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其他

李春晖 | 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内容的螺旋上升式构建研究

摘要思政课是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渠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内容的螺旋上升式构建,有利于由浅入深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由简到繁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由点带面凝聚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内容的螺旋上升式构建,要坚持顶层目标与阶段性目标、完整性和衔接性、递进性和贯通性相结合的主要原则。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不断优化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政治共同体意识、经济共同体意识和文化共同体意识的教学内容供给,灵活运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螺旋上升式构建,进一步坚定学生的“五个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1]。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青少年教育的主渠道。由于各阶段学生在认知发展、心理活动、知识结构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内容,使其呈现螺旋上升式特征,对于进一步坚定学生的“五个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外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奋斗历史中形成的“多元一体”关系的主观认同,主要包含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1.
4月11日 下午 12:29
其他

唐平秋 刘婷婷 |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的思考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形态。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的时效性、智慧性和针对性。在实践中,要使人工智能最大限度地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就要以价值引领精准把握方向、以人机协同精准有效发力、以平台建设精准投入实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先后出现了课程思政、微思政等新形态新模式。201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精准思政”[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或精准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形态,旨在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度不够、针对性不强、教育内容供需不匹配等问题。人工智能按照技术逻辑可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基础层是由大数据、算法及硬件设施构成的理论与硬件层面;技术层是包含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及语音识别等通用处理方法的层面;应用层是基于基础层和技术层的支持,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具体问题的层面,如智能家居、智能驾驶、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在精准、协同和适应方面具有先天优势[2],能够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一、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的优势1.
4月7日 上午 10:53
其他

