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0)《马克思和洛贝尔图斯》

马列微讲堂 马列微讲堂 2022-09-14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第199—214页。


经典名言 

1.按照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规律,产品的绝大部分并不属于生产这些产品的工人。如果我们说,这是不公平的,不应该这样,那么这首先同经济学没有什么关系。我们不过是说,这个经济事实同我们的道德情感相矛盾。所以马克思从来不把他的共产主义要求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的、我们眼见一天甚于一天的崩溃上;他只说了剩余价值由无酬劳动构成这个简单的事实。但是,从经济学来看形式上是错误的东西,从世界历史来看却可能是正确的。如果群众的道德意识宣布某一经济事实,如当年的奴隶制或徭役制是不公正的,那么这就证明这一经济事实本身已经过时,另外的经济事实已经出现,由此原来的事实就变得不能忍受和不能维持了。因此,从经济学来看的形式上的谬误背后,可能隐藏着非常真实的经济内容。不过这里不是详细探讨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和历史的地方。

2.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尺度这个认识一经确立,老实的资产者必然会因世界的邪恶而感到自己高尚的情感深受伤害,这个世界虽然名义上承认公平原则,但是事实上看来时时刻刻都在肆无忌惮地抛弃公平原则。特别是小资产者,他们的诚实劳动——即使只是他的帮工和学徒的劳动——在大生产和机器的竞争下天天跌价,特别是小生产者,必然会迫切希望有这样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产品按其劳动价值来交换最终成为完全的毫无例外的真理,换句话说,他们必然迫切希望有这样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只有商品生产的一个规律绝对地不折不扣地发生作用,而唯一能够保证这条规律发生作用的那些条件,即商品生产以至资本主义生产的其他规律都排除了。

      3.在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一个工业资本家都是完全由自己负责进行生产的,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生产多少,都随他的意。但是,对他说来,社会需求永远是一个未知数,无论是需求对象的质量、品种,还是它们的数量,都是这样。今天还不能充分迅速供应的东西,明天就可能大大超过需求。尽管如此,需求还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或多或少地得到了满足,而生产总的说来毕竟是依照所需求的对象来进行的。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是通过竞争解决的。

4.商品的价格与商品价值的不断偏离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只有在这个条件下并且只是由于这个条件,商品价值才能存在。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实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因此,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通常看来同它所表现的价值多少有所不同,这种命运是价值和大多数社会关系所共同的。

主讲人:刘广睿

01写作背景


《马克思和洛贝尔图斯》是恩格斯为马克思的著作《哲学的贫困》(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德文第一版写的序言。《哲学的贫困》德文第一版于1885年出版,译文曾经恩格斯校订。恩格斯不仅为德文版写了序言,还增补了多条注释。同年1月初,根据他的提议,这篇序言以《马克思和洛贝尔图斯》为题发表在1885年《新时代》第3卷第1期。恩格斯在这篇序言中论述了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资本论》等著作对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所作的理论贡献,揭露了皮•约•蒲鲁东和约•卡•洛贝尔图斯的小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的实质,阐明了马克思在批判地吸收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02主要内容


文章共分35段

第一部分(第1-5段)介绍了文章的写作背景。1846年--1847年马克思在“弄清了他的新的历史观和经济观的基本特点”后,对当时刚出版的蒲鲁东的《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一书进行批驳。然而这本书在当时也对约•卡•洛贝尔图斯的小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产生了有力的批判。

第二部分(第6-33段)这部分分两层,主要讲的是马克思对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辩证批判。

“李嘉图1817年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的一开头就提出两个原理:第一,任何商品的价值仅仅取决于生产这个商品所需要的劳动量;第二,全部社会劳动的产品分配于土地占有者(地租)、资本家(利润)和工人(工资)这三个阶级之间。”

针对这一理论,小资产阶级空想家有了所谓的“新发现”。马克思则在指出了李嘉图该原理错误的同时,提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并对小资产阶级空想家的理论进行了有力的驳斥。

第一层 6-13段 指出了“李嘉图理论在社会主义方面的最简单应用”并集中揭露了小资产阶级代表洛贝尔图斯拘泥于表面的经济学范畴的形式,忽略各个范畴的实质性内容及它们之间内在联系的空想性。马克思认为“这种应用从经济学来看形式上是错误的,因为它只不过是把道德运用于经济学而已。按照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规律,产品的绝大部分并不属于生产这些产品的工人......”按照第一个原理所言,一个工作日的交换价值应该等于一个工作日的产品,即工资应该等于劳动产品,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工人的实际工资总是少于劳动产品。马克思进一步分析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按照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理解,社会劳动的产品应该属于其生产者——工人。马克思指出这只是一种道德情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事实就摆在这里,无酬劳动构成剩余价值就摆在工人面前,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客观的经济规律,不是抽象的道德情感。马克思认为将道德情感运用于经济学很明显是无济于事的。群众的道德意识既然已经宣布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公正,那么就证明这一经济形式已经过时了,唯有以改革或革命催生出已经出现的“其他经济事实”。

第二层 14-33段 (14段)指出了李嘉图的价值规律同利润率平均化的规律所产生的矛盾。利润率是按照投入一个工业企业的总资本计算的,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利润率有降低的趋势,具有一种对所有资本家保持同一水平的平均化趋势。在两个不同的生产部门中,年产品可以体现同样的劳动量,因而代表同等价值,但预付资本不一定相同,两个部门按照价值出售,利润率就不可能平均,按照平均的利润率出售,就不可能按照价值出售。这个矛盾,李嘉图也发现了,但他认为占上风的是利润率而不是价值。

(15-20段)老实的小资产阶级的代表蒲鲁东、洛贝尔图斯等人坚守着“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的信条,把“传统的经济学概念的定义完全按照经济学家所传授给他的形式接受了下来”,完全忽视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恩格斯指出,洛贝尔图斯用交换价值定义价值,把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完全混在了一起,只是一味解释商品“耗费了劳动”,却并未说明价值和劳动的联系。

(21-33段)恩格斯指出了洛贝尔图斯用劳动券保证商品按劳动价值进行交换的荒谬。洛贝尔图斯等小资产阶级为保证商品按劳动价值交换,发明了劳动券,国家将劳动券预支给工业资本家,工业资本家用它给工人发工资,工人再用他们得到的劳动券购买产品,于是票券上的总额同价值对象的总额相抵,劳动券回到它的出发点。

然而实际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单个的资本家可以完全负责好自己的生产,而社会需求对他们来说却是一个未知数。因此,只有通过竞争使得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价格波动再把市场情况告诉生产者。恩格斯写道: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实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如果谁想把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这一点确立起来,而又禁止以竞争施压于价格这个唯一可行的办法来确立这种对价值的决定,那就不过是证明,至少在这方面,他采取的是空想主义者惯有的轻视经济规律的态度。劳动券只能使得人们一边缺乏面粉一边淹死在马铃薯酒里。

(34-35段)再次重申空想小资产阶级从空想角度阐发李嘉图理论的错误。



往期回顾: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8)《马克思和<新莱茵报>》(1848—184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9)《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9续)《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列微讲堂

扫描关注更多精彩!

编辑:李泽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