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微讲堂

其他

刘宁宁:新征程上进一步继承和弘扬雷锋精神

新征程上进一步继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在百年奋斗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2021年8月,党中央批准了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46种伟大精神。雷锋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其中。雷锋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转化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也是党的精神谱系发展史。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经历五四运动的洗礼,逐渐接受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条件下,经过不屈不挠的斗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在这种精神支撑下,中国共产党人历经百年奋斗,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历史业绩,随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推进,伟大建党精神枝繁叶茂,衍生出大量具有时代烙印又长久滋养后人的伟大精神,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的奋进历程用精神谱系连接起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构成了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伟大建党精神与雷锋精神具有相同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场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是它们的思想渊源。它们汲取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德,反映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它们虽然产生于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但都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总坐标上,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久弥新,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引领力。伟大建党精神与雷锋精神是源与流、根与枝的关系,它们统一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如果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比作河流,那么伟大建党精神就是源头,雷锋精神就是支流;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比作大树,那么根就是伟大建党精神,雷锋精神就是闪亮的分枝。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充分彰显了党的红色基因和血脉,是理想信念、根本宗旨、意志品质、优良作风的高度凝练和生动呈现。雷锋精神作为人格化的精神成果,是对雷锋这名普通战士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所展现的人生追求的高度概括。雷锋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不仅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写照,也彰显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核,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和发展。雷锋精神散发着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雷锋精神生成于20世纪60年代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并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雷锋精神生成于特定时代。雷锋成长的年代适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实施了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得以建立,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思想受到推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被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大大激发了人民对党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对共产主义的向往,中国正发生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辽宁作为雷锋精神的发祥地,有着英雄模范辈出的沃土,已初步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石油、煤炭、电力、建材为主体的重工业基地,被称为共和国工业长子,涌现出了大批劳动模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成为人们的道德引领。雷锋精神的形成紧密地与时代潮流融合在一起,反映出辽宁的红色文化特质。时代造就雷锋,雷锋精神成为时代的一个闪亮精神坐标。雷锋精神又是超越时代的永恒。雷锋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精神却是永恒的。第一,雷锋精神的实质和精髓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反映。雷锋把对党、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投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成为他的生活方式。“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兢兢业业为党工作一辈子,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雷锋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诠释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真谛,揭示了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第二,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的基本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是国家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和道德基础。雷锋精神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党的忠诚,对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对工作的钻研和精益求精,对人民的大爱和无私奉献,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处理个人、集体、社会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在劳动中创造美的幸福追求,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超越自我的快乐,等等,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维展现。第三,雷锋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力量,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一种精神能否成为永恒,关键要看它是否能够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雷锋精神是以爱和奉献为核心的文化符号,是任何一个民族发展进步都需要的品质。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精神特质,也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无论时代发展到哪一步都不会过时。让雷锋精神在祖国大地蔚然成风雷锋精神是一个动态系统,其思想内涵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与时代相契合的特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向雷锋同志学习“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向雷锋同志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向雷锋同志学习“坚守崇高理想、秉持人民情怀、践行奉献精神、投身民族复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雷锋精神的核心和灵魂。“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雷锋是一滴水、一颗钉、一束光、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一代代中国人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践行雷锋精神,学雷锋已成为常态,以郭明义为典型代表的雷锋式的模范人物层出不穷,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已实现了制度化、常态化,雷锋精神已化为人们的实际行动,千万个“雷锋”在成长,书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故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要坚守崇高理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崇高理想信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带领人民群众积极投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中。要秉持人民情怀。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人民至上,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上,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要践行奉献精神。不断完善志愿服务制度体系,营造浓郁的社会氛围,做向上向善好公民,让社会因为个人的奉献而变得更加美好,让个人也因为奉献而更加幸福。要投身民族复兴。对“雷锋七问”的回答就是我们投身到民族复兴洪流应有的姿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以昂扬的精神状态,以钉钉子精神的不断创新、不断进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来源:《辽宁日报》2022年3月3日策划:辽宁省高校网络育人名师刘宁宁工作室主编:刘宁宁
2022年3月5日
其他

【建党百年】党的作风建设:百年回望及经验启示

读经典,学原文,悟原理!这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交流平台。欢迎您的加入!
2021年1月30日
其他

抗击疫情,学习不停!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在全民抗疫期间,我们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做到”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对此,我们将采取线上教学的方式,通过微信公众号为同学们提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辅导内容,包括与教学进度相一致的思维导图、知识问答(往期推荐)以及经典文献。此外,我们还会提供每篇经典文献的教学辅导资料,以供大家深入理解文献内容。
2020年2月24日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85)《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第446页→
2019年4月23日
其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九)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九)问题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抛弃一切和赞扬一切是一对大笨蛋!(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八)关注我们马列微讲堂编辑:刘红梅
2019年4月22日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84)《答可尊敬的乔万尼·博维奥》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第442~445页经典名言1民主共和国是唯一的这样的政治形式,在这种政治形式下,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的斗争能够先具有普遍的性质,然后以无产阶级的决定性胜利告终。(第443页)2德国的社会主义提出了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的要求。这一经济革命将怎样进行呢?这将取决于我们党夺取政权时的情况,取决于这件事发生的时机和取决于达到这个目的的方式。(第444页)主讲人:刘宁宁教授01写作背景这篇文章是恩格斯对意大利唯心主义哲学家和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乔万尼·博维奥的文章的答复。博维奥在文章中对恩格斯的《德国的社会主义》第一部分[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83)]进行了攻击和歪曲。1892年2月2日,《社会评论》杂志编辑菲·屠拉梯把博维奥在《论坛报》上发表的这篇文章寄给了恩格斯,并请恩格斯给予答复。恩格斯用法文撰写了这篇文章,并于1892年2月6日随函寄给屠拉梯。屠拉梯把这篇文章译成意大利文,译文经恩格斯认可后发表在1892年2月16日《社会评论》第4期。02主要内容全文共17个自然段,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恩格斯列举了博维奥指责德国社会党人的观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胡说恩格斯认为社会党将取得议会多数并将取得政权;二是德国社会民主党人轻视政权的具体形式;三是认为德国社会主义者将“回到魏特林的空想”。第二部分(第7-17自然段)。恩格斯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了批驳。第一,恩格斯说,他没有说过“社会党将取得多数,然后就将取得政权”。恩格斯却强调过:“十有八九的前景是,统治者早在这个时候到来以前,就会使用暴力来对付我们了;而这将使我们从议会斗争的舞台转到革命的舞台”。这里恩格斯表达了革命是取得胜利的手段。第二,驳斥博维奥关于德国社会民主党人轻视政权的具体形式的指责,重申社会民主党和工人阶级只有在民主共和国这种政治形式下才能取得政权。“马克思和我在40年间反复不断地说过,在我们看来,民主共和国是唯一的这样的政治形式,在这种政治形式下,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的斗争能够先具有普遍的性质,然后以无产阶级的决定性胜利告终”。第三,驳斥了博维奥关于德国社会主义者将会“回到魏特林”的指责。指出“德国社会主义提出了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的要求。”这一经济革命将怎样进行,“这将取决于我们党夺取政权时的情况,取决于这件事发生的时机和取决于达到这个目的的方式”。——
2019年4月22日
其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八)
2019年4月20日