佘双好 卢育强 |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特殊性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短短40年时间内获得迅速发展,有很多经验可以总结,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这主要表现为学科属性的特殊性、学科实践基础的特殊性、学科设立的特殊性、学科特点的特殊性、学科发展模式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特殊性既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现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今后持续发展、行稳致远的重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以后出现的社会现象。马克思恩格斯为人类社会创设了一种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列宁使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变为现实,开启了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不仅在革命、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为这种实践活动命名,提出了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而且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把这种实践活动提升为一门科学,创办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从现象到实践活动、到一门科学,再到独立学科的跨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何以能够在短短40年时间内获得迅速发展,有很多经验可以总结,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内容涉及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录下的二级学科。“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突出而鲜明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它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的学科。”[1](P14)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既有人类社会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共性,也有作为人类社会崭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特殊性。把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进行符合统治阶级意识形态要求的思想政治观念宣传教育活动,是人类自阶级社会以来意识形态建设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P178)“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3](P180)与其他剥削阶级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全体成员的利益并进行符合自己利益的阶级教育不一样,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后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实践活动,是广大劳动人民实现“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相结合的过程。[4](P16)从本体论来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接受自己思想政治理论的活动。它不是统治阶级把符合自己利益的思想道德观念当成全体人民的观念,然后对全体人民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是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教育活动。从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其他剥削阶级开展的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宗教教育等具有明显的不同,它不是用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操纵和控制,而是广大人民群众自我实现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相结合的过程,是内在的、主动的、唤醒的,是马克思所说的“思想的闪电”过程。从方法来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采取的是说理的、说服的、民主的、协商的方式,是理性的、科学的方式,而不是强制的、压服的、灌输的方式,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5]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2004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建设。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都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迫切任务。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现实要求下,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2005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提出:“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6](P417-418)这些文件的出台为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独立二级学科设立创造了条件。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性地位,正是在中央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以正式设立,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大发展的背景下实现了快速发展。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践基础的特殊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实践基础,经过20多年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7](P477)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不仅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而且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中国共产党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在中国大地上、以中国人民为对象、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成果,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特殊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对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吸收借鉴,特别是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学习。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党对这些经验的借鉴也遭遇过“水土不服”的问题。比如,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演变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学习借鉴了苏联的群众宣传工作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全体规模上建立了经常性的宣传思想工作网制度,构建了面向全国人民的宣传思想工作网络,但“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宣传组织神秘化、宣传渠道单一化、宣传内容公式化的严重弊端。随着1956年底毛泽东率先在党内提出以苏联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课题,党对宣传工作中模仿套搬苏联经验的做法及存在的各种问题也进行了深刻反思”[8](P64-65)。随后,我们党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整套自上而下、全员覆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虽然具有权威性、全面性和全员性的优点,但也存在着单向性、强制性和动员式的缺点。这种模式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推向极端,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改革开放以后,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选择了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模式,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但也带来了部门化、领域化和微观化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构筑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9](P169)党的百余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成了十分广泛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中国特色、自主探索的实践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的特殊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发展背景。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的特殊性改革开放以后,创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客观现实的需要。客观现实的需要是专业分化、学科设立最深刻的社会基础。毛泽东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10](P1515)“文化大革命”期间,思想政治教育被推到不合适的位置,既丧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造成了伤害。因此,改革开放以后,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域,在广大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存在着一股强大的内在动力,迫切要求恢复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自1979年始,全国各个领域开启了一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大讨论,1980年《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讨论专栏,吸引了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的关注。钱学森在《文汇报》发表的《从社会科学到社会技术》一文提出,思想政治的科学可以称为马克思主义德育学,要早日建立这门德育学。这次讨论的部分论文被收录入《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一书,由山西人民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11](P30)很多一线思想政治工作者从内心里发出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呼唤:“所以大家说,对什么东西的研究都是科学。对植物、动物,鱼、虫、乌、兽、花、石的研究是科学,难道对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研究,就不是一门科学吗?”[12](P363)此外,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日益增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迫切呼唤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呼唤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二是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领导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出台了若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和举措,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1979年召开的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新形势下的思想理论工作“是一项十分重大的任务,既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又是重大的理论任务。这决不是改头换面地抄袭旧书本所能完成的工作,而是要费尽革命思想家心血的崇高的创造性的科学工作”[13](P180)。1982年,胡耀邦在与中宣部负责同志谈话时,“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工作中的性质和地位、概念、现象、本质、目的和任务、特点、原则方针、队伍专业化建设、领导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阐述,形塑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概念”[14]。江泽民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进行了明确界定,提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等领域,也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15](P76)。他在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和内容的基础上,把思想政治工作拓展到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引导和提高上,并且确立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的工作,因此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16](P95)。他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各级领导干部和政工干部都要努力认识和掌握它的基本知识和规律。”[17](P97)在党的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中共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如《关于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1983年1月)、《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1983年7月)、《中央军委关于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决定》(1987年1月)、《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87年5月)等,对各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专业化发展得到了文件和制度的保障与支撑。三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强力推进。设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等任何一次学科建设的发展阶段,都离不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推进、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重点扶持(采取特殊的政策准予特事特办)。[18](P317)为创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84年上半年,教育部连续下发《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关于在六所高等院校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的意见》《关于在高等学校举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班的意见》等文件,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学历学制、招生方式、课程方案和条件保障提出了明确要求。[19](P33-34)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办初期,教育部(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专门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处,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进行规划、指导,并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教材建设。教育部(原国家教委)专门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材编写委员会,分两批推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20余本,一些教材还被遴选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20](P1)在思想政治教育由硕士点向博士点过渡的阶段,教育部社会科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明确提出把“两课”建设提升到学科建设的高度,开启了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培养“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计划,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设立做好了理论准备。[21](P98)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学科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任务。这些举措极大地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四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积极努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的设置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积极努力。特别是为了配合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硕士点和博士点建设,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推动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从专业学科角度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建设。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组织编写了多批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教材,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奠定了知识基础;在硕士、博士阶段,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等稳定的研究方向,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域探索等相对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为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和平台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既离不开学术共同体建设,也离不开学术平台和学术阵地的作用。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等学术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刊物,不仅为学生发展搭建了平台,而且为学术共同体的产生和形成创造了条件,构成了学科发展的外在条件。正如有学者评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及学术委员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方向、理论研究、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科学化,以及沟通信息、总结交流经验、团结队伍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22](P318)六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创办、学科的设立,开启了通过专业化方式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创办以来,为社会输送了大量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这些专业人才在社会各个方面发挥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社会层面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的智力支撑,进一步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功能和价值。正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的特殊性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定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它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23](P470)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编修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这样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行定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和一体化研究的一级学科,它与中共党史党建学、哲学一级学科所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所属的政治经济学、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一起,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从上述文件规定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顺应学科综合化而出现的新型学科,反映了学科从近代分化到现代化的趋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以下共性:一是整体性和一体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相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是分门别类地从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马克思主义运用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体现了整体性的学科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仅应从整体上进行研究,而且还应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一体化研究,以便更好地从纵横结合上完整地系统地把握它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中共党史党建学、哲学一级学科所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所属的政治经济学、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一起,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二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需要进行文本研究,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并不仅仅停留在文本阐释阶段,而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着眼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需要进行历史研究,但并不拘泥于历史细节,而是把握历史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立足中国实际,回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中的问题,具有实践性。三是教育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落脚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落脚于对人们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因此,所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都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共性要求。从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地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落脚点和主要应用领域。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特殊地位表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无论哪个二级学科,都需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并且最后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其他学科更为复杂和特殊,它不仅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发展规律,而且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等学科规律,并且还要用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教育对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思想政治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比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其他学科具有更为复杂特殊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特殊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具有全局性和带动性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一直处于重要支柱性学科地位。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办、设立和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学科的设立。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模式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特殊性还体现在其学科发展模式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采取先创办本科专业,再提升到学科层面,从本硕博等多个层面开展学科建设,形成具有内在结构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发展方式。本科专业与学科建设既有内在的一致性,也存在着不同的层次性,学科和专业都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的分类,但学科更强调科学门类和一门科学的分类,强调学科的界线,因此学科内在地有纪律和规则的要求。“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科学的对象。”[24](P309)而专业更强调专门的知识体系、特殊的职业技能。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相关文件来看,只有达到硕士阶段层次以后,才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概念。①先办专业、再建学科的发展模式能够使学科发展建立在坚实的专门的知识体系基础上,使学科发展基础更厚实,与其他学科的边界更清晰。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经验来看,创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至少有以下优势。一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材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办期间,教材问题成为紧迫的任务。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史、党的建设、团的工作、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等专业课教材,分别委托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主持编写”[25](P34)。1985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教材,1986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到1991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已达12部。1994年原国家教委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材编写委员会,正式启动了第二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统编系列教材12本,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政治观教育通论》《人生观通论》《道德观通论》《唯物史观通论》《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现代西方意识形态导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26](P1)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还被遴选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这套教材“力争做到理论体系框架更加科学、更加完整、更加准确;概念、范畴、原理、原则系统化、规范化,具体讲,在学科的研究对象、过程结构、主要范畴、机制原理、优良传统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27](P1)。这些教材的问世表明相对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体系已经形成。二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体系。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明显优势,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发挥着“生命线”的重要作用。创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通过专业方式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概念界定。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和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内涵丰富、范围广泛,而且会随着场景的不同发生变化。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概念界定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建设的一个迫切任务。在创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者从学理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进行了实质性定义,1986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出版就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初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把思想政治教育定义为:“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工人阶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各革命组织,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人民,启发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人们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革命目标而奋斗的实践活动。它不仅要解决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行为等问题,还必须解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问题。”[28](P4)《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既从人类社会共性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一般界定,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特殊性进行界定,初步形塑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从此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发展来看,尽管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不断进行形塑,形成了“施加论”“转化论”“内化论”“培养论”“发展论”“引导论”等各不相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定义方式[29](P59-62),但从定义框架来看,基本都保持着相对稳定性,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从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到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再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升华。[30](P26)三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体系。在创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者不仅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而且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体系的核心在于学科体系的构建,除此以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还需要在学科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内在结构关系的知识体系。在专业和教材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者日益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体系,到1991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启动第二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时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与之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以及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某些工程技术知识等”[31](P2)。1994年,原国家教委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材编写委员会推出第二套教材时指出:“这套教材是在第一套教材的基础上,经过各高校十几年的教学科研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专业走向成熟的标志,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史为主干的学科专业教材群。这个教材群明确区分了类别和层次,一是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二是本科教材、研究生教材”[32](P1)。这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体系的形成。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特殊性,既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现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持续发展、行稳致远的重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在坚守学科40年发展基本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厚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色、坚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初衷、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规律,创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新的辉煌。注释①
3月22日 上午 9:00
其他

