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红雄:就《该到牛顿走下神坛的时候了》一文答网友评论

shengminwujiang 生民无疆 2023-01-30

生民无疆 按:刘红雄先生是八十年代的理工科大学毕业生,至今仍工作在工程技术岗位上。希望某些读者少纠结于文科理科问题,本着追求事实真相的精神,多探讨具体问题。



一、前言


昨天早上,拙文《该到牛顿走下神坛的时候了》借生民无疆先生的宝号——微信、微博及《今日头条》发布以来,没想到砸出了几个“没想到”。

第一,没想到蹭到了不小的热度。据称,微信的阅读量超过了2万,微博阅读量超过了2万条,头条的阅读量超过了20万。总之是收获了三个“2”。

第二,没想到一篇没有认真打磨的随手笔记引起了如此大的反响。我的本意是收集整理网友文行先生、吴刚先生、程碧波先生等人的观点,以方便日后阅读。整理的过程中就即兴在首尾加了点包装,让其看上去大致像篇文章。于是情不自禁地分享给了诸多好友。正如大家看到的那样,拙文有不少语句不通、说理不详的地方,敬请谅解。本文将对部分内容适度补正。

第三,没想到我硬生生地把一个有关牛顿的发布会搞成了追悼会。有“不明真相”送掌声的,也有送花圈和哭声的。大清早的惹得众多人悲伤、悲恸、悲愤、哭泣,实在是冒犯了。

第四,没想到本人生平第一次享受到了“民科”的荣誉称号。是“人民科学工作者”的意思吗?不管咋样在此对“颁奖者”深表感谢。

第五,没想到本人没想到的网友却想到了,说我这是阴谋论,会象滚床单的明星那样想出名。于是他们亲切地将“牛顿”改称为“刘顿”,这也算是一种国产化吧,本人感到十分得欣慰。大江南北觅知音啊,多好的事。

第六,没想到很多网友对我的健康十分关心,不少人问候到:还能治吧?

第七,没想到夫子之言确实不虚——“三人行必有我师”,有很多老师给我补课,帮我重新学习领悟了F=ma,据说还需要加个外卖k,真是受教了。就是文中提到的200年前后的单位转换问题没人赐教。

第八,没想到很多人有着深厚的国际主义情怀,他们情不自禁的担忧起了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命运,同时还着实为法拉第、亚里士多德、爱因斯坦等人牌位的去留问题捏了一把汗。

第九,没想到很多人十分不喜欢别人颂扬他们的祖宗。稍有良言,便恶语相向。不知道什么样大无畏精神的人才甘愿领受辱骂祖宗的荣耀。

第十,没想到很多人具备了说客的潜质。以“承认差距”“历史无用”等十分委婉的方式向本人及众多持认同观点的网友劝降。

没想到……算了,不想那么多了,还是切入正题,争取“坦白从宽”吧。



二、补正


1、牛顿的生日出现了两个

本人在开头的引述中指出牛顿出生于1643年1月4日,而在吴刚先生的引文中则又说“牛顿生于12月25日”。两者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吴刚先生指出:“牛顿”出生在前, 英格兰旧历砍掉十几天在后, 所以他有两个生日;造假者主要是为了突显他与另一个伪人——耶稣的生日相同。

仅凭这一点就不得不佩服伪造者的良苦用心。

2、凭仅一个苹果是砸不出万有引力

本人在引用《吕氏春秋》和《论衡》的有关字句之后,加上了与吴刚先生原文类似的话,有重复之嫌。

3、众所周知英语在那个年代不能胜任书写

有位叫Elkhorn的网友在评论区对这句话提出质疑说:“其它胡言乱语不值得吐槽,只想珍惜生命,远离智障”。看来用“众所周知”这个词确实有点抬举他了,因为他在这方面真的存在“拙见”。现更正为:据有关资料显示,英语在那个年代几乎不能胜书写。

有人愤怒的质问,按你的说法,比牛顿更早的莎士比亚的著作又往哪里搁?