其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七)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理论意义1.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现实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新的胜利。往期精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六)马列微讲堂编辑:王艳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2019年4月19日
其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六)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MORE往期回顾◐
2019年4月18日
其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五)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往期回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四)Theend记得关注马列微讲堂哦!编辑:刘红梅
2019年4月17日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83)《德国的社会主义》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423~441页经典名言01如果沙俄匪帮侵入德国,他们带来的不是自由而是奴役,不是发展而是毁灭,不是进步而是野蛮。法国同沙皇携手合作,不可能给德国带来任何自由思想。(432页)02现在在官方德国的背后有德国社会民主党,国家的未来、国家的最近的未来是属于这个党的。一旦这个党取得了政权,如果它不纠正它的前任对其他民族所干的非正义的事情,那它就既不能运用这个政权,也不能巩固这个政权。(432页)主讲人:隋牧蓉《德国的社会主义》一文从总体上看,恩格斯在这篇文章中扼要地评述了德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现状,肯定了德国社会民主党通过合法斗争、利用普选权取得的巨大成就,阐明了德国党在合法斗争条件下应当采取的策略。此外,对俄国、法国同德国之间发生战争的危险,阐明了德国社会主义者对战争应采取的态度。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恩格斯对社会主义者的动员宣言,他号召各国社会主义者联合起来,反对他们共同的敌人,争取和平!写作背景(一)写作过程背景《德国的社会主义》是恩格斯应法国工人党领导人的请求为1892年《工人党年鉴》撰写的文章。不包括注解和注释文字,全文约9500字。全文包括前言、一和二和结束语,共三个部分,也可以说是四个部分,都有一定的依据。其中,前言和结束语是1892年1月写就的。主体正文即“一”“二”写于1891年10月13日到22日之间。1891年9月23日劳•拉法格受法国工人党领导的委托请恩格斯为《工人党年鉴》撰写一篇文章,并且告诉他,文章的题目已由茹•盖得和保•拉法格拟定。恩格斯认为,这项请求使他有理由就法国和德国的社会主义者对爆发战争的危险应采取什么立场的问题发表意见。文章在《工人党年鉴》上发表后,恩格斯立即把它译成德文,发表在1891—1892年《新时代》杂志第10年卷第1册第19期。这篇文章在恩格斯生前得到广泛传播,1892—1893年先后被译成意大利文、波兰文、英文、罗马尼亚文和俄文发表。(二)写作思想和立场背景文本的“前言”部分,实际上是恩格斯在说明自己写作立场和情感。恩格斯的这段话,首先表明了他作为德国人对德国工人运动和工人政党的关心,同时也表明了他是站在德国-法国工人阶级立场、工人国际主义立场的,他十分同情发生于德国和法国之间的战争对工人阶级命运所产生的悲惨境遇。(三)写作当时的社会背景文本的结束语,实际上是恩格斯指明了写作的社会背景,恩格斯用了很大的篇幅写俄国沙皇的当时情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通过德国-法国-俄罗斯的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的探讨,指明沙皇俄国在资本主义化的过程中将其本国和德国的无产阶级置于悲惨的处境。“那时法国的资产阶级正被喀琅施塔得的香槟酒灌得晕头转向”,这句就指出了1891年7月在喀琅施塔得为法国分舰队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这一场面公开证明了沙皇俄国和法国资产阶级相互之间的亲善关系。而在当时德法交恶也是实事
2019年4月17日
其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问题:联系的含义和特征是什么?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往期回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三)编辑:刘广睿没时间解释了,快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
2019年4月16日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82)《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第403-421页经典名言1.据我所知,资本主义生产是一种社会形式,是一个经济阶段,而资本主义私人生产则是在这个阶段内这样或那样表现出来的现象。2.但是在德国,政府几乎有无上的权力,帝国国会及其他一切代议机关毫无实权,因此,在德国宣布要这样做,而且在没有任何必要的情况下宣布要这样做,就是揭去专制制度的遮羞布,自己去遮盖那赤裸裸的东西。3.如果说有什么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我们的党和工人阶级只有在民主共和国这种形式下,才能取得统治。主讲人:李泽陆1写作背景《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是恩格斯针对德国社会民主党执行委员会在1891年6月18日提出的党纲草案而写的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这篇文章写于1891年6月18—29日。1890年反社会党人法被废除后,德国社会民主党重获合法地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样的形势下,党需要制定一个新的纲领,由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起草了一个新的纲领草案,准备提交1891年10月在爱尔福特召开的党代表大会上讨论。党的执行委员会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把草案确定下来。6月18日,执行委员会以机密文件的形式把草案寄给了恩格斯。恩格斯收到后立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肯定这个草案优于《哥达纲领》,但仍然存在一些右倾机会主义观点,为了彻底批判“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机会主义论调,使党的纲领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恩格斯于1891年6月撰写了著名的《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即《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批判》),恩格斯的这一著作对于新纲领草案作了详细的分析批判,并分别对草案的绪论部分、政治要求和经济要求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党的执行委员会收到恩格斯的批评意见后,对草案作了一些修改,并于
2019年4月16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现实意义是什么?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第一,它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我们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它有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往期回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二)
2019年4月15日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81)《给<社会民主党人报>读者的告别信》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第398-402页经典名言因为党正进入另一种斗争环境,因而它需要另一种武器,另一种战略和策略。(398页)《社会民主党人报》是德国党的旗帜;经过12年的斗争,党获得了胜利。(399页)应当努力暂时运用合法的斗争手段来应对局面。不仅我们这样做,凡是工人享有某种法定的活动自由的所有国家里的所有工人政党也都在这样做,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运用这种办法收效最大。但是这必须以对方也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为前提。(401页)主讲人:刘红梅写作背景这封信写于1890年9月12—18日。先介绍一下《社会民主党人报》,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在1878年俾斯麦政府实行“反社会党人非常法”之后失去了公开活动的权利,为了抗击反动政府的迫害,德国党的领导决定在国外秘密出版党的报刊,1879年,在瑞士苏黎世出版了党的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报》,是一份周报,并且是当时国际和德国工人运动最重要的报刊之一,报纸出版期间,马克思恩格斯不断给以指导,1890年,俾斯麦由于与威廉二世意见不合而丢职,“反社会党人非常法”也被废除,一些报刊可以在国内公开活动,在国外出版发行的《社会民主党人报》认为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于1890年9月27日出版了最后一号停刊。就是在德国党获得部分斗争的胜利、“反社会党人法”破产、俾斯麦政府倒台的历史背景下,恩格斯写了这封告别信。主要内容文章一共十二段。首先1-3段,说明了《社会民主党人报》停刊的原因以及它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历史条件发生了变化,所以《社会民主党人报》也必然要发生变化。“因为党正进入另一种斗争环境,因而它需要另一种武器,另一种战略和策略。”在这里恩格斯说明了党报是无产阶级的武器。关于它的作用,恩格斯提到“德国工人政党生命中最有决定意义的12年的报纸”“在德国出版的任何一个机关报,不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不能代替它”。
2019年4月15日
其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马克思主义将唯物主义真正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性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往期回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一)做一个贴心的公众号微信号:马列微讲堂编辑:李泽陆
2019年4月14日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80)《给<萨克森工人报>编辑部的答复》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95—397页经典名言01马克思在谈到70年代末曾经在一些法国人中间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时也预见到会有这样的学生,当时他说“我只知道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02在实践方面,我在这家报纸上看到的,是完全不顾党进行斗争的一切现实条件,而幻想置生死于不顾地“拿下障碍物”;这也许会给作者们的不屈不挠的年轻人的勇气带来荣誉,但是,如果把这种幻想搬到现实中去,则可能把一个甚至最强大的、拥有数百万成员的党,在所有敌视它的人的完全合情合理的嘲笑中毁灭掉。主讲人:刘广睿写作背景19世纪90年代的《萨克森工人报》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反对派即青年派的机关报,该报编辑部企图宣布恩格斯支持其反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领导路线的言论,结果编辑部因此而被撤换。编辑部在告别文章中试图蛊惑读者说明它的下台是由于党内“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加强。恩格斯对此很愤怒,决定公开驳斥青年派。1890年9月恩格斯写下了《给“萨克森工人报”编辑部的答复》一文,并以《致〈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部》为标题发表在《社会民主党人报》1890年9月13日第
2019年4月14日
其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一)问题你怎么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社会历史趋向的正确的主体选择?思考一分钟在社会历史领域,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社会历史趋向指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主体选择指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规定了人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与此同时,又不能否定人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具体阶段上,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客观趋势和可能性,而人则需要确定自己对待它们的态度并作出选择。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辩证统一。发展道路要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能脱离基本国情,这是社会历史趋向;发展道路不能违背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不能脱离各国的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这是主体选择。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社会历史趋向的正确的主体选择。1END1往期回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欢迎关注马列微讲堂编辑:刘红梅
2019年4月13日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9)《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第351~394页经典名言1.在庸俗爱国主义的公众的眼中,胜利的光荣、一连串的征服、沙皇政府的威力和光辉,足以绰绰有余地补偿它的一切罪恶、一切暴政、一切不义和专横;沙文主义的吹嘘夸耀足以绰绰有余地弥补一切拳打脚踢。(355-356页)2.这种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变,这种最终会达到与出发点完全相反之点的现象,是一切不清楚自身起因和存在条件,因而抱着纯粹幻想目的的历史运动的必然命运。“历史的讽刺”对它们作出无情的修正。(362页)3.只有当俄国局势发生变化,使得俄国人民能够永远结束自己沙皇的传统的侵略政策,抛弃世界霸权的幻想,而关心自己在国内的受到极严重威胁的切身利益时,这种世界战争的全部危险才会消失。(390页)4.欧洲正好像沿着斜坡一样越来越快地滑向规模空前和激烈程度空前的世界战争的深渊。能够阻止这种趋势的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俄国制度的改变。这种改变必将在最近若干年内发生,这是毋庸置疑的。(394页)主讲人:蔺奥写作背景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欧洲出现了剧烈的动荡。1879年10月,德国和奥地利秘密签订针对俄国和法国的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5月,意大利由于对付法国的需要也加入到这个条约中来,最终在欧洲形成了一个侵略性的三国同盟集团。与此相对,法国和俄国逐渐接近,于1892年底签订军事协约,法俄同盟正式形成。1889年底到1890年初,恩格斯应俄国革命者要求,为俄国马克思主义刊物《社会民主党人》写了《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在这篇著作中,恩格斯不仅分析了沙皇对外政策的阶级性质及其对外政策与反动的对内政策之间的密切关系,还在多处对未来的世界大战做出了科学分析和预测。这篇文章是恩格斯辩证地、历史地、富有预见性地分析形势以指导工人阶级革命斗争的典范,在各国工人运动中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主要内容1.
