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二十四史“选举志”,问古希腊史18个问题
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传统
古代中国教育的普及和繁荣程度,是世界各国所无法比拟的。
司马迁写《史记》,以孔子为“世家”。对此,“正义”曰:
“孔子无侯伯之位,而称“世家”者,太史公以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宗于夫子,可谓至圣,故为“世家”。 ”
孔子并非天子、诸侯国君,但是,到司马迁时,孔子的六艺之学,已经连绵不绝传承十余世,从天子到百姓,天下读书人皆以孔子为宗,以孔子为至圣之人,所以,司马迁以“世家”来记述孔子。
最晚,早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前11世纪至前771年),中国大地便全面实施了政府主导的全国性的义务教育。
《礼记•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正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读书,难以成长为谦谦君子的。因此,自古以来,治理国家,首重教育,并将义务教育普及天下:
1、在每闾(25户)设立一所启蒙学校(塾);
2、每党(500户)设立初等学校(庠);
3、每州(12500户)设立中等学校(序);
4、诸侯和都城设立高等学校(国学)。
与教学相关的各方面,都规范化了。
入学年龄是:
1、十三岁之前,在家门口的塾学习;
2、长大一点,自理能力强了,“十有三年始入小学”,十三岁时就到离家远一点的庠序读书;
3、“年二十入大学”,等到成人了,就要背井离乡,进入国学接受高等教育。
关于学制和课程,《周礼•地官司徒》说:
“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教、友、睦、姻、任、恤;三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养国子之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乃教之六仪:一曰祭祀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凡祭祀、宾客、会同、丧纪、军旅,王举则从。听治亦如之。使其属守王闱。”
结合二者,周朝的学校教育模式:
1、教学内容全面。教学内容十分广博,包括德(道德品行)、行(行为方式)、艺(业务能力)三大方面。其中,“五礼”,其内涵为典章制度;“六乐”指音乐舞蹈和诗歌;“五射”、“五驭”则是军事内容;“六书”大致相当于语文;根据郑玄注,用今天的话来说,“九数”则包含经济学、数学、天文历法三者了。大学以前所教的都是基础知识;大学则是职业教育,“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即必须学有所长、学用结合了。
2、学校教育,首重教学生做人。“六德”、“ 六行” 教育,绝非空洞的说教。凡是要求学生们做的,政府先做到。比如尊老、孝顺,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周朝规定,凡是达到一定年龄的老人,国家就通过减免其家庭赋税等手段,承担相应的养老义务。有良好的道德,只能做一个好人;当一个好人拥有了必要的学识和能力,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士。
3、周朝的教育,就是围绕培育“士”而展开的。做一名“士”,除了良好的道德,还必须具有精通“六艺” 的学识、能力。 少年们身兼二职,既是文士,也是武士;既学文又习武。学习与考试相伴,不及格是不行的。《礼记•学记》: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这就是说,教学效果,主要考核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实际表现。能够好学上进、见贤思齐者,谓之小成;善于活学活用、触类旁通,遇事清醒而不违失师道,才算大成。
4、教学与人才选拔相结合。《礼记•内则》说:
“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各乡选拔优秀人才,送到司徒那里;司徒对他们考核后,挑选出优秀的送到“太学”深造。周天子的儿子们、其他高级官员的嫡子,都要到“太学”与这些“俊士”们一起读书。所有学生一律平等,按年龄大小以兄弟相称。乐正(类似于后来的太学博士)按教学计划教他们读书。届时考试,大乐正(太学校长)选拔优秀人才,送给大司马;大司马考核之后,上报给天子;天子研究后,给安排工作岗位,确定薪水。
层层选拔推荐优秀学生;学成者,经过考核选拔,推荐给天子;经过确认后,便授予官职,享受俸禄。
这,就是汉朝“举孝廉”等制度的由来。
这,就是科举制的由来。
二、百花齐放并非从天而降
也许,你曾感叹春秋战国人才辈出,更是羡慕商鞅、苏秦、张仪等人,羡慕这个朝为布衣暮登卿相的人才天堂。
其实,尊重知识,任人唯贤,是周朝留下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见,读书改变命运,并非始于隋唐科举制,而是中华几千年的传统。
比如人所共知的苏秦。据《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是洛阳人,地道的草根,可能家里经济条件还过得去。凭着自己的才华,成为名闻千古“纵横家”代表人物。
再说孔子。孔子出生时,家里的条件并不好,“贫且贱”,用今天的话说,是穷的叮当响的平头百姓。
孔子最得意弟子颜回,更是过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日子。
那么,苏秦、孔子、颜回,还有无以计数的“诸子百家”们,他们的基础教育,是谁提供的?
