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8)《马克思和<新莱茵报>》(1848—1849)

马列微讲堂 马列微讲堂 2022-09-14

文献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

   第3-12页

经典名言:

但是,这个不大的战斗队,却拥有一个大家都乐于服从的、第一流的领袖马克思,并且赖有他才拥有一个至今还完全适用的原则性的和策略性的纲领—《共产主义宣言》。

在我们看来,2月和3月只有在下述情况下才能具有真正革命的意义,那就是:它们不是长期革命运动的终点,相反,它们是长期革命运动的起点,在这个革命运动中,像在法国伟大的变革时期一样,人民在自己的斗争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各个政党越来越明显地区分开来,直到它们同各个大阶级即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完全相吻合为止,而无产阶级则在一系列战斗中相继夺得各个阵地。

无论何时何地,他们的最后一句话将始终是:工人阶级的解放!


主讲人:隋牧蓉1《马克思和<新莱茵报>》的写作背景

《马克思和<新莱茵报>》是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一周年时为《社会民主党人报》撰写的纪念文章,发表于1884年2月中至3月初,发表于1884年3月13日在瑞士出版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报》第11号,全文约7000字。本文的写作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恩格斯为纪念马克思,尤其是在肯赞他在历史里程碑式的《新莱茵报》中的卓越贡献

在后文会阐述,在此不再赘叙。

(二)恩格斯结合当时关于党的机关报办报的历史和实际,一方面鼓励社会主义工人党的革命信心,一方面再次批判背离党的纲领、放弃政治立场的党内的错误思想(这也是马克思生前的鲜明态度)

恩格斯写作此文时,正值德国俾斯麦政府推行《反社会党人非常法》的第六个年头。在该法颁布前夕,发生了两起刺杀德皇威廉一世的案件(第一起刺杀行动失败,第二起导致德皇受伤),两位凶手的身份分别为无政府主义者和民族自由分子。但是,俾斯麦政府为了镇压当时德国国内最强大的反对党社会主义工人党,将这两起凶杀案的罪名栽赃给该党,并制定了旨在打压的法律条文。《反社会党人非常法》第一条规定:“一切团体,凡怀有社会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之企图,致力于推翻现存国家制度或社会制度者,均应禁止之”。第十一条内容规定:“一切出版物,凡是其旨在推翻现存国家制度或社会制度的社会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之企图,表现为危害社会安宁、尤其是危害阶级和谐者,均应禁止之。如某种期刊根据本法令被禁止,则此项禁令即扩延至该期刊所有已出版的各期。”(这两项内容均以非常法的形式,剥夺了德国社会主义政党的组织、运动和自由出版的权利)。

随着《反社会党人非常法》的实施,工人的报纸当时有多家被査封(包括非社会主义工人党机关报的报纸),他们的团体和俱乐部被解散,柏林市戒严,嫌疑人遭到任意逮捕或驱逐。仅1878年10月到1879年10月,普鲁士因为政治诽谤罪、侮辱俾斯麦或诬蔑政府罪而被捕入狱的有10094人。这些搜捕行动引起恐慌,许多报刊卖身投靠到‘俾斯麦政府’主动为其竞选鼓动服务。为了鼓励那些生活在搜捕阴影下惊慌失措的党的成员,恩格斯在《德国反社会党人非常法——俄国的状况》一文中,乐观地分析了《反社会党人非常法》实施之后可能产生的有利结果。他认为,俾斯麦的军国主义暴行使德国重新恢复了旧普鲁士的封建和警察传统,这必然打破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宪法自由的幻想,并迫使他们走上革命道路。这篇分析性文章增强了社会主义工人党的革命信心。