问得好。诸玄识先生在《文盲变文豪:从“莎士比亚”看现代英语及英语文学的中国源》一文中指出:

“常识说,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代表人物。”“其作品本身就是一部大词典或英语百科全书。他被称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他的语言艺术达到了‘古今世界的文学艺术的巅峰……’”

但“莎士比亚时代欧洲的真实情况则是,普遍文盲,原始经济,无人洗澡,吃人成风,比古代草原部落好不了多少。”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嘉西亞(Margreta de Grazia)在《莎士比亚重建》文章中写道:“从18世纪的角度看,复辟时期(1660—1688年)之前的英国文艺是粗糙和粗暴(crude and rough),缺乏精炼与优雅,……这可能归因于莎士比亚时代的低俗品味。”

罗兰·艾默里奇 (Roland Emmerich)说:“(16世纪英国)所谓‘戏剧’应该是劣等演员所演的傻瓜剧;如果要有‘剧作家’的话,那也是太平庸了,无法想象他们会写出有诗意的剧本。……至于莎士比亚,那是一个文盲戏子。”

在1604年出现的第一部英语词典〔图右上方〕,即由中学教师罗伯特·卡德雷(Robert Cawdrey, 1538—1604)编写的“单词表”(Table Alphabeticall),一共才收集2,543个单词,而且没有定义或释义。

在莎士比亚死后的百年里,英语经历了险些夭折的危机和“汉语模式”的改革。不难发现,代表英语文学瑰宝的莎剧是在正规的《约翰逊英语词典》问世(1755年)后不久,才在“莎士比亚”名下的旧文本基础上发明出来的,而塞缪尔·约翰逊恰恰则是“莎士比亚编辑”之首。斯坦利·威尔斯的《莎士比亚调查》称:“《约翰逊英语词典》是任何一种18世纪莎士比亚版本的最重要的词汇表。”

再根据词源词典(Etymology Dictionary),在西方,纯正和精炼(purity and refinement)的文学诞生于1712年;而“审美”(aesthetic)和“唯美主义”(aestheticism)则分别首次出现于18世纪后期和1855年。

美国历史学家、汉学家孟德卫(David E. Mungello)说:“中国艺术在欧洲的出现引起了审美品味的根本变化。”

看到了没有,以“文艺巅峰”自诩的“莎比剧作”的词汇量竟然超过了同时代的英语词典的5倍,高达1万多个,而西方在18世纪后期的文学作品才有了艺术的味道。莎比是如何同牛顿一样,写出了他根本不知道的单词呢?

英语在那个年代不胜任书写,就如同芯片没出现之前人类不可能使用上智能手机的事实一样简单。真不明白,生活在当代中国的部分精神外国人为何对如此“逻辑清晰”的道理表现得如此友邦谅诧呢?

4、关于牛顿时代的玉米

牛顿用玉米引诱老鼠奔跑的故事,还是被眼尖的网友识破了。拙文当时也注意到了这个反常,只是出于偷懒和文章主题表达的原因,没做节外生枝的透析。既然有人指出了,那就做一点补充。

《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说: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其实这是在撒谎,根据《山海经》记载,玉米[黍]恰恰是古代中国先民带到美洲的。笔者注)。……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

牛顿和泥巴玩尿的时候,是从哪里捡到了他根本不知道的玉米粒,只有天知道。如果真有其事,那只能说明牛顿至少是18世纪以后的人物。

5、关于《墨经》中的运动三定律和重力加速度

有网友对2600年前《墨经》中出现运动三定律的结论表示了浅薄地震惊和搞笑,这里也做一些补充。

《墨经·经》基本上是对当时社会条件下,物理专有术语的解释,有兴趣的朋友通读全文就能发现这一点。(声明:以下内容参考了《<墨经>中的基本运动定律辨析》一文,作者不详,本文对其翻译和引用不当的地方做了修正)

关于运动第一定律,《墨经·经上》这样表述:“止,以久也。……无久之不止,当牛非马,若矢过楹。有久之不止,当马非马,若人过梁。”

要明白这句话,还要知道“久”是什么意思。《墨经·经上》“久,弥异时也。”意思是整个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附加于运动状态的外因或外力,称之为“久”

第一个“止”不是“停止”之意,而是固定的状态。

有了上面的基础,《墨经》的第一定律就可以翻译出来了:固定的运动状态,取决于其上的外因。……没有外因作用而保持不变的,相当于牛马一样的显明区别,类似于箭飞过门前立柱那样的案例。有外因作用而保持不变的,相当于马不是马一样的不明显区别,类于似人走过桥梁那样的案例。

关于第二定律,《墨经·经上》这样表述:“力,刑之奋也。”“力,重之谓。下与重,奋也。”

要理解这段话,需要明白什么是“谓”。《墨经·经下》:“谓,狗犬,命也;狗犬,举也;叱狗,加也。”狗指流浪的野狗,犬指家养的狗,例如,把儿子比作犬子就十分形象;叱狗,则指凶猛的野狗,即有别于一般野狗和家犬的那一种,“加也”,就是特殊的,特别的,额外的。显然,“重之谓”的“谓”就是最后一个意思。

“刑”,一字传神,并不是“形”之意,而指带有特定限制或方向的那一种状态。由此,第二定律可翻译为:

力,是有特定方向的运动状态加速的原因。力,是重量的外加条件。对重物施以垂直向下的力,就会加速下落。

这段话,最大的价值是明确指出了万有引力及其本质——“下与重,奋也”。到底是谁发现了万有引力,还用多说吗?牛顿口中的“巨人”指的又是谁呢?