2019年4月13日
其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问题:意识的内涵以及怎样理解社会实践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因此,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往期回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九)编辑:刘广睿没时间解释了,快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
2019年4月12日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8)《保护关税制度和自由贸易》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第333-350页经典名言1.马克思说:“保护关税制度是制造工厂主、剥夺独立劳动者、使国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资本化、强行缩短从旧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过渡的一种人为手段。”2.保护关税制度再好也不过是一种无限螺旋,你永远不会知道什么时候能把它拧到头。你保护一个工业部门,同时也就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了一切其他工业部门,因此不得不把它们也保护起来。3.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制度的问题,完全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制度的范围内兜圈子,因此对于我们,即要求消灭这一制度的社会主义者说来,没有什么直接的兴趣。4.保护关税制度当时被认为是西欧一切文明国家的正常政策。只有德国的和瑞士的小邦是例外,这并不是因为它们不喜欢这种制度,而是因为在这样小的领土上无法采用这种制度。5.无论是实行保护关税制度还是实行自由贸易,最终都没有差别,而在最终结局到来以前的延缓时期也未必会有什么不同。因为在这一天到来以前的长时期内,保护关税制度对于任何一个有望成功地争取自立于世界市场的国家都会变成不能忍受的镣铐。6.自由贸易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的正常条件。只有实行自由贸易,蒸汽、电力、机器的巨大生产力才能够获得充分的发展;这种发展的速度越快,也就会越快、越充分地实现其不可避免的后果:社会分裂为两个阶级——一面是资本家,一面是雇佣工人;一边是世袭的富有,另一边是世袭的贫困;供过于求,市场无法吸收日益增加的大量的工业品不断重复出现周期——繁荣、生产过剩、危机、恐慌、慢性萧条、贸易逐渐复苏,这种复苏并不是持续好转的先兆,而是新的生产过剩和危机的先兆;一句话,生产力发展到了这种程度,以致生产力与其赖以发展起来的社会制度不能相容,使这种制度成了生产力不能忍受的桎梏;唯一可能的出路,就是实行社会革命,把社会生产力从过时的社会制度的桎梏下解放出中解放出来。主讲人:王艳1写作背景1846年—1847年,英国废除了《谷物法》,其长期实行的保护关税政策开始转变为自由贸易政策,土地贵族渐渐退出斗争,资产阶级逐步上升为统治阶级,由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了对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关税制度的研究。本篇文章是针对马克思在1848年的布鲁塞尔民主协会的公众大会上发表的《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所写的美国版的序言,于1888年出版。马恩前后相差40年,此时欧美国家先后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操作,世界市场日益扩大,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国争夺世界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在此基础上,恩格斯认真总结40年来各国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当时资本主义各国的贸易政策尤其是保护关税政策进行了分析和评判。2主要内容全文共35个自然段第1—2段,恩格斯主要是说明写这篇文章的背景。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民主协会上讲的《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对目前美国实行自由贸易还是实行保护关税制度的问题,仍有一定的作用,于是恩格斯写了这篇序言。第3—10段,恩格斯主要阐述了英国实行自由贸易的原因,并且重申了马克思对自由贸易问题的态度。马克思说:“保护关税制度是制造工厂主、剥夺独立劳动者、使国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资本化、强行缩短从旧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过渡的一种人为手段。”恩格斯认为保护关税制度在17世纪产生的时候是这样,在进入19世纪的时候仍然是这样。英国的现代工业体系就是在保护关税制度的卵翼下孵化和发育起来的。一方面,英国用战舰和武力来扩充自由贸易市场,在国内市场上实行保护关税制度,在国外强加给其商品的可能消费者的自由贸易作为补充,通过两种制度的巧妙结合,英国成为一切重要工业部门的世界贸易的实际垄断者,此时他们就不再需要保护关税制度,而是要依靠自由贸易制度来保持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经济学家们的自由贸易学说也为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提供理论依据,自由贸易成了风行一时的口号,他们宣扬自由贸易,并使其它国家都改奉自由贸易,建立一个以英国为大工业中心的世界。在此基础上,恩格斯表明马克思是赞成自由贸易的,其原因是只有实行自由贸易,社会的巨大生产力才能够获得充分的发展,并且这种发展的速度越快,也就会越快越充分的实现其不可避免的后果:社会分裂为两个阶级,一面是资本家,一面是雇佣工人。自由贸易是社会革命必需的条件得以造成的经济培养基。紧接着,恩格斯还论述了1848—1866年间英国工业和贸易的空前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废除食品和原料的保护关税引起的。第11—14段,恩格斯分析了美国实行保护关税制度的原因。1861年的内战,一下子使它只能依靠自己的资源,不得不设法满足突然产生的对各种工业品的需求,而它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建立自己本国的工业。随着战争的停止,战争所产生的需求没有了;但是新的工业依然存在,并且要对付英国的竞争。于是,美国实行了保护关税制度。美国拥有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所没有的大量资源和优越条件,而只有当美国成为一个工业国的时候,这些资源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如果美国要成为一个工业国,那么在它面前就有两条可行的道路:或者是实行自由贸易,或者是实行保护关税制度。而保护关税作为人为地制造工厂主的手段,对于像美国这样一个已经达到势必从农业向工业过渡这一发展阶段的国家的新兴资本家阶级有好处。最后恩格斯明确表明目前的美国经过25年的发展后,保护关税制度将会变成一种障碍,实行自由贸易将助其企业在世界市场上打败英国。第15—22段,恩格斯指出保护关税制度的弊端。第一,保护关税制度再好也不过是一种无限螺旋,你永远不会知道什么时候能把它拧到头。即它必然会造成资本主义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甚至会损害其中一些生产部门。第二,生产方法的改进,在当代是这样迅速地接连不断地出现,是这样突然而彻底的改变着整个的工业部门的性质,以致昨天还可以有相当优势的保护关税,今天就不再是那样了,即保护关税政策具有实效性。第三,保护关税制度,一旦实行就难以摆脱。第23—33段,恩格斯具体分析了欧美各国实行保护关税制度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德国,面对美国大量廉价的农产品和不惜亏本抛售的低价工业品,德国工业家开始把保护关税制度看作保证自己独占国内市场的手段。1878年已位居世界工业第三和贸易第二的德国转而实行了高额的保护关税制度,德国工业品的出口,从此以后便直接由本国消费者来承担费用了,工业家在国外市场上被迫以不惜亏蚀的价格出售商品而遭受的损失可能在国内市场上得到政府安排的大量补偿,保护关税的所有好处都被不具国际竞争力的农业集团所攫取。在法国,保护关税制度阻挡了应该且急需的生产方式的改革,使法国的最具竞争力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断萎缩。在俄国,靠保护关税制度来实现完全的自给自足本身就是一个幻觉,不可能实现。在美国,保护关税制度的作用已经发挥到了极致,向自由贸易制度转变是非常必要。然而,在英国反而出现由自由贸易向保护关税制度转变的趋势,自由贸易日益摧毁着衰微的英国工业垄断地位。从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来看,保护关税政策在不同国家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只要实行保护关税制度,其产生的影响是不可改变的,同时这一政策也是不可取消的。第34—35段,恩格斯明确表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制度的问题,完全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制度的范围内兜圈子,不会改变资本主义发展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保护关税制度会由刺激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变为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从保护关税制度向自由贸易过度,是资本主义生产制度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无论是实行保护关税制度还是实行自由贸易都不可能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前途。3当代价值从这篇序言中恩格斯认为保护贸易,其实是有利于新兴国家的产业的发展,它是保守的;自由贸易,是有利于培养国家竞争力,促进先进产业的发展。但无论是保守的还是自由的,都没有超出资本主义的范围,都不可能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前途。今天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实力雄厚,综合竞争力强大,而中国同样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位居世界第二,都超出了要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阶段。因而,我们应积极构建多边互动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共同致力于发展,实现合作共赢。往期回顾《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8)《马克思和》(1848—184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9)《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9续)《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0)《马克思和洛贝尔图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1)《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2)《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3)《关于普鲁士农民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4)《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5)第四卷《纪念巴黎公社十五周年》《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6)第四卷《美国工人运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7)《波克罕一书引言》编辑:刘广睿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2019年4月12日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7)《波克罕<纪念1806-1807年德意志极端爱国主义者>一书引言》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第326-332页经典名言1.的确,他在伦敦遭遇了比在日内瓦或者甚至比在法国都严重得多的流亡困苦,但即使在这里他也没有失掉他那种与生俱来的机智。2.这本书,对于官方的和资产阶级的德意志一向沉湎于超爱国主义的胜利狂热的情况来说,成了一副非常有效的解毒剂。3.一支大的军队,像任何其他的大的社会团体一样,在经历了一次大失败以后最好的做法是作自我反省,并检讨自己过去的过失。4.最后,对于普鲁士德意志来说,现在除了世界战争以外已经不可能有任何别的战争了。这会是一场具有空前规模和空前剧烈的世界战争……这一切将怎样了结,谁会成为这场斗争的胜利者;只有一个结果是绝对没有疑问的,那就是普遍的衰竭和为工人阶级的最后胜利创造条件。如果军备的互相竞赛制度发展到极端而终于产生它的不可避免的结果,前景就是这样。5.战争可能会把我们暂时抛到次要地位,可能会夺走一些我们已经占领的阵地。但是,如果你们放纵你们以后将无法对付的力量,那么不管那时情况如何,在悲剧结束时你们也就垮台了,而无产阶级的胜利要么已经取得,要么已经不可避免。主讲人:刘修发no.1
2019年4月11日
其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九)

问题:怎样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去揭示社会的本质,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019年4月11日
其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七)
