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勇 张澍军|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摘要
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精准理念和思维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方法,通过对受教育者个体特征和思想困惑的准确认识,实现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供给,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在要素和结构方面,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技术、对象、时空、目标等有着自身鲜明的规定;在运行和环节方面,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识别画像、分析与匹配、内容供给、评估与管理四个方面。可通过搭建综合数据平台与增强技术治理效能、提升教育者综合素养与建设队伍系统、构建“大思政”格局与保障机制等途径推进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精准思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各项工作对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1]。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精准就是强调精细、准确,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各项举措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重要遵循,转变理念运用精准思维构建基于具体对象和问题的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
出场缘由
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不乏体现着精准理念和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非臆造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着重这一点,而且必须从这一点开始”[2](P442)。注重对不同问题的不同分析就是一种典型的精准思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十大关系”的分析和论述以及对人民内部矛盾的认识同样彰显着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准思维。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及其精细化发展同样提出了许多重要论述,如江泽民指出,对不同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分层次,有的放矢”[3](P526),这是从方法论角度对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阐释。上述优良传统为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建构提供了重要借鉴与宝贵资源。然而,作为一种新生形态,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并不仅仅体现在思维理念和工作方法层面,而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个环节和方面的整体呈现。从根本上讲,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存在状态的改变是由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
新时代,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场源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所引发的人民群众需要及其满足方式的改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P11)较之于此前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美好生活需要”无论就内容还是程度层面显然都有了质的提升。从程度上看,“美好生活需要”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发展性需要,建立在基本衣食住行等生存性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从内容上看,“美好生活”所涵盖的领域更为广阔,涉及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事实上,人民群众强烈的精神文化需要背后所折射出的是一种待满足状态,即源于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思想困惑,当下突出表现为不平衡交往方式所致的精神孤独感、复杂网络舆情带来的价值选择困惑、浅表化生命认知加剧的精神世界迷茫感等。[5]这些思想困惑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势必会对人们生活和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个性化、差异化日益凸显的多元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在常规形态的基础上,扩展出一种面向具体个人、问题、情境,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的新形态即精准形态,以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发展的时代需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为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实基础与可能。与传统形态相比,“精准”就是要做到精细和准确,这便意味着个性化和差异化,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量的激增在所难免。传统形态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一对多的集中统一模式,受众广、效率高是其突出优势,但同时也难以顾及个人的具体需求。当然,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对传统形态的替代,而是其扩展和补充。现代信息技术的大数据和智能算法通过强有力的数据收集与机制整合,为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同时,基于数据运算的信息精准匹配也是保障教育内容之精准的关键所在。正是由于广阔的数据采集与强大的数据分析技术,大数据和智能算法最大限度上将人从繁杂琐碎工作中解放出来,使教育者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教育内容设计等工作中,实现对象覆盖的全面性、内容安排的针对性以及问题情境的相关性与可视化,为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撑,推动其实现理念创新和思路扩展。
二、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
形态特征
