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秦考:可能是中国人创建的国家,与罗马无关

shengminwujiang 生民无疆 2019-12-19

            

        稍稍梳理一下中国史籍关于大秦的记载,就能发现,其地理位置、社会和自然状况,是很明确的,不仅与古罗马帝国(含东罗马帝国)毫不相干,而且足以证明古希腊、罗马史的荒诞不稽。

         遗憾的是,大秦就是罗马帝国早已作为定论,已经写入了教科书。

        下面,将我国史籍中的相关记录,做一番罗列,供专家们参阅。

 

一、塞琉古王国、横跨欧亚非的罗马帝国,均为子虚乌有

        据说,人类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十分牛逼的古罗马帝国。为了省事,我索性利用大众知识情人某百科的介绍(其实,百科的文字基本来源于专家的论著):

        古罗马通常指从公元前10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于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的庞大罗马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亡于公元476年。西欧及东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进入封建社会,公元1453年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所灭。……奥古斯都死后,其养子提比略继位,从此开创了皇位继承制。从前27年开始到192年这一时期被称为前期帝国时期,包括3个王朝: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和安东尼王朝。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史称罗马和平。安东尼王朝皇帝图拉真(98年-117年)在位时,帝国疆域达到最大:西起西班牙、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自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经济空前繁荣。 

        又据大众知识情人某百科的介绍:

       塞琉西王朝(公元前312 - 64),又译塞琉古王朝、塞琉古帝国、希律西底王朝,是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亚历山大大帝的部将塞琉古一世创建的以叙利亚为中心,包括今伊朗和亚美尼亚在内(初期还包括印度的一部分)的王朝。塞琉西王朝在公元前3世纪前期曾一度强盛,公元前280年前后,版图面积达到约35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约1030万。但随后其版图不断缩小,很快就掉出了强国的行列。……公元前141年,美索不达米亚并于帕提亚帝国。公元前64年,罗马的G.庞培将叙利亚并为罗马共和国的一个行省。

        结合以上二者,那便是:中国西汉末以前,安息王国有一个地域广大的西邻-----塞琉古王国。

        公元前64年(即中国西汉的汉元帝元康二年),罗马帝国消灭了塞琉古王国,控制了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区。

       自此,罗马帝国便与安息王国为邻居了。

        不过,任何伪史,千万别与中国史料沾边,否则,立马原形毕露。

        很遗憾,汉武帝(公元前140--87年在位)那时候,中国使臣来到了安息王国,受到安息国王超高规格的接待。

       司马迁作为汉武帝时代的朝廷官员,亲身经历了那个时期。《史记大宛列传》记录的是当时的事情:

        “初,汉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将二万骑迎於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甚多。

      安息国王派2万骑兵在边界迎接汉武帝的使臣,然后一路护送,经过了几千里和数十座城市,才到达了安息都城。

       瞧瞧上面塞琉古王国的地图,帕提亚才多大一点地方啊!那巴掌大一块地方,能拥有2万骑兵?能拥有数十座城市?它的首都能够与东部国境线相距几千里的路程?

       自此,中国与安息之间,使臣往来不断,中国使臣的双脚,踏遍了安息即当今的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地的山山水水中国的使臣,都是文化人,爱写日记,而且这些日记又被史官载入史册。所以,史书中将前往各国的路线和路程、各地的风俗物产气候等等,记录的清清楚楚。

       中国的使臣,从没有见到过塞琉古王国。

      中国的使臣,也没有见到过什么罗马帝国。

      继续看中国史书的记载。

        《汉书西域传》:

     “安息国,……北与康居、东与乌弋山离、西与条支接。”“……行可百余日,乃至条支。国临西海……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

       《后汉书西域传》:

        “……历罽宾,六十余日行至乌弋山离国,……复西南马行百余日至条支。条支国城在山上,周回四十余里。临西海……转北而东,复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后役属条支,为置大将,监领诸小城焉

       由此可知:

       1、安息国的疆域,南、西均直到大海。

       2、安息的西部,确实有一个靠地中海的附属国,名叫条支。安息派遣官员管理这里,并驻扎有军队。

       安息的西部边界是地中海!那么

        “希腊化塞琉古王国,在哪儿呢?