2019年4月9日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6)第四卷《美国工人运动》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第314—315页经典名言1.广大工人群众在国内辽阔地区的几次自发的本能的运动,他们对于到处同样的、由同样原因造成的悲惨的社会状况普遍不满的同时爆发,使他们意识到一个事实:他们构成了美国社会的一个新的、独特的阶级,一个实际上多少是世代相传的雇佣工人即无产者的阶级。2.一个新的党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积极的纲领,这个纲领在细节上可以因环境的改变和党本身的发展而改动,但是在每一个时期都必须为全党所赞同。只要这种纲领还没有制定出来或者还处于萌芽状态,新的党也将处于萌芽状态;它可以作为地方性的党存在,但还不能作为全国性的党存在;它将是一个潜在的党,而不是一个实在的党。3.因此,美国无产阶级的纲领在最终目的上,归根到底一定会完全符合那个经过60年的分歧和争论才成为战斗的欧洲无产阶级广大群众公认的纲领。这个纲领将宣布,最终目标是工人阶级夺取政权,使整个社会直接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土地、铁路、矿山、机器等等,让它们供全体成员共同使用,并为了全体成员的利益而共同使用。4.这是真正美国式的怪现象:最现代的趋向披着最中世纪的外衣,最民主的甚至叛逆的精神隐藏在貌似强大、实际上软弱无力的专制之下一一这就是劳动骑士向欧洲观察家展示的一幅图画。主讲人:王艳1写作背景《美国工人运动》是恩格斯为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的美国版写的序言,于1887年在美出版。其背景主要为美国19世纪70—80年代的罢工运动。南北战争后的美国消除了奴隶制的阻碍,工人运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并于1886年达到高峰。该年的5月1日在工业中心的芝加哥城,全国有40万工人举行大罢工,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恩格斯也在文中提到,这些运动会在短时间内以不可遏制的力量爆发,会以燎原烈火般的速度蔓延,会从根本上震撼美国社会。在美国这样的社会状况下,恩格斯明确指出美国存在工人阶级,存在阶级斗争。因此,本文正是恩格斯通过认真观察美国工人运动的情况所写的。2主要内容第1—2段,恩格斯批驳了所谓在美国工人和资本家之间不可能产生阶级斗争,社会主义不可能在美国的土壤中生根的错误观点,明确指出美国的工人罢工运动已经揭示出美国社会形成了一个新的、独特的阶级,一个实际上多少是世代相传的雇佣工人既无产者的阶级。第3—7段,恩格斯主要阐述了美国工人运动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人相信“它们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的,在现存社会关系是固定的阶级”;第二阶段是这种阶级意识引导工人“把自己组织成为一个特殊的、独立于统治阶级各种派别所组织的一切旧政党并且同这些政党对立的政党”;第三阶段是工人政党联合制定一个“明确的积极的纲领”。在此基础上,恩格斯赞扬美国工人运动在短短十个月内就走完了前两步,与此同时,他也清楚认识到整个运动中最重要、最困难的第三步在美国尚待完成。第8—13段,恩格斯指出美国工人运动表现出三种确定形式:第一种是亨利•乔治领导的纽约的运动,目前主要是地方性的,太过狭隘。同时恩格斯还指出,亨利•乔治所认为的“土地垄断是贫穷困苦的唯一原因,将土地交给整个社会。”这一观点是错误的,现代的阶级对抗和工人阶级的处境恶化起因于工人阶级被剥夺一切生产资料,其中当然也包括土地。现代社会主义者要求的是一切社会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共同所有,要求的是整个社会生产体系的全面变革。(8—10段)第二种是劳动骑士。恩格斯肯定了这一派别的作用,指出这一派别是整个美国工人阶级所创立的第一个全国性的组织,是把所有雇佣工人联合起来的唯一的全国性的纽带。(11段)第三种是社会主义工人党,他期望社会主义工人党能把美国的工人运动汇聚到一起,以完成第三步。即把各自独立的部队联成一支全国性的劳工大军,并有一个临时纲领,哪怕有不足之处,只要是真正工人阶级的纲领就行,这就是在美国需要紧接着完成的重大步骤。可以看出,恩格斯把美国工人运动的性质转变寄托于社会主义工人党,希望社会主义工人党把美国运动引向社会主义。第14—20段,恩格斯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工人党必须建立真正工人阶级的纲领。在此基础上,他重申《共产党宣言》对无产阶级政党宗旨和策略的规定,指出“共产党人”是我们当时采用的,而且现在也决不想放弃的名称。3心得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分析了美国工人运动的发展状况和表现形式,他最终寄希望于社会主义工人党来完成美国尚未完成的第三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主义工人党是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派别。他对美国工人运动的认识,实际上是对社会主义在美国发展状况的认识。美国工人运动的第三步的实现是最困难的,其实也就是在说美国工人运动在性质上的转变确实是最困难的,时至今日也尚未实现。往期回顾:《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8)《马克思和》(1848—184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9)《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9续)《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0)《马克思和洛贝尔图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1)《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2)《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3)《关于普鲁士农民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4)《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5)第四卷《纪念巴黎公社十五周年》编辑:刘广睿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2019年4月4日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5)第四卷《纪念巴黎公社十五周年》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第314-315页经典名言1.放眼环顾一下。革命的工人社会主义比任何时候都富有生命力,它现在已经是一支使所有掌权者——无论是法国激进派、俾斯麦、美国的交易所巨头,或者是全俄罗斯的沙皇——胆战心惊的力量。2.我们已经能使我们的所有敌人,不管他们做什么,都会违反他们自己的意志而为我们工作。他们曾经想置国际于死地。可无产者的国际团结,各国革命工人的友谊,已经比公社以前巩固千倍,广泛千倍。国际不再需要原来意义上的组织了;由于欧洲和美洲工人的自发而真诚的合作,国际依然活着并且日益壮大。3.1886年3月18日,千百万工人,从加利福尼亚和阿韦龙的无产者矿工到西伯利亚的苦役矿工,都从内心发出了一致的呼声:“公社万岁!工人的国际团结万岁!”主讲人:赵磊1写作背景本文是恩格斯写于1886年3月15日,刊登在1886年3月27日《社会主义者报》第31号,标题是:“恩格斯的信”,全文共1185字。这封信是恩格斯应法国社会党人的请求而写的,他们请求恩格斯在纪念巴黎公社十五周年时公开表示与他们一致。2主要内容1871年,西欧社会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法国巴黎无产阶级的革命武装,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政权——巴黎公社,它虽然仅存72天,它却留给世界无产阶级伟大的历史经验,为日后无产阶级革命和新政权的建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巴黎公社按照社会主义原则对旧的社会制度进行了变革,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虽然巴黎公社革命失败了,但我们必须在从中进行深刻的总结。恩格斯记录这封信的时候虽然只是十五周年,但对现在中国的形势来说,巴黎公社的经验依旧闪耀着光辉。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主要有:首先,必须建立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政党。并且在革命政党内部,必须坚持内部团结,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与此同时,对待敌对势力,必须坚决的给予打击。其次,必须要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的武装斗争。同时必须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第三,必须改造和利用旧社会保留的积极条件。最后,在革命队伍内部,一定要加强革命队伍的思想教育和思想建设,必须保持无产阶级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变革旧社会、建立新政权的一次伟大实践,为无产阶级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往期回顾《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8)《马克思和》(1848—184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9)《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9续)《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0)《马克思和洛贝尔图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1)《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2)《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3)《关于普鲁士农民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4)《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公众号:马列微讲堂编
2019年4月3日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4)《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第262—313页经典名言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本身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为什么人们所期望的正是这个而不是别的呢?在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时,我们就发现,在现代历史中,国家的意志总的说来是由市民社会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是由某个阶级的优势地位,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的。现实无论在哪一个领域,都不再要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要从事实中发现联系了。这样,对于已经从自然界和历史中被驱逐出去的哲学来说,要是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只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主讲人:刘修发《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也称《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在晚年写的著作。作为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它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错误进行了全面地、系统地清算。恩格斯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具体说明了它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的基础,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同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和本质区别,深刻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在哲学领域中引起革命变革的实质和意义,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历史观领域,著作系统地论述了历史发展的动力、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同时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基础。一、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
2019年4月2日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3)《关于普鲁士农民的历史》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第247~259页经典名言01领主身兼立法者、裁判官和判决执行人,他成了自己领地上的完全不受任何限制的统治者。(251页)02只是到这时,普鲁士政府才终于觉察到,农民竟然也是人。(252页)03一句话,这个“理性的国家”的有名的开明土地立法只追求一个目的:从封建制度下挽救一切还可以挽救的东西。(254页)主讲人:蔺奥写作背景本文是威·沃尔弗的小册子《西里西亚的十亿》的导言。威廉·沃尔弗是德国工人运动活动家,西里西亚农奴的儿子,曾当选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挚友。马克思为纪念他的逝世,曾在《资本论》第一卷前写有给他的献词,称他是“我的不能忘记的朋友,勇敢的忠实的高尚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本书最初于1849年3至4月间在《新菜茵报》上连载,1856年经过修改,由恩格斯作序出版单行本。书里描述了1848年以前除莱茵省以外的整个普鲁士以及整个奥地利的农村的情况,通过对西里西亚农民在1820-1848年期间,为了赎免自己的封建赋役,而交付给贵族及官厅大量赎金的事实,揭露了普鲁士容克地主的贪婪本性和卑劣的掠夺手法。作者根据确凿的事实和统计材料对农民受剥削的情况作了全面的描述,并提出将地主以赎金形式从农民那里盗走的10亿法郎归还给农民的要求。文章发表后,影响很大,对德国农民参加革命运动起了鼓舞作用。主要内容1.
