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丨社区花园之夜第一谈
2020年8月7日,秾可食地景开启了“社区花园之夜”第一期线上分享活动,李自若老师向我们分享了“可持续的花园营造”以及“朴门永续农业设计方法”,各社区社工、居民以及华农同学参与讲座聆听,大家也一起就社区营造的疑惑与困难展开了讨论。
主讲人
李自若博士
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讲师,芬兰阿尔托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涉及乡村景观、民居建筑、风景园林遗产、可食用景观、教育环境、社区营造等。华南农业大学秾·可食地景研究组负责人,主要进行岭南地区可食用景观相关的文化、技术、社区应用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01
自若老师介绍“可持续的花园营造”
1.1为什么要做可持续的花园?从我需要什么样的花园开始更系统思考花园需要什么
在提“我们想要什么花园”的时候,我们通常想到社区花园要有自然教育、美化环境、休闲娱乐、生产食物等等功能。但我们更需要反过来思考“用什么东西建设花园,花园需要什么”。
花园是“一个有机生命体”,需要我们用心养护,尤其是天台花园更需要大量的物资及时间精力的投入。如果不思考如何使得花园自循环或者与外界资源形成良性的循环,便会使得花园不论是生态还是维护方面都不可持续。
花园的现实既有美好,又有残酷
而我接触永续农业设计方法是在法国的一个农场,后来去芬兰也参观了一些朴门设计理念下的农场。这些由个人或家庭来经营的农场希望做生态农业,但农地大却不想使用大型机械,外加国外人力成本高,因而他们便结合可持续设计建构农场或花园的循环系统,提高自然做功,降低人力投入,提高农场的可持续性。
法国padies规划及芬兰Lillklobb农场(来自Padies官网及阿尔托大学闻心)
从近期接触的热心社区花园的伙伴来看,资金真的非常少,而花园又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社工工作多、社区居民的时间也不算稳定,长期参与维护的人力还是比较有限。社区花园更需要可持续,而这也是本次分享的背景。
1.2从哪些角度思考花园的可持续?
营造可持续的花园需要从了解花园、了解自然开始。花园,是以人工的方式,模拟的自然。可持续花园的学习,可以源自自然生态系统的学习与模拟,还有就是人们长期生活生产积累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实践经验。
让花园可持续,有各种不同的理论或者方法,如“朴门永续农业”、“活力农耕”、“自然农法”、或者风景园林专业的“景观生态学”都有讲述如何去设计或营造一个可持续的系统。但是,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可持续理论背后的核心思路及原则,关注及学习自然系统和传统生态智慧,结合本土的实践运用形成适应本地、适合自己的方法,从小场地开始实践,做到小而精,坚持不懈。
02
自若老师介绍“朴门永续农业设计方法”
2.1朴门永续农业的含义
朴门永续农业,是由澳洲生态实践家比尔·莫里森( Bill Mollison )和他的学生大卫·洪葛兰( David Holmgren )于1974年提出。我对朴门的了解还是比较有限,主要是通过学习《Permaculture:A Designers' Manual》、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永续农业概论》两本书,以及参观学习一些朴门设计的案例。这次的分享也主要结合之前很多朴门设计的老师经验跟大家分享。
朴门永续农业,是对“工业化”语境的农业生产的反思,它既涉及到可持续的生产模式,也同时反映了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转变——即从自己出发,更少地消耗资源,创造可持续的系统。永续农业的英文“Permaculture”的涵义,是三个英文字所组合Permanent(永恒、永久)和Agriculture(农业)和Culture(文化),朴门永续设计是一套整合性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它强调:通过观察与模仿自然的运作方式,将其运用于设计庭园、园艺、建筑、生活、小区规划等领域,以寻求并构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点。它可以是科学、农业, 也可以是一种生活哲学和艺术。
2.2朴门永续农业的核心价值与设计原则
农业系统/花园系统/自然系统包含了许多要素,如水、能源、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社群,朴门永续设计强调这些要素构成的系统,实现功能的衔接、能量流的循环。而不同的要素也是需要思考自身的循环系统。
