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9续)《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列微讲堂 马列微讲堂 2022-09-14

文献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第13~198页

各抒己见


李泽陆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对私有制的论证是《起源》中很重要的一环,私有制是取代原始氏族社会的绝对的公有制而出现的,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阶级对立和国家产生的制度源泉。

恩格斯认为,私有制的起源是伴随着三次社会大分工而逐步实现的。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导致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畜牧部落因此获得了其他部落所没有的生活资料,促使双方产生交换的需要,扩大了产品交换的范围,产品交换日益频繁。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工具的改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仅出现了剩余产品,而且出现了牲畜和土地逐渐由公有向私有转化的现象,使得吸收新的劳动力成了普遍的需要,于是战俘变成了奴隶,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导致了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到了野蛮时代高级阶段出现了第二次大分工即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这一时期社会生产随着铁器的应用而发展,使得奴隶主占有了越来越多的奴隶,并加重了对奴隶的剥削程度,奴隶制成为这一时期社会制度的本质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改进使得个体家庭能够独立承担起耕作劳动,耕地逐渐变为个体家庭私有财产,个体家庭完全变成社会经济单位。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及商业和其他产业的分离,使私有制进一步得到推行。同时也使得阶级分化进一步加剧,不仅摧毁了原始公有制度,而且最终确立了奴隶制度。虽然恩格斯从原始社会氏族组织入手分析,认为这种“单纯质朴的氏族制度”和阶级社会的社会制度比起来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制度”,但他也辩证认识到由于这三次社会大分工所导致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氏族的组织结构必然会发生巨大的改变,最终氏族会随着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完成而被摧毁。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有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种落后的生产关系必然会被淘汰,原始氏族社会这种公有制被私有制所代替,但这并不意味着私有制具有永恒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必然要被其高度发达的产物共产主义所代替。然而,人类在经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后必然经历一个过渡时期才能进入共产主义。

恩格斯的私有制思想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如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不平衡,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创新型企业,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国情下,我国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在经济发展中走出中国的道路。

高晓娟

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及其意义

关于两种生产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就已经提出了。但是,作为完整的理论和科学的表述,则出现于恩格斯《起源》一书第一版的序言中,并成为贯穿全书的基本原理。他说:“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种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种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越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社会的财富就越受限制,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

恩格斯明确指出了两种生产理论的内容实质及其作用。一是社会生产包括两个方面、两种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这两种生产共同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二是两种生产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直接生活”的生产,首先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它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第一的和基本的实践活动。人们为了生产衣食住等物质生活资料,还必须进行生产工具的生产。因此,生产工具等生产资料的生产也属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有劳动能力的人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没有人就没有生产活动,也就没有人类社会。两种生产共同构成人类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因素。三是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社会制度,同时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生产力发展水平越低下的社会,人口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制约性就越大。因为原始氏族社会是以血族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制度在较大程度上受着血族关系的制约和支配。从原始社会解体,阶级和国家产生以来,家庭制度就完全受所有制支配了。恩格斯讲两种生产对社会制度的制约作用,是以肯定物质资料生产在人类历史上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为前提的。

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原始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历史发展的总体和全过程看,两种生产都是历史的决定性因素。因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不管是什么形态的社会,都不可能离开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否则社会就要灭亡。但在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上,两种生产的作用又是不同的。在文明时代的社会,人口生产越来越服从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生产力低下、劳动不发展的原始社会中,情况刚好相反。社会制度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类自身生产的影响。这说明,原始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除了服从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之外,还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人类自身的生产,在原始社会,特别是在“母权制”的氏族社会有着特殊意义。这样,关于两种生产理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完整原理被提出来了,它既适合于一般的社会,也适合于特殊的原始社会。其次,两种生产理论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因而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搞好经济建设。另一方面,人口生产对社会的发展仍起一定的制约作用。人口的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注重从多方面提高人口素质。

陈佳慧

《起源》这本书中,从女性受压迫的起源着手,阐述了女性地位从之前至高无上到最后受人压迫的一个过程,恩格斯通过分析这种现实的状况,解析出了女性地位下降的原因,也就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一种不平等,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私有制导致了这样的一种结果。

两种生产理论的不平等是导致女性地位下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随着奴隶制和私有制的产生,男子的私有财产增多,但是女性的财产却没有得到增多,而且遵照当时的习俗,女性负责繁衍和养育,男性负责获得生存的食材和工具,可是明显看得出来,女性负责的领域是夫妻所共有,但男性却可以独自占有工具。就像女性拥有子女的所有权是一样的,同样男性也就成为了家禽的所有者,同时也是新的劳动力,就在这个时候,两种生产理论才出现了不平等,丈夫拥有越来越多的生活资料,而妻子却仍然停留在原地,所以两方的财产就会出现不均等,但是当时的风俗又规定了子女只能够得到母亲遗留下来的财产,而生父的财产却只能留给他所在的氏族的后代。结果就是母权制被废除,随着母权制被废除,以继承其生父私有财产的专偶制家庭就确立起来,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在对其的分析中揭露了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大女性压迫的事实,以此来证明资产阶级把无产阶级推向深渊,所以无产阶级就要联合起来推翻旧的政权,所以私有制就成了毒瘤,必须铲除,同时由于所谓的一夫一妻制单纯要求女性遵守,所以我们就必须要消灭形式上的维护男性,实质上压迫女性的一夫一妻制,实现家庭中的男女平等,所以所有制的存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绊脚石,所以《共产党宣言》中的一句话是非常正确的,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陈月颖

