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4)《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马列微讲堂 马列微讲堂 2022-09-14

文献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第

262—313页

经典名言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本身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为什么人们所期望的正是这个而不是别的呢?在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时,我们就发现,在现代历史中,国家的意志总的说来是由市民社会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是由某个阶级的优势地位,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的。现实无论在哪一个领域,都不再要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要从事实中发现联系了。这样,对于已经从自然界和历史中被驱逐出去的哲学来说,要是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只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


主讲人:刘修发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也称《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在晚年写的著作。作为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它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错误进行了全面地、系统地清算。恩格斯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具体说明了它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的基础,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同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和本质区别,深刻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在哲学领域中引起革命变革的实质和意义,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历史观领域,著作系统地论述了历史发展的动力、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同时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基础。

一、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      的原因

恩格斯在序言部分交代了写作《费尔巴哈论》的三个原因:

1.历史原因:为了实现马克思的愿望。马克思早年一个愿望:阐述德国古典哲学和自己哲学的关系。为此他于1845年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是匆匆写成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此后40年,马克思恩格斯两人没有过机会再回到这个题目上来。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阐述马克思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任务,落在恩格斯身上。

2.现实原因:为了批评错误思潮。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传播,不仅有拥护者:工人阶级;也有反对者:资产阶级;宣扬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伦理社会主义,攻击马克思主义,一时引起思想混乱。澄清马克思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批判错误思潮成为恩格斯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3.直接原因:为了写作书评。《新时代》邀请恩格斯写作书评:评价丹麦哲学家施达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一本书。1886年,恩格斯完成书评写作,并在《新时代》杂志上发表。1888年,恩格斯出版单行本,把马克思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附录发表。

二、文章结构

《费尔巴哈论》包括四个部分。基本内容是:

第一部分论述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意义及其内在矛盾;

第二部分论述哲学基本问题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第三部分论述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第四部分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形成及其在哲学上引起革命性变革的基本内容。

三、文章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 论述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意义及其内在矛盾

第一部分恩格斯以黑格尔著名的哲学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为例,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两面性:革命性和保守性。“抽象晦涩的言词背后隐藏着革命激情。黑格尔哲学引起政府的感激,被推崇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引起了自由派的愤怒。”恩格斯指出,解读会有如此反应,是因为他们并没有读懂黑格尔,他们从表面上看是把现存神圣化,为普鲁士王国作辩护。而实际上只有海涅看到了这个命题的真实含义即革命性的含义。恩格斯做了进一步解释,认为对这个哲学命题应该区分现存与现实的概念。现存:当下存在;现实:合乎理性,在历史的过程中,在展开过程中表现为必然性的东西。(表现为历史的东西,历史的过程)“凡是现存的东西都是注定要灭亡的。”

1.革命性:辩证法

恩格斯肯定了黑格尔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法对黑格尔哲学中的革命性因素作了集中阐述,指出:“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在黑格尔看来,具有“两个不可能”:人的认识不可能最终完成;人类社会不可能停滞不前。恩格斯认为辩证法是宝贵的哲学遗产,“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面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保持充分的价值。”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辩证法的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这种革命就是发展变化,批判就是辩证否定。发展离不开批判工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成就巨大,问题也巨大。“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我们必须直面问题,而不可回避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解决了,才能实现发展。

2.保守性:唯心主义体系

恩格斯阐述完黑格尔的辩证法后指出,由于辩证法的唯心主义体系是黑格尔哲学具有保守性,黑格尔本人并没有明确地得出革命的结论。这种唯心主义体系与辩证方法导致黑格尔哲学最终必然解体。“一方面,他在自己的体系中以最宏伟的方式概括了以往哲学的全部发展(体系);另一方面,他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些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地认识世界的道路(方法)。”

3.黑格尔哲学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出现

恩格斯谈到了黑格尔哲学解体的两次分化:第一次:黑格尔哲学分化为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第二次:在青年黑格尔派中,产生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紧接着恩格斯就开始论述费尔巴哈的贡献。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消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统治地位,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发挥了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对马克思实现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在肯定费尔巴哈贡献的同时,也指出了费尔巴哈的错误。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全盘否定黑格尔哲学:在批判唯心主义的同时,抛弃辩证法。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像对民族的精神发展有过如此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这样的伟大创作,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办法来消除的。”最后指出,费尔巴哈没有战胜黑格尔,批判改造黑格尔哲学的任务是由马克思完成的。

