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红 周虹江|数字思政与思政课教师能力结构再塑
摘要
数字思政是新时代思政课发展的内在需求和重要趋向。教师在数字思政建设中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好教师在数字思政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应突破传统的思政课教师能力结构模式,以提升和强化数字素养为核心,从提高网络运用水平、树立人机协同教学理念、探索数字化教学方法、开展沉浸式教学实践等方面,实现思政课教师能力结构的再塑,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数字技术赋能千行百业,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P34)这是我们党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了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意味着党的二十大对于建设数字中国、学习型大国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为推进教育数字化擘画了宏伟蓝图,也为思政课数字化转型吹响了改革的号角,“数字思政”这一时代课题应运而生。
一、数字思政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向度
数字思政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向度,这是由思政课与网络数字时代相适应的内在发展要求所决定的。数字思政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根基,实现对思政课资源的智能整合,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现代化变革,进而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教育部于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为数字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
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并且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思政课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将数字技术融入思政课建设全过程,既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举措。在这个“数字为王”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表达、塑造、强化自身思想意识的重要渠道,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就必须契合当代大学生“网络化生存”这一重要特质,大力推进思政课数字化转型。同时,思政课数字化趋势符合当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数字赋能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海量数据支撑,从内容和形式上赋予思政课积极的变化。善于把控和运用这些变化,能够改变思政课在学生及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刻板印象,实现思政课教学的创新突破、与时俱进。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处理好数字技术应用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无论是传统教学方法,还是数字技术的应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二者不仅不相互排斥,还能够相互补充和促进,形成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在二者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由于数字技术的过度使用而导致思政课堂“泛娱乐化”的局面,要在发挥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需要,适时、适度、适量地引进及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二、数字思政建设关键在教师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下简称“‘3·18’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并着重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上述重要论断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明确回答了何为数字思政建设第一要素的问题。
数字思政建设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就要秉承“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的理念,注重自身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的提升。通过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习近平总书记在“3·18”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明确提出“六个要”的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4]。“六个要”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思政课教师的殷切希望和谆谆嘱托,其中“人格要正”集中体现了对师德师风的要求。教师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的提升有助于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及由此产生的抵触情绪,在与教师的共情互动中自觉接受思政课的引领和塑造。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就如何做一名好老师提出了四点要求,即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5]。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论述是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的具象化标准。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一要有理想信念,必须始终坚定政治信仰,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度和责任感,关心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政治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公民意识,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二要有道德情操,“师者,人之模范也”,不断涵养自身道德情操是提升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的重要因素之一。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思政课教师更要在师德师风上自觉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6]。三要有扎实学识,教师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的培养还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博的知识储备来保驾护航。思政课教师应加强自身理论建设,提高教学本领,以丰富的教学储备、过硬的理论功底说服学生。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先得有“一潭水”,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发挥肯吃苦的精神,不断钻研学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清楚、讲透彻深刻的理论知识,让思政课在“有意义”的基础上还“有意思”,激发思政课的活力与感染力,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四要有仁爱之心,思政课教师应该用爱浸润学生心灵,真心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体现对学生的关爱之情,不仅让课堂充满智慧,而且让课堂充满暖意。
