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哥,500强一哥

盐财经 2022-09-24





▍盐财经 

作者 | 谭保罗

编辑 | 谢奕秋

值班编辑 | 煎尼



2022年8月初,最新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出炉,中国共有145家公司上榜,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美国名列第二位,上榜企业为124家,比中国少了21家。


2022《财富》杂志世界500强名单前15位


如果将中美两国的500强数量和各自GDP总量对比,将非常富有启发性。


2021年,作为全球经济总量的“双雄”,中国和美国GDP都创下新高。我国GDP达到17.73万亿美元,而美国约为23万亿美元,两国GDP相差约5.3万亿美元。


这个差距高于1个日本的水平。2021年,日本GDP约为4.9万亿美元。


在新冠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中国的世界500强数量超过美国,一定程度代表了中国经济的坚韧,当然,也代表了经济结构的一些特殊性。


实际上,考虑到两国的经济总量差距,特别是各自企业群体所处全球产业链的不同位置,中国的企业家们也应当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既要坚定对中国经济和大企业群体的信心,也要认识到500强并不代表一切。


头部效应


《财富》世界500强以营业收入作为排序标准,体现的核心维度是企业的规模。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尽管全球依然处在新冠大流行的时段,但宏观环境丝毫没有影响500强企业巨头们“变大”的进程。


按照一些研究者的统计,在过去20年左右的时间,500强的营收规模一般会以每年5%至10%的速度扩张。但2022年,增长的速度却创下了纪录。


2022年的排行榜上,所有企业的营业收入总和约为37.8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四成。同比而言,500强的营收总和比上年大幅上涨了19.2%,是榜单创立以来的最大涨幅。此外,能登上排行榜的最低营收门槛,也从240亿美元跃升至286亿美元。


同时,今年上榜的《财富》世界500强中,中国互联网公司中共有3家,分别是京东集团、阿里巴巴集团、腾讯控股有限公司,分列第46位、第55位和第121位。


这也是三家企业登上榜单以来,名次最高的一年。


相比之下,京东首次晋升至前50,较一年前提升了13位,较6年前首次上榜提升了320位,并连续6年排名国内行业首位,也是今年国内行业唯一进入前50的公司。



阿里的排名从去年的第63名,前进8位,至第55名。腾讯则由上一年的132名上升至121名。


值得注意的是,9月7日,在另一份榜单——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公布的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京东凭借2021年实现9515.92亿元营业收入,首次排名第1。


在新冠疫情之下,500强巨头“逆势扩张”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不能忽略宏观货币因素。


从2020年开始,在疫情笼罩之下,全球央行都采取了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因此从全球的范围来看,大企业营业收入“水涨船高”是一种可以理解的货币现象。


2022年的排行榜,主要参考的是2021年的营收数据,其产生的时段一直处在全球性的宽松货币环境之中。


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已经是2022年6月的事情。2022年6月到7月,美联储两次进行了大幅度加息,全球其他央行也开始跟随。


2022美国议会时间表及已商定的加息幅度(图源:招商证券)


另外一个结构性的因素更加关键。


500强巨头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企业群体,它们有着天然的规模优势,在经济衰退的时候,这一优势会被不断放大和强化。


比如说,在经济衰退的时候,中小型的企业很容易面临困境,在银行信贷收紧的时候,一些企业会陷入资金短缺的境地,但从长远看,它们的资产质量并不差。


于是,一些资金充裕的大企业会借机对陷入困境的企业进行兼并收购。当大企业不断并购其他企业之后,通过合并财务报表,大企业营业收入也会被不断做大。


数据印证了这一点。2022年2月,长期观察全球并购市场的贝恩公司发表报告称, 2021年全球并购市场的规模远远超过预期,达5.9万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新高。


全球并购升温的主要原因是,在产业的转换期,企业会通过并购寻求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优势。换句话说,大企业会利用全球经济衰退的宝贵时机,用自己的资金优势,收购被低估的优质企业的股权,从而为复苏时抓住新一轮机会打下基础。


除了以上这种大企业群体的头部效应之外,2022年排行榜还体现了国家和经济体范畴的一种头部效应。


异军突起


就国家和经济体而论,本次排行榜的上榜企业数量排在前10位的国家和经济体,可以分为四档。


第四档是英国、韩国、瑞士、加拿大和荷兰,它们的上榜企业数量位于10至18这个区间。


第三档是排在第四位的德国,总共有28家企业上榜。


还有排在第五位的法国,共有25家企业上榜。


2022世界500强数量十强国家(图源:城市财经)


和中美两国上榜企业数量都超过了100家相比,排在第三位的日本单独成为第二档,总共有47家企业上榜。


日本企业的强大一直都没有改变,而且要知道,日本2022年的上榜企业数量已经比2021年少了6家。


和2021年对比,日本上榜企业的数量减少超过了10%,幅度不小。不过,上榜数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日元持续贬值使得企业营收折算为美元之后,出现了不小的“缩水”。也就是说,榜单排名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日本的大企业和大财团群体出了实质性的问题。


