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韩喜平 孙小杰 张 宇: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难题的破解

韩喜平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09-22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育教学难题的破解


  韩喜平  孙小杰  张  宇


摘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还存在众多的问题与矛盾,我们要通过教材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高校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能担负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为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改进中加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遇到的

问题与矛盾

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地改革创新,特别是“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不断提升。但是,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担负的责任相比,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分析和梳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方案,是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增强学生获得感必须要做的工作。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理论、政策和现实之间的差异。一个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可以指导人们制订政策、改变现实,如果理论不能解释现实,政策不能改变现实,现实不能验证理论,那么理论就会受到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在理论上越来越丰富和具体。但是,相对于现实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任何理论都会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很多时候呈现的是一个理想的状态,而现实社会的发展总是要受制于各种因素。这使得政策在很多时候受制于现实的约束而不得不呈现出多变的特征。理论的抽象性、现实的复杂性、政策的具体性使得三者之间在很多时候难以统一,出现理论难以解释现实、政策难以提升为理论、现实对理论和政策会提出反证的情况。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严重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第二,“一般的否定”和“具体的肯定”之间的徘徊。当前,在思想政治教育界存在一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普遍地否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抽象地否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价值,抽象地否定高校思政课教师群体的社会价值,一般性地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但是,当具体地问及老师的教学效果时,绝大多数的反映都是不错的;具体落实到对每位思政课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大家和学生的认可和肯定,许多教师在学生评价打分排名中都排在前列,许多思政课堂是精彩课堂,许多思政课教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如何厘清这种“一般否定”和“具体肯定”的内涵,对于重新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和教学实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思政课的多重责任与教师自身的能力的不适应。当前,社会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希望通过他们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在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而且还希望他们能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传授、思想启迪与人生困惑解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确实不仅承担知识传授的责任,更要承担价值引导的责任。但是,许多现实问题是系统的、复杂的,需要全社会的反思和介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传授能力与水平和学生的期望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而且他们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手段都是有限的。同时不得不承认,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群体相对较弱,需要培养和提高的空间还很大。

第四,现有教材体系和现实中教学体系的衔接问题。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已经纳入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统编教材。统编教材呈现出来的样式就是一种体系化的理论,但这容易给学生造成抽象化、教条化的印象。同时,现实又是不断变化的,作为统一修订的教材与现实生活在很多时候是存在“脱节”的情况的。这也是很多高校学生不喜欢思政课的很大原因之一。对于现实中的教学而言,一方面要按照教材来教授,另一方面又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教材现有的内容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为了避免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就要不断地修订教材,把最新的理论成果纳入到教材体系中。特别是在处于社会发展、矛盾转化的新时代下,各种新思想新理论会不断涌现。对此,要及时把那些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转化为教材的内容,从而破除教材内容陈旧这一问题。

第五,社会蓬勃发展与青年政治冷漠的矛盾。当今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处于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生活在这个阶段的青年理应是最为幸福的,在这个时期进入大学的大学生也应该是充满自信的。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在我国进入小康社会、人民的基本需求满足之后,商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出来。这不仅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氛围,而且影响了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化解社会发展与青年大学生思想现实的矛盾也是当前暨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第六,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受益和学生急于获得学业上短期收益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目标是要成为让学生终身受益、真心喜爱的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终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传播思想、价值引导。就此而言,它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根据调查发现,毕业多年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更好的评价,而且一般情况下发展的越好的学生评价越高。这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确实发挥着终身受益、育人终身的功能。同时,也应该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发挥是有时滞的,不是立竿见影的。这导致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学生更偏爱学习一些应用学科,而对于包括思政课在内的纯理论学科缺乏兴趣。




