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永和 黄心茹|从“培育和践行”到“广泛践行”: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逻辑

王永和 黄心茹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02-03


新发展阶段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深厚的文化根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稳定的培育模式、多元的培育平台,也带来了市场主体价值观念多元化、精神文化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网络信息技术颠覆传播秩序等严峻的外部风险挑战。全面落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要求,需在巩固好已有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明确重点内容、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实践活动等方式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1](P44),并将“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征程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来进行重点阐述与部署。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似变化不大的表述转换,实际上彰显了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科学合理的行动逻辑。探索从“培育和践行”到“广泛践行”的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逻辑,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从宏观指导向微观实践的转化,从社会整体规范向个人价值取向的转化,从内在心理向外在行为的转化。


新发展阶段“广泛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机遇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的各领域都产生了新的变化,这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新的时代机遇。

1. 伟大历史性成就进一步夯实了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这不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巩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群众基础。从经济方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保持中高速的经济发展速度,量的有效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同步推进,完成了人类史上最大人口规模的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党的政治建设方面来看,我们党始终坚持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党性教育、警示教育,建立符合新发展阶段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等方式,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党风带动家风、以党风带动民风,有效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从法治体系建设来看,我国正积极构建和完善法治国家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框架,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保障了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新发展阶段取得的现实发展成果,将更高水平的现代化远景目标新蓝图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加直观、更加全面地感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凝魂聚魄、强基固本方面的巨大作用,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认同,从而能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行动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之中。

2. 文化自信显著增强筑牢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近年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显著增强,进一步筑牢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其一,文化自信体现在对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的自觉认知与战略设计上。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五个层面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作出规划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通过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等五个层面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历次党的重大会议所作出的文化发展的战略决定,体现了我国对本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的清晰认知。其二,文化自信体现在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优秀的文化产品能够充分传承中华文化,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文化投资和文化进出口不断扩大,为中国价值观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价值理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三,文化自信体现于中华民族更加昂扬的精神姿态和历史主动精神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时指出,“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2](P15)。坚定的文化自信为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打好了坚实的文化根基,推动人民更加广泛地认同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民族朝着更加光明的未来发展和前进。

3. 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相对稳定且有效的培育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坚持理论创新的基础上,通过“舆论宣传、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式方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一是在舆论宣传方面,主流媒体通过整合宣传资源以及建设多种媒体互动的舆论阵地等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引导舆论方向,推动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在教育引导方面,不同层次的学校均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着力构建多方协同的课程教育体系,实现对学生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引导。三是在文化熏陶方面,深入推进文化精品创作工程,鼓励文艺创作者创造出符合人民需求的优秀作品。深入推进文化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提升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四是在实践养成方面,广泛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法治教育和文化教育等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活动,引导公民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强化自身社会责任意识。五是在制度保障方面,中央和各部委纷纷推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措施,构建起相对稳定且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有效凝聚人民的价值共识。

4. 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拓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网络平台。我国的科技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统筹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拓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网络平台。一方面,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网络信息传播方式日益多样化,以微博、微信、快手、抖音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受到了广大网民的青睐,深刻改变着网络话语场域。伴随着多种网络媒体平台和信息传播形式的出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渠道和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多元化。另一方面,我国聚焦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一系列部署相继呈现,为新发展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制度保障、指明了现实方向。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更加优质的网络文化资源,也使得培育平台更加多元、培育渠道更加广阔,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

新发展阶段“广泛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挑战

进入新发展阶段,世界处于动荡变革期,我国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面临着新的矛盾和挑战。

1. 经济发展中市场主体呈现多元价值观念的挑战。随着经济工作的推进,各经济领域的不同市场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经济利益关系复杂化的社会现实必然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而人们的思想活动具有选择性、差异性、广泛性和多样性,因此,不同主体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其中,部分市场主体因长期受到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影响,可能出现诚信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既不利于市场主体自身发展,也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了消极影响。新发展阶段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价值观培育与市场经济发展之间“不相容”等问题。因此,我们要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市场主体的多元价值理念,使其能够以更加健康、积极的经济观念去参与经济活动,从而营造更有利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环境。

2.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加剧的挑战。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日趋复杂,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带来了阻碍。一方面,随着我国参与全球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境外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以文艺作品、影视作品等为媒介,采取极其隐蔽、极具诱惑力的方式鼓吹西方的“普世价值”,混淆群众视听。这种价值观的宣扬和鼓吹,实质上是西方发达国家抢占价值观领域话语权的表现,其目的在于削弱我国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和主导权。另一方面,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西方国家敌对势力的担忧和攻击。部分西方媒体和政客通过多种形式丑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家形象,污名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颠倒黑白,误导国际舆论。这种污名化话语的传播,既影响了国际受众对中国的认知,也使我国部分缺乏理性分析能力及批判性思维的国民,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产生动摇。这些新问题、新矛盾阻碍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及践行。