       罗马帝国的亚洲地盘,又在哪里?

       难道,塞琉古王国、罗马帝国的亚洲地盘,位于另一个时空?是一个仙境?

       从汉朝,一直到隋朝、唐朝,在亚洲大地,也不关罗马(东罗马)帝国的什么事!

         我们继续看中国的史书。

        《隋书西域传》:

        “波斯国,都达曷水之西苏蔺城,即条支之故地也。其王字库萨和。都城方十余里。……波斯每遣使贡献。西去海数百里,东去穆国四千余里,西北去拂菻四千五百里,东去瓜州万一千七百里。炀帝遣云骑尉李昱使通波斯,寻遣使随昱贡方物。

       《旧唐书西域传》:

        “波斯国,在京师西一万五千三百里,东与吐火罗、康国接,北邻突厥之可萨部,西北拒拂菻,正西及南俱临大海。户数十万。其王居有二城,复有大城十余,犹中国之离宫。

        《新唐书西域传》:

        “波斯,居达遏水西,距京师万五千里而赢。东与吐火罗、康接,北邻突厥可萨部,西、南皆濒海,西北赢四千里,拂菻也。

        由此可知,

        1、波斯国取代了安息国。

        2波斯的地盘,正西及南俱临大海。地中海东部地区,与罗马(东罗马)帝国毫无关系!

        3、专家们认为拂林即东罗马帝国,它位于波斯的西北四千里之所在。

        众所周知,波斯与中国的往来十分密切。波斯的部分地盘,属大唐的安西都护府管辖,其军队属朝廷调遣;波斯王国最后的国王、贵族均归顺大唐,大多老死于中国;其后裔,不少人在唐朝廷为官。

        可以说,中国对波斯的了解透彻无比。中国史籍关于波斯的记载,是最为权威的

         按照现今通行的世界史的说法,阿拉伯帝国的军队,是首先打败东罗马,占领了隶属于东罗马帝国的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区之后,才进入两河流域,夺取波斯帝国的底盘的。

        那么,隶属于东罗马帝国的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区,在哪儿呢?

        难道, 地跨欧、亚、非的东罗马帝国,是在天上?

        难道, 阿拉伯帝国夺取的东罗马帝国领土,也是在天上?

        不知专家们如何解释这些问题?

        我以为,唯一合理的解释是:

       地跨欧、亚、非的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包括塞琉古王国,纯属子虚乌有!

 

二、大秦国位于安息的南面

专家们以为,中国史籍中的大秦,就是罗马(东罗马)帝国。

根据中国史书记载,中国从汉朝直到隋唐,一直与“大秦”这个国家存在种种联系。

《后汉书·西域传》:

“自皮山西南经乌秅,涉悬度,历罽宾,六十余日行至乌弋山离国,……复西南马行百余日至条支条支国城在山上,周回四十余里,临西海,……转北而东,复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安息国居和椟城,去洛阳二万五千里。北与康居接,南与乌弋山离接。……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英闻之乃止。……自安息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蛮国。从阿蛮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宾国。从斯宾南行度河,又西南至于罗国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极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

其中包含以下信息:

1、汉和帝永元九年,即97年,按照西方史书的说法,就是罗马帝国统治地中海东岸的时候,中国的官员班超派遣使臣甘英,来到了安息,要求甘英出使大秦。甘英来到了“临西海”的“安息西界”条支。甘英打算在这里度海,前往大秦。因为国籍属于安息的船夫的“海水广大”之类的一段话,甘英就此作罢。

2、从罽宾一直往南走,抵达印度洋边的乌弋山离国(《汉书》:“至乌弋山离,南道极矣。”)。然后,沿着海边,朝着西南方向,骑着马一直往西走一百多天,抵达安息的属国条支国都城。

3、条支国都城在地中海边。据《汉书》:“自条支乘水西行,可百余日,近日所入云”,可知,这个“西海”,绝非波斯湾或者红海,而是地中海。

4、从条支国都城出发,骑着马,朝东北方向,走六十多天,抵达安息国首都和椟城。

5、从条支乘船,可以去大秦。

6、大秦,在条支(安息)的南面。

由此可知,条支国都城,可能在当今以色列一带,甚至以色列以南的一个海滨城市。而大秦,则在此以南的地方。

再看裴松之引《魏略·西戎传》,这是与《后汉书》所载在时间上最为接近的信息:

