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祝大勇 |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发展趋势探析

祝大勇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04-1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摘要

ABSTRACT

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应依据学科发展近四十年积淀形成的客观前提,回应新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对人的发展提出的现实要求,跟踪相关学科发展态势,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研究对象、矛盾、规律的自身规定性。据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发展趋势可以从四个维度进行概括:在交叉的动力上,内生性和外部问题倒逼性动力并存;在学科交叉的内部结构顺序上,方法优先而非概念先行;在学科交叉的体系构成上,围绕学科创新这个关键呈现出特色化、立体化、规范化、现代化和社会化趋势;在学科交叉的效果上,更注重跨学科的协同解决问题。


交叉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内在学科属性[1],从学科建立之初已然具有学科交叉的融合性特征。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继续发展以确保其在新时代现实生活与知识格局中的有效在场,既要对学科交叉历程进行回顾式的自我审思,又要昂首向前对交叉趋势作出前瞻性澄明。完成这一期待,需要进行如下深思:如何从过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融合历程中萃取判定未来交叉发展趋势的依据,如何全方面把握学科交叉发展的主要维度、程度、效度等,如何防范和规避在学科交叉中可能出现的、伤害学科本体健康生长的问题症候,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应该着力回答的问题。


一、判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发展趋势的前提性依据

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客观历史积淀规约着学科交叉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积淀,是指多年来学科建设和实践探索中积累的思想传统、工作经验和理论总结,而思想政治教育学通过学科交叉获得发展动因的努力,应当建立在历史积淀的基础之上,不能脱离近四十年探索业已形成的相对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和逻辑脉络,而应充分尊重并延续在党的领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形成的全部历史沉积,包括本学科已经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之上有机地、科学地、连贯地获得相关交叉学科的启发。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的历程会发现: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学科交叉过程中,自身范畴体系、理论框架不断得到充实完善,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与多学科交叉生成了新的分支学科,这些分支学科基本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系统。学科交叉凝练来自对实践的需要和总结,又要回归现实指导不断发展的实践,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其特定的历史发展延续性,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首先要认真梳理学科发展历程中学科交叉所积累的经验、规律和成果,循序渐进有所依据。

2. 新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对人的发展提出的现实要求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成为我们一切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判断,赋予了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历史使命、理论遵循、目标任务新的时代内涵,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发展目标的综合性协调性和时代新人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自身发展的基本方向。培育可堪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需要致力追求社会发展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的同步性同构性实现,就需要深入探究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动、人与社会适应互动的实然与应然关系,相应地要求学理上准确把握和梳理这些关系、矛盾和问题,牵涉重要的相关学科协同探究。与此同时,新技术催生了新的生产生活实践领域,促成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崭新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的交叉融合。比如最为典型的是网络技术、媒体融合、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新的活动空间,加速了领域的交叉融合边缘淡化,迫切需要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生命技术进行的反思追问。

3. 相关学科的发展态势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的向度和内容。学科伴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水平提高而不断出现整合和分化。社会发展催化分生新的学科,时至今日,中国开放大门越开越大,深度融入世界的当代中国社会出现深刻变化,融合汇通的生产生活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学科交叉发展也在不断升级变迁,科学知识生产出现前所未有的整合与细分。一方面,“由于学科的分裂,社会科学所谓的‘面对现实’,实际上只是每一门学科都在根据自己的理论架构‘创造’它所要面对的‘现实’”[2],然而这种“创造”愈来愈显现其困境,单一学科已经不能解决带有综合性和边界融合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学科的不断交融汇合,以社会发展对人提出愈加全面的需求,提供更多跨学科的知识视野和技能储备。相关学科整合与分化所带来的知识变动、消长变迁无疑会推动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哪些向度上进行交叉发展的重点分配,还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谱系拓展上的选择取舍、自身学科门类内部的交叉学科群以及跨门类的交叉学科群的具体构成。

4. 思想政治教育学自身特定的研究对象、矛盾与规律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的模式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科学,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同时有自己坚实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3](P22)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对象是极为复杂的差异化个体的个人,目的是解决思想政治观念形成和转化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则是在实践基础上,这一点和自然科学聚焦特定领域不同,也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存在明显区别,表现为鲜明的政治属性、特定的价值引导性、对象涉及思想观念的主观性、独特的学科思维方式等特征。所谓鲜明的政治属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坚持党的学科发展政治领导,必须对所交叉的学科意识形态属性保持足够的敏感;所谓特定的价值引导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研究客体价值形成中的牵引方向问题,这决定了必然对西方所谓价值无涉的学科进行警惕甄别;所谓受教育者涉及形成思想观念的主观性,是指受教育者的教育水平、教育理念决定学科交叉发展面向实践的现实性等方面;所谓独特思维方式,即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同其他学科的学者在研究旨趣以及话语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决定着在学科交叉的过程中不会仅停留在学理的阐述和建构,而是在交叉中将理论拉回到现实的人间,聚焦问题解决,实现融会整合。


