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阁 张 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使命新任务新作为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
新使命新任务新作为
□ 王秀阁 张 虹
摘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进入了“强起来”的新阶段。新阶段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上提出新使命;新使命提出了坚定“四个服务”价值取向、让学生终生受益让人民满意、将思政课建成高校“一流课程”的新任务;新任务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科学化和做好补短板扬长板工作的新作为。
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
新使命
党的十九大在作出新时代科学判断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党在新时代的新使命、新理论、新方略、新目标和新任务,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科学研判和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展的历程,同中华民族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相契合,也经历了从“立起来”到“硬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
从新中国成立到1998年“98方案”的实施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立起来”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由动荡多变期进入比较规范和相对稳定期。新中国刚刚成立,为了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保证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党和国家决定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期间,除“文化大革命”时期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课程定位、课程名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手段、考试内容方式及领导体制、师资队伍建设、发展条件等方面都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经历了反复曲折的调整和逐步完善的过程。直到1998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即“98方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诸方面才有了符合党和国家要求的、较全面与明确的规定,进入了规范、稳步运行阶段。因此,“98方案”的实施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入“立起来”阶段。但是,“98方案”在具体的实施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各级领导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课程之间内容重复,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方式相对单一,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学科基础薄弱,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有待提高,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等问题,其突出的表现就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师在高校中感到“腰杆不硬”。
从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2004〕16号文件)颁发到2016年底,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硬起来”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宣部教育部进行顶层设计,教育部社科司负责统筹推进、督查落实,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快速、有序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2004〕16号文件,对新世纪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为了落实文件精神,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等系列配套文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一步发展做了全面规划部署。在课程名称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统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在课程定位上,将“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精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课程设置上,用“05方案”替代了“98方案”;在教材上,将“地方为主编写”改为“全国统编一套”,地方与高校不得自编,并将教材纳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项目,由中宣部教育部负责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术带头人任首席专家;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突出学生主体、丰富多样、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教学、重视实践教学;在考试上,强调采用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在领导体制上,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加强改进思政课教学作为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高校党委负起政治责任,一名副书记和一名副校长主管、其他部门配合,建立独立的直属高校领导的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明确思政课教师是“宣讲者”“传播者”“指导者和引路人”[1](P216)的定位,形成了国家示范、省(区、市)分批、学校全员的三级培训机制,设立了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等;在保障条件上,强调按照学分对应的原则确保教学时数,以100名左右学生中班教学为主体,保证教师编制、设专项建设经费等。具有特别意义的是增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解决了思政课长期无直接学科支撑的历史问题。
在教育部社科司的直接领导、组织、推动下,经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界广大教师的努力,思政课建设快速发展,成果丰硕。获得了国家级和省(区、市)级教学成果奖;建成了国家级、省(区、市)级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评选出“精彩一门课”“精彩一节课”“精彩多媒体课件”和“精彩教案”多项;涌现出一批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这些教师获得全国和省(区、市)优秀思政课教师称号,课程教学质量明显提高。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在总结已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又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深入发展做了全面、系统的部署。至此,思政课建设成效显著,思政课教师的腰杆已经挺直。当然,该阶段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也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足:一些地方和高校领导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党和国家的有些政策和保障条件迟迟不能落实到位,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还不能适应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抬头率、听课率还有待提高等。
伴随着2016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和2017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所作重要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入了新阶段,即“强起来”阶段。该阶段到目前呈现出的特点:一是地方和高校主要领导对思政课建设高度重视。在“会议”和《意见》中都明确提出,地方党委书记是高校思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每学期至少到高校讲一次思政课或作一次形势政策报告。因此,“会议”后全国各省(区、市)相继召开贯彻落实大会,党委书记亲自讲话并出台了系列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政策和举措。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讲思政课蔚然成风。与之相应,在高校实行了党员校长兼任校党委副书记,建立了校、院(系)党组织书记抓思政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和有关情况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和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执行党的纪律情况监督检查范围,对履职不力、思政工作长期薄弱的,要追究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由此,高校和院(系)主要领导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普遍提高,不仅提出了多方面支持措施,而且纷纷走上讲台讲思政课。二是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思政课建设的重中之重。为了落实“会议”提出的,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要求,教育部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制定了总体工作方案,着力开展了教学思路、师资队伍、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机制方面的“攻坚战”,各地各高校积极响应,已取得显著成效。三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了落实“会议”提出的,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讲思政课的要求,教育部和各省(区、市)加大了教师培训力度,建立了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鼓励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党政干部及社科理论界研究人员等参与思政课教学的特聘教授制度等。一年多来,各省(区、市)高校开展的井然有序的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工作,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入了“强起来”阶段。