至此,有人会说,这也没有明确力、重量、加速的关系啊。前文说过,《墨经·经》主要是对专有术语的解释,其前提必然是当时的人们知道了三者的关系,否则不可能如此准确地描述出来。这一点从哪里可以得到印证呢?

请看《九章算术》:“今有良马与驽马,发长安至齐。齐去长安三千里。良马初日行一百九十三里,日增十三里。驽马初日行九十七里,日减半里。良马先至齐,复还迎驽马。文几何日相逢及各行几何?”

这一段不仅给出了具体的度量单位,而且还明确给出了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显然,《墨经》表述的正是完整的第二定律而非半个,它和《九章算术》的知识体系密切相关,后者是前者的传承。

顺便再问一句,既然有人声称“牛顿”是后来为纪念他而人为规定的单位,那牛顿当年又以什么样的单位推出了第二定律的公式呢?

关于运动的第三定律,《墨经·经下》这样表述:“合与一,或复否,说在拒。”

这句话的关键是“或”。根据“宇,或徙;说在长宇久。”可知,“或”就是“域”,指位置。

由此,上面的这句话就可以翻译为:多个力叠加,就成为一个有特定方向的合力。施力的位置又反过来会产生相反的力,反映了反作用力的本质。

用现代话说就是:力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牛顿在没有任何前人积累的情况下,在没有给出各因子单位的前提下,神一般的发现了力学三定律和万有引力,不可疑吗?

而在中国,除了《墨经》、《九章算术》外,《吕氏春秋·精通》中有关潮汐就有“磁石召铁”“琥珀召芥”的描述;1900年前汉代王充的《论衡》也指出“涛之起也,随月升衰”,揭示了潮汐与月亮引力的关系。这些知识没有上千年的观察、积累、实践,仅凭一个苹果是不可能砸出力学定律和万有引力的。

1602年《古今律历考》给出了详细的表述,1627年《奇器图说》给出了图示说明(参见陈美东于2008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一书和吴刚的《“万有引力定律”的源泉来自中国》一文)。

由此可以断定,万有引力,是地道的中国制造,而不是什么进口货。

6、关于牛顿的微积分可谓是千疮百孔

看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原文,其语言十分粗陋和幼稚,而且多处自相矛盾,云山雾罩。足见造假者的语言水准或当时英语的表达能力。

至于有关学术的漏洞,最显明的就是:西方微积分发展的顺序是微积分→导数→增量→无穷小→极限→割圆术,而且证明过程完全错误。这意味着,西方数学的大楼是从最上面一层往下施工的(除了上帝,谁有这个能耐?),且施工方法还存在错误。而中国的微积分发展则是:增量→割圆术→极限→无穷小→导数(《招差术》、王文素1524年《算学宝鉴》)→微积分(刑云路、李善兰),完全符合认知规律。

关于中国的微积分的历史不妨再多说几句。其思想最早见于3200年前的《周髀算经》只可惜原本仅剩第一卷,其余为汉代补充。但就是这短短的330字,却为后世留下了巨量的历史信息。书说,伏羲时代就确定了周天数,而且知道天体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接着,不仅给出了勾股定理、应用及其证明方法,还道出了微分和积分的原理。例如:“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割圆术)“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夫矩之于数,其裁制万物,惟所为耳”;更厉害的是:“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生也”。啥意思?很明显,大禹时代就有了这些知识,如果没有,他也干不了疏江川,导河流的伟大工程。网友“临海波”又在《旧唐书·天文志》中查到了“试从北表之下,仰望南表之端,又将积微分之差,渐与北表参合”的字句。到了明代1524年的《算学宝鉴》积历代前人的成果,其成就几乎和现代高等数学相当。由此,那些所谓“中国人只知天圆地方”“没有数学”的说法根本就是八杆子打不着的鬼扯!