蒋 红 周虹江|数字思政与思政课教师能力结构再塑

摘要数字思政是新时代思政课发展的内在需求和重要趋向。教师在数字思政建设中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好教师在数字思政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应突破传统的思政课教师能力结构模式,以提升和强化数字素养为核心,从提高网络运用水平、树立人机协同教学理念、探索数字化教学方法、开展沉浸式教学实践等方面,实现思政课教师能力结构的再塑,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数字技术赋能千行百业,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P34)这是我们党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了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意味着党的二十大对于建设数字中国、学习型大国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为推进教育数字化擘画了宏伟蓝图,也为思政课数字化转型吹响了改革的号角,“数字思政”这一时代课题应运而生。一、数字思政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向度数字思政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向度,这是由思政课与网络数字时代相适应的内在发展要求所决定的。数字思政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根基,实现对思政课资源的智能整合,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现代化变革,进而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教育部于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为数字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并且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思政课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将数字技术融入思政课建设全过程,既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举措。在这个“数字为王”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表达、塑造、强化自身思想意识的重要渠道,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就必须契合当代大学生“网络化生存”这一重要特质,大力推进思政课数字化转型。同时,思政课数字化趋势符合当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数字赋能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海量数据支撑,从内容和形式上赋予思政课积极的变化。善于把控和运用这些变化,能够改变思政课在学生及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刻板印象,实现思政课教学的创新突破、与时俱进。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处理好数字技术应用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无论是传统教学方法,还是数字技术的应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二者不仅不相互排斥,还能够相互补充和促进,形成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在二者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由于数字技术的过度使用而导致思政课堂“泛娱乐化”的局面,要在发挥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需要,适时、适度、适量地引进及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二、数字思政建设关键在教师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下简称“‘3·18’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并着重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上述重要论断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明确回答了何为数字思政建设第一要素的问题。数字思政建设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就要秉承“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的理念,注重自身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的提升。通过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习近平总书记在“3·18”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明确提出“六个要”的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4]。“六个要”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思政课教师的殷切希望和谆谆嘱托,其中“人格要正”集中体现了对师德师风的要求。教师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的提升有助于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及由此产生的抵触情绪,在与教师的共情互动中自觉接受思政课的引领和塑造。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就如何做一名好老师提出了四点要求,即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5]。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论述是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的具象化标准。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一要有理想信念,必须始终坚定政治信仰,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度和责任感,关心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政治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公民意识,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二要有道德情操,“师者,人之模范也”,不断涵养自身道德情操是提升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的重要因素之一。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思政课教师更要在师德师风上自觉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6]。三要有扎实学识,教师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的培养还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博的知识储备来保驾护航。思政课教师应加强自身理论建设,提高教学本领,以丰富的教学储备、过硬的理论功底说服学生。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先得有“一潭水”,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发挥肯吃苦的精神,不断钻研学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清楚、讲透彻深刻的理论知识,让思政课在“有意义”的基础上还“有意思”,激发思政课的活力与感染力,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四要有仁爱之心,思政课教师应该用爱浸润学生心灵,真心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体现对学生的关爱之情,不仅让课堂充满智慧,而且让课堂充满暖意。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还要精准分析学生的兴趣需求,制定符合学生话语风格和情感需求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兴趣需求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教师需要通过观察、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点、关注点和需求点,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精准分析,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风格和认知水平,从学生获得感的需求侧出发,通过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来制定更具针对性、时效性的教学策略,紧抓学生课堂注意力,提高课堂互动性和实效性,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文化人,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此外,非常关键的一点是,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就必须从自身做起,坚定政治信仰、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体系和最新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熟练掌握和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切身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伟力,并将其转化为成长成才道路上的行动指南。三、以教师能力结构再塑推动数字思政建设教师在数字思政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是第一重要的能动性要素。破解当前数字思政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难题和障碍,关键是要解决好教师能力结构的适应性问题。应紧紧围绕提升和强化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这一中心任务,从提高网络运用水平、树立人机协同教学理念、探索数字化教学方法、开展沉浸式教学实践等四个主要方面,实现教师能力结构的再塑。1.
3月19日 上午 8:57
其他