第二部分 论述哲学基本问题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恩格斯在第二部分第一次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争论进行了评述,揭露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局限性,同时批判施达克的错误,指出了实践达到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指出:“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回答可分为: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2.围绕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争论

恩格斯以休谟、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为例,就围绕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争论,进行了评述。首先以休谟、康德为代表的不可知论的批判。休谟认为,感觉以外不可知。感觉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人的认识不能超出感觉。感觉来源不可知,感觉以外是否存在什么也不可知。康德认为,“自在之物”不可知。人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一旦人们企图去认识它,就会陷入“二律背反”。其次将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对不可知论的批判形成对比。黑格尔:批判不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是能够统一的。思维对存在的认识就是思维对自我的认识。统一的基础是绝对精神。费尔巴哈批判不可知论,认为思维对存在的认识是一种感性直观。“与其说是深刻的,不如说是机智的”。最后恩格斯的结论是:实践才是最好的证明。“对不可知论和一切哲学怪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要得到证实,人类就要马上把他的哲学从理论移到实践中去”。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也指出同样的回答:“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3.揭露费尔巴哈哲学的局限性

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哲学,同唯心主义决裂。但是费尔巴哈到了自然的唯物主义就突然停滞不前了,不能克服通常的哲学偏见。费尔巴哈属于旧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的三大局限性: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唯心主义历史观。

4.批判施达克的错误

施达克认为有精神追求是唯心主义,有追求物质享受是唯物主义。但是,恩格斯指出,人们的精神追求与追求物质享受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没有必然联系。

第三部分 论述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恩格斯在第三部分集中批判了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主要表现在其宗教观和伦理观上。马克思主义立足于现实,揭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观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上帝是人创造的。对神的崇拜即对人的崇拜,宗教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关系、心灵的关系。而这种情感为:性爱是宗教的最高形式。他用情感解释宗教;用宗教解释历史。恩格斯认为,宗教不是起源于人的情感,不能把情感当作崇拜的对象。不能用宗教说明历史,只能用历史说明宗教。

2.批判费尔巴哈的伦理观

费尔巴哈认为,从人的感性出发,主张追求幸福的欲望与生俱来;追求幸福的权利是平等的。恩格斯认为,追求幸福不单纯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行为;从根本上说,追求幸福不能离开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无阶级的泛爱论。“爱随时随地都是一个创造的神,可以帮助克服实际生活中的一切困难——而且这是在一个分裂为利益直接对立的阶级的社会里。这样一来,他的哲学中的最后一点革命性也消失了,留下的只是一个老调子:彼此相爱吧!不分性别、不分等级地互相拥抱吧!”

3.从抽象的人转变为现实的人

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错误根源就在于脱离了社会现实,把现实的人理解为抽象的人,纯粹自然人,而不是社会人。“他没有找到从自己所憎恶的抽象王国通向现实世界的道路”。人应该是现实的人,人是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因此,“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定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而“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第四部分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形成及其在哲学上引起革命性变革的基本内容。

第一,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真正结出果实的派别。“从黑格尔学派解体的过程中还产生了另一个派别,唯一的真正结出果实的派别。这个派别主要是同马克思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恩格斯还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两个超越”:一是对唯心主义的超越:批判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创立了彻底的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二是对旧唯物主义的超越:批判改造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创立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

第三,恩格斯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恩格斯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是“发现现实的联系,清除头脑中臆造的联系。这一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人类社会一般运动规律。”首先,人类社会存在客观规律。恩格斯指出,人的目的性“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表面上看是偶然性在起作用,这种偶然性始终受内部隐藏着的规律支配。其次,研究社会规律的途径。恩格斯指出,应该研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研究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再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恩格斯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坚持“两个相适应”: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

第四,恩格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大意义。恩格斯指出,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意味着西方传统哲学的解体和新哲学的诞生。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旧哲学的终结和新哲学的重建,实现了哲学领域的伟大革命。