第九章主要是关于国家理论的内容。在这里阐述一下国家的历史起源、阶级本质以及国家组织的基本特征。

(一)对于国家的历史起源,恩格斯认为,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生产力发展导致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的。国家是在私有制和阶级发生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它有三种主要形式:一种是雅典式的形式,这也是国家产生的典型形式,即国家直接从氏族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对立中产生形成;第二种是罗马形式的国家起源。罗马国家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第三种是德意志人的国家产生途径,即国家是直接从征服和掠夺广大外部领土中产生的。

(二)关于国家的阶级本质,恩格斯的论述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观点:第一,国家本质上是阶级统治。国家是社会历史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因此,它是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阶级用以实现和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工具。由此可以引出第二点,国家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形式不是其本质。它只是在形式上凌驾于社会之上,代表公共利益只是其外部特征,隐藏在这种形式背后的是国家的阶级本质。第三,国家是统治阶级政治秩序的维护者。在社会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社会分裂为经济利益相互冲突、不可调和的对立阶级,社会自身既无力摆脱这些阶级对立,又不可能解决这些阶级矛盾。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必须缓和这种冲突,努力把它们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这就需要国家这种特殊的公共权力设置,国家也因此产生了。

(三)关于国家组织的特征,恩格斯指出,国家是在氏族制度瓦解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是与氏族组织有着根本区别的特殊的社会组织。一是国家按地区划分它的国民,按居住地来组织国民,氏族组织则以血缘关系来划分和管理居民;二是国家设立专门的公共权力,迫使被统治阶级服从,这种公共权力以强制力,即以武装的人及其物质的附属物,如监狱和各种强制设施为后盾,这是氏族社会所没有的;三是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甚至发行公债。

葛倩倩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一座丰碑。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大量的历史真实资料,详细阐述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并运用科学的论证方法,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进行了介绍,并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书分为九章,整体上分为四个部分,即史前文化阶段、家庭发展史、氏族制度和私有制、国家的起源四大部分。

(一)史前文化阶段

恩格斯根据摩尔根的分期法,将史前文化阶段分为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他认为,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前,经历了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这两个过渡阶段,并根据生活资料生产的进步,将这两个阶段中的每个时代都分为低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蒙昧时代的低级阶段的特征为以果实,坚果根作为食物,语言还没有产生,慢慢的到了中级阶段,人类开始学会用火了,并且开始采用鱼类作为食物,随着进入野蛮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恩格斯认为,学会制陶术是人类进入野蛮时代的划分点。

(二)家庭发展史

在这一部分中,恩格斯首先提到了两个概念,家庭和亲属制度。恩格斯详细阐明了家庭和亲属制度之间的辩证关系,家庭是一个一直发生内部变化的要素,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家庭从最初原始社会最简单的组成形式,到后来的“群婚”家庭,“对偶制”家庭等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为了证明家庭和亲属制度之间的关系,恩格斯指出了家庭的形式:即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和专偶制家庭。

(三)氏族制度和私有制

根据恩格斯的说法,氏族知道野蛮人进入文明时代,是一切野蛮人所共有的制度。恩格斯为我们阐明了国家产生以前原始时代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揭示了原始氏族社会的发展规律。恩格斯通过对希腊、罗马、凯尔特人和德意志人氏族的考察证明,氏族制度是人类在原始社会普遍经历过的发展阶段:以血缘为纽带,以经济生活为基础的氏族制度,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制度。

(四)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认为,国家依靠部分地改造氏族制度的机关,用设置新机关来排挤掉氏族制度,然后最后全部以真正的国家机关来取代他们,可以说古代雅典国家的产生源于氏族制度本身内部的变革。罗马的国家形式与雅典国家的形式有所不同,罗马依靠征服其他地区来增加自己的人口规模。所以,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罗马地区以外的居民,增加了罗马的压力。

通过了解国家的产生,可以知道,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之所以会产生,就是由于阶级之间的矛盾的不可调和,这时,就必须产生一个可以凌驾各社会成员之上的机构,来控制阶级矛盾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国家就是这种产生于社会,但又高于社会的力量。

本书解释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运用科学的论证方法,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规律,阐述了阶级国家的起源。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紧密性的加剧,地域的界限逐渐变得融洽,国家的概念也相应变得模糊,超国家的组织可能会继续发展为国家及社会的主要行为体,担当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把握好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规律,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原理非常重要。同样,恩格斯在本书中所运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我们今后的学术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编辑:刘红梅

往期回顾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8)《马克思和<新莱茵报>》(1848—1849)

长按识别二维码

了解马列微讲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