新阶段提出了新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入“强起来”阶段赋予了思政课建设和发展的新使命。在为谁培养人上,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培养什么人上,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能够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怎样培养人上,要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切实使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之课。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
新任务
(一) 强化“为谁培养人”意识,坚定“四个服务”价值取向
为谁培养人即为谁服务问题是核心问题,它体现了教育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该问题明确、坚定,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就会正确、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坚持“四个服务”的要求,就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新时代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新中国刚刚成立党和国家在高等学校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初衷。1949年12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首先要反对买办的、封建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建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中,尽管课程名称、课程门数、课程内容等有了诸多变化,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始终未变。在新时代,作为高校“第一课”的思政课更要体现“四个服务”的价值取向,担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让党和人民放心。近些年,通过学习培训,特别是通过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思政课教师“四个服务”意识普遍提高。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课程的政治特质认识不足,将思政课等同于知识课,重教书轻育人等问题。方向明,则行为正。在新时代,如何增强思政课教师为谁培养人的意识,如何在思政课教学中自觉地体现“四个服务”,使课程成为高校落实“四个服务”的中坚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强起来”阶段的新任务。
(二)实现让学生终生受益让人民满意的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P11)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反映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需要进一步提高,满足需求的标准进一步提升,对供给侧高质量、高水平的要求进一步迫切。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工作涉及千家万户,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让孩子成长得更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用之才,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期盼。为了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党的十九大在教育发展上将十八大“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升为坚定不移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来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使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成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课程。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获得感增强了,健康成长发展了,广大人民群众自然也就满意了。目前高校的学生大多为“00后”,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对发展成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对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更加期待。作为供给侧重要方面的思政课如不能满足他们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学生必定不会满意,人民群众自然也就不会满意。
思政课自设立以来,特别是“05方案”实施以来,在教材体系的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较突出。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有深受学生喜爱、获得感较高的优质课,且优质课的比例在不断提高;但也还存在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的“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课,且这种课目前还大量存在。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为:教材注重了科学性、系统性,但可读性还不够强、重复性较多;教学内容注重知识讲授,但价值观引导和思维方法培养还不足;教学方法仍未摆脱或过于注重理论而致课堂死气沉沉抬头率不高,或过于注重课堂活跃而又失去“理论”特色的“两难”困境等。因此,在新时代,如何解决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不平衡、建设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使所有课堂都基本能让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交一份让人民满意、让党中央放心的答卷,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强起来”阶段的新任务。
(三)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成高校“一流课程”
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要培养优质人才,离不开思政课的支持和保证。因此,思政课是“双一流”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双一流”建设也给思政课提出了加强内涵发展、建成“一流课程”的要求。“双一流”建设凸显的是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要求的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既是进入“双一流”建设范围的高校、学科的发展目标,也是尚未进入“双一流”建设范围的高校、学科奋斗的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包括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质量的学科、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高质量的专业、高质量的课程、高质量的师资、高质量的管理等。一流课程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思政课是所有高校必开的课程,是所有大学生必修的课程,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成为“一流课程”。为此,在新时代,如何加强思政课的内涵发展,将其建设成为高校的“一流课程”,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强起来”阶段的新任务。
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
新作为
(一)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政治责任感
首先要进一步深化对思政课“政治”特质的认识。思政课的核心是政治,政治的核心是为谁服务。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前提是要提高教师对课程核心与特质的认识,强化政治责任感。特别是在当前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社会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更加复杂的环境,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市场的逐利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新媒体对传统教育引导方式、敌对势力渗透争夺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严峻挑战,处于挑战前沿和斗争浪尖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如果政治责任感不强,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态度不鲜明,就难以发挥主渠道作用,更无法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与自信。其次,要自觉地用“四个意识”统领思政课教学。增强政治责任感,落实到思政课就是要在教学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做到观大势、视大局、站高位,也就是要做到站在为谁培养人的高度确定教学目标,站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高度定位教学着力点,站在怎样培养人的高度选择教学方法和载体。概言之,站在保证党和国家、民族宏伟大业蓬勃发展的高度做好育人工作。
(二)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质量
目前,全国思政课教学改革已从表层次进入到深层次,教学内容专题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已基本实现,当下面对的问题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普遍成为具有“二性三力”,即科学性、针对性,亲和力、说服力和吸引力的优质课,使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高获得感。