汤志华 刘 杰|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

摘要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六个方面,高度凝练了教育家和优秀教师群体的高尚精神品质,系统阐述了建设什么样教师队伍、如何建设教师队伍,是对新时代建设一支什么样的教师队伍的最新回答。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不仅重申了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大战略意义,而且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程。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件中,提出了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大议题,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教育家精神”是对建设一支什么样的教师队伍的最新回答,由此受到广大学者的密切关注。相关学者重点围绕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践行路径和时代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然而,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学理意蕴和意义表征等领域仍有深化拓展的研究空间。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对于全面理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丰富内涵、战略定位,弘扬和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扎实推进当代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程,具有重大意义。一、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致力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教育强国建设战略目标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在多个场合阐述了为什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什么样的教师队伍,以及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从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到涵养德行的“人师”,从思政课教师“六个要”的标准到为人示范的“大先生”要求,等等。这些论述为提出和弘扬教育家精神提供了理论先导,构成了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鲜明时代背景。1.
3月5日 下午 12:25
其他

郝保权 潘莹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辩证思维

摘要辩证思维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认识事物、剖析矛盾、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意蕴,辩证思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性思维方法。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认识论上,以辩证思维生动诠释文化的“本”与“新”;在文化建设论上,以辩证思维科学指引文化的“立”与“破”;在文化自信论上,以辩证思维协调构筑文化的“进”与“守”,为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共产党人要加强理论修养,“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P22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善用辩证思维把握新时代各项事业建设发展的复杂联系,统筹谋划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深邃的理论和实践意蕴。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构筑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内涵丰富、有机统一的严谨体系,其以科学的辩证思维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的新理念和新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一、文化方法论:辩证思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性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性思维方法,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把握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擘画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行动指引,具有丰富而深刻的辩证意蕴。1.
3月4日 上午 11:56
其他

俞 婷|大历史观视域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摘要作为一种观察历史发展趋势和社会运动规律的思维方法,大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应用和创新发展,具有深邃的历史视野、宽广的世界眼光和鲜明的实践品格三重特征。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将其置于深邃宽广的大历史观视域下,坚持守正性与创新性、整体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基本遵循,在具体实践中统筹好
2月26日 下午 2:52
其他

许 佳 亓 光 |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话语:核心要义、比较优势与现实意义

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了民主价值理念的进步性,价值话语是这一价值理念的现实表征。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话语是价值立场、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的统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话语超越西方普世价值话语,具有比较优势,其人民立场更接近民主的真义,是在“权力—权利”“阶级—利益”“文化—文明”分析框架内的理性甄别,价值追求更具正当性、真实性和优越性。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话语具有建构性,在“价值”与“事实”之间,是规范现实的民主制度和民主实践、引领人类民主现实和政治文明发展的精神坐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为核心,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完整的参与实践,进而“使全过程人民民主从价值理念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制度形态、治理机制和人民的生活方式”[1](P37)。当前,人们在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时,更强调其制度性和实践性,并在一定意义上认为“我国民主政治大致存在‘制度话语’和‘治理话语’”[2]这两种理论话语,具体表现为以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为核心内容的制度话语和以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相贯通为核心内容的治理话语。然而,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是民主的一种实现机制,而且反映了一种民主理念的进步性——相较于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具超越性,其价值理念的现实表征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话语。因此,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应当是价值话语、制度话语和治理话语的有机统一,这三种话语侧重不同但又相互建构,内涵各异但又相互衔接。价值话语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内核,制度话语和治理话语则是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规范性和程序性表达。在“价值”与“事实”之间,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理念成为引领制度和实践发展的精神坐标。其话语表征从根本上巩固了既有的对西方民主普世价值话语的批判性成果,以建基于其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证伪西方民主模式的普遍性、证成民主多元化实现形式的必然性。应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话语的基础上打造融通中外的民主价值话语,提升中国式民主价值话语的国际话语权。在价值层面深入揭示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时代进步性和价值正义性,能够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民主制度的认识和认同,不断确立中国民主制度的世界价值地位,以谋求中国民主深厚且广阔的话语空间。对于民主话语,一般有两种阐释路径,一种为批判西方民主话语的解构性阐释路径,另一种为正面解释我国民主话语的建构性阐释路径。本文基于民主话语建构性的阐释路径,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话语的定位、优势和作用,阐释其核心要义、比较优势和现实意义。一、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话语:价值立场、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的现实表征“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3](P151)价值理念是思想之魂,呈现为“价值立场、价值选择、价值追求”[4]。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理念是价值立场、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的统一。话语是一种“实践的”和“现实的意识”[5](P161),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话语就是其价值理念的话语表征,承载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立场、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在哲学思维中,存在关于“什么是价值”的元价值话语和“有什么价值”的规范价值话语。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话语是一种规范价值话语。“规范价值及其话语系统的提出,是就人的具体活动领域而言的”[6](P15),不同活动领域所形成的规范价值话语各不相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规范价值作为一种政治规范价值,其价值话语体现了“必须”的确定意义,并作为基本原则、行为规范和发展趋向被固定下来,随着从规范层面向制度层面的延伸,融铸于制度话语和治理话语之中。为全面检视和阐明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话语的真理性、正当性和现实性,要跳出以往对于民主价值问题的抽象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新思考。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既是一种关系性存在,标识着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也是一种主体性存在,由主体实践方式和水平所决定;还是一种现实性存在,在现实的对象性活动中生成和发展。因此,应当从存在论的视角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话语所承载的价值立场、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1.
2月2日 上午 11:50
其他