来自于各诸侯国建立的提供义务教育的乡校。
正是遍及乡村里巷的乡校,为全社会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储备,才确保了儒、墨、道、法、兵等诸子百家的学问,一代代传下来的。
三、秦汉以来的公立教育
中国有个伟大的传统:百姓重视教育,官员以办好教育为最大的政绩。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国家主导的义务教育,再度回归社会。
《汉书•儒林列传》: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汉书•平帝纪》:
“(元始三年)立官稷及学官: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曰庠,聚曰序,序、痒置《孝经》师一人。”
上述二则,有以下信息:
1、汉武帝建立了规范的国家最高学府----太学。
2、汉武帝建立了规范的“设科射策”,即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取士制度。
3、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政府主办的义务教育,普及到了全国乡村。
国家最高学府太学招生的常规员额为三千人,而最高峰时学生多达3万余人。
中国还有个伟大的传统:读书人以孔子为榜样,以教书育人为荣,故而民间办学之风长盛不衰。在“私立大学”读书的学生,就远远超过太学学生的数量。在《后汉书•儒林列传》随手挑几个:
“杨政字子行……教授数百人。”
“济阴曹曾,字伯山……门徒三千人。”
“牟长,字君高……诸生讲学者常有千余人,著录前后万人。……子纡,又以隐居教授,门生千人。”
我们看《三国演义》时,稍稍留心,就能发现,中国到处到处是学富五车的谋士。原因就在于此。
我们总在说,过去的中华,为礼仪之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华大地皆为读书人。
四、唐代公务员的专业分类
韩愈在《师说》曰:“术业有专攻”。大唐全面推行专业人员管理专业事务,并按照公务内容分为二十七个专业,制定了规范化的年度工作业绩考核标准。
据《新唐书•百官一》,二十七大类分别为:
1、近侍:是指专门提醒皇帝工作失误、遗漏,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的官员,如拾遗、补阙。其身份类似当今的秘书,又接近当今的议员。
2、选司:是指专门负责人才选拔、任用的官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全国各级的组织部负责干部选拔的官员,如朝廷的吏部郎中、员外郎。
3、考校:是指专门负责官员德才考核、甄别的官员,如吏部的考功郎中,全国各州的司功(功曹)参军。需要注意的是,干部工作业绩考核与选拔任用,唐朝是分别管理的。
4、礼官:是指专门负责礼制仪式的官员,朝廷如礼部、太常寺的官员,地方州府如司功(功曹)参军。
5、乐官:是指专门从事音乐、舞蹈工作的官员,如太常寺乐官。
6、判事:是指能够严格依法并灵活有效处置各种复杂事务的官员。
7、宿卫:是指负责中心城市的治安管理的官员,如皇上的禁卫军官。
8、督领:是指负责军队指挥训练的官员。
9、法官:是指负责案件审理的官员。
10、校正:是指负责图书整理、校正的官员,如秘书省著作局、弘文馆等众多机构的人员。
11、宣纳:是指负责圣旨的起草、传达和整理报告全国各地奏章的官员,如中书舍人。
12、学官:是指全国各类学校的教师、长官。
13、军将:是指前线作战部队的各级长官。
14、政教:是指全国各地直接负责地方工作的官员,如县令。
15、文史:是指全国各地直接亲自起草各类文书的官员。
16、纠正:是指负责纪检、监察、案件复核的官员,如御史台的官员们。
17、句检:是指负责检察、审计的官员,朝廷如比部郎中,地方如录事(司录)参军。
18、监掌:是指负责后勤保障、社会救济、市场物价平抑的官员。朝廷如司农寺,地方州府如司仓(仓曹)参军。
19、役使:是指负责政府组织的工程建设、国有企业管理的官员,朝廷如将作监官员,地方州府如司士(士曹)参军。
20、屯官:是指地方政府或者军队负责屯田或矿冶的官员。
21、仓库:是指各级负责粮食或物资储备仓库管理的官员。
22、历官:是指负责历算编制的官员,这主要是中央司天台的官员。
23、方术:是指中央司天台卜筮、天象占候的官员,和全国各级医药官员。
24、关津:是指负责全国水陆交通、旅店管理的官员。
25、市司:是指负责全国贸易市场管理的官员。
26、牧官:是指负责全国畜牧业管理的官员,这主要是中央政府太仆寺的官员。
27、镇防:是指负责全国边境治安管理的官员。
这二十七项,用今天的标准进行分类:
1、“近侍”、“宣纳”属于纯粹的“政治工作”,接近中央办公厅的工作;
2、“礼官”、“政教”、“乐官”是文化部工作人员;
3、“选司”、“考校”属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4、“校正”、“文史”、“历官”、“方术”学术类工作,是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的工作;
5、“宿卫”、“督领”、“军将”、“镇防”属于军事工作;
6、“判事”、“法官”、“ 纠正”、“句检”属于法制领域,是行政管理、纪检监察、公检法、审计监督等依法行政的事;
7、“学官”是教育工作;
8、“监掌”、“屯官”、“仓库”、“ 役使”、“ 关津”、“市司”、“牧官”等七项属于经济领域的事儿。
五、唐代的学校教育
唐代一建立,立即着手恢复社会秩序,其中重要的一项,便是恢复了全国各角落的学校教育。