2019年4月1日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2)《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第226-246页经典名言1这些手工业者的最大光荣是:虽然他们本身还不是真正的无产者,而只不过是正在向现代无产阶级转变的、附属于小资产阶级的一部分人,还没有同资产阶级即大资本处于直接对立地位,但他们已经能够本能地预料到自己未来的发展,并且能够组成为(虽然还不是充分自觉地)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了。(231页)2现代被压迫阶级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阶级划分,从而摆脱阶级斗争,就不能争得自身的解放。(233页)3“同盟的目的: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章程第一条这样说。(236页)4在这种普遍繁荣的情况下,即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以在整个资产阶级关系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也就谈不到什么真正的革命。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互相矛盾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有可能。(243页)主讲人:刘红梅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885年10月8日,是为马克思的抨击性著作《揭露科隆共产党人案件》德文版所写的序言。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欧洲的工人运动高涨起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相继建立起来。在这大好的形势下,各国的反动政府为了破坏革命,也加紧了对工人运动的破坏和镇压。他们除了在政治上无情的迫害革命者外,还指使一伙反动文人伪造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恶毒的污蔑工人运动是“共产主义者的阴谋”,与此同时,在工人运动内部,一些机会主义派别为了达到争夺国际工人运动领导权的丑恶目的,也散布种种奇谈怪论。尤其是拉萨尔分子一伙,竟把拉萨尔吹捧为“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鼓舞者、组织者和鼓动者”,又把以拉萨尔为头目的全德工人联合会吹嘘为德国工人运动的“始祖”,无耻的断言1863年5月23日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诞辰”,竭力诬蔑和贬低共产主义者同盟和第一国际。恩格斯为揭穿历史伪造者的丑恶面目,驳斥工人运动内部诋毁工人政党组织的种种言论,帮助各党加强思想上、组织上的建设,加强对国际无产阶级的传统教育,促进工人运动的新高涨,迎接即将到来的无产阶级国际大联合,写了这一篇文章。主要内容第一,回顾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整个历史过程。指出它是通过向工人不断灌输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同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作斗争,把秘密的宗派小团体正义者同盟改造而成的一个国际性的共产主义组织,是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文中介绍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目的、口号、纲领等等,指明共产主义者同盟不但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还是第一国际的先驱,在文章后边也提到同盟的分裂以及科隆被告人员名单和审判。第二,阐明了同盟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历史作用和地位。文中这样评价“同盟无疑是在德国唯一起过作用的革命组织”。同时恩格斯也指出同盟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赞扬同盟盟员在革命运动中的决心与刚毅,他们有能够坚持真理、改正错误、学习马克思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高尚品格。第四,指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与平均主义和魏特林共产主义的区别,后两种学说带着深厚的宗教唯心主义和空想的色彩,而马恩投身于实践中,与无产阶级建立联系,将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第五,结语部分分析德国在三十年后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无产阶级国际运动的状况,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往期回顾《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8)《马克思和》(1848—184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9)《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9续)《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0)《马克思和洛贝尔图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1)《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end长按识别二维码公众号:马列微讲堂编
2019年3月31日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1)《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第215-225页。主讲人:隋牧蓉01写作背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是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著作,是恩格斯写于1884年底的一篇遗作,恩格斯在1884年12月31日写给弗·阿·左尔格的信中,谈到他打算彻底修订《德国农民战争》一书,并把1525年农民战争的“作为全部德国历史的轴心”加以论述,因此要对全书的开头和结尾从事实方面加以充实。在修订《德国农民战争》时,恩格斯利用了自己以前写的德国历史提纲,特别是《关于德国的札记》的手稿,从这篇文章内容来判断,它应该是1850年新版《德国农民战争》的引言或第一章中的一部分。由于恩格斯工作太多,他最终未能实现《德国农民战争》新版本的出版,引言也草创未就,本篇文章第一次用俄文发表于1935年《无产阶级革命》杂志第6期。这篇文章在写作时并未加标题,目前我们看到的标题是第一次用俄文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文库》1948年版第10卷时,俄文编辑给文章后加的。02文本分析
2019年3月29日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0)《马克思和洛贝尔图斯》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第199—214页。经典名言
2019年3月28日
其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物质是什么?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的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end往期回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五)
2019年3月26日
其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问: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是什么?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来看,世界仍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大时代。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揭示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依然存在并发生作用。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今时代的真理;人类的未来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结论和方法中所蕴含的历史洞见和历史智慧,所展现的真理魅力和真理光芒,对于人类走向未来具有不可缺少的启示和引领价值。往期回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四)编辑:刘广睿没时间解释了,快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
2019年3月25日
其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
2019年3月24日
其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0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02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0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04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05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往期回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二)编辑:刘红梅长按二维码关注
2019年3月23日
其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二)

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问题解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0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0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0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往期回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一)公众号:马列微讲堂编
2019年3月22日
其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一)

亲爱的朋友们:从今天开始,我们推出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的解读,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问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马列微讲堂精彩内容,扫码关注!
2019年3月21日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9续)《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第13~198页各抒己见李泽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对私有制的论证是《起源》中很重要的一环,私有制是取代原始氏族社会的绝对的公有制而出现的,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阶级对立和国家产生的制度源泉。恩格斯认为,私有制的起源是伴随着三次社会大分工而逐步实现的。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导致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畜牧部落因此获得了其他部落所没有的生活资料,促使双方产生交换的需要,扩大了产品交换的范围,产品交换日益频繁。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工具的改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仅出现了剩余产品,而且出现了牲畜和土地逐渐由公有向私有转化的现象,使得吸收新的劳动力成了普遍的需要,于是战俘变成了奴隶,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导致了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到了野蛮时代高级阶段出现了第二次大分工即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这一时期社会生产随着铁器的应用而发展,使得奴隶主占有了越来越多的奴隶,并加重了对奴隶的剥削程度,奴隶制成为这一时期社会制度的本质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改进使得个体家庭能够独立承担起耕作劳动,耕地逐渐变为个体家庭私有财产,个体家庭完全变成社会经济单位。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及商业和其他产业的分离,使私有制进一步得到推行。同时也使得阶级分化进一步加剧,不仅摧毁了原始公有制度,而且最终确立了奴隶制度。虽然恩格斯从原始社会氏族组织入手分析,认为这种“单纯质朴的氏族制度”和阶级社会的社会制度比起来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制度”,但他也辩证认识到由于这三次社会大分工所导致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氏族的组织结构必然会发生巨大的改变,最终氏族会随着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完成而被摧毁。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有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种落后的生产关系必然会被淘汰,原始氏族社会这种公有制被私有制所代替,但这并不意味着私有制具有永恒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必然要被其高度发达的产物共产主义所代替。然而,人类在经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后必然经历一个过渡时期才能进入共产主义。恩格斯的私有制思想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如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不平衡,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创新型企业,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国情下,我国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在经济发展中走出中国的道路。高晓娟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及其意义关于两种生产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就已经提出了。但是,作为完整的理论和科学的表述,则出现于恩格斯《起源》一书第一版的序言中,并成为贯穿全书的基本原理。他说:“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种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种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越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社会的财富就越受限制,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恩格斯明确指出了两种生产理论的内容实质及其作用。一是社会生产包括两个方面、两种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这两种生产共同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二是两种生产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直接生活”的生产,首先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它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第一的和基本的实践活动。人们为了生产衣食住等物质生活资料,还必须进行生产工具的生产。因此,生产工具等生产资料的生产也属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有劳动能力的人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没有人就没有生产活动,也就没有人类社会。两种生产共同构成人类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因素。三是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社会制度,同时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生产力发展水平越低下的社会,人口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制约性就越大。