2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育教学方式的路径选择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升。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面临新的任务和新的使命,教育教学中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这就要求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根本性地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投入多少的物力财力和人力,都无法从根本上获得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当然,这些问题极其复杂,既不是短时期能根本解决,也不是单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线教育就能解决。就目前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部门和直接管理部门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高度重视思政课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和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思政课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重要标识之一。思政课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已经有了精准且深刻地表述:“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1]这一表述从政治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概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课,要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要对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道路方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负责。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已经超出了政治的范围,它还能够增强青年学生的“四个自信”,引领他们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幸福观,把他们培育成真正意义上的当代中国人。如果说专业课程重在成才,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重在成人,要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在这个意义上,思政课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人文教化课,是对学生负责、对民族负责、对民族历史负责的课程。无论是学校、学院还是教师都应当有这样的认识,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通过不断地改革创新切实地提升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也应当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政课的任务,也是全校教师的共同责任,无论哪个专业的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觉悟和素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

其次,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材体系。教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对于思政课教学具有导向作用。一本好的教科书,再加上教师参考用书、学生辅学读本、教学指导资料和理论普及读物等,对于思政课的教与学都有重要的价值。那么,什么是好的高校思政课教科书?好的教科书应当是将活的现实、活的理论融入其中,从根本上改变口号多于理念、概念多于实际的情况[3],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国家满意、学生满意、教师满意。为此,应当满足这样一些基本条件:一是政治方向正确、坚定具有思想性,教科书要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突出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培养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牢牢占领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二是理论结构完整、稳定具有科学性,教科书要结构严谨、逻辑合理,能够完整、全面、准确地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三是思想内容有发展、有创新具有时代性,教科书既要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又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及时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最新进展,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内涵和重大价值,做到因时而进;四是语言文字有温度、有触感具有可读性,教科书的语言表述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等等。

再次,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能力素质与道德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4]这是新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各大高校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近日,又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并把今年定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年”。立足新时代,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和水平,需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深厚的学术水平,能够自如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向学生展现理论的魅力和实践的成就,及时、准确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指导学生健康成长。同时,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骨干培训班、实践研修班以及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三是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要想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扣子,教师自己应当先把扣子扣好,思政课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播思想、培育价值观、当好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最后,改进课堂教学与创新实践教学并举。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就是要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固有模式,增强学生的获得感。近些年在课堂教学方面,思政课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模式,通过情景教学、专题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将我们党丰富的思想资源和鲜活的实践案例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尤其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各大高校利用“两微一端”等网络平台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真正的“活”起来,成效明显。与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成就相比,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创新还略显不足。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实践教化与理论教化在消解人的感性、任性和自然性,从而上升到社会性和普遍性的过程中,同时具有重大的作用。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基本途径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创新,而实践教学也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传统。近年来,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在不断探索过程中既得到教师、学校、思政课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也得到学校宣传部门、教务部门、学工部门、团委等单位的协调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经验。但是,在实践教学的创新设计中,应当注意遵守实践教学的本意和实质。实践教学不是走走看看,说说读读,实践教学从根本上说是要让学生亲身实践,以劳动者的身份出现在社会上,在实践中体验新时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变化、成就效果。也就是说,实践教学主要是劳动教学,即引领学生进入具有时代特征的创造性的生产劳动中去,使学生通过时代性的劳动进入现时代,通过服务于国家民族,形成自身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就是说,创新实践教学,主要应当从创造性的劳动入手,让学生真正进入劳动过程,直接在参与中感悟理论知识,通过内化理论和外化实践的结合实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Z].教社科〔2015〕2号,2015.

[3] 陈宝生.思政课应多用“活现实、活理论”[EB/OL].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7-4/20/content_1

   5969280.htm,2017-04-20.

[2][4][5]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15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和理论社团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15JDSZK09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韩喜平,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孙小杰张 宇,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优秀文章荐读


冯 刚 |互联网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冯 刚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思考


杨增岽 杜成敏 |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的阶段进展与评析


张毅翔 刘钟基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 实践逻辑及其建构


刘宏达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理论基础与实践要求


冯 刚 王栋梁 |实践育人创新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实现路径研究


程 艳 孙来斌 : 科学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全国教育系统唯一党建期刊

全国党建研究会高校党建研究会专业委员会会刊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