一精彩导读,不容错过《作品集》包括前言、第三届获奖作品、第四届获奖作品、专家采访、选手采访、影像记忆、附录和后记等八部分。书中不仅收录了38项优秀获奖成果,更有王引、汤海、龙瀛和钮心毅四位业界专家的独家专访,以及优秀选手的采访。1、大赛主题推陈出新,大数据助力新技术创新发展2019年与2020年大赛紧密结合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不断在主题上推陈出新,2019年大赛响应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施增设了自然资源保护、城市环境优化等主题;2020年新冠疫情下大赛不仅对于参赛主题设置进行了全新调整,响应当前防疫需求增设了城市安全卫生模型系列、城市卫生健康研究方向,而且在往年赛事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开放大数据的申请与应用环节,以高质量的数据资源支持新技术创新。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021年3月8日
其他

新征程新起点 创新领航 | 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正式开启

度过了极不平凡的一年征途漫漫诸多规划领域的新挑战等着我们乍暖还寒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欢迎你的参与2017年-2020年连续四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的成功举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年度大赛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KCEST-iCity智能城市服务平台和世界规划教育组织WUPEN的支持,组委会在此表示诚挚地感谢。2021年,"城垣杯"将再次召集能人异士,共同破解城市谜题。赛事升级,寻迹归来,熟悉的配方,更强的阵容。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期待属于你的荣耀时刻,更有丰厚奖金等着你。1竞赛信息竞赛名称第五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组织结构●主办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承办单位北京城垣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协办单位北京城市实验室(BCL)百度地图慧眼中国联通智慧足迹
2021年3月1日
其他

展示(九)—— 第四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第四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于2020年7月25日正式落下帷幕。大赛经专家组评审最终产生特等奖一名,一等奖三名,二等奖五名,三等奖十名。获奖作品涵盖“城市安全卫生”、“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公共服务”、“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脉品质”、“智慧城市建设”六大系列专题。接下来的几期内容,小编为您奉上获奖作品的成果展示。
2020年9月30日
其他

展示(八)—— 第四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第四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于2020年7月25日正式落下帷幕。大赛经专家组评审最终产生特等奖一名,一等奖三名,二等奖五名,三等奖十名。获奖作品涵盖“城市安全卫生”、“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公共服务”、“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脉品质”、“智慧城市建设”六大系列专题。接下来的几期内容,小编为您奉上获奖作品的成果展示。
2020年9月23日
其他

展示(七)—— 第四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第四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于2020年7月25日正式落下帷幕。大赛经专家组评审最终产生特等奖一名,一等奖三名,二等奖五名,三等奖十名。获奖作品涵盖“城市安全卫生”、“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公共服务”、“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脉品质”、“智慧城市建设”六大系列专题。接下来的几期内容,小编为您奉上获奖作品的成果展示。
2020年9月17日
其他

展示(六)—— 第四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第四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于2020年7月25日正式落下帷幕。大赛经专家组评审最终产生特等奖一名,一等奖三名,二等奖五名,三等奖十名。获奖作品涵盖“城市安全卫生”、“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公共服务”、“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脉品质”、“智慧城市建设”六大系列专题。接下来的几期内容,小编为您奉上获奖作品的成果展示。
2020年9月10日
其他

展示(五)—— 第四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第四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于2020年7月25日正式落下帷幕。大赛经专家组评审最终产生特等奖一名,一等奖三名,二等奖五名,三等奖十名。获奖作品涵盖“城市安全卫生”、“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公共服务”、“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脉品质”、“智慧城市建设”六大系列专题。接下来的几期内容,小编为您奉上获奖作品的成果展示。
2020年9月3日
其他

展示(四)—— 第四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第四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于2020年7月25日正式落下帷幕。大赛经专家组评审最终产生特等奖一名,一等奖三名,二等奖五名,三等奖十名。获奖作品涵盖“城市安全卫生”、“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公共服务”、“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脉品质”、“智慧城市建设”六大系列专题。接下来的几期内容,小编为您奉上获奖作品的成果展示。本期,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等奖获得者,来自清华大学的冯嘉嘉、郝奇、梁月冰、许可合作完成的《城市空间安全评价与设计决策——基于犯罪空间数据集成学习》。选手风采一等奖作品《城市空间安全评价与设计决策——基于犯罪空间数据集成学习》
2020年8月26日
其他

展示(三)—— 第四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第四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于2020年7月25日正式落下帷幕。大赛经专家组评审最终产生特等奖一名,一等奖三名,二等奖五名,三等奖十名。获奖作品涵盖“城市安全卫生”、“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公共服务”、“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脉品质”、“智慧城市建设”六大系列专题。接下来的几期内容,小编为您奉上获奖作品的成果展示。本期,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等奖获得者,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薛婧妍、郭丽思、廖丹琦、刘耕源合作完成的《食物-能源-水目标耦合约束下的城市未来人居》。选手风采一等奖作品《食物-能源-水目标耦合约束下的城市未来人居》
2020年8月19日
其他

展示(一)—— 第四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第四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于2020年7月25日正式落下帷幕。大赛经专家组评审最终产生特等奖一名,一等奖三名,二等奖五名,三等奖十名。获奖作品涵盖城市卫生健康、基础设施配置、城市安全韧性、公共设施配置、城市系统模拟、城市设计研究、城市综合管理、城市智能感知、时空行为分析、城市用地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环境优化共12个研究方向。接下来的几期内容,小编为您奉上获奖作品的成果展示。本期,让我们共同欣赏特等奖获得者,来自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垣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梁弘、张靖宙、吴兰若合作完成的《个体视角下的新冠疫情时空传播模拟——以北京为例》。选手风采特等奖作品《个体视角下的新冠疫情时空传播模拟——以北京为例》
2020年8月5日
其他

2020开年大赛 | 决战在即,带你揭秘大赛初评入围项目

本期导读:七月初始,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顺利进入评审阶段,经过初评的严格审查,19个项目进入最终评审,本月25日即将产生本届大赛的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本次大赛组委会特聘城乡规划、经济地理、交通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资深专家坐镇终极评审,评审专家主要来自国内大专院校、规划编制与管理单位,届时,他们将对入围作品从提交成果的完整性、模型方法的创新性、系统工具的可操作性、规划模型的实用性四方面进行严格考核。终
2020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