永续农业的核心价值是:关爱地球、关爱人类、公平分享/剩余分享,它强调的是合作而不是竞争。这次主要针对朴门永续农业设计原则进行一些分享。关于原则,在《永续农业概论》中提到了11项,台湾亚曼老师凝练了14项。后者在前者的内容中做了一些细分,所以也挺方便大家理解的。那我这次介绍的原则,就主要整合两者来分享关于可持续花园设计中我们应当关注什么,应该如何来学习和应用。
朴门永续农业设计方法,非常强调系统性。它的核心是设计事物之间的联系。其中原则1-3,都是非常有助于大家在花园设计之初建构花园系统思考的。
原则1:相对位置,让每件事情之间发生互动,并借由互动过程产生效益。
原则2: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某个元素发挥多重功能。
原则3:一种功能可能需要多种元素来完成。
首先,可持续的思考每个元素间的关系,简单可以从两点出发进行评价及关联性的建构:
一个元素所需要的输入是由系统内其他元素产出的;
一个元素的产出可以满足其他元素(包括我们自己)的需求。
进一步地便是在设计时尽可能地提升元素的效能及系统稳定性。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列表、绘图等方式,辅助梳理元素及系统的关系。
而针对具体的实践来说,原则二需要仔细观察和思考身边事物的功能,收集相关案例。比如:鸡可以产卵、吃虫、疏松土壤等,国外就有鸡拖拉机的设计,提升鸡在农场的功用;而屋顶可以遮荫、避雨、集水或集太阳能等功用。功能稳定性保障,则需要关注元素来源的多样性。例如水、肥都可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收集。在娃娃老师的天台菜园,土壤肥力的保障便是通过沤肥、酵素、轮作养土、堆肥等方式来支持的。
在思考完花园或农园要素的关联性及系统的逻辑基础上,便需要进一步结合场所进行布局的讨论。
原则4:高效率的能量规划。
需要考虑每个元素(如住宅、鱼塘、道路等)在配置时需要考虑他们与其他元素的关系,以便相互协助,实现高效率的能量规划。如《户外教室》一书中对户外空间的规划,具体需要结合场地特点、功能、使用以及维护多个角度进行布局考虑。在秾好植物园的规划上,也结合花园使用和管养难度进行布局安排。
在规划阶段的讨论中,可以结合拼贴的方式,进行布局探讨,找到最合适的场地位置关系。花园或农园的规划基础上,更细致的要素设计则需要更综合地从本土出发、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向自然学习。
原则5:使用当地天然材料。
自若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广州深井村实践者包叔使用泥土、竹子、石灰、沙等本土材料建造的一些设施。此外,选用本土植物也是重点,如秾好植物园便尝试利用本土的可食用植物进行营造。当地天然材料方便取材,本土植物则更适应气候及生态系统。
原则6:场地里的能源循环再利用。
这包括生活垃圾、太阳能、水的循环利用以及枯枝败叶的堆肥利用等等。虽然不曾做朴门设计,但是刘长华老师将自己的家垃圾和天台菜园结合,便是资源循环利用的绝佳案例。他利用废旧的冰箱进行堆肥,充分将厨余、有机废物进行利用,改善土壤,提升肥力。同时,屋顶种植还会在盆栽下面加一个桶,回收浇水或雨天植物盆栽渗出的水,重新用于天台植物浇灌。
刘长华老师屋顶堆肥及盆栽
38号楼天台花园利用枯败的植物进行堆肥
原则7:运用生物资源以节省能量完成各项工作。
例如:动物拖拉机,用鸡、猪犁田进行虫害控制;利用具有特殊气味的植物,如芸香、茴香、万寿菊、雏菊、罗勒等吸引捕食类昆虫或驱赶害虫;利用豆科植物降温、提升土壤肥力、蜜蜂授粉等。
原则8:观察和模拟大自然。
原则9:植物层的建立。
原则10:生物多样性。
强调了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与尊重自然规律,从而使得花园更高效、更生态。
原则11:在系统中创造“边缘效益”。
边缘的产值最高,生命最丰富,其形式包括了:螺旋形花园、钥匙孔式、不规则型池塘等。 在穠好植物园中,我们邀请周娅和张苏强老师一起来制作匙孔花园、厚土堆肥。这种形式实际上是融合了原则6-11中的一些理念,将各种材料进行应用,并模拟自然,进行材料组合及形式设计,形成了植物多样、肥水保持性高的花园。
原则12:加速演替。
强调我们可以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利用和加速植物的自然演替来建立有利的场所和土壤。
原则13:小规模的密集系统。
意味着土地可以高效被利用,时间、能量、水得到充分利用而不被浪费。在时序上,区域内的开发也是先充分开发核心地带,然后再继续开发其他地方。
原则14:正面思考。
问题本身就是答案。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视用途而定。缺点可以被视为“问题”,我们可以将一切事物看作正面的资源,反向思考我们可以怎么利用它。例如杂草的运用、动物在菜园和果园的产物。
原则15:美一点会更好。
虽然我们主要介绍是从生态、使用功能方面探讨场所的布置或营造,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了解艺术,慢慢创造更美的花园,实现生态与美观的双重功能!