对于党内的错误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给奥·倍倍尔、威·李卜克内西、威·白拉克等人的通告信》(此信寄给了奥·倍倍尔,由于作者指定该信要给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领导看,因而具有党的文件性质)一文中,阐明了党的机关报应有的基本立场。该文件谈到,在苏黎世筹办社会主义工人党新机关报(原有的机关报《前进报》被査封)的三位编辑委员在制定报纸方针时,要求遵循温和而不暴力的原则,抛弃“粗鲁的无产阶级热情”,在有教养的博爱的资产者领导下,养成良好的趣味和风度,这样才能重新吸引被吓跑了的资产者、小资产者和工人。马恩严厉批判了这种背离党的纲领,放弃政治反对立场与阶级斗争的改良思想,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一直存在,党报要坚持党纲和无产阶级立场,不能让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办报,否则就把党报变成了资产阶级报纸。

四年后马克思逝世,恩格斯继续贯彻他和马克思共同写作的《通告信》精神,在《马克思和<新莱茵报>》一文中,以《新莱茵报》为例,阐述在贯彻党的纲领的同时,如何讲究斗争策略,坚持最高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的原则,从而要求当时的社会主义工人党继承党的传统,鼓励党的成员面对镇压,坚持自己的信念与立场,通过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完成党报贯彻党纲的任务。

2重温《新莱茵报》的创刊背景和办报艰难过程

要理解这篇文章,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关于《新莱茵报》的历史故事:1848年2月,巴黎发生二月革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诞生;紧接着柏林发生三月革命,普鲁士国王被迫同意组建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内阁。在这种革命的形势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来到共产主义者同盟力量较强的德国普鲁士莱茵省城市科隆,那里的同盟支部和民主派正准备筹办一张地方性报纸。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意在革命时期办这样一份地方性报纸,他们认为应该创办一份大型政治性日报,以影响莱茵省和全国。经过一天的商谈,同盟科隆支部以让支部负责任亨利•毕尔格尔斯参加报纸编辑部为条件,把报纸的创办权让给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继承革命传统、强调这份报纸同1842年《莱茵报》的联系,报纸的名称为《新莱茵报》。《新莱茵报》是在1848年方兴未艾的革命战火中诞生的,办刊条件和环境极其艰苦,结果悲壮,令人惋惜,但却具有极大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新莱茵报》是马克思恩格斯创办的政治性日报,于1848年6月1日(出版第1号)至1849年5月19日在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科隆市出版。该报被视为第一家马克思主义日报。《新莱茵报》本来是集股创办的,但由于它日益显示出自己的无产阶级性质,大部分股东陆续撤股退出,为了“坚守住这个堡垒,不放弃政治阵地”,马克思拿出了他的7000塔勒的全部现金,出卖了家具,典当了最后几件银器。《新莱茵报》“是高高举起被击溃了的无产阶级的旗帜的唯一报纸”。当1849年春季德国爆发护宪人民起义时,“报纸的语调就变得一期比一期更猛烈和热情”。不到1年的时间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莱茵报》上共发表了400多篇文章。1848年9月26日,科隆当局宣布戒严,《新莱茵报》被强行停刊17天,报纸的大部分编辑因有被捕的危险而出走,恩格斯先到巴黎,然后从巴黎步行,流亡瑞士伯尔尼,行程700多公里,历时一个月。10月12日报纸复刊,马克思和没有出走的维尔特、新来的弗莱里格拉特付出极大的精力,使报纸得以坚持出版。1849年初,当德国北部的护宪起义失败,普鲁士当局腾出手来对付《新莱茵报》,按照莱茵省实行的拿破仑法典,他们找不出理由查封报纸,于是宣布马克思、德朗克、维尔特是“外国人”,限时要他们离开自己的祖国,他们或者被司法追究,或被捕。于是,《新莱茵报》被迫停刊,而在这时,它已经拥有6000订户,成为德国第三大报纸。1849年5月19日,最后一号(第301号)《新莱茵报》用红色油墨印行。马克思曾写道:“《新莱茵报》的编辑们在向你们告别的时候,对你们给予他们的同情表示感谢。无论何时何地,他们的最后一句话始终将是:工人阶级的解放!”报纸的头版头条是弗莱里格拉特写的豪迈动人的告别辞:“别了,但不是永别,他们消灭不了我们的精神,弟兄们!当钟声一响,生命复临,我将立即披甲返程!”通过了解这样的办刊过程,我们感受到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和革命党人的鲜明立场和顽强斗志,为之动容。