正因如此,当代的数学界才不得不公认中国的数学体系是世界上最完备的,不知道这算不算有些人口中念念不忘的“科学”。

由于篇幅所限,其他漏洞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研读程碧波(公众号:国计学)、文行先生的有关文章,分析得十分透彻。有不同意见者尽可撰文批驳。



三、择重点答网友


粗略统计了一下评论区的留言,反对者和讥讽者占8成左右,这也符合人们对新鲜事物的认识规律。当然,本文也对认同和鼓励者表示衷心地感谢。

反对者和讥讽者阅读拙文后的不良反应大致有这么几种:

1、器官功能性紊乱。上下颠倒,张口就骂。

2、强烈地壬辰反应(习惯性假孕症)。闻香即呕。

3、精神失常。口中絮絮叨叨,怎么可能,怎么可能,物理学不用学了吗,知识错了吗?

4、狂犬病发作。拿着“民科”“红卫兵”的帽子不分青红皂白地狂吠不止。还不停地指责你打假的姿势不对。

5、选择性致盲。有些人,放着好好的分析材料不看,瞪着眼抬杠。

6、高度抑郁。牛顿下台了,其他人怎么办,礼顶膜拜的祖师爷倒了,自己的精神依托怎么办。

7、情绪失控。有位蔡姓的老师说:“对作者的观点!形成经典力学定律,唯牛顿。妄言推翻,有点夜郎味道。”还有直接撒泼的:“你直接论证,地是方的,中国是地球的中央”“蒸汽机是王奶奶烧开水时发明的”“你这是出于嫉妒”“大清早看到这样的文章,如鲠在喉,无语凝噎,简直就是反人类!”看吧,最后这位就直接哭上了。

8、癫痫发作。有人语无伦次地晕倒,“中国什么都发明过,发现过,外国人剽窃了我们的成果,所以无线电、蒸汽机、原子弹、计算机……都应该是中国的知识产权。”

幸亏本人还多少了解一点中医,要不然,还真不知道要出什么大事。

祸是我惹的,那就开个方子,给医治一下吧: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这四味是补气的,外加黄芪是疏肝明目的,生姜、山楂是增食防呕的,薄荷、郁金是清脑平气的,还可加适量生甘草解毒和入脾。以龙胆做药引,用中华文明这口锅煎出,每日一剂,数月即可全愈。

差点忘了,我没有医师资格证,不知道这算不算非法行医。言归正转,还是回答评论区的焦点问题。

1、讥讽者们为什么对拙文提出问题避而不答?

那些以“官科”自居的人,表现出了一贯的傲慢和霸道。他们发扬着一向的作风: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问你的出身,问你的地位,问你提出问题的姿势,问你有没有许可证,等等,就是不回答你提出的问题,如果你再问,他就给你扣帽子,吓唬你,让你闭嘴,似乎你只要不开口,他们就会显得无比的正确。事实上,无论你穿什么马甲上街,你的行动暴露了你的本质,因为你永远无法改掉横着走的习惯。

    说实话,民科不靠你们的脸色和赏赐过日子,用不着吃你们这一套。再问你们一遍:(1)牛顿的生平为什么那么细腻,而同期的中国的大家却没有这个待遇;另外,当时的英语根本不具备精确描述的功能,就连《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的封面上,牛顿的名字都有两种写法(程碧波教授发现的),可想而知,混乱到了什么程度;


 




(2)举世公认,牛顿1667年发明了三棱镜,但利玛窦为什么能在1595年就用上了。据利玛窦的日记,还赠送了不少官员,着实让中国人开了眼界。他俩当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你告诉我谁是那只假猴王?(3)牛顿不知道无穷小,而且微积分的证明方法也错误,他凭什么能鼓捣出了连自己都不明白的微积分?(4)有人宣称牛顿在写力学定律时,定义了“质量”(“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测量值,可由密度和体积共同求出”,见鬼,密度咋来的?),但问题是今天我们发现牛顿的定义是错误的,而《墨经》和《数理格致》中的定义才是正确的,中国人抄书竟然还能把错误的抄正确?(5)在国际单位诞生之前,如果牛顿真的发明了力学公式,那他一定采用了和国际单位不同的单位,这些不同的单位是什么,以什么标准校准的,当时的官方有没有这样的机构来制定不同的标准?如果这些前置条件不具备,牛顿的力学公式就是无本之木;(6)西方宣称“万有引力”的前身是“开普勒三定律”,但很可惜,开普勒仰望天空的时间没超过一个木星周期,他是如何知道木星按椭圆轨道运行的?为了圆谎,有人又把开普勒的老师——第谷搬出来救驾,可丹麦人第谷,一生都没见过金星,他关于金星的轨道数据又从哪里来的?(7)拙文顺带指出,卫匡国测绘中国地理数据的速度至少是今天高铁速度的5倍,这样的人地球上有吗?