陈 倩 |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三维向度

摘要社会治理效能作为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指向要素效能、过程效能、结果效能。这同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相契合,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社会治理提供了发力点,思想政治教育可基于主体、过程、结果三维向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具体而言,可通过激发并凝聚不同治理主体力量,助推社会治理主体的共建,提升主体效能;通过引领政治方向发展、推动制度政策落地、促进矛盾冲突化解,助力社会治理过程的共治,提升过程效能;通过增强社会治理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助于社会治理成效的共享,提升结果效能。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正式提出了“社会治理”这一概念,并将其置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下。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指出,“改革推进到哪一步,思想政治工作就要跟进到哪一步”[1]。新时代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且有必要助益社会治理。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党的十九届中央历次全会特别是四中全会的基础上,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作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关键指向。新时代社会治理效能因何提出、是何含义、有何要义?效能问题能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社会治理的突破口和发力点?思想政治教育为何、以何、如何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厘清弄懂上述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一、新时代社会治理效能的理论释读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治理从无到有、从有趋强、重强求新,实现了从“社会管控”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的历史嬗递。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社会治理得以不断实现内涵式发展。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制度层面的战略高度部署了社会治理的发展进路,从五个方面勾勒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同时郑重提出“治理效能”命题。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新征程再次强调“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2](P54)。效能问题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可避免、必须回答的问题。何谓社会治理效能?廓清效能的内涵是解惑之前提。顾名思义,“效能”是指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的有利作用或功能。从静态上来看,实践活动的效能本质上内蕴于特定价值关系之中,人类对实践活动的要求和期望是实践活动效能的来源,也是其存在的依据。效能意识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内含的一项基本意识,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在效能意识的支配下,人类的各项实践活动获得了具有主导性意义的发展动力,而实践活动在满足人类的相应需要、达成人类的相应要求方面所发挥的效用即为实践活动的效能。从动态上而言,实践活动的效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其必要条件的变化有起有伏。具体而言,从结果感知效能是人类效能意识历史发展的起端,但若对效能问题的研究仅停留在对结果的分析之上,那么我们充其量只能辨识结果、享用结果,而不可能有效地优化结果、提升结果。[3]因此,我们还应理清活动过程与相应结果之间的内在关联,探讨对于相应活动结果而言,能够有效实现这一结果的活动过程。同时,要素效能也不容忽视,因为任何过程的效能都无法在脱离具体要素效能的前提下得以实现。因此,实践活动效能涵盖结果效能、过程效能、要素效能这三维向度。综上所述,社会治理效能是指社会治理这种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期望和要求,有利于一定社会或阶级发展的作用或功能。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应从社会治理要素、社会治理过程和社会治理结果入手。质言之,社会治理效能的提升要求社会治理主体做到共建、社会治理过程实现共治、社会治理结果达成共享,这既需要制度体制的硬性规约,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渗透。二、思想政治教育助推社会治理主体共建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语境之下,应遵循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民参与的主体格局,注重发挥微观治理主体(如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的作用。简言之,新时代社会治理主体主要由党、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构成。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基本上是重叠的,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发治理主体精神,聚合治理思想共识,强化治理行为力量,促进各类社会治理主体“想建”“能建”,最终实现“共建”,从而固化主体效能,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创造良好条件。1.
2023年11月10日
其他

郭 勇 张澍军|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摘要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精准理念和思维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方法,通过对受教育者个体特征和思想困惑的准确认识,实现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供给,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在要素和结构方面,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技术、对象、时空、目标等有着自身鲜明的规定;在运行和环节方面,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识别画像、分析与匹配、内容供给、评估与管理四个方面。可通过搭建综合数据平台与增强技术治理效能、提升教育者综合素养与建设队伍系统、构建“大思政”格局与保障机制等途径推进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精准思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各项工作对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1]。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精准就是强调精细、准确,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各项举措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重要遵循,转变理念运用精准思维构建基于具体对象和问题的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一、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场缘由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不乏体现着精准理念和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非臆造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着重这一点,而且必须从这一点开始”[2](P442)。注重对不同问题的不同分析就是一种典型的精准思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十大关系”的分析和论述以及对人民内部矛盾的认识同样彰显着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准思维。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及其精细化发展同样提出了许多重要论述,如江泽民指出,对不同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分层次,有的放矢”[3](P526),这是从方法论角度对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阐释。上述优良传统为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建构提供了重要借鉴与宝贵资源。然而,作为一种新生形态,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并不仅仅体现在思维理念和工作方法层面,而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个环节和方面的整体呈现。从根本上讲,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存在状态的改变是由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新时代,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场源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所引发的人民群众需要及其满足方式的改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P11)较之于此前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美好生活需要”无论就内容还是程度层面显然都有了质的提升。从程度上看,“美好生活需要”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发展性需要,建立在基本衣食住行等生存性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从内容上看,“美好生活”所涵盖的领域更为广阔,涉及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事实上,人民群众强烈的精神文化需要背后所折射出的是一种待满足状态,即源于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思想困惑,当下突出表现为不平衡交往方式所致的精神孤独感、复杂网络舆情带来的价值选择困惑、浅表化生命认知加剧的精神世界迷茫感等。[5]这些思想困惑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势必会对人们生活和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个性化、差异化日益凸显的多元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在常规形态的基础上,扩展出一种面向具体个人、问题、情境,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的新形态即精准形态,以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发展的时代需求。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为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实基础与可能。与传统形态相比,“精准”就是要做到精细和准确,这便意味着个性化和差异化,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量的激增在所难免。传统形态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一对多的集中统一模式,受众广、效率高是其突出优势,但同时也难以顾及个人的具体需求。当然,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对传统形态的替代,而是其扩展和补充。现代信息技术的大数据和智能算法通过强有力的数据收集与机制整合,为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同时,基于数据运算的信息精准匹配也是保障教育内容之精准的关键所在。正是由于广阔的数据采集与强大的数据分析技术,大数据和智能算法最大限度上将人从繁杂琐碎工作中解放出来,使教育者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教育内容设计等工作中,实现对象覆盖的全面性、内容安排的针对性以及问题情境的相关性与可视化,为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撑,推动其实现理念创新和思路扩展。二、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特征1.
2023年11月1日
其他