“大秦国一号犁靬,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风利二月到,风迟或一岁,无风或三岁。其国在海西,故俗谓之海西。有河出其国,西又有大海。海西有迟散城,……国有小城邑合四百馀,东西南北数千里。其王治,滨侧河海,以石为城郭。……泽散王属大秦,其治在海中央,北至驴分,水行半岁,风疾时一月到,最与安息安谷城相近,西南诣大秦都不知里数。驴分王属大秦,其治去大秦都二千里。从驴分城西之大秦,渡海飞桥长二百三十里,渡海道西南行,绕海直西行。……于罗属大秦,其治在汜复东北,渡河,从于罗东北又渡河,斯罗,东北又渡河,斯罗国,属安息,与大秦接也。”

结合前面的《后汉书·西域传》中的内容,包含以下信息:

1、大秦的首都,位于河海交汇处,即大河口。

2、大秦与安息两国之间,有两个交界处:安息的安谷,与大秦的泽散;安息的斯罗,与大秦的于罗。安息在北,大秦在南。

3、无论是从于罗出发,还是从泽散、驴分出发,前往大秦的首都,均为一路向西南方向而行。

4、这段话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大秦国的国土,可以说,小岛星罗棋布。诸如泽散、驴分,皆为地中海里的小岛。由于岛屿岛之间相距不远,所以建起了无数座桥,连接起来,这“渡海飞桥”竟然长达二百三十里

我们知道,尼罗河三角洲,是冲积平原。沙洲众多,正是三角洲形成的早期的正常现象。由此可知,二、三千年前,埃及存在一个亚历山大城,有多么荒唐!

据此,已经十分清楚,大秦的首都,在当今的埃及一带。

显然,这个“大秦”,与西方“世界史”中的托勒密王国、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毫不相干

 

三、大秦国的版图

大秦,比今埃及的版图要大许多。

在天竺佛经《十二游经》中,大秦是西方最大的国家:

“阎浮提中,有十六大国,八万四千城,有八国王,四天子。东有晋天子,人民炽盛;南有天竺国天子,土地多饶象;西有大秦国天子,土地饶金玉;北有月支天子,土地多好马。”

在《魏略·西戎传》中大秦是西域最大的国家:

“自葱领西,此国最大,置诸小王甚多。”

在中国史书中,大秦一直是西域中的大国。

《北史·大秦传》:

“大秦国,一名黎轩,都安都城。……地方六千里,居两海之间。”

《太平寰宇记·大秦国》:

东西南北各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

除了疆域广大,无论是在佛经中,还是在中国史籍中,大秦都是一个生产珠宝的地方。

《法苑珠林》卷三十二引《杂宝藏经》:

“二,两蛇绞腰者,月支国王当献双剑,价直十万两金,今日当至;三,细铁网缠身者,大秦国王当献珠璎,价直十万两金,后日朝晨当至……”

《后汉书·大秦传》:

大秦国一名犁鞬,……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

《魏书·大秦传》:

大秦国,一名黎轩,都安都城。……多璆琳、琅玕、神龟、白马朱鬛、明珠、夜光璧。

 “大秦寺僧景净书”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描述大秦国疆域的四至时说:

“案《西域图记》及汉魏史策,大秦国南统珊瑚之海,北极众宝之山,西望仙境花林,东接长风弱水。”

这里的东、西二至,我们已经无法知晓,最多也就是猜测一番,所以搁下不论。

先说南边。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大秦国南统珊瑚之海”,是十分重要的信息。

《太平寰宇记·大秦国》记载了大秦国在“珊瑚洲”人工培养珊瑚的内容:

“西南涨海中可七八百里,行到珊瑚洲,水底有盘石,珊瑚生其上。大秦人常乘大舶,载铁网,令水工没,先入视之,可下网乃下。初生白,渐似苗坼甲。历一岁许,出网目间,变作黄色,枝格交错,高极三四尺,大者围尺馀。三年色乃赤好,复没视之,知可采便以铁钞发其根,乃以索系网,使人以舶上绞车举出。还国理截,恣意所作。若失时不举,便蠹败。”