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还要精准分析学生的兴趣需求,制定符合学生话语风格和情感需求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兴趣需求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教师需要通过观察、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点、关注点和需求点,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精准分析,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风格和认知水平,从学生获得感的需求侧出发,通过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来制定更具针对性、时效性的教学策略,紧抓学生课堂注意力,提高课堂互动性和实效性,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文化人,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此外,非常关键的一点是,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就必须从自身做起,坚定政治信仰、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体系和最新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熟练掌握和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切身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伟力,并将其转化为成长成才道路上的行动指南。
三、以教师能力结构再塑推动数字思政建设
教师在数字思政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是第一重要的能动性要素。破解当前数字思政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难题和障碍,关键是要解决好教师能力结构的适应性问题。应紧紧围绕提升和强化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这一中心任务,从提高网络运用水平、树立人机协同教学理念、探索数字化教学方法、开展沉浸式教学实践等四个主要方面,实现教师能力结构的再塑。
1. 提高网络运用水平。思政课教师要立足自身,主动提高网络运用水平,以全面的数字技术武装自己。例如,思政课教师应学习如何使用在线课程、教学管理系统等数字化教学平台,以便能够在线发布课程、管理学生、布置作业和进行在线测试。思政课教师还要学习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巧,以表达准确、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新型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师网络运用水平,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针对思政课教师的数字技术培训班,主要培训内容应包括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使用、教学视频的录制与编辑、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大数据的分析和使用等方面,并应结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数字技术需求和存在的技术困惑,有针对性地制订多样化的培训方案。在培训方式上,学校可以提供线上、线下及混合式的培训方式供教师选择,实现培训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在培训内容上,不能只停留在理论讲解、专家示范的层面,还应当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来检验培训成果。只有让教师亲自动手操作,才能加深他们对数字技术的理解,积累应对不同情况和处理具体问题的经验,不断提高数字技术应用技能。
数字教育资料库为思政课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平台,积极参与数字教育资料库的建设有利于思政课教师提高网络运用水平、提升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在参与数字教育资料库建设的过程中,要抓牢数字技术“互联万物”的特性,有效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以推进数字技术与思政课的融合。可依托智慧思政教学服务云平台、第二课堂活动平台和中国大学MOOC(慕课)等数字思政平台,充分开发和利用高质量数字教育资源,搭建精品课程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数字教育资料库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类型的学习资源,对思政课教师授课内容的全面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建设并不断丰富数字教育资料库能够为传统思政课教学体系增添“新鲜血液”,获得与时代同行的生机活力,在守正创新中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建设并不断丰富数字教育资料库还有助于教师系统把握高效、先进的数字科技,打破传统授课过程中的时空“次元壁”,提升数字资源利用水平,促进不同专业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互动,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和自主性,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此外,数字教育资料库的丰富内容与多维度呈现方式还有助于克服“照本宣科式”与“说教式”教学的弊端,在拓展学生学习视野和思路的同时,有助于思政课教师探求更加精准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 树立人机协同教学理念。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启智润心、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数字技术在思政课中的应用,需以服务于思政课的育人功能为目的,突破传统教育时空束缚、重构教育虚实边界、创生人机协同关系,规避技术依赖和数字成瘾。人机协同既是未来学校教育的常态,又是思政课发展的重要趋势。人机协同合作的教学理念强调人与计算机相互配合,利用数字技术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利用数字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充分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人机互动与优势互补,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学、有所获,促进思政课提质增效。数字技术使思政课从传统单调的“人—人”交流转向“人—机—人”的深度交流。“人—人”交流缺乏数字技术这一“中介”的联通作用,没有很好地照顾到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使思政课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人—机—人”的交流方式则弥补了过去“人—人”交流方式中“中介”的空缺,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数字技术桥梁,通过人机交互获取知识和信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数字技术多维度、全方面地赋予思政课新动能、新常态。
在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人机协同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应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需求,转变自身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数字教育资源的设计者,从单纯的教育者转变为服务型教育者,从单向传授者转变为互动交流者。教师过度依赖或完全无视数字技术的理念都不可取。人工智能之所以不能完全取代人类,是因为数字化的核心不在于纯粹的技术,而在于人如何有效运用技术,如何赋予技术新的意义。数字技术本身只是一种技术手段,没有人类所独有的价值理性和人文温度。授课教师若能找准自身定位,运用好人机协同的教学方法,就有可能将人文关怀融入思政课堂中,使思政课超越冰冷的数字技术,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人文光辉。
在转变自身角色时,教师还应该掌握数字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建立人机协同的专业教师团队,共同参与数字教育资源的设计和开发,将传统的思政课内容数字化,通过互动交流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思政课教师应该主动让数字技术进入思政课堂,给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带来全新的教学体验。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可以利用VR技术进行协同授课,为学生提供更加沉浸式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思政课教师要善用数字技术,提升数字教学本领,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加强与博物馆、纪念馆和展览馆等具有丰富红色资源的场馆合作,用好新平台、新技术,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脱离纯文字的简单转述,打破时空限制,以超文字的新兴形态,面对面与学生沟通,让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新的打开方式。此外,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意见,不断改进和优化数字教育资源和教学方式,在一个教学周期结束后,应当对数字思政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及时进行总结与评估,为进一步推进工作打下基础。