总之,西方人的东西你不能较真,一较真就得被迫用另一个世界的话来解释。难怪牛顿晚年去研究神学了,原来是为了为答读者问而去准备另一套语言了。

我想,所谓的“官科”面对上述问题装聋作哑,想必是还没学会“鬼话”,对吗?你没学会,不代表我们就不能问,质疑一下有什么不可以?你们口口声声的科学精神哪里去了?

对了,为了不让有些人横挑鼻子竖挑眼,我还是把利玛窦的原文也贴出来:

“我私下给他看了一只我随身携带的威尼斯三棱镜……还请他不要把这块宝石的事告诉他的主人……余爷的这名亲 信看到三棱镜折射出的各色美丽光线就在自己眼前,他大吃一惊,看得出了神……”(第118页,1595年8月,南昌)“我给他们看了我带来的一些东西。主要是一只三棱镜,因为它能映现出各种颜色,所以他们都称之为宝石,整天都有一些绅士来我们寓所,希望见识这只三棱镜……”(第175页,1595年11月于南昌)摘自《利玛窦书信集》(文铮译,2018年9月商务印书馆出版)。

1、偷换概念,指鹿为马

本人自始至终没有否定过微积分、力学定律、万有引力的正确性。我们的意思是这个发明、发现的标签贴到牛顿身上疑点重重,换句话说,牛顿就不具备拥有这些成就的先决条件。

但有的人就是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他:“我的天呢,历史民科们水平比物理民科还要差好多啊!也证明民科没读过大学。”“对,牛顿力学是伪造的,爱因斯坦质能方程也是伪造的,就连他的光电效应也是伪造的,接下来无线电、原子弹、电视、手机也是西方伪造的好不好!”“牛顿本来就是现代科学的祖师爷,不是牛顿也是那顿,现代科学源自古希腊,中国古代只注重技术不重视理论,不可能诞生现代科学。”“重要的问题是他走下神坛了,让谁上去呢?难道不学习经典物理了?可是不学习经典物理,如何学习现代物理呢?”“哦,知道了,现代物理学、数学、天文学都是中国的原创,好了吧?写文章辛苦了,为你点赞!”

瞧瞧这个劲,那得高烧多少度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惜有些人根本不带,汝之奈何!

那些自命不凡的人,讥讽笔者是小学水平,逻辑不严,姿势不对,但上面的那些发言,恐怕连这点水平都达不到,几乎没有什么姿势和逻辑。我想,有点逻辑总比没有强吧?

3、蒸汽机的发明真的和中国人无关吗?

在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当代,竟然还有人拿这样的问题做为讥笑别人的武器,那我只能说你的书是白念了。

这里不妨科普一下。

首先,郑和下西洋时,舰队就使用了蒸汽动力。因为类似现代中型航母的大船用人力和风力横扫大洋,几乎是痴人说梦。请参见朱默《1587年蒙特世界地图证明中国明朝航海舰队遍布世界各地》一文。




 

图片源于程碧波公众号

地图网址:https://www.davidrumsey.com/blog/2017/11/26/largest-early-world-map-monte-s-10-ft-planisphere-of-1587)




为什么后来这些科技成就被毁于一旦呢?由于,明代国家力量主导下的全球贸易,切断了国内资本势力的海外利益来源,于是他们开始内外勾结,密谋瓦解大明王朝的强大实力(据孟席斯的考证15世纪初就有中国使者至意大利交流并赠送世界地图)。第一步,他们阴谋策动边患,鼓动朝廷举兵剿灭,然后暗递情报,陷大明精锐于覆巢之下。第二步,他们以边患及财力过度消耗为由,鼓动朝廷全面禁海,烧毁战舰,拆除船厂,隐匿或出卖航海技术。第三步,他们暗中伙同四处乱窜的西方海上势力,做起了发家致富的走私勾当(亚当斯密《富国论》一书说:“抢劫可以致富,国王的四项任务之一就是抢劫”),待其羽翼丰满后,为洗脱原罪,又用资本的力量穿透了中央的权力机构;可见官商勾结的危害有多么的巨大。