卢 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勘察与现实建构

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互联网逻辑和网络化秩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样态,无论是其内在的发生逻辑还是外在的运行机制,皆超出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解释范围。互联网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并让个体以符号的形式实现了自身的“虚拟在场”,个体以肉身和符号的两栖形式游走在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而要让携带着各种符码与标签的个体达成共识,仅凭简单的“新瓶装旧酒”势必出现理论解释力不足与实践效果甚微的现状。因此,应超越互联网技术框架,在技术与价值统一的基础上,从概念、范畴、理念上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并辅之以人文精神弥补与法律约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勘察与现实建构提供支持力、再生力与保障力。但凡论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必谈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内容基础。实际上,现代信息技术俨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的基本维度和实践的基本要素。当然,技术除了作为方法与手段之外还有价值维度,其价值导向蕴藏着活力、蓄足了耐力。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构既要借助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剖析技术作用的场域和边界,更应深入打量和品咂技术背后的价值与意义。互联网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个体以肉身和符号的两栖形式游走在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当个体以符号的形式实现了自身在虚拟空间的“在场”时,这些携带着各种符码与标签的个体有着怎样的特点?他们又是如何在虚拟空间达成共识、重新凝结的?如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空间的拓展与延伸?何以对信息传播技术进行积极吸纳和有效驾驭,使之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进行制度调试时保持价值平衡?这些问题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难题。一互联网的工具延伸与对环境的重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提出互联网的崛起使得当代社会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再从现代向后现代的双重转型。这种双重转型所形成的关系纽带断裂致使现代社会日益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尤其是互联网带来的时间、空间、主体三位一体关系的拆解和断裂现象,足以说明互联网技术彻底改写了固有的时空结构和文化规则,也改变了社会整合方式。而社会认同的重构与共识的达成并非各种抽象要素和碎片化观念的外在组合,而是由不同要素、多种力量形成的一种互补共生关系。因此,对互联网时代观念冲突、社会思潮碰撞等现象进行理论回应的诉求催生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互联网的工具延伸与对环境的重构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互联网延伸并拓展了社会生活环境,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引发了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因此,全方位考察信息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既要立足于网络技术与社会变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影响,也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场域的拓展、结构的优化与功能的跃升。1.
2023年10月19日
其他

张 耀 |高质量党建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

摘要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统一于扎根中国大地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伟大实践,是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高校党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党建的重要内容,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要优化组织管理机制、构建协同联动机制、完善考核运用机制、强化保障支撑机制,实现高质量党建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1]。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是新时代推进“时代新人培育工程”的重要保障。党建引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重要底色,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重要要求。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是优化发展模式、衡量发展水平的重要考量,也应当成为各个领域事业发展的基本遵循。要强化高校党的建设,推动构建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机制,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一高质量党建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职能,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3年10月18日
其他

李仙娥 施英楠|“大思政课”视域下红色场馆育人模式探析

构建红色场馆育人模式是适应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需要,对于高校传承红色文化、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提升铸魂育人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红色场馆育人具有鲜明的政治引领性、鲜亮的红色基因传承性、独特的历史叙事生成性、独到的社会文化感染性。构建红色场馆育人模式,需要从育人主旨、协作机制、传播优势、文化内涵创新等方面整体性推进。革命遗址、红色纪念馆、党史馆等文博场馆机构是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如何在“大思政课”综合改革中充分发挥红色场馆的育人功能,形成场馆育人新模式,一体化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构建,是当下“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课题。一“大思政课”视域下红色场馆育人的重要意义红色场馆育人是指场馆运用其红色文化资源,通过知识教育、藏品展览、场外服务、情景体验等方式方法,整合联动人流、物流、知识流、信息流等要素,使受教育者(包括大中小学师生)增长智慧、触发情感、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其本质在于利用场馆的实体和虚拟空间对教育情景的设计表达,塑造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1]作为“社会大课堂”的一部分,红色场馆以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互动共鸣的场景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1.
2023年9月11日
其他

王永和 黄心茹|从“培育和践行”到“广泛践行”: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逻辑

新发展阶段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深厚的文化根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稳定的培育模式、多元的培育平台,也带来了市场主体价值观念多元化、精神文化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网络信息技术颠覆传播秩序等严峻的外部风险挑战。全面落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要求,需在巩固好已有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明确重点内容、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实践活动等方式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1](P44),并将“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征程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来进行重点阐述与部署。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似变化不大的表述转换,实际上彰显了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科学合理的行动逻辑。探索从“培育和践行”到“广泛践行”的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逻辑,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从宏观指导向微观实践的转化,从社会整体规范向个人价值取向的转化,从内在心理向外在行为的转化。一新发展阶段“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机遇
2023年8月31日
其他

程 琼|红色经典阅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法

摘要红色经典阅读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法,是人们获取红色知识的桥梁,是我们党传承红色基因的纽带和传播红色文化的窗口。红色经典阅读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以阅促知、以阅明理、以阅增信、以阅导行等多重功能,有助于建构红色知识、深化爱国认知,复现红色情境、强化爱国认同,涵育红色文化、坚定爱国信念,培育红色价值、塑造爱国品行。以红色经典阅读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策划主题,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整合资源,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创新模式,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1]。2023年3月27日,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其中明确要求实施“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加强中华传统经典、红色经典和当代经典阅读。红色经典作为中华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重温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国情怀、汲取奋斗力量的重要载体。阅读红色经典是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法。以红色经典阅读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对进一步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和启发性,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红色经典阅读1.
2023年8月8日
其他