1. 共时态视域下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要素。在共时态结构视域下考察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特定环境和某一时间节点上,横向剖析其系统结构,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描绘这些要素在此形态中的具体表征和呈现方式,进而刻画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轮廓并同其他形态区分开来。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基本理念与思想。精准作为一种“观”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活动起着前提性统摄与引领作用。顾名思义,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是“精准”,精准又可进一步解释为精致、准确。精致从态度上讲就是要精益求精,从实践上讲就是要保证质量、提升实效;准确意为有所区分、对症下药,同时也蕴含着切中要害、优质高效之意。概括起来,就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针对性,实现有的放矢。其二,技术与形式。精准必然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涉及技术主要有大数据收集与整合、资源平台与信息库建设、智能信息分析与匹配、虚拟现实情境等。其三,对象与内容。对教育对象的分析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把握其思想状况、个性特征、困惑疑问与内在需要;二是研判其当下状态与发展走向,预判教育对象可能出现的倾向。对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围绕教育对象量身打造个性化、定制式的教育内容是其区别于其他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特征。其四,时空场域。时间维度上,主要特征有:一是时间安排的灵活性,不再拘泥于固定化、周期性的课程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及时开展教育引导,增加个人自由支配时间;二是准确把握关键时间节点,很多思想问题的解决要把握合适时机,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其灵活性特征,能够及时发现、捕获或者营造良好时机,从而高效促成问题解决。空间维度上,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体现为扩展二重空间:一是情景化体验空间,即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营造沉浸式场景,解决物理情境容纳能力及安全性问题;二是数字化资源共享空间,对象信息、问题情境、解决方案等共享数据库,打破传统形态受地域所限而造成的资源分配与使用不均等问题。其五,目标指向。一方面要解决教育对象现实具体问题与思想困惑;另一方面要引导教育对象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将实现自身发展与国家和社会需要联系起来,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通过对要素特征的分析和描述,可以尝试对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加以概括:所谓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精准理念和思维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方法,通过对受教育者个体特征和思想困惑的准确认识,实现教育内容精准化供给,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的在时空场域上实现扩展和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
2. 历时态视域下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与实现。共时态视域所揭示的是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和结构,而这些要素结构在时空中的呈现方式便维系着其运行与实现,对这一维度的考察需要置于线性时间序列中,即作为过程和环节的历时态视域下。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运作实现主要包括如下四个环节。
首先,精准识别与画像。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做到“精准”的前提所在。作为一项改造教育对象主观世界的教育引导活动,不论何种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都离不开对对象的识别与分析。在传统的集中统一教育形态中,对象分析往往较为笼统,多数是基于特定的社会思潮、形势环境、年龄特征等进行一般性概括,这种概括在整体上毫无疑问是必要和有效的,然而对个体来说就显得略为单薄、粗糙。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就是针对具体个人的识别与分析。具体而言,包括对受教育者年龄、性格、爱好、成长环境等个体情况的掌握,对具体思想困惑和问题情境的细节性把握以及对具有明显个性特征受教育者的精神需要和发展趋向判断等,进而对教育对象及其思想状况进行精准识别与画像,从而为后续精准施教确立依据。
其次,精准分析与匹配。在识别对象的基础上,就需要将其与资源库中的数据进行比对与匹配,这是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尽管立足点是具体个人及其思想状况,但从哲学角度来看,矛盾的特殊性总是普遍性中的特殊性,再“特殊”的个体也总有其共性的一面。因此,精准分析与匹配的第一步就是从海量数据库中找到与对象相应的属性类别。规律是一种必然性、普遍性存在,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突出个性,但个性不等于任性,对个性的观照仍然要以尊重规律为前提。唯有如此,才能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而不是教育者被受教育者所裹挟。在此基础上,运用智能算法匹配与对象特征、问题情境、需要属性等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为后续的精准内容供给和分发做好准备。
再次,精准供给教育内容。通过第二环节的信息精准匹配,具有指向性、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已准备就位,接下来就要以特定的方式实现精准供给。从形式上看,特定内容的传递既可以采用较为明显的谈话、咨询、心理辅导等方式展开,也可以通过相对隐形的移动媒体推介来进行。在内容供给的时效性方面,一是要做到及时,发现问题随时处理,灵活机动,切不可等到教育者方便时再做处理,因为思想问题随时都可能发生转化,好的教育时机稍纵即逝;二是讲求适时,把握好时机,在关键节点上出击命中要害,或者创造时机解决特定问题,这是由于问题总是处于特定事件或情境中,这些事件和情境就是解决问题的催化剂,对同一个问题而言,把握不住好的时机,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和精力;三是适当延时,对一些问题的后续处理要做到追踪跟进,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曲折反复是在所难免的,因此教育者要保持耐心、持续跟进。