3. 精神文化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挑战。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使人民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成效。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中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造成了各地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方面的投入存在较大差别,培育工作的开展实施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更加强调要加快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强烈,需求的差异化特征愈发明显,但精神文化领域仍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发展失衡现象。例如,书籍、影视剧、音乐歌曲等出现通俗化、庸俗化倾向,偏离正确价值观的短视频盛行等问题,对民众产生不良的思想导向。如果不加以合理教育和引导,将影响整个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阻碍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的实现,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严峻挑战。

4. 网络信息技术颠覆价值观传播秩序的挑战。当前,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不同的价值观念借助多样化的传播媒介在网络时空中交流碰撞。一方面,网络虚拟环境中充斥的不良内容和误导言论,加剧了网民价值观的模糊多变性。与此同时,网络空间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如网络犯罪、网络暴力、网络欺凌等,使人们的道德底线和社会责任感受到了挑战,影响着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为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及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带来严峻挑战。另一方面,网络环境的多变性和复杂性还体现在对现代技术的多方应用上。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飞速发展,已经广泛且深入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算法通过分析用户个人信息和浏览记录来把握主体的选择偏好,按一定频率将特定的信息呈现给特定用户。这种推送方式往往会导致网络空间充斥着大量迎合用户喜好但缺乏内涵的内容,弱化网络用户的批判思维能力,使用户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资本力量的暗中引导。总之,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网络环境中,我们更需要深刻意识到网络信息技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和挑战,及时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应对,积极推动网络文化建设,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践行。

新发展阶段“广泛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专门阐述,并指出要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等方式来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践行。这些重要论述为新发展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培育和践行”向“广泛践行”转化提供了实践遵循。

1. 明确重点内容,增强培育的针对性。广泛践行的前提是普遍认同,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践行,仍需要开展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一方面,要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点内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核心价值追求的深切体现与鲜明表达。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之中,引导人民体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各个具体精神的生成逻辑,深切感悟坚定不移跟党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实践伟力,能够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的深刻认同。另一方面,要引导全体人民学深悟透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内涵。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践行的前提是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围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来进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3]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式现代化向前推进的道路上必须要坚持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本质要求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高度契合。在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必须根据指导思想的不断丰富发展及时调整,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以同步实现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2. 创新宣传方式,提升培育的实效性。在新发展阶段,要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认可、广泛践行”,就要积极推进宣传方式的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传播、践行贯穿到党的宣传工作全过程。一要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理论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践行是将内在信念向现实行为转变,其中,理论认知环节是基础环节。二要创新宣传方式、转换话语方式。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宣传条件,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形式。在话语方式上要坚持理论灌输与情感渲染并重,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要扩充宣传队伍规模,加强宣传队伍的素质建设,提升宣传队伍的专业水平,以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效果。三要加大对网络空间的规范治理力度。加强对媒体娱乐内容的监管,要求算法编写者、运营者、相关企业等均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用正向的算法逻辑兼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修养、法律法规等内容,确保信息技术在符合我国意识形态要求的前提下使用。四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产品与文化内核,不可避免地要与各国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进行多向博弈。在新发展阶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传播体系,全面创新传播理念、话语和方法,以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国认知的主观差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

3. 丰富实践活动,落实践行的广泛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真理性、价值性和实践性。人民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是价值观的确立和实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内在心理认同向外在行为转化。一要持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之间存在内在统一性,理想信念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助推器。在新发展阶段,要持续开展理想信念主题教育活动、开设专题课程以及组织相关实践活动,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青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加强党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着眼于党的中心任务,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同时,充分利用各地已有条件,依托志愿服务、讲座展览、先进典型宣传等活动,引导人民群众把浓厚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二要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学史力行是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的价值归宿,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落脚点。首先,要实施好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工程,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在新发展阶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次,要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利用好重大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重要人物纪念活动等,以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激发人民情感共鸣。再次,要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课程”作用,推动党史融入学校课堂,根据时代需求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让青年学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感受党的优良传统。三要持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发展阶段,要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环节下功夫。要持续巩固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细、落小、落实。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探索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引导方式来增强青年的行动自觉和责任担当,使其自觉将内心坚定的理想信念转换为实际的外在行为,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培育和践行”向“广泛践行”转换。


参考文献

[1][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1).


作者简介

王永和,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心茹,中共文山州委党校。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2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时代思政课适应性研究”(项目批准号22JDSZKZ05)的研究成果。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全国教育系统唯一党建期刊

全国党建研究会高校党建研究会专业委员会会刊

欢迎扫码订阅!

编辑 | 王鹏辉 智 琦

审核 | 谢成宇 罗 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王永和 黄心茹|从“培育和践行”到“广泛践行”: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逻辑

王永和 黄心茹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