结语

恩格斯自己对《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给予了肯定,认为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所做的目前最详尽的阐述。“我在这两部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而且,后来列宁也强调了它的意义。列宁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坚决地捍卫了哲学唯物主义,并且多次说明,一切离开这个基础的倾向都是极端错误的。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最明确最详尽地阐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部著作,有力地回击了资产阶级对马克思的诽谤,扫除了资产阶级思想对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影响,澄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模糊认识,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魅力所在。

各抒己见

李泽陆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部著作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主要是与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通过对这一关系的论述,说明了他们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继承和超越。

从这部著作的整体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精神对于我国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恩格斯在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说:关于我们和黑格尔的关系,我们在一些地方做了说明但是无论哪个地方都不是全面系统的。至于费尔巴哈虽然在好些方面是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我们却没有回顾过他。”在这里体现了马克思对待德国古典哲学的态度,并不是一味的否定,而是在学习反思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深化。同时,他们也批判了费尔巴哈用全盘否定的态度将黑格尔体系抛在一旁,没有辩证地看待其“合理内核”,故而导致费尔巴哈的体系在唯物主义观点上并不彻底。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要正确对待这种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容,重视传统文化中能为当代所用的价值观,用继承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使之能在新时代中不断呈现出新的生命力并为当今的主流思想注入活力,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不断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从内容看,马克思和恩格斯面对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和观点进行同“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的不同理解,他们没有局限于字面意思,而是剖析了黑格尔哲学的本质内涵,针对“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这一命题提出了“现实的”不同于“现存的”创新性的解读,从而揭示了黑格尔哲学所具有的革命性质。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能够揭示出其背后隐藏的实质,或给予其一种符合时代思潮的创新性解读,使其服务于与或适应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部经典文献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深思,我只是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点对其进行了阐述。其中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阐述,对现实的联系实践观点的提出和应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晓娟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本书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联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系统论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意义。

普列汉诺夫称这本书“是集了两位思想家的哲学观点的大成”。这本书中首先分析了黑格尔哲学,恩格斯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阐述了辩证法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指出了黑格尔哲学在体系和方法上的矛盾,论述了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意义。其次,这本书分析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学说。恩格斯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分析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批判了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再次,这本书分析了唯心主义宗教观和道德观。费尔巴哈是一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但是,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他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他的自然观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唯心主义。再者,这本书分析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后,恩格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最后,这本书分析了1848年革命后,德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待理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科学。

总之,这本书科学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首次明确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确立了对待哲学派别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及其重大意义。学习这部著作,有助于提高马哲素养,树立正确的“三观”,特别是识别和抵制各种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攻击。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提供了根本依据,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性的思想对于分析和认识今天的各种社会历史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陈月颖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三章中,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进行了批判。

首先,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进行了批判。费尔巴哈批判旧宗教并不是为了消灭宗教,它的真正目的是使宗教完善化,批判有神的、以上帝为崇拜对象的旧宗教,是想建立无神的,以“爱”为崇拜对象的新宗教。这表明,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他把宗教和人的感情混为一谈,甚至把宗教说成是一种永恒现象,这显然是错误的。唯物主义坚持的是无神论,与宗教是根本对立的。恩格斯还指出,费尔巴哈将宗教变迁作为各个时期的划分标准是绝对错误的,迄今为止,重大历史的转折中,只有三种宗教与之相伴,所以费尔巴哈的论断是没有依据的。

其次,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伦理学进行了批判。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出发点是宗教中抽象的人,而不是现实中的人,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在宗教哲学中还有男女不同,性别之分,而在伦理学中,连最后一点差别都消失了。费尔巴哈的伦理学和道德观是从抽象的人出发,那他的结论也必将是抽象的和肤浅的,必然陷入历史唯心论。恩格斯还阐明了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道德具有具体历史性,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道德规范,一切道德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反应,会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道德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总具有阶级性,恩格斯说,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道德。

最后,恩格斯揭示了费尔巴哈停留在唯心史观的原因,一是因为他没有把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忽视了人的决定作用,二是他脱离了实践,没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所以就像恩格斯所说,费尔巴哈不能找到从他自己所极端憎恶的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最终陷入了唯心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

往期回顾: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8)《马克思和<新莱茵报>》(1848—184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9)《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9续)《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0)《马克思和洛贝尔图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1)《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2)《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3)《关于普鲁士农民的历史》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有实践深度,有理论温度!

编辑:李泽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