因为原始氏族社会是以血族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制度在较大程度上受着血族关系的制约和支配。从原始社会解体,阶级和国家产生以来,家庭制度就完全受所有制支配了。恩格斯讲两种生产对社会制度的制约作用,是以肯定物质资料生产在人类历史上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为前提的。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原始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历史发展的总体和全过程看,两种生产都是历史的决定性因素。因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不管是什么形态的社会,都不可能离开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否则社会就要灭亡。但在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上,两种生产的作用又是不同的。在文明时代的社会,人口生产越来越服从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生产力低下、劳动不发展的原始社会中,情况刚好相反。社会制度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类自身生产的影响。这说明,原始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除了服从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之外,还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人类自身的生产,在原始社会,特别是在“母权制”的氏族社会有着特殊意义。这样,关于两种生产理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完整原理被提出来了,它既适合于一般的社会,也适合于特殊的原始社会。其次,两种生产理论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因而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搞好经济建设。另一方面,人口生产对社会的发展仍起一定的制约作用。人口的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注重从多方面提高人口素质。陈佳慧《起源》这本书中,从女性受压迫的起源着手,阐述了女性地位从之前至高无上到最后受人压迫的一个过程,恩格斯通过分析这种现实的状况,解析出了女性地位下降的原因,也就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一种不平等,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私有制导致了这样的一种结果。两种生产理论的不平等是导致女性地位下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随着奴隶制和私有制的产生,男子的私有财产增多,但是女性的财产却没有得到增多,而且遵照当时的习俗,女性负责繁衍和养育,男性负责获得生存的食材和工具,可是明显看得出来,女性负责的领域是夫妻所共有,但男性却可以独自占有工具。就像女性拥有子女的所有权是一样的,同样男性也就成为了家禽的所有者,同时也是新的劳动力,就在这个时候,两种生产理论才出现了不平等,丈夫拥有越来越多的生活资料,而妻子却仍然停留在原地,所以两方的财产就会出现不均等,但是当时的风俗又规定了子女只能够得到母亲遗留下来的财产,而生父的财产却只能留给他所在的氏族的后代。结果就是母权制被废除,随着母权制被废除,以继承其生父私有财产的专偶制家庭就确立起来,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在对其的分析中揭露了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大女性压迫的事实,以此来证明资产阶级把无产阶级推向深渊,所以无产阶级就要联合起来推翻旧的政权,所以私有制就成了毒瘤,必须铲除,同时由于所谓的一夫一妻制单纯要求女性遵守,所以我们就必须要消灭形式上的维护男性,实质上压迫女性的一夫一妻制,实现家庭中的男女平等,所以所有制的存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绊脚石,所以《共产党宣言》中的一句话是非常正确的,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陈月颖第九章主要是关于国家理论的内容。在这里阐述一下国家的历史起源、阶级本质以及国家组织的基本特征。(一)对于国家的历史起源,恩格斯认为,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生产力发展导致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的。国家是在私有制和阶级发生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它有三种主要形式:一种是雅典式的形式,这也是国家产生的典型形式,即国家直接从氏族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对立中产生形成;第二种是罗马形式的国家起源。罗马国家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第三种是德意志人的国家产生途径,即国家是直接从征服和掠夺广大外部领土中产生的。(二)关于国家的阶级本质,恩格斯的论述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观点:第一,国家本质上是阶级统治。国家是社会历史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因此,它是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阶级用以实现和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工具。由此可以引出第二点,国家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形式不是其本质。它只是在形式上凌驾于社会之上,代表公共利益只是其外部特征,隐藏在这种形式背后的是国家的阶级本质。第三,国家是统治阶级政治秩序的维护者。在社会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社会分裂为经济利益相互冲突、不可调和的对立阶级,社会自身既无力摆脱这些阶级对立,又不可能解决这些阶级矛盾。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必须缓和这种冲突,努力把它们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这就需要国家这种特殊的公共权力设置,国家也因此产生了。(三)关于国家组织的特征,恩格斯指出,国家是在氏族制度瓦解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是与氏族组织有着根本区别的特殊的社会组织。一是国家按地区划分它的国民,按居住地来组织国民,氏族组织则以血缘关系来划分和管理居民;二是国家设立专门的公共权力,迫使被统治阶级服从,这种公共权力以强制力,即以武装的人及其物质的附属物,如监狱和各种强制设施为后盾,这是氏族社会所没有的;三是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甚至发行公债。葛倩倩《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一座丰碑。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大量的历史真实资料,详细阐述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并运用科学的论证方法,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进行了介绍,并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本书分为九章,整体上分为四个部分,即史前文化阶段、家庭发展史、氏族制度和私有制、国家的起源四大部分。(一)史前文化阶段恩格斯根据摩尔根的分期法,将史前文化阶段分为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他认为,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前,经历了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这两个过渡阶段,并根据生活资料生产的进步,将这两个阶段中的每个时代都分为低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蒙昧时代的低级阶段的特征为以果实,坚果根作为食物,语言还没有产生,慢慢的到了中级阶段,人类开始学会用火了,并且开始采用鱼类作为食物,随着进入野蛮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恩格斯认为,学会制陶术是人类进入野蛮时代的划分点。(二)家庭发展史在这一部分中,恩格斯首先提到了两个概念,家庭和亲属制度。恩格斯详细阐明了家庭和亲属制度之间的辩证关系,家庭是一个一直发生内部变化的要素,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家庭从最初原始社会最简单的组成形式,到后来的“群婚”家庭,“对偶制”家庭等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为了证明家庭和亲属制度之间的关系,恩格斯指出了家庭的形式:即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和专偶制家庭。(三)氏族制度和私有制根据恩格斯的说法,氏族知道野蛮人进入文明时代,是一切野蛮人所共有的制度。恩格斯为我们阐明了国家产生以前原始时代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揭示了原始氏族社会的发展规律。恩格斯通过对希腊、罗马、凯尔特人和德意志人氏族的考察证明,氏族制度是人类在原始社会普遍经历过的发展阶段:以血缘为纽带,以经济生活为基础的氏族制度,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制度。(四)国家的起源恩格斯认为,国家依靠部分地改造氏族制度的机关,用设置新机关来排挤掉氏族制度,然后最后全部以真正的国家机关来取代他们,可以说古代雅典国家的产生源于氏族制度本身内部的变革。罗马的国家形式与雅典国家的形式有所不同,罗马依靠征服其他地区来增加自己的人口规模。所以,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罗马地区以外的居民,增加了罗马的压力。通过了解国家的产生,可以知道,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之所以会产生,就是由于阶级之间的矛盾的不可调和,这时,就必须产生一个可以凌驾各社会成员之上的机构,来控制阶级矛盾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国家就是这种产生于社会,但又高于社会的力量。本书解释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运用科学的论证方法,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规律,阐述了阶级国家的起源。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紧密性的加剧,地域的界限逐渐变得融洽,国家的概念也相应变得模糊,超国家的组织可能会继续发展为国家及社会的主要行为体,担当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把握好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规律,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原理非常重要。同样,恩格斯在本书中所运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我们今后的学术研究也有重要意义。编辑:刘红梅往期回顾(《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8)《马克思和》(1848—1849)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马列微讲堂
2019年3月20日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9)《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第13页~198页经典名言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越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越受限制,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第15~16页)现在我们可以把摩尔根的分期概括如下:蒙昧时代是以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工产品主要是用做获取天然产物的辅助工具。野蛮时代是学会畜牧和农耕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的时期。(第38页)专偶制是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即以私有制对原始的自然产生的公有制的胜利为基础的第一个家庭形式。(第77~78页)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事业中去;而要达到这一点,又要求消除个体家庭作为社会的经济单位的属性。(第88页)这样,我们便有了三种主要的婚姻形式,这三种婚姻形式大体上与人类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相适应。群婚制是与蒙昧时代相适应的,对偶婚制是与野蛮时代相适应的,以通奸和卖淫为补充的专偶制是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第88页)因此,结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附加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实现。到那时,除了相互的爱慕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第95页)所缺少的只是一件东西,即这样一个机关,它不仅保障单个人新获得的财富不受氏族制度的共产制传统的侵犯,不仅使以前被轻视的私有财产神圣化,并宣布这种神圣化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最高目的,而且还给相继发展起来的获得财产从而不断加速财富积累的新的形式,盖上社会普遍承认的印章;所缺少的只是这样一个机关,它不仅使正在开始的社会分裂为阶级的现象永久化,而且使有产者阶级剥削无产者阶级的权利以及前者对后者的统治永久化。(第125页)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而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它们如果不侵犯另一种所有制,便不能保护这一种所有制。(第132页)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而这只有依靠现代大工业才能办到,现代大工业不仅容许大量的妇女劳动,而且是真正要求这样的劳动,并且它还力求把私人的家务劳动逐渐溶化在公共的事业中。(第181页)但是现在产生了这样一个社会,它由于自己的全部经济生活条件而必然分裂为自由民和奴隶,进行剥削的富人和被剥削的穷人,而这个社会不仅再也不能调和这种对立,反而必然使这些对立日益尖锐化。一个这样的社会,只能或者存在于这些阶级相互间连续不断的公开斗争中,或者存在于第三种力量的统治下,这第三种力量似乎站在相互斗争着的各阶级之上,压制它们的公开的冲突,顶多容许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内以所谓合法形式决出结果来。氏族制度已经过时了。它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之分裂为阶级所炸毁。它被国家代替了。(第188页)可见,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确切地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2019年3月20日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7)《纪念国际成立七周年》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618~619页名言摘抄工人阶级为自身的解放必须进行斗争。国际的独特之点就在于它是工人们自己为自己建立的。只要把一切劳动资料转交给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从而消灭现存的压迫条件,并由此促使每一个身体健康的人为生存而工作,这样,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唯一基础就会消除。主讲人:曹珊珊《纪念国际成立七周年》是马克思1871年9月24日在伦敦为庆祝国际工人协会成立七周年而举行的集会上的讲话。在这次讲话中,马克思首先揭示了国际成功的秘密,他指出,国际最鲜明的特点即是由工人阶级自己创造的,而并非以往的工人组织都是由统治阶级中的激进分子建立起来的。国际的成功并不是几个得力的、能干的政治家谋划的杰作,甚至国际的建立也并非基于这种情况。而国际成功的秘密就在于“由于全世界劳动人民遭受到日益加剧的压迫。”这是世界发展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是历史推动了国际的建立,从而推动国际在成立的七年中所获得的成就。在这部分,马克思表明了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在讲话中阐明了国际工人协会在团结各国无产阶级方面所作出了重要成绩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用古罗马时代对基督教徒的迫害来比喻当时资产阶级政府对国际的迫害。同时他也肯定了巴黎公社的重要贡献并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他指出:“只要把一切劳动资料转交给生产者的办法消灭现存的压迫条件,从而迫使每一个体力适合于工作的人为保证自己的生存而工作,这样,我们就会消灭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唯一的基础就会消除。