3《马克思和<新莱茵报>》的主要内容

本文按照文本顺序,分别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以《共产党宣言》为论述依据,讨论了当时德国共产党人面临的环境和采取的策略性纲领。阐明了以《共产党宣言》为政治纲领的正确性和坚定性。只是出于现实的考虑,明确《宣言》这个纲领还需要采取曲折的策略性做法。

第二,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说明了在科隆创办《新莱茵报》的原因和条件。认为第一是因为科隆是莱茵省的中心,通过拿破仑法典保持有现代法的观念,发展了规模极大的大工业,当时在各方面都是德国最先进的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在莱茵省有完全的新闻出版自由,这反映出了马恩办刊的策略性选择。

第三,阐述了《新莱茵报》的办刊政治纲领。既“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主德意志共和国对俄国进行一场包括回复波兰的战争”。《新莱茵报》“支持一切革命民族,号召革命的欧洲”进行一场反对俄国的普遍战争。

第四,强调了马克思在编辑部内的作用。《新莱茵报》之所以在革命年代成为德国最著名的报纸,“首先是马克思的洞察力和坚定立场”。此时的德国,没有一家报纸像《新莱茵报》这样有威力和有影响,这要归功于马克思。

当前,对于此文的可见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其中从新闻传媒角度研究的为数不少,但是这些文献对于我们更多更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具有很重要的辅助作用。也有很多学者通过研究对《新菜茵报》进行了现代反思,认为《马克思与〈新莱茵报〉》文章的内容存在一定时代缺陷,也存在一些容易引起读者误解的地方。然而,那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不要忘了,在《新莱茵报》时期是他们的友谊经历战斗考验的关键时期,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战斗友谊书写了一段最精彩的篇章。同时,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强烈认识到,为无产阶级政党新闻事业开创了优良传统,确立了工作原则。同时,也为无产阶级党报理论奠定了实践基础:严守党的政治立场;坚决维护新闻真实;紧紧依靠群众办报。


王艳


《新莱茵报》作为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报刊,始终坚定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最重视的宣传阵地。在本文中恩格斯指出:“在整个德国,人们感到惊讶的是,我们敢于在普鲁士的头等堡垒里面对着8000驻军和岗哨做出这一切事情;但编辑室内的8支步枪和250发子弹以及排字工人头上戴着的红色雅各宾帽,使得我们的报馆在军官眼中也成了一个不能用简单的奇袭来夺取的城堡。”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报刊作用的肯定,以此来鼓舞无产阶级群众的意志。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新莱茵报》尽管遭到当局的种种迫害和阻挠,但其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宣传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到处都显露出自己的无产阶级性质,英勇地捍卫着革命民主主义运动和无产阶级的利益。马克思在当局的压迫下,他仍能够充分的利用新闻出版自由权,为无产阶级队伍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最明智的抉择,创办了真正反映广大民众呼声的报刊。

一直以来,马克思把新闻出版自由看作各种民主权利的基础,如果一旦失去新闻出版自由,其他自由就变成了泡影,这一思想对于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社会安定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当今,网络技术高度发达,我国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新闻出版和言论自由在民主政治、法律保障的基础之上,党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更多的平台保障民众参与国家政治的言论自由,让每个普通民众、每家大众传媒最充分的享受新闻自由,让民众和传媒通过新闻自由权利去谋取利益,享受人权,监督政府,让广大人民敢想敢说敢做,发出多样的声音,集中广大人民的智慧,不断完善我们国家的建设。与此同时,我们也需清醒地认识到自媒体传播产生的负面影响,习总书记曾强调:“要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理,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加清朗。”所以,我们广大民众需守住新闻真实性这一底线,传播正能量,促进全国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团结在一起,共同致力于国家的伟大复兴。

                                         编辑:李泽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