3. 探索数字化教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3·18”座谈会上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重要原则,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7]。这为思政课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当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创新数字化教学方法,将碎片化的知识整合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简化生涩难懂的概念和理论,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教师探索数字化教学方法需要在“八个相统一”重要原则的指导下,通过数字化手段,将传统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与呈现。在数字化时代,学生可以便捷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但这些信息往往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这就需要人机交互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将碎片化的信息整合为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减少低效学习时间。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数字图书馆等资源,将碎片化的知识点分类归纳,整理成数字教育资料系统,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人机交互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课程安排,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帮助学生将注意力从手机的小屏幕转向课堂的大荧幕,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此外,人机交互的教学方法还可以使思政课内容更加直观和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数字化教学方法可以简化生涩难懂的概念和理论,将深刻的理论通过数字技术拆解成简练易懂的生动案例。例如,利用数字技术制作动画、视频、虚拟仿真项目等辅助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可以开展在线互动、实时反馈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增强学习效果,让思政课堂真正“活”起来。
4. 开展沉浸式教学实践。为了丰富思政课堂,加强课堂沟通互动性,教师可以采用虚实结合的沉浸式教学实践,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等技术,为学生创造多维感官交互的沉浸式学习环境,将虚实结合的沉浸式体验应用于思政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立体的学习体验,加强课堂的沟通互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强化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体验。一方面,可以通过模拟孪生技术等数字化手段,构建红色文化记忆、理想信念教育、传统文化浸润等逼真的虚拟场景,让学生在类似现实的环境中学习和体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现思政课堂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挖掘精神领域的隐性教育资源,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资源。将这些资源融入虚拟学习场景中,可以增强学生对这些资源的感知和理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思想觉悟,实现思政课堂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数字技术的运用还可以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在模拟的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并与教育者或其他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人们思想交流与情感沟通的主动性,增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实现思政课堂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超越传统思政课抽象描摹、平面叙事和人境分离的育人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具象、生动和立体的学习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人物所处环境,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历程。另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对教育内容进行加工、修饰和呈现,可以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感、渗透性、亲和力和影响力,有助于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激发情感共鸣,实现教育内容的有效传达。例如,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理论知识和社会案例等教育内容以更加鲜活、直观、立体的多元样态呈现,使教育内容全时段、多维度地进入学生视野。
数字技术手段在思政课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优势,可以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习效果和参与度。授课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和应用这些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学习服务。在沉浸式教学实践中,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通过互动、交流和反思等方式,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沉浸式体验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思政课所讲内容,增强他们的感知和理解。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场景和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体验。这种方式可以打破传统课堂的限制,让学生在更加生动、直观的环境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交互式体验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数字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在思政课堂上实现“人—机”“人—人”之间多维立体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有更大的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空间。
四、结语
数字化时代深刻改变着教育思维和教育实践范式。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正在经历着一场全方位、多维度的数字化转型。对于新时代思政课的发展来说,数字思政既是内在需求,又是重要趋向。习近平总书记在“3·18”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8]。推动思政课数字化转型,应首先解决好教师在能力结构上“适应不适应”的问题,以提升和强化数字素养为核心,实现能力结构的再塑。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数字思政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且应当被赋予丰富的教育理念与价值内涵。因此,推动思政课数字化转型,从根本上要求思政课教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3·18”座谈会上所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的要求,不断坚定政治信仰、增强文化自信、开阔学术视野、厚植家国情怀,做好倾力、倾情指导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和“大先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4][7][8]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5][6]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年9月9日)[N].人民日报,2014-09-10(2).
作者简介
蒋 红,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虹江,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全国教育系统唯一党建期刊
全国党建研究会
高校党建研究会
专业委员会会刊
欢迎扫码订阅!
编辑 王鹏辉
审核 谢成宇 罗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