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发展趋势的多重维度

思政政治教育学科交叉发展趋势可以从学科交叉动力、学科交叉的层级顺序、学科交叉的体系构成各部分特征以及学科交叉效果四个维度进行概括。

1. 在学科交叉的动力上,内生性动力和外部问题倒逼性压力并存,但是在学科自觉不断凸显的背景下,学科交叉更具有主动选择性。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经历了一个“由政治需要逐步向学科需要、由实践形态向理论形态、由经验形态向学科形态、由学科形态向科学形态的转变,理论体系逐步走向完善,学科体系日益走向成熟”[4]的逐步发展阶段,这种转变的实现既得益于学科自身专业化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也得益于学科交叉研究的效果。学科交叉深入展开的动力既来自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有来自时代方位转化出现的问题倒逼的外部压力。要在理论层面准确把握研究对象、彻底回应思想观念的转化问题,于学科而言这是内生的成长性要求。如前文所述,新时代人的处境发生的根本变化,对时代新人提出了根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要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必须主动消化吸收各种不同学科的知识观念、研究方法、理论工具,从而使学科大厦根基更加稳固,体系框架更加成熟,实践应用更具效力,于学科而言这是外部问题倒逼。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扩大深化的基础上,学科的主体自觉意识越加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更加主动地审视自身发展需要和时代环境变化,更加自觉地对相关学科进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阐释,更加明确地将交叉学科的方法、理论等有机内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一步推进实际问题的解决。

2. 在学科交叉的内部结构顺序上,鉴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强烈实践性,通常方法论优先而非概念范畴先行,话语建构在实践共鸣中获得发展动力。一般而言,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进行交叉借鉴研究,大多是从被引入学科的基本思维、研究方法以及问题的相关性开始的,其后才会是移入具体的范畴、理论、原理、定律。[5]具有强烈社会实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交叉过程中,尤其遵循着这个顺序关系,对相关学科的方法借鉴往往优先于核心概念,话语的理论建构共鸣于实践反馈和总结。这种先后顺序在学科交叉中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既来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定性,也源自不同学科之间由于研究目的、理论基础等方面存在的根本差异。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生态学的交叉,生态学所蕴含的生态分析方法、思维方式、观察视角却可以跨越学科差距的鸿沟实现互通借鉴。对于学科相邻关系较为密切的学科,由于具有比较相近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在话语构建上,相关学科的学术话语容易引发共鸣,直接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之中,增加了理论阐述的饱满度和延展度,但是否能够回归现实加以指导实际工作,还需要再接受实践的检验推动学科的发展。比如认同这个心理学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产生强烈共鸣,借鉴这个概念有助于从微观上研究个体行为如何符合一定社会思想政治规范要求的心理活动机制,但如何达成认同,仍需要在实践中反馈检验。

3. 在学科交叉的内容构成各部分上,紧扣和凸显创新逻辑,呈现出特色化、立体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等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定的知识体系一方面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来自相关学科交叉的给养,这两个方面都会继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体系增长的重要源泉,但学科交叉并不能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特定的教育目标和根本任务,在知识体系的核心概念方面会对相关学科进行比较、评估和扬弃,推动知识体系内涵式增值,彰显学科的独特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学科交叉中会不断扩展思维方式,呈现出立体开放化的基本特征,这也敦促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在推进学科研究的过程中保持对所处时代方位的敏感,确立学科交流的国际化意识,适应全球化时代育人的思想准备,积极借鉴全球知识生产中有益的思维流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在学科交叉中逐渐走向规范化,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学科性、科学性、真理性和实践性的一套话语体系,其中许多来自哲学、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的话语转化为思想政治学科话语的机制路径将继续发挥示范作用,可以预见的是新兴学科的话语也将很快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并打上规范化的烙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在学科交叉中呈现现代化趋势,现代数理科学的发展将有效避免描述或思辨的主观性问题,探索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假设的可验证性问题。

4. 在学科交叉的效果上,从多学科多视角的阐明廓清问题、形成认知到跨学科的协同解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经历了从多学科视域到交叉学科、跨学科视域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蕴含着从多学科角度廓清问题到协同整合解决问题的发展趋势。“多学科”强调的是多个具体学科分别对确定问题给出本学科的独特性回答,事实上从不同学科视角全面揭示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后的早期阶段,亟待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完善研究对象、规律矛盾的认识,出于构建和完善自身的基础原理体系的迫切需要,多学科视域借鉴是非常必要的。但学科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后,就不应再停留于简单的视角借鉴层面,而应在相近学科中寻找致力于解决问题的交互力量,推动形成属于自身的交叉学科体系,如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等。相对而言,交叉学科的视阈多限于学科之间的相近地带,而跨学科的内涵更丰富,不仅涉及学科相近相邻交叉的部分,还要进入到其他学科核心的范围,致力于核心问题的实质解决。“跨学科实现了学科间的合作或同学科内各分支的合作,能够促进学科间密切的相互作用和互赢的交流。”[6]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才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发展、赢得学术尊严。