最后,精准评估与管理。这是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精准评估意味着指标明确和量化,从哪些维度、内容、程度、环节等进行考察都应具体规定,有所依据;同时定量评价要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这是由于一些思想问题和认知具有模糊性,难以通过数字进行衡量,因此描述性、参与性的定性评价依然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可以有效避免冰冷数字对人感性世界的淹没与绑架。精准管理贯穿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运行全程,目的在于统筹推进、有效管控、及时纠偏,基本要求是全程、全员、全方位管理,构建立体化、综合性的调节控制机制,从而保障要素结构的相对稳定、流程环节的协调有序,使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能够实现自主调控、具有自我完善倾向的有机形态。
三、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
实践路径
1. 综合数据平台搭建与技术治理效能提升。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精准和破解因“一人一策”而带来的海量工作,就必须依赖智能、集约的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外延极其广泛的概念,由多种技术构成,当复合、多元的技术同时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时,如果缺少统一的整合调度机制,就容易出现各自为战的局面,从而导致技术壁垒与数据壁垒的产生。不论是技术还是数据方面的壁垒,都会造成信息流动不畅,导致效率低下或者资源浪费,从而影响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因此,为了有机整合与协调不同类型的现代信息技术,综合数据平台的搭建便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综合数据平台主张资源共享,不同地区、不同情境的案例信息经过数字化处理进入云端,这些信息的收集与使用可以打破物理时空的限制,从而尽可能提升信息资源的可获取性与重复利用率。另一方面,加强不同技术部门间的配合与协调,建立统一控制与管理中枢,实现彼此信息交流通畅,构建系统联动机制,形成整体运作合力。
2. 教育者综合素养提升与队伍系统建设。现代信息技术与数据平台的搭建为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大支持与保障,但是单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技术的人,即教育者。这里所说的教育者是就广义而言的,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直接开展教育活动的教师,也包括与之相关的其他辅助人员。对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不仅要具备传统教育者的基本能力,还应具备运用相关技术手段的信息素养。同时,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绝非教育者个人之事,而是需要各有所长、各司其职的多元主体相互协调配合,提升队伍整体的信息素养,为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主体基础。所以,从广义来看,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应包括组织者、管理者甚至其他外围保障人员,这些人员共同构成了一个大的队伍系统,这就对这一系统内不同主体间的分工与合作、相互配合与协调、整体合力的形成以及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不论何种层面的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者,都要注重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特别是信息媒介素养,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所带来的便捷的同时又能够用有方向的立场、有温度的情感去弥补冰冷的技术理性,使之在有效度的同时又不失温度,进而提升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 “大思政”格局构建与保障机制完善。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仅是内容和形式上的补充,更是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空间和领域的扩展意味着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更加丰富多元的内容方式、更为完善系统的综合运行与管理支撑,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物理边界,构建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有序参与的“大思政”格局。“大思政”格局为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和实现提供了一套系统完备的保障机制。首先,坚持党的领导是必要前提与根本保障。党的领导既为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明确了立场和方向,又起着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使这一复杂系统的运作有了中枢与灵魂。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具体且微观的工作,但正因其微观,才更加需要明确的政治方向引导,避免在细节中消解思想政治教育本意。其次,提供充足的物力支持是基础。物力方面,包括充足的资金设备场地、成熟完善的技术与管理、有力的政策鼓励和支持等,这些都为“大思政”格局下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再次,合理完备的制度约束与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多元复杂的运行系统离不开程序化、规范化的制度作为保障,制度的设立确保了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稳定性与有序性,一方面使之从纷繁琐碎的具体情境中挣脱出来,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程序模式;另一方面当出现争议和问题时,能够提供一套及时有效化解纷争的处置机制,以保障整体运作的稳定与连续。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2017年10月25日)[J].求是,2018,(1).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十四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 操菊华.精准思政理念下青年学生的精神需求图景及其引导[J].湖北社会科学,2021,(6).
作者简介
郭 勇,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张澍军,东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荣誉教授(终身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东北师范大学思想理论教育研究所所长。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2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思政课的公众形象塑造研究”(22JDSZKZ07)的阶段性成果。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全国教育系统唯一党建期刊
全国党建研究会
高校党建研究会
专业委员会会刊
欢迎扫码订阅!
编辑 王鹏辉
审核 谢成宇 罗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