严正声明

严正声明近期不断有作者、读者向本刊编辑部反映,有人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之名设立所谓官方网站、网页、电子邮箱进行征稿、组稿,向作者发布采稿通知,欺诈作者,严重侵犯了投稿人、作者的合法权益,损害了本刊名誉。为维护广大投稿作者利益及本刊声誉,现严正声明如下:1.本刊从未设立任何官方网站或网页。本刊唯一投稿邮箱:xxdj@163.com。通讯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78号长江传媒大厦3楼,邮编430079。编辑部电话:027-87158893。除上述联系方式之外,凡冠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名义的其他地址、网站、网页、电子邮箱、联系电话等均系假冒。
其他

明确关键课程定位 配齐建强教师队伍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
2022年6月21日
其他

李茹佳|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蕴、意义与推进

摘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征程下对共同富裕理论的重大发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相对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既有一致的标准,又有其独特的内涵与特性。当前强调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意义,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规定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更是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挑战新问题的回应。作为共同富裕的一体两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有着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紧密关系,不能彼此代替、截然割裂,要在科学把握二者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2022年6月2日
其他

程 琼 刘宏达|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体系的建构历程、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摘要:党的百年思想政治工作史,就是一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体系建构的探索史、创新史。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百年建构,经历了初步建构、系统建构、专业建构、现代建构四个阶段,不断探索和完善了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开展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引领社会道德风尚和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等方法体系。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新时代加强和完善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体系,需要我们汲取历史经验,做到“六个坚持”,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坚持与党的建设进程相贯穿,坚持与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相契合,坚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与人的思想行为需求相适应,坚持与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相融合。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党的百年历程中发挥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团结奋斗的重要作用。党的百年思想政治工作史,就是一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体系建构的探索史、创新史。认真总结党百年来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体系的建构历程、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对于我们“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治党治国中的生命线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1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体系的建构历程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对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1](P160)。中国共产党人紧密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不断探索建构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方法体系。1.
2022年4月20日
其他

陈华洲 张 映|建党百年来大学生英雄精神培育的历史演进、宝贵经验及重要启示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
2022年4月11日
其他

佘双好 康 超 卢育强|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年)[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14]
其他

杨增岽 赵 月|善用“大思政课”:深刻内涵、时代价值与建设理路

【编者按】在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三周年和“大思政课”提出一周年之际,为贯彻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本刊编辑部将陆续推出专家学者围绕“大思政课”的系列组稿,以飨读者。
其他

卢黎歌 向苗苗 李丹阳|善用“大思政课” 争当思政“大先生”

【编者按】在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三周年和“大思政课”提出一周年之际,为贯彻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本刊编辑部将陆续推出专家学者围绕“大思政课”的系列组稿,以飨读者。摘
其他

石书臣|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念与路径

摘要强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一次重大理念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念和路径主要体现在:树立“思政课共同体”理念,明确思政课的共同目标任务;强调思政课是“关键课程”理念,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贯彻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念,加强衔接贯通和协同联动;坚持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理念,提高思政课思想性和理论性;实施高校“课程思政”理念,与中小学学科德育相对接等方面。这些理念创新,对于新时代办好思政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019年,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3·18讲话”)中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强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一次重大理念创新,对于新时代办好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树立“思政课共同体”理念,明确思政课的共同目标任务所谓“共同体”,是指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大中小学思政课同样有诸多共同条件:它们的共同名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共同性质是鲜明的政治性属性;共同任务是立德树人;共同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共同内容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法治等;共同载体有相关图书、育人基地、网络资源等。所以,必须把大中小学思政课看成一个“思政课共同体”,进行统筹推进和建设。一是明确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新定位、新要求。习近平在“3·18讲话”中讲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参加会议的主要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线教师。首先,我向在座各位老师,向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致以诚挚的问候!”这对参加会议的中小学老师来说,无论是把他们称为思政课教师,还是把他们所教的课程称为思政课,都是第一次。参加会议的中小学思政课老师无不感到既亲切又有了一份作为“思政”人的重要责任。长期以来,谈到思政课,人们一般认为是特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在中小学一般称作德育课。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相对各有侧重的。这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新命题,并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把中小学德育课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或思政课,这无疑是对中小学德育课的新定位,体现了对中小学德育课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要求的提升。关于思政课的要求,习近平在“3·18讲话”中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是对思政课目标的明确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也指出:“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20方案”)在思政课课程目标的要求中进一步明确指出,要“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这充分体现了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要求的强化和提升,而且要将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从小就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把国家、人民、民族装在心中”[2]。二是把大中小学思政课作为一个共同体进行整体部署。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新理念,实现了思政课从大学向中小学的纵向延伸,完善了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整体布局。《意见》、“20方案”等相关文件都对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内容安排、教材编写、教师队伍建设等进行了整体规划。在课程目标方面,强调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在大中小学各学段的课程目标中;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对大中小学思政课的部分课程名称进行了新的命名,还增加了有关新时代内容的课程,使课程设置进一步规范化、体系化;在内容安排方面,进一步对各学段、不同类型学校的思政课课程内容进行了系统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教材编写方面,提出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注重提升思政课教材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等要求;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意见》中提出“高校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并尽快配备到位”,“20方案”中提出“小学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思政课教师,中学应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高校要根据课程设立教研室(部)”的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新命题,不仅强调了思政课在各个学段的重要性和阶段性要求,也进一步强化了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共同本质,有利于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合作交流和资源整合,共同完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和目标。二、强调思政课是“关键课程”理念,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习近平在“3·18讲话”中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3]之所以强调思政课是关键课程,是由思政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第一,思政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所谓主渠道,就是主要的途径。《中共中央
其他