《新唐书·大秦传》有同类记载:

“海中有珊瑚洲,海人乘大舶,堕铁网水底。珊瑚初生磐石上,白如菌,一岁而黄,三岁赤,枝格交错,高三四尺。铁发其根,系网舶上,绞而出之,失时不敢即腐。”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大秦国南统珊瑚之海”,即完全隶属于大秦、多珊瑚的那个海,显然就是《魏略·西戎传》中的“大秦海”:

“大秦海,西东各有一山,皆南北行。”

“大秦海”的东西两岸,各有一座南北向的山。

海里多珊瑚,再结合这一重要信息,毫无疑问,“大秦海”、“珊瑚洲”、“ 珊瑚之海”,实属同一个海,就是当今的红海。

 红海,是大秦的内海,即红海两岸的大片土地,都是大秦的疆土。

再说北边。

据前引《后汉书》“条支国城在山上”、“(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度”,和《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北极众宝之山”,可知,大秦与安息的北部边界,确实为一座山。

《魏略·西戎传》:

“道出河南,乃西行,从且兰复直西行之汜复国六百里。南道会汜复,乃西南之贤督国。且兰、汜复直南,乃有积石,积石南乃有大海,出珊瑚,真珠。且兰、汜复、斯宾、阿蛮北有一山,东西行。大秦海,西东各有一山,皆南北行。贤督王属大秦,其治东北去汜复六百里。汜复王属大秦,其治东北去于罗三百四十里,渡海也。于罗属大秦,其治在汜复东北,渡河,从于罗东北又渡河,斯罗,东北又渡河,斯罗国,属安息,与大秦接也。”

可见,两国的交界处,有两大特征:一是拥有多条河流;二是有多宝的、东西走向的山。

我们只要锁定了“且兰、汜复直南,乃有积石,积石南乃有大海,出珊瑚,真珠”,就可以将且兰、汜复定位于西奈半岛北部地区。

由此,便可确定,大秦与安息两国的交界处(于罗、斯罗二城),大致在今以色列南部地区。

西奈半岛的南部山区,就是一个著名的“众宝之山”。《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之“北极众宝之山”,可是指的这里?

 无疑,大秦的确是一个疆域广大的国家。

 

真实的大秦疆域


三、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等国家,是大秦的一部分

在史籍中,大秦是一个物产富饶的地方。

我们先看看大秦的纬度,《北史·大秦传》:

“大秦国,一名黎轩,都安都城。从条支西,渡海曲一万里,去代三万九千四百里。其海滂出,犹渤海也,而东西与渤海相望,盖自然之理。”

这基本是照抄《魏书·大秦传》。这段话,信息量极大。

1、南北朝,中国有了从大同出发,经陆路,抵达大秦的距离;

2、有了大秦大致纬度上记载:从渤海出发,一直往东,可以通过海路进入地中海,直抵大秦。

在两《唐书》中,将拂林、大秦完全混为一谈。其中有关大秦的许多事实,只能发生在地中海以南的地区。比如:

《旧唐书·西戎传》:

“拂菻国,一名大秦,……至于盛暑之节,人厌嚣热,乃引水潜流,上遍于屋宇,机制巧密,人莫之知。观者惟闻屋上泉鸣,俄见四檐飞溜,悬波如瀑,激气成凉风,其巧妙如此。”

这里说的是,由于夏季酷暑难耐,拂菻国国君便引水冲刷房顶,以此来降温。事实上,在所谓的君士坦丁堡,即今天的伊斯坦布尔,是不可能存在“盛暑之节,人厌嚣热”,并搞出这样的降温工程的。

这说明,大秦是一个气候炎热的地方。

因此,在史料中,拥有相应的大量的植物的记载。

《魏略·西戎传》:

其土地有松、柏、槐、梓、竹、苇、杨柳、梧桐、百草。……大秦多……一微木、二苏合、狄提、迷迷、兜纳、白附子、薰陆、郁金、芸胶、薰草木十二种香。

在地中海沿岸、西亚,和非洲北部,能够拥有如此丰富的植物种类的,唯有埃塞俄比亚。

其中提到的十二种香料,在中国文献中出现的十分频繁。《法苑珠林》卷三十六:

苏合香,《续汉书》曰:“大秦国合诸香,煎其汁,谓之苏合”。《广志》曰:“苏合香出大秦国,或云苏合国。国人采之,榨其汁以为香膏,乃卖其滓与贾客。或云,合诸香草煎为苏合,非自然一种物也。”《传子》曰:“西国胡言,苏合香者,兽所作也。中国皆以为怪。”

薰陆香,《魏略》曰:“大秦出薰陆。”《南方草物状》曰:“薰陆香出大秦国,云在海边,自有大树生于沙中,盛夏时树胶流出沙上。夷人采取卖与人”(《南州异物志》同;其异者,唯云状如桃胶。《典术》同;唯云,如陶松脂法,长饮食之,令通神灵)俞益期笺曰:“众香共是一木,木胶为薰陆”。

兜纳香,《魏略》曰:“出大秦国”。《 广志》曰:“兜纳出西方”。

迷迭香,《魏略》曰:“大秦出迷迭”。《广志》曰:“迷跌出西海中”。

在地中海沿岸、西亚,和非洲北部,能够拥有如此丰富的香料种类的,也唯有埃塞俄比亚。据邱声祥《埃塞俄比亚药用植物资源考察报告》(《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0年第5卷第4期):

“埃属山地高原国家,一般海拔在1500米至3000米之间,在非洲地势最高,素称“非洲屋脊”。埃全境位于赤道以南4°,海拔跨度较大,高原和山地温暖湿润,低地草原高温少雨,植物区系异常丰富,这里的植物呈垂直带状分布。”“它不仅是多种作物的起源中心,也是许多种野生植物和药用作物的起源中心。”(在埃塞俄比亚)“草药市场上出售松香、葫芦巴、乳香、没药和苦苏花(kuosso)等当地传统药,乳香和没药还远销中国和东南亚及欧美国家和地区。乳香和没药分别是从乳香树和没药树的茎部割取汁液凝固而成的,燃烧时发出浓烈的香味,是寺院中烧香的原料。乳香和没药还具有散风活血、舒筋止痛的功效……”

薰陆香即乳香。据《法苑珠林》卷四十,隋文帝一次性赏赐数千斤熏陆香,用于起塔:

宜请沙门三十人谙解法相兼堪宣导者,各将侍者二人,并散官各给一人,熏陆香一百二十斤,马五匹,分道送舍利,往前件诸州(注:十七州)起塔。

足见大秦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

大秦,绝不可能是东罗马,这在大秦的动物种类上,也有足够的证据。

《后汉书》:

(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新唐书·拂菻传》:

开元七年,因吐火罗大酋献师子、羚羊。

《太平寰宇记·大秦国》:

(大秦)地多狮子……

象牙、狮子、羚羊等等,在东罗马,尤其是开元七年(719年)以后,都不可能拥有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在埃塞俄比亚一带,则属于“方物”,即土特产。

 

四、大秦就是阿克苏姆王国

结合本文的第二、三两部分,不难得出结论:大秦,就是埃塞俄比亚历史上的阿克苏姆王国。

据钟伟云《埃塞俄比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11月):

“被视为现代埃塞俄比亚起源的阿克苏姆王国是非洲大陆最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因其都城为阿克苏姆而得名。阿克苏姆王国兴起于基督纪元之初,……公元1—7世纪是阿克苏姆王国繁荣昌盛的时期。……公元4—6世纪是阿克苏姆王国的鼎盛时期,其所辖领土包括今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北部、吉布提、索马里北部、苏丹东部以及阿拉伯半岛的红海沿岸地区,……公元6—7世纪,阿克苏姆失去了对阿拉伯半岛的红海沿岸的控制,……公元3世纪,阿克苏姆国王利用该国濒临红海、水陆交通方便的条件,指挥军队跨过红海,征服了阿拉伯半岛的也门地区,几乎把红海变成阿克苏姆的内湖。……它铸造的货币分为金币、银币和铜币三种,一些银币和铜币还镶有金线,铸币上一般都有当时统治者的头像。考古学家在今天埃塞俄比亚北部、埃及、阿拉伯半岛的也门和汉志地区、苏丹共和国东南部等地,挖掘出大量阿克苏姆王国的铸币。”