一是在强化“问题导向”上用力。优质思政课应是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吸引力的课,这样的课必是突出问题导向的课。教师上课伊始能够抛出聚焦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优质课的共性。高质量的问题犹如一块强力吸铁石,瞬间能将学生散乱的思想聚焦到一个问题上,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此,教师要改变以教材为中心、以自己对教学内容熟悉与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建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即以释疑学生成长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做到这些,教师就要谙熟学生的需求,精心选择、设计每堂课的问题,通过切入问题与链式问题的导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是在实现知识传授、价值观引导和能力培养上用力。优质思政课应是让学生收获大、受益多的课,这样的课必是能够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课。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求知阶段,迫切需要完善知识结构,奠定文化知识底蕴;正面对着信息日益过度化,迫切需要具有穿透各种网络噪音判定是非、识别真伪的鉴别能力;正面对着激烈竞争的升学就业压力,迫切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迫切需求中内含着对知识、价值观和能力三方面的要求,其中知识是基础,价值观是方向,能力是核心。思政课若能满足学生的迫切需求,定会倍受学生欢迎。为此,教师要抛弃蜻蜓点水式、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努力做到:一方面,将课程所涉及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中国近现代史知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清、析透,正本清源,展现出科学理论和学术研究的魅力,增强课程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另一方面,挖掘、揭示理论知识中蕴含的价值观和思维方法,展现立场观点方法的内在逻辑,发挥思政课铸学生之魂、养学生之德、育学生之能的作用,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是在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上用力。优质思政课应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参与,形成师生同频共振、教学相长的课,这样的课必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高质量的课应是教学互动协调的课。为此,教师就要改变“自说自话”的教学方式,用心策划、设计每堂课师生互动的内容与方式,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为学生创造思考、论辩的机会与时间,使学生之思与教师之授同步、互补,实现教学共赢,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三)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科学化
思政课必须时刻牢记“四个服务”的重任,并自觉地将之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统领教学各环节,做到用坚定的思想定力把稳、用好三尺讲台。
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是基础,是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学生成长发展的迫切需求是教育的基本依据。需求清,依据实,基础才牢固,课堂才不会出现教师自说自话现象,教育教学实现科学化才有基础保证。为此,思政课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多种方式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特点,做到对学生在重大理论上的疑惑、对学生成长发展的期待了如指掌,使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关爱与尊重。
引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目的,是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助力学生德才兼备。目的明,着力点才准,教育教学实现科学化才有目的保证。为此,思政课要将增长学生知识、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提高学生思维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备课阶段,着眼于教学目的凝练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在授课阶段,着眼于教学目的密切关注学生听课和参与状态,及时进行教学调整,适时做出恰当提示和引导;在考试阶段,着眼于教学目的拟定考试内容,选择考试方式,制定评分标准,以使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教学中得到满足。
“彻底”“有用”是关键,是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坚持内容为王,用内容折服学生。内容有魅力,课堂才有吸引力,教育教学实现科学化才有内容保证。为此,思政课要在两个方面下大力,一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学、真懂、真信上下大力,用理论的彻底性增强教学内容的魅力。二是在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中的真实困惑紧密结合上下大力,用提升学生需求和期待的满足度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调动学生主体性是动力,是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应适合课程与学生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法运用准,效果会倍增,教育教学实现科学化才有方法保证。为此,思政课要聚焦课程的“理论”特点与当代大学生偏好生动、趣味的特点,探索将“两特点”协调统一的途径与艺术,通过将基本原理转换成生动道理与故事、使根本方法变为管用方法等丰富多样的方式方法,吸引学生融入课堂,参与教学,增强教学的温度和活力。
提高教师素质是根本,是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质量、水平提高的根本在于师资。提高教师素质,一方面,要加强党和国家的政策导向和顶层设计。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文件,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师工作的高度重视。教育部抓住这一机遇,决定在2018年实施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攻坚行动。社科司也将2018年确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年”,要努力打造一支符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党和国家的重视与支持,定会促进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提高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教学质量的提高,归根到底依赖于教师的自觉与自律,思政课教师应经常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反思自己的德与学,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实现德与学共进。
(四)做好补短板、扬长板工作
为了改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展不平衡,实现思政课教学普遍优质化,应在普遍性号召和培训的基础上,突出精准帮促,做好补短板、扬长板工作。
首先,做好补短板工作。针对教学经验不足多是新入职青年教师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新教师半年或一年听备课制度、新老教师结对子、专题教学团队互帮互助、对课堂教学分析研判、定期教学研讨、名师教学观摩、教学竞赛展示等制度机制,为青年教师学习先进经验、提高教学能力创造条件。针对理论功底不厚,部分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精髓、逻辑把握不深、不准、不透,难以做到深入浅出的问题,除了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各级培训和学术交流外,还应建立校内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研读、理论专题研讨、定期学术报告等制度机制,促进教师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其次,做好扬长板工作。对优质的思政课教学,要建立有效的传播制度机制,增强其辐射和带动作用。为此,在宏观上可建立国家级优质课资源共享、网络示范、展示宣传等制度机制,在中观上可建立省(区、市)级优质课示范引领制度机制,在微观上可建立校级优质课带动制度机制,实现长板带动的最大效应。
最后,建立动态管理制度机制。对于帮促效果不明显、确实不适合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应建立退出及岗位调整等制度机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王秀阁,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张 虹,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团委书记,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优秀文章荐读
冯 刚 |互联网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冯 刚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思考
杨增岽 杜成敏 |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的阶段进展与评析
张毅翔 刘钟基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 实践逻辑及其建构
刘宏达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理论基础与实践要求
冯 刚 王栋梁 |实践育人创新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实现路径研究
程 艳 孙来斌 : 科学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全国教育系统唯一党建期刊
全国党建研究会高校党建研究会专业委员会会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