最后自若老师总结到,永续农业设计方法的关键:
1、综合性、系统性思维;
2、关注循环、创造循环;
3、将自己与自然融合。
03
社区讨论环节
说说自己的社区,探讨相关方法在社区的应用的可能性
很幸运能来听今天的讲座。我现在在山东济南做一个3.5亩的农村自留地,遇到了一些问题:现在对地里一部分杂草进行了清除,但是对堆肥的方法还没有了解,直接放在地里覆盖是否可以,还是必须经过一定碳氮比的有氧堆肥的方式来进行?
我的了解也比较有限。我们下一次的讲座会涉及到土壤,到时候会专门请一些老师过来分享。
我现在还没有进行大面积种植,3.5亩平地除了部分野酸枣树以外就没有别的树了。这个社区花园主要是针对亲子的,希望能让更多人去了解朴门永续农业、自然农耕的理念,而且有地方去实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是边学习边实践,但是了解还不够深入。在植物多样性方面,现在只是种植了一些应季蔬菜和花,刚刚提到的植物多样性,因为自己不了解,所以有的时候做得不是很好。
之前我们也在一些村子里做一些事情,第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观察周边的村民在不同季节种什么植物,高的、矮的、多年生的、一年生的,都可以记录下来,然后考虑怎么进行布置。一般来说建议还是要多类型的植物,有助于生物多样性及保障生态稳定。这当然也可以根据你本身希望在里面实践的内容进行布局。而且因为山东比广东冷很多,一些植物种植的季节性的稳定,这是需要考虑。我们之前接触到很多农村的情况是地很大,但是养护的人很少,所以工作量很大。这个时候要怎么去降低工作量,在植物选择上就要想好,蔬菜其实是管养时间和投入非常多的植物类型,所以与其它植物结合起来会比较好一些。
第二点是山东当地应该会有一些自己的种植方法,你也可以跟本地的居民取经,参观一下当地做生态农业或者朴门永续农业的地方。
第三点就是广泛的学习,将自然界中一些好的植物用自己的花园里。除了农作物以外,也可以种一些原来以为是野草,但实际上是有很大用处的植物。对于土壤的问题,也可以种植一些绿肥。
04
结语
活动的最后李自若老师给大家推荐了几本相关的书籍以及学习的途径
《永续农业概论》对永续农业进行比较凝练的概括,也有很多实践方法和案例。
《户外教室》结合社区教育进行的花园设计方法介绍。
《共建美丽家园——社区花园实践手册》,是一本关于社区花园的书,里面包括了相关的设计方法,花园营造方法和资源循环利用等内容,是社区花园非常好的学习书籍。
很多农业知识也可以在哔哩哔哩网站平台学习,比如比尔·莫里森的纪录片。
另外所有上述的分享,需要感谢我们课题组的余文想、张梓原同学,支持我们课题组共学的伙伴周娅、张苏强、刘新老师。
最后感谢德邻社服、北斗星社工、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四叶草堂、华南seeding行动联盟的支持。
文字:李小霞、王蕾
编辑:王蕾
欢迎关注 秾 · 可食地景
秾·可食地景研究组开始于2016年。课题成员由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园林、园艺、生态学专业的师生团队组成。研究团队方向涵盖植物造景、施工管理、种植设施与技术、生态评估与生态修复、乡土景观设计、社区营造等。目前课题组着重于社区推广(网络建构、媒体传播)、设计研究(养护管理、种植设施设计等)和基础研究工作(应用理论、素材筛选、条件观测)等三方面的工作,旨在以秾促农,探讨可食景观、社区种植生活、永续农业设计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设计方法和技术;从而实现以秾促友,立足高校教育与社区服务的有机联合,推动地区种植社群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