三、推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良好发展态势的路径

突破困境,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实现更好的发展,应当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阻碍交叉发展的关键难题,从指导思想、理论建设和坚持实践导向三方面集中发力,探索破解难题的现实路径。

1. 警惕学科交叉中单一西方学科朝向以及存在的意识形态导向问题,在坚守马克思主义学科导向前提下实现兼容并包。近现代以来,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相对成熟完善,形成了西方主导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在这种强势话语影响下,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选择所交叉学科时出现的单一朝向,较多地与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中接触借用;另一方面,在与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交叉时,对相关西方理论学科的学科属性和价值导向问题缺乏必要的鉴别。针对这两个问题,其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学科交叉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增强学科自觉性,有意识地打破西方理论崇拜,同时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治、伦理、教育思想汲取智慧养分,系统地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行学术梳理和理论创新,从而建构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话语体系。其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关西方理论学科进行交叉的时候,必须警惕学术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和价值立场问题。比如在将西方政治学、西方管理学理论引进国内进行学科交叉时,一定要注意其前提假设、理论背景、话语体系及实施条件等的属性和导向问题,因存在制度属性的根本差异而不能简单挪用交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认真分析其前提假设和理论实质,凡是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相违背的观点、理论和方法,绝不能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的范畴。

2. 防止泛化解构式的交叉,增强学科主体自觉,坚守学科边界。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其确定的研究边界,不能无限制地扩张和延展,内涵的确定和外延的有限性是一个学科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而在学科边界范围内形成独特的相对统一的并得到广泛认同的范畴体系、理论体系和完整的学科体系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然而遗憾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目前仍然存在学科边界不清晰,不同学科中所含的部分概念、理论和方法被简单植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并没有实现主体自觉的转化生成,赋予其学科自身特有的规定性,致使泛化的话语突兀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机体系,出现覆盖式的或者解构式的交叉。这种浅层次的研究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跨学科研究出现“效果折扣”,甚至伤害学科的本体自身,无法赢得应有的学术话语权和尊严。对于从创设之初就带有交叉属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确定学科边界,准确厘定话语内涵外延伴随着学科发展的整个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主线,对来自其他相关学科的有启发借鉴意义的话语,结合实际加以学科范围内的二次界定,形成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学科话语,使其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职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解决人思想观念目标任务之外的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交由更为专业更为适合的学科去应对,不做泛化学科的万金油,不做解构学科的参与者。

3. 防止纯粹理论铺陈的思辨沉迷,坚守跨学科育人实践导向。思想政治教育学属于应用性人文社会学科,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它的发展过程是建立在不断回应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之上,追求科学有效地解决现实思想问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跨学科发展研究的根本动力。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性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能否运用其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有效地阐释现实、解决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交叉的旨趣不是纯粹理论的思辨,而是要解决问题,能不能在解决人思想观念形成发展中的困境时有效在场。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中仍存在对现实人的忽视,转而进入不同学科围绕典籍卷册进行寻章摘句式的理论建构、脱离实际的抽象思辨,这种纯粹思辨的取向,不是通过跨学科在丰富和发展自身学科,而是限制了学科的充分完善和成熟,使学科理论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指导功能和影响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学科能否赢得尊重并不在于学科理论大厦多么精致玄妙,而在于是否满足存在与复杂社会关系中人的发展根本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之所以要进行学科交叉,是因为单一学科在解决人的现实问题时逐渐面临困境,因此跨学科交叉发展最终应聚焦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必须坚持学术价值导向、社会价值导向和实践价值导向的三者统一。通过学科交叉融汇,在学术方面追求创新性、科学性和学科性,在社会关注方面应坚持服务社会发展、服务人的发展、服务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在实践方面,坚持实践的标准,在实践中检验学科交叉的效果,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自觉地推动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 宇文利.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交叉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8).

[2] 冯 钢.跨学科研究何以可能?[J].浙江社会科学,2007,(4).

[3]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 卢黎歌,薛周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2).

[5] 杨增岽.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相关问题研究的限定条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

[6] 汤晓蒙,刘 晖.从“多学科”研究走向“跨学科”研究——高等教育学科的方法论转向[J].教育研究,2014,(12).


作者简介


祝大勇,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0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SD201074)的成果。


编辑:罗 佳   王秉乾

审核:张永平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全国教育系统唯一党建期刊

全国党建研究会高校党建研究会专业

委员会会刊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