第一档是中美两大巨头,两国上榜的企业总数达到了269家,超过了上榜企业总数的一半。而且,中美两国在2022年的上榜企业数量都比2021年增加了2家。


考虑到目前的全球大环境,可以说,中美的大企业群体都有着“逆势扩张”的超级能力。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母国市场的大环境。2021年,我国GDP同比增长8.1%,是全球大型经济体中增速最高的国家。同期,美国GDP增速也不算差,同比增长了5.7%,和疫情之前的2019年相比,也增长了2.2%。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年7月,欧元兑美元的汇率下跌到了1比1的水平。


作为世界第二大国际货币,欧元兑美元汇率的下跌,因素有很多,但不容否认,在疫情之下,美元的确比欧元要强势。更重要的是,这背后也一定程度折射了全球货币市场对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前景的不同看法。



在500强“中国军团”中,一些结构性趋势也值得关注,比如地域问题。


首先,作为首都的北京依然是“中国军团”的第一重镇,总共有54家500强企业,其中多数都是巨型央企。排在第二位的是广东省,有17家企业上榜。排在第三位的是上海,有12家企业上榜。


除了一线城市一如既往地表现强劲之外,一些新兴的二三线城市也表现不俗,颇有异军突起的味道。比如,成都、济南、厦门、苏州和乌鲁木齐各有3家企业上榜。此外,佛山、石家庄、太原和西安各有2家上榜。


在这些二三线城市的上榜企业中,除了佛山和苏州等传统经济强市的上榜企业主要是民企之外,其余城市的上榜企业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地方国企,主要分布行业是重工业(石油、煤矿和钢铁等)和基建投资类。


大量地方国企的上榜,背后的一个原因不言自明。


随着经济的不断转型,地方国企背靠着地方政府的信用,在银行信贷市场能够获得较为充裕的资金,在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利用充裕的“资金弹药”,通过产能扩张或者并购等方式逆势做大。


而一些民营企业由于各种原因,现在进入了痛苦的转型期,营收规模大幅收缩,因而只能退出500强,曾经的零售巨头苏宁就是例子。


此次排名中,中国位于第一位的是央企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企业的盛衰过程,本身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全球500强企业作为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超级选手”,其上榜企业群体构成上的一些微妙变化,还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它反映了一些新的信息。


小国凶猛


在这份广受瞩目的榜单上,一些小型经济体长期都保持坚挺,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2022年的排行榜中,两个堪称神奇的小国非常亮眼,一个是瑞士,一个是荷兰。


瑞士与荷兰都排在了上榜企业数量的前十位。


瑞士排在了第八位,有14家企业上榜;


荷兰排在了第10位,有11家企业上榜。


瑞士人口约为870万,荷兰人口则为1750万,就人口和经济总量而论,都属于小国范畴。但它们的500强数量却碾压了很多人口规模更大的发达国家。


比如,西班牙人口约为4730万,却只有8家企业上榜,约为瑞士的一半。而人口超过6000万的意大利,同样只有5家企业上榜,约为瑞士的零头。


除了中国和日本之外,同为东亚国家的韩国也表现得不错,排在排行榜的第七位,有16家企业上榜。但是,与瑞士和荷兰相比,韩国的人口数量和经济总量都要大不少。2021年,韩国人口约为5170万。


韩国三星电子公司在此次世界500强中排名18


作为消费者并不多的小国,母国市场的狭小迫使着企业寻找海外市场的机会。这种外向型发展的路径,让企业没有了母国的“市场保护”,因而也最能锻炼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实力。


实际上,瑞士与荷兰的上榜企业不少都是消费品公司和工业公司,这些行业在全球任何一个大型市场都竞争充分,企业唯有依靠品牌和技术才能杀出血路。


近几年,小小的瑞士竟然同时有两家制药公司都是500强的常客,分别是罗氏和诺华。两家公司都是全球生物医药的巨头,研发投入一直保持在惊人水平。


在2020年,罗氏的研发投入竟然达到了130亿瑞士法郎,按照当时的汇率折算,几乎等于900亿元人民币,研发投入名列当年全球制药公司第一。同年,诺华的研发投入也达到89亿美元,按照汇率折算,也差不多是超过600亿元人民币的水平。


罗氏科技在研发上投入巨大


如果和国内的同行对比,其优势可谓不小。比如,同为世界500强的国内部分制药企业,研发投入超过20亿元人民币就已经算是“大手笔”,企业管理层会不时向媒体强调这一加码研发的“成绩”。


当然,我们也不能苛责中国的制药企业,因为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的竞争策略会与外国同行有所不同。


只不过,瑞士制药公司不惜血本的研发投入,的确说明小型国家发展出大企业的一些内在逻辑——唯有技术上的持续领先,才会让企业在全球任何市场都立于不败之地。


这一点,对于上榜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中国军团”来说,还是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排版|罱乙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在看把盐撒给更多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