但是,在实行这种改变之前,必须先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此外,马克思还强调了工人阶级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指出“工人阶级必须在战场上赢得自身解放的权利”。发言人:刘红梅这篇文章是巴黎公社失败不久后,马克思在伦敦为庆祝国际成立七周年而举行的特别集会上的讲话,共节选了四段。首先,国际的产生是社会历史环境决定的,并不是国际会员能左右的,“世上所有的政治家都创造不出使国际获得成就所必需的那种局面和环境。”国际的任务是“组织劳动力量,团结各种各样的工人运动,使他们联合起来”。协会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全世界的劳动人民越来越遭受压迫”。虽然各国政府对国际进行迫害,也不能改变现存制度要灭亡的结局,正如古代罗马的迫害未能挽救帝国一样。其次,国际不同于其他工人组织之处在于“它是工人们自己为自己建立的”,而其他工人组织是“统治阶级中的激进分子为工人阶级建立的”。在英国,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工人阶级的发展和组织程度也相对于别国来说更高,所以工人阶级还可以通过普选权为自己谋利益。再次,举二月革命和六月革命的例子,说明通过革命实践,工人阶级已经意识到其他的运动是“用一批压迫者代替了另一批压迫者”,并没有是工人阶级解放。而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夺取政权”,“是迄今最伟大的运动”,得出要消灭阶级、消除压迫,就需要劳动者拥有生产资料,这是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为此,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斗争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进而实现自己的解放,国际在这其中就起到将工人组织的力量联合起来的作用。工人阶级运动从自发到自觉再到巴黎公社的成立,都说明了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运动都在不断地向前发展,虽然巴黎公社失败了,但是通过革命实践使无产阶级的意识更加成熟,越来越懂得要自己掌握政权,要为自身的解放而奋斗。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共产党掌握政权,证明了这条道路的正确性,我们要有信心并为之不懈努力。编辑:刘红梅往期回顾(《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41)《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42)《论权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43)《总委员会关于继承权的报告》《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44)《致国际工人协会西班牙联合会委员会》《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45)《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46)《关于工人阶级的政治行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47)《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草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48)《巴枯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49)《论土地国有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0)《政治冷淡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1)《工资、价格和利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2)《论蒲鲁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3)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书评—为《民主周报》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4)《论住宅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4续)《论住宅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5)《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5续)《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6)《流亡者文献》《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7)《给奥·倍倍尔的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8)《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9)《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9续)《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0)《给杂志编辑部的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1)《给奥·倍倍尔、威·李卜克内西、威·白拉克等人的通告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3)《卡•马克思关于巴黎公社的发言记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4)《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4续)《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5)《布鲁诺·鲍威尔和原始基督教》《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6)《卡·马克思同记者谈话的记录》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2019年1月30日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6)《卡·马克思同<世界报>记者谈话的记录》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609~617页经典名言其实,国际对工人阶级说来根本不是什么政府;与其说国际是指挥力量,不如说它是联合的纽带。工人阶级面对日益增长的财富仍然贫穷不堪,面对日益奢侈的世界仍然处境悲惨。他们在物质上的贫困使他们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摧残。他们不能指望别人来解救。因此,他们就绝对有必要把自己的事业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必须改变他们与资本家、地主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说,他们必须改造社会。主讲人:曹珊珊这篇文章是美国《世界报》驻伦敦通讯员兰多尔于1871年在马克思家中对其进行采访后根据追忆整理的采访记录。在这篇采访记录中,马克思围绕着国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进行了阐述,同时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国际的诋毁和攻击。首先,马克思对普通民众及资产阶级对国际的“怕”以及国际是什么进行了回应。马克思谈到国际是由工人组成的,但国际并不是工人阶级政府,也不具备指挥力量,所以更不是集权政府,实质上只起到一种联系工人的“联合”作用,“国际是遍布整个劳动世界的联合起来的团体的网络。”同时,国际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秘密指示”与“阴谋”,国际的章程都是公开的,协会的活动亦是公开的,“您花一个便士就可以买到一份我们的章程,用一个先令买到些小册子,将使您对我们了解得差不多就像我们了解我们自己一样。”其次,马克思对为什么需要国际工人协会、国际存在的必要性进行了解释。马克思富有同情且正确地估量了工人阶级的现实情况“工人阶级面对日益增长的财富仍然贫穷不堪,面对日益奢侈的世界仍然处境悲惨。他们在物质上的贫困使他们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摧残。”同时工人阶级也不可能且不能够指望外援,所有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他们就绝对有必要把自己的事业掌握在自己手中。”基于现实情况,工人阶级的目的就在于“他们必须改变他们与资本家、地主之间的关系”,而现存关系的改变只有通过夺取政权来达到工人阶级的经济解放。故此,国际存在的理由便是实现工人的联合与团结、实现各个工人组织的联合与团结,以使工人阶级获得解放。再次,马克思论述了如何对各工人组织进行援助。第一就国际活动形式来讲,马克思指出国际的活动必须遵从统一目标,但如何达到共同目标则应由各个具体地区、国家、民族工人组织视具体情况而定。“这要由那里的工人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选择这种解决办法是这个国家工人阶级自己的事。国际不能在这件事上下命令,甚至无法提出什么建议。”在阐释这部分内容时,体现了马克思的关于国际与各个具体地区、国家、民族工人组织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也体现出对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工人在具体革命方式、途径、道路选择上的尊重。此外,马克思也指出,国际对“每一个运动都寄予同情并在自己章程规定的范围内给以援助。”比如,国际会员相互传达关于罢工的消息以避免罢工的失败;在工人运动中也适当地进行一系列金钱援助,但是国际并不会也不能从工人运动中取得好处,而是有损失的可能。最后,马克思根据兰多尔的提问对一些误解进行了解释同时分析了美国未来工人问题的发展趋势。马克思指出国际工人协会与资产阶级无共同之处;也不以新的等级制度来代替旧的等级制度的实证论为指导;同时美国工人问题也很快会上升到“第一问题”。对于暴力革命,马克思说若一旦触及资产阶级生命攸关的重大问题时,暴力革命则不可避免。编辑:刘红梅往期回顾(《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41)《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42)《论权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43)《总委员会关于继承权的报告》《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44)《致国际工人协会西班牙联合会委员会》《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45)《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46)《关于工人阶级的政治行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47)《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草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48)《巴枯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49)《论土地国有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0)《政治冷淡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1)《工资、价格和利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2)《论蒲鲁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3)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书评—为《民主周报》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4)《论住宅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4续)《论住宅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5)《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5续)《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6)《流亡者文献》《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7)《给奥·倍倍尔的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8)《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9)《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9续)《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0)《给杂志编辑部的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1)《给奥·倍倍尔、威·李卜克内西、威·白拉克等人的通告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3)《卡•马克思关于巴黎公社的发言记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4)《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4续)《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5)《布鲁诺·鲍威尔和原始基督教》
2019年1月26日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5)《布鲁诺·鲍威尔和原始基督教》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第591—600页经典名言1.同普遍的无权地位和对改善现状的可能表示绝望的情况相适应的,是普遍的意志消沉和精神颓废。2.宗教是有那些本身感到宗教的需要,并且懂得群众对宗教的需要的人创立的,而那些组成学派的哲学家通常不是这样。相反,在总解体的时期(例如现在还是这样),我们看到哲学和宗教教义都已粗俗的形式被庸俗化,并且得到广泛传播。主讲人:赵磊
2019年1月23日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4续)《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阐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根本任务[2]。《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作为一部系统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著作,中文版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即
2019年1月19日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4)《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第487—567页
2019年1月19日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3)《卡•马克思关于巴黎公社的发言记录》

输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607--608页名
2019年1月15日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输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601--603页名言1.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2.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3.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主讲人:蔺奥01写作背景恩格斯这篇讲话是1883年3月17日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安葬马克思时用英文发表的。他曾用英文起草了讲稿,但在马克思墓前并未完全按照讲稿宣读。1883年3月18日,恩格斯应爱·伯恩施坦的请求,用德文为《社会民主党人报》撰写了一篇题为《卡尔·马克思的葬仪》的报道,他在报道中复述了自己在马克思墓前讲话的内容。02主要内容在讲话中,恩格斯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惋惜,评价了马克思一生的光辉事迹,对马克思崇高精神的尊敬。第一,恩格斯在讲话中用“空白”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世界无产阶级和“历史科学”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损失。从实际情况看,马克思逝世时,《资本论》第二