又据萨义德·A·阿德朱莫比《埃塞俄比亚史》(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

“在公元3世纪末期,阿拉伯半岛西部的三个地区,也进入阿克苏姆城市国家统辖范围之内。”

估计是因为“托勒密王国”和“罗马帝国”的强势的话语权,上述二著作,均回避了大秦对埃及的统治权问题。

如前面所述,大秦的首都,在埃及的尼罗河口。

事实上,钟伟云《埃塞俄比亚》关于考古学家在埃及挖掘出大量的大秦货币,也足以说明问题。

此外,还有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钟伟云《埃塞俄比亚》:

“历史上,埃塞俄比亚正教的主教由埃及亚历山大的大主教委派。这一传统一直延续下来,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埃塞俄比亚皇帝才取得主教的任命权,但埃塞俄比亚教会仍承认亚历山大教会至高无上的权力。……到了6世纪末,萨珊波斯帝国控制了也门,结束了阿克苏姆王国对也门的统治。随后,萨珊波斯攻占了埃及,进一步切断了阿克苏姆与红海沿岸地区的贸易联系。”

埃塞俄比亚正教作为一种独立的宗教,其主教由埃及亚历山大的大主教委派,这也足以证明,大秦的统治中心此前位于埃及,才有了在宗教上的如此表现。

无论如何,上述的资料,也足以证明,与中国、印度、安息往来的大秦,就是这个阿克苏姆王国。

因为阿拉伯半岛的也门地区,也是大秦的疆域,大秦一直与安息、印度有着密切的商业往来,而贸易是通过海上完成的。在航海水平较低、只能沿着海岸线航行的时代,大秦通过波斯湾,首先与安息进行海上贸易的呢?

《后汉书·西域传》:

“(大秦国)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巿于海中,利有十倍。”

《晋书·四夷传》:

“(大秦国)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之一。安息、天竺人与之交市于海中,其利百倍。”

随着海上贸易的不断深入,又建立了直达中国的海上外交和贸易通道。早在延熹九年即166年,大秦的使臣就通过海道第一次来到中国。

《后汉书·西域传》:

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魏略·西戎传》:

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七郡外夷,比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异物。

经过持续努力,大秦掌握了联通中国的两条海道:从印度洋经水路,分别抵达交趾、云南,生意做到了四川地区。

 

五、或许,大秦人原本就是中国人?

在中国文献中,一再记载着大秦人、大秦文化中,蕴藏着浓厚的中国元素。

《后汉书·西域传》:

“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

《魏略·西戎传》:

“其俗,人长大平正,似中国人而胡服。自云本中国一别也,常欲通使於中国,而安息图其利,不能得过。其俗能胡书。”

《晋书·四夷传》:

“其人长大,貌类中国人而胡服。”

由此可知:

1、大秦人身材、长相,与中国人差不多,所以称之为大秦。但是穿戴不同。

2、大秦人自称他们本来就是中国的一支。

值得注意的是,大秦景教徒宣称,景教乃“老子化胡”的结果。《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宗周德丧,青驾西升。巨唐道光,景风东扇。”

意思是:东周时,因为朝政紊乱人心不古,老子西去化胡。如今大唐承继并光大道教,我景教回归故里。

对于景教教义与道家的一致性,唐太宗贞观十二年诏书也予以充分肯定:

“详其教旨,玄妙无为,观其元宗,生成立要。词无繁说,理有忘筌。济物利人,宜行天下。”

关于其教义等方面浓厚的中国风,我在有关文章中,已经有所描述。

这里,再提出若干线索,供方家参考。

1、阿姆哈拉人有显著的黄种人外形。

2、埃塞俄比亚的主体民族的语言阿姆哈拉语,为单音节语言,与汉语同类,而大不同于亚欧其他语言。比如,其传说中的始祖示巴(Sheba)女王名叫马克达(Makeda);耶库洛皇帝为Yekuno,如此等等。

3、金字塔、方尖碑之类作品,作为阿姆哈拉文化的典型作品之一,遍布于其统治区。

4、宗教活动中,音乐占有崇高地位。

5、有诸如万字符、八瓣十二方位等大量中国式图案。

6、其教堂(如救世主大教堂)的门上,有门钉。

如此等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