白显良 | 基于四重逻辑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

全国教育系统唯一党建期刊,以探索创新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为宗旨,致力于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其他

欧阳康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升华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的以上四个方面是内在相关的,思想优势是先导,政治优势是核心,实践优势是动力,道德优势是保障。四个方面缺一不可、相互支持,构成有机整体,全方位展示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政治品格和崇高精神境界。
其他

谷佳媚 周 静 | 《共产党宣言》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

摘要ABSTRACT《共产党宣言》包含着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中阐述了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合理性,揭示了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阐释了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彻底的革命批判精神,提出了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深入研究这些思想意蕴,对于开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角度来研读这部科学巨著,发现《宣言》包含了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挖掘和阐释《宣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对于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长远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其他

祝大勇 |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发展趋势探析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摘要ABSTRACT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应依据学科发展近四十年积淀形成的客观前提,回应新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对人的发展提出的现实要求,跟踪相关学科发展态势,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研究对象、矛盾、规律的自身规定性。据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发展趋势可以从四个维度进行概括:在交叉的动力上,内生性和外部问题倒逼性动力并存;在学科交叉的内部结构顺序上,方法优先而非概念先行;在学科交叉的体系构成上,围绕学科创新这个关键呈现出特色化、立体化、规范化、现代化和社会化趋势;在学科交叉的效果上,更注重跨学科的协同解决问题。交叉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内在学科属性[1],从学科建立之初已然具有学科交叉的融合性特征。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继续发展以确保其在新时代现实生活与知识格局中的有效在场,既要对学科交叉历程进行回顾式的自我审思,又要昂首向前对交叉趋势作出前瞻性澄明。完成这一期待,需要进行如下深思:如何从过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融合历程中萃取判定未来交叉发展趋势的依据,如何全方面把握学科交叉发展的主要维度、程度、效度等,如何防范和规避在学科交叉中可能出现的、伤害学科本体健康生长的问题症候,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应该着力回答的问题。一、判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发展趋势的前提性依据1.
其他

李向勇 丁俊萍 | 近年来党的建设学科建设研究述评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伴随着党建学科的设立,学术界围绕如何开展和加强党建学科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涉及党建学科设置的必要性和现实状况,党建学科的建设内容、构建原则、学科性质、主要特征、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研究方向、课程设置、研究方法,党建学科与其他二级学科的关系等基本问题。认真研究梳理这些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党建学科建设研究,推动党建学科科学发展。自2017年下半年起,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7年印发的20号文件精神,全国主要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自主增设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党的建设正式作为一个二级学科得以设置并迅速发展。由此,如何开展党建学科建设,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全面考察和系统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新时代加强和推进党建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一关于当前党建学科设置必要性和现状的研究设置和建设党建学科,既要从理论上明确设置党建学科的必要性,又要从实践中把握党建学科设置的基本状况。近年来,学术界重点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1.
其他

陈占安 | 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在建设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这三大建设呈现着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它们之间既互相分解又互相结合。这三大建设需要统一设计,协调推进,共同发展。
其他

张国启: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文关怀意识及其外化理路

全国教育系统唯一党建期刊,以探索创新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为宗旨,致力于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其他

杨 威 金晖澜: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学之镜

全国教育系统唯一党建期刊,以探索创新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为宗旨,致力于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其他

邱柏生:关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有效传播的策略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15年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媒体时代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和对策研究”(批号为15JZD003)子课题“新媒体时代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本源性挑战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
其他

韩喜平 孙小杰 张 宇: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难题的破解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15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和理论社团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15JDSZK093)的阶段性成果。
其他

王秀阁 张 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使命新任务新作为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其他

冯刚 高静毅: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的四个重要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VEA170002)的阶段性成果。
其他

张毅翔 刘钟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 实践逻辑及其建构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践逻辑是新时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遵循和本质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新时代新形势新矛盾新目标新任务等,自觉发展、自觉创新、自觉建构。
其他

杨增岽 杜成敏 : 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的阶段进展与评析

杨增岽,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责任编辑,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传播发展史。
其他

袁银传 田 亚: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根据

全国教育系统唯一党建期刊,以探索创新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为宗旨,致力于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其他

胡树祥︱党的十九大与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新要求

所以,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理想就应该细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可以完成的具体任务,细化为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30多年时间里可以实施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其他

冯 刚 | 互联网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我要做”,而不是“要我做”,更加注重做的过程要符合自己的感受、满足自身的个性与需求。因此,我们需要更加主动地提供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平台,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有益身心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成长、体现价值。
其他

陈殿林 张梦娣︱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

何敬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与理论界的三次思想互动[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14(2).
其他

马俊峰 张文静︱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当成自己的初心和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历史使命,是对马克思主义确立的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继承与发展。
其他

程 艳 孙来斌 : 科学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拨乱反正,做出了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新判断。1987
其他

包心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规定

习近平:2017年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7-07-28.
其他

刘宏达: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理论基础与实践要求

刘宏达,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其他

佘双好:关于整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发展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力量,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两支队伍的疏离不仅不能很好地实现专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且带来更为深远的后果。
其他

艾四林: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协同育人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作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二十九次学科论坛”述要[N].人民日报,2017-05-17.
其他

冯刚: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思考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