现在主要谈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1、国子监
唐朝政府创办了规模庞大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构。
影响最大的,当然是国子监。国子监,既是全国教育业务主管部门,也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国家最高学府。
国子监下设有六个学院: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
国子、太学、四门这三所学院,均以培养进士、明经为目的,实施的是通才教育,培养的就业方向,主要是政府官员。
律学,相当于今天的法学院。
书学,相当于文字学和书画学院。
算学,相当于数学、天文学和经济学院。
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是培养高端人才的地方,全部在校生指标,总共2000来人。
2、地方学校
各州县,都办有自己的州学、县学。
州学、县学的教学内容,与国子、太学、四门一样,实施的是通才教育。
各州,均办有自己的医学院。
3、七寺三监的专业技术学院
应用型人才,则由中央各部委自己的专业学校来培养。除了尚书六部,中央其他各部门,大都拥有自己的专业学校,经济、音乐、舞蹈、工程技术等各类专业学校,无所不有。
据唐朝法律,《唐律疏议•名例》说:
“工乐及太常音声人,皆取在本司习业,依法各有程试。所习之业已成,又能专执其事。及习天文业者,谓在太史局天文观生及天文生,以其执掌天文。”
太常寺,设有中央医药学院。
太常寺,设有中央歌舞学院。
少府监,设有武器装备制造技术学院。
将作监,设有工程建设和造船技术学院。
太仆寺,设有兽医学院。
秘书省所属的天文台,设有天文历法学院。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小型的各类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的出路如何,完全看自己的本事,只要通过了政府组织的考试,便可上岗工作,享受政府的俸禄。当然,自谋出路也未必很差。
至于待遇问题,唐朝法律规定很清楚:无论是干啥的,只要干得出色,可以享受本部门最高领导一样的俸禄。其中有不少人,比一些进士及第的人混的还要好很多。
六、关于古希腊文明的18个问题
据说,古希腊是当今一切学术的源头。那么,请问:
1、古希腊各城邦,有专门的教育管理部门吗?
2、古希腊人的启蒙教育,在哪儿完成的?比如,雅典城邦,有多少所启蒙学校?
3、古希腊的启蒙学校,比如,雅典城邦的启蒙学校,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
4、古希腊各城邦的启蒙学校,教学制度是一样的吗?
5、古希腊各城邦的启蒙学校,教学的文字,是一样的吗?如果是的,是谁统一古希腊各城邦的文字的?
6、古希腊有统一的最高学府吗?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
7、古希腊各城邦,有自己的最高学府吗?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
8、古希腊各城邦,有法学院吗?如果有,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如果没有,雅典的数千名法律人才从何而来?
9、古希腊各城邦,有数学、天文学学院吗?如果有,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学生实习的天文台在哪里?如果没有,数学、天文学人才从何而来?
10、古希腊各城邦,有经济学院吗?如果有,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如果没有,经济和贸易人才从何而来?
11、古希腊各城邦,有文字学和书画学院吗?如果有,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如果没有,语言文字学、美术人才从何而来?
12、古希腊各城邦,有医药学院吗?如果有,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如果没有,医药人才从何而来?
13、古希腊各城邦,有歌舞学院吗?如果有,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如果没有,天天免费表演节目的歌舞人才从何而来?
14、古希腊各城邦,有武器装备制造技术学院吗?如果有,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如果没有,为天天打仗制造武器的人才从何而来?
15、古希腊各城邦,有工程建设技术学院吗?如果有,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如果没有,建造那么多神庙的人才从何而来?
16、古希腊各城邦,有造船技术学院吗?如果有,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如果没有,希腊海军舰船的建造人才从何而来?
17、古希腊各城邦,有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制度吗?这方面的人才选拔,也是靠投票选举产生的吗?
18、古希腊各城邦的政府部门,有专业技术分工制度吗?如果没有,又是如何实现专业技术管理,并推动其发展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