2019年1月12日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1)《给奥·倍倍尔、威·李卜克内西、威·白拉克等人的通告信》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468-485页主讲人:刘红梅01写作背景1878年10月《社会党人非常法》颁布后,德国社会民主党以及其他工人组织、工人的出版物、集会一概被禁止,大批党员遭到逮捕和流放,革命力量受到严重摧残,在革命处于困难的条件下,以赫希伯格、伯恩施坦、施拉姆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立刻纠集在一起,组成了臭名昭著的苏黎世三人团。他们完全屈服于敌人的压力,宣扬投降主义路线,公开要党服从《非常法》,并于1878年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治年鉴》上发表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右倾机会主义纲领——《德国社会主义运动回顾》,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人却对此采取了调和主义的立场。为了彻底批判苏黎世三人团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帮助德国党的领导人改正错误,马克思恩格斯写了这份通告信。02主要内容首先,批判了赫希伯格、伯恩施坦等人妄图篡改党的无产阶级性质,把党变成一个改良主义政党的反动主张。他们攻击党是“片面的工人党”,鼓吹争取和吸收“有教养的有财产的”资产者作为自己的代表,把党改成“一切富有真正仁爱精神的人”的“全面的党”,针对这种反对谬论,信中指出,这是在明目张胆地反对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因为“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苏黎世三人团企图把工人阶级的解放寄托于资产阶级的领导,就是背叛无产阶级事业。马恩告诫德国党领导人“党如果还让他们占据显要的职位,那就是自己出卖自己。”其次,彻底批判赫希伯格等人鼓吹放弃“暴力的、流血的革命道路,而决定......走合法的即改良的道路”的反动谬论。赫希伯格等人污蔑主张暴力革命的社会民主党人是“爱好街垒战的无赖”,把《非常法》的颁布说成是由于党的“不适当的和过火的行为”造成的,叫嚷必须放弃阶级斗争,放弃党的纲领,用全部的精力达到某些最近的目标,用于各种琐碎的事情,否则就会吓跑资产阶级,揭露了他们机会主义面目和反动政治立场。他们抹杀阶级斗争,就是用人类博爱、阶级调和的反动思想来毒害无产阶级,他们所鼓动的社会主义,已经在《宣言》中得到了批判。再次,揭露了赫希伯格、伯恩施坦等人妄图以资产阶级世界观来改造党的阴谋,强调了非无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党员改造世界观的重要性。指出,在《宣言》中已经说过,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统治阶级中的一些人会归附于无产阶级并且输送教育因素,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马恩强调“要对无产阶级运动有益处”,“要求他们不要把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等的偏见的任何残余带进来,而要无条件地掌握无产阶级世界观”。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彻底批判了苏黎世三人团的反动纲领后,指出“将近40年来,我们一贯强调阶级斗争,认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特别是一贯强调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所以我们决不能和那些想把这个阶级斗争从运动中勾销的人们一道走。”马恩警告德国党的领导人,如果他们采取苏黎世三人团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那就只好与他们公开决裂。03重要意义首先,沉重打击了苏黎世三人团,彻底批判了他们所鼓吹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帮助德国党领导人克服了调和主义立场的错误,为德国党在思想上和政治上制定正确的路线奠定了基础;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错误思潮时的严谨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不同的思想理论之间是互相学习借鉴的,但对于错误的思想必须坚决抵制、毫不妥协。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这是不容置疑的,并且决不能因为无产阶级政党要扩大组织、团结更多的人就忽视了自己的立场和原则,更不能把工人阶级的解放寄托在资产阶级身上,这是我们从以往无产阶级斗争中吸取的教训。郝晗婷这篇文章是反对右倾机会主义斗争的重要文献,《通告信》针对赫希伯格、施拉姆、伯恩施坦的苏黎世三人团的右倾机会主义纲领,首先批判了三人团鼓吹走合法的、和平的道路,放弃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谬论,指出他们迷恋于合法斗争,害怕流血革命,主张和平改良,实质上是要无产阶级放弃革命向资产阶级屈膝投降,这是十足的叛徒哲学,无耻的变节行为。其次,驳斥了三人团鼓吹建立“全面的党”,妄图改变党的无产阶级性质的荒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三人团要建立所谓“全面的党”,企图把无产阶级的党变为“有教养和有财产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主义政党,使广大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充当资产阶级的尾巴。这是“反对党的无产阶级性质”,是对无产阶级的可耻背叛。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指出,为了保持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必须对党内的非无产阶级分子加强教育和改造,使他们能掌握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必须清除混进党内的“冒牌货”,维护党的纯洁性。再次,《通告信》揭露了三人团放弃党的纲领,贩卖改良主义货色的谬论。三人团主张党在白色恐怖时期应“延缓”实现党的纲领,全力以赴的去达到某些最近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这是企图用眼前利益引诱无产阶级放弃根本利益。企图以争取微小的改良来代替革命,借以维护旧制度。《通告信》不仅驳斥了右倾机会主义的种种谬论,而且也严肃的批评了党的领导人对右倾机会主义采取姑息、纵容的态度,告诫党的领导人要同右倾机会主义者彻底决裂。《通告信》是马克思主义者反对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有力的思想武器。每当工人运动或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挫折时,修正主义就会死灰复燃,一次次地向马克思主义提出挑战。《通告信》所阐明的基本原则是我们反对机会主义、保障社会主义前进的正确方向的重要理论文献。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受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者攻击和谩骂的部分。幻想放弃阶级斗争而仍然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歪曲。不仅在无产阶级通过顽强的斗争而赢得了一些成功时需要坚持阶级斗争,而且在处于高压统治、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会带来更大危险时,也需要坚持阶级斗争;不仅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时要坚持阶级斗争,在无产阶级取得了阶级统治、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后,也不能放弃阶级斗争。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标志。坚持或放弃阶级斗争,这本身就是实际的阶级斗争在思想领域内的体现。如果放弃了阶级斗争,就是放弃了社会主义事业。当然,阶级斗争在不同时期的范围和表现形式,以及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具体策略,是会不断变化的,这需要具体分析,具体对待。编辑:王艳往期回顾《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
2018年12月31日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0)《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463~467页主讲人:王艳一、写作背景《给〈祖国记事〉杂志编辑部的信》是马克思论述俄国社会发展道路和社会历史研究中的科学方法的著作。1877年10月,俄国民粹派思想家尼·康·米海洛夫斯基在《祖国纪事》杂志,登载了《卡尔·马克思在尤·茹科夫斯基先生的法庭上》一文,这篇文章针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庸俗经济学家茹科夫斯基对马克思的攻击,从民粹派的立场出发,为马克思进行辩护,但是对《资本论》却作了错误的解释。因此,马克思便给《祖国杂志》杂志编辑部写了一封答辩信,试图纠正米海洛夫斯基的观点。事实上,马克思并没有将这封信寄出去,这封信是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从他的文件中发现并抄写,将其中一个副本附在1884年3月6日的信中给了在日内瓦的劳动解放社成员维·伊·查苏利奇。恩格斯说道:“马克思的信看来是准备在俄国发表的,但是没有把它寄到彼得堡去,因为他担心光是他的名字就会使刊登他的这篇答辩文章的刊物的存在遭到危险”。二、主要内容这封信全文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马克思主要揭示尼·康·米海洛夫斯基为支持自身的结论而错误引用《资本论》中的内容。第一段,马克思批评尼·康·米海洛夫斯基引用《资本论》德文第一版注释增补材料里面的一段针对一个俄国“文学家”的批评性插话来论证马克思对“俄国人为他们的祖国寻找一条不同于西欧已经走过而且正在走着的发展道路”的看法。第二段,马克思指出尼·康·米海洛夫斯基引用《资本论》德文第二版的跋里谈到的“俄国的伟大学者和批评家”的内容论证“俄国未来社会发展道路是否需经历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第三段,马克思表明自己的态度,在学习俄文,研究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针对当时俄国的发展,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这也就是说当时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部分:马克思深刻揭示了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具体历史过程和一般历史哲学理论之间的关系。第一段,马克思阐述了《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起源(原始积累)的历史概述,即“西欧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从封建主义经济制度内部产生出来的途径”。因此,这一章叙述了使生产者同他们的生产资料分离,从而把他们变成雇佣工人(现代意义上的无产者)而把生产资料占有者变成资本家的历史运动。第二段,马克思指出米海洛夫斯基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第三段,马克思列举罗马农民自己耕种的土地被剥夺后,他们同他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资料分离,但结果是罗马的无产者并没有变成雇佣工人,却成为无所事事的游民,和他们同时发展起来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的,而是奴隶制的。由此得出结论:极为相似的事变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一般历史哲学理论作为万能钥匙,是超历史的,它不会与任何一个国家历史和民族的具体历史过程相结合。三、重要意义这封信是马克思论述俄国社会发展道路和社会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的著作,因而在方法论的方面对于我们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我们要学习马克思谨慎的研究态度,马克思为了能够对当代俄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准确的判断,专门学习俄文,花费多年时间研究与问题相关的大量资料。可见,马克思十分重视理论的严谨性。第二,我们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教条地对待理论,甚至到处套用马克思的理论阐述,断章取义。我们要回归文本,真正认清马克思研究理论具有时代性。我们要坚决反对把马克思有关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分析变成“历史哲学”的公式到处套用。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处理历史发展规律的普遍性与尊重各国发展道路的特殊性的问题。陈月颖这封给《祖国纪事》编辑部的信,是马克思针对米海洛夫斯基对他的观点和《资本论》的错误理解所写。信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中,马克思就米海洛夫斯基将他对俄国文学家赫尔岑的指责,曲解为马克思认为俄国和其他国家一样,必须消灭农村公社,走资本主义的观点进行了有力的反驳。并直接了当的指出:如果俄国再继续走1861年所开始的资本主义道路,而没有使俄国革命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互相补充,从而使俄国土地公社所有制成为共产主义的起点,那么它就将会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第二部分中,马克思指出《资本论》中原始积累那一章只是描述了西欧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途径,而米海洛夫斯基却将此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马克思调侃道:“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因为马克思认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发展进程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不能一概而论。随后,马克思用古代罗马平民被剥夺生产资料后,与他们同时发展起来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而是奴隶制来有力回击了米海洛夫斯基的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也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法和矛盾分析法。这封信中,马克思对米海洛夫斯基的文章作了答复,批判了将《资本论》教条化的思想,并就俄国发展道路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往期回顾(《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41)《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42)《论权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43)《总委员会关于继承权的报告》《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44)《致国际工人协会西班牙联合会委员会》《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45)《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46)《关于工人阶级的政治行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47)《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草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48)《巴枯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49)《论土地国有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0)《政治冷淡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1)《工资、价格和利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2)《论蒲鲁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3)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书评—为《民主周报》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4)《论住宅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4续)《论住宅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5)《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5续)《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6)《流亡者文献》《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7)《给奥·倍倍尔的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8)《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9)《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9续)《哥达纲领批判》马列微讲堂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哦!期待你们的加入!编辑:刘红梅
2018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