在内外邪恶势力的双重侵蚀下,中国大量的国家机密和先进技术外泄(妖精们得到了更多的法宝),明王朝的机体也日渐衰弱。此时,从雷锋塔下窜出的妖猴越来越多,越来越显露了吃人的本性;在偿到了犯罪的甜头之后,它们的野蛮欲望进一步激发,“东征”及瓜分中国及世界财富的邪念油然而生。于是,化过浓妆的传教士们开始带着“责任”,不远万里,踏纷而来,在中华大地粉墨登场,它们与远在西极的中心遥相呼应,开启了实现“伟大使命”的精彩表演(参见张若冲《剥去耶教文明的外衣》一文)……

但是,只要是事实,终归是邪恶抹不干净的。郑和舰队动力系统的蛛丝马迹被1595年的《冬官记事》保留了下来。原文说:“派顺天等八府民夫二万,造旱舡拽运,派同知通判、县佐二督率之。每里掘一井以浇旱舡资渴饮。”网友“小月牙儿心中宝”指出:“造旱舡拽运”和后文的“用骡子拽运”是并列,都是动力源。关于蒸汽机源于中国的结论也出现在李约瑟的《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霍布森的《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一书中。

实际上,蒸汽机早在530年的《洛阳伽蓝记》就有记载,1313年王贞《农书》画出了详图,1601年-1610年中国出现了第一辆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车雏形。英国人詹姆斯·皮卡德于1780年换了包装就坦然地申请了专利。霍布森在书中还提到:“不但这种风箱和瓦特的蒸汽机‘外形近似’,而且在17世纪晚期,中国人还发明了蒸汽涡轮。有趣的是,彭慕兰根据尼达姆和王铃的论断,作了说明:中国人很久以来就知道蒸汽机所用的基本科学原理——大气压力的存在,并且早就掌握了和瓦特的发明很相似的双重运动活塞/汽缸(作为风箱的一部分),还掌握了把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系统。”

附带说一下,除了蒸汽机,还有很多颠覆你认知的发明也源于中国。例如,车、齿轮(2000年前)、计时器、游标卡尺(1500年前)、飞艇、坐标系、圆柱投影法、刀叉(马家窑7000年前)、牙刷(1000年前)、眼镜(2000年前)等等。

明末清初,杨州人黄履庄著有《奇器目略》,系统介绍了自行车、显微镜、千里镜、望远镜、温度计、湿度计、自驱扇、机器人、弹簧等几十种发明,都早于西方100年以上。此书虽遗失,但部分内容却被清代张潮编著的《虞初新志》有幸记载了下来。

至此,不能再举了,我怕有些人心脏受不了。因为就连现代的计算机、波音飞机都和中国人脱不了干系。

4、无线电不是中国人发明的吗?

牛顿尚且如此,其他猢狲又如何呢?比如,西医玛高温,据说他最晚于1817年为中国编著了《博物通书》(又一个不务正业的大神)。

但,中国政法大学程碧波教授的研究发现:

《博物通书》有这样的描述:“嘉庆二十二年间,西洋人深究其理,将五金电器上增减两铜线平接于指南针上。增线在南,减线在北,则针之北极必转而向西。接于针下,必转向东......盖针之南北极欲绕增减二线而旋却又左右不同之故。”

嘉庆二十二年是耶元1817年,若西洋人已知此类知识,又何需“深究其理”?耶元1820年间,奥斯特意外地发现了电流的小磁针偏转的现象,1822年安培在实验的基础上以严密数学形式表述了电流产生磁力的基本定律,即安培定律。

《博物通书》又载:“又有彼此互接之理。假如此器之增线与此器之减线相远,而与彼器之减线较近,则此增必远入彼减。或彼器之增线与彼器之减线相远,而与此器之减线较近,则彼增亦远入此减。故有渡河不用线之法。假如河涧一里,于此岸置一积电之器,施增线于左,施减线于右。……由是推之,施线百里,以渡九十里之河,应无不可者。”

显然,这一段是介绍无线电通信的理论和实验知识。问题是,西方史又说:1865年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88年赫兹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1893年特斯拉首次公开展示了无线电通信。

这就令人费解了!1817年或更早玛高温就著书写出了这些理论,那其后的奥斯特、安培、麦克斯韦、赫兹、特斯拉的牌位该往哪里摆呢?

西方人篡改别人成果的本性可以从李亮《被“遗漏”的交食——传教士对崇祯改历时期交食记录的选择性删除》一文中得以体现:传教士南怀仁、汤若望等人100多年来把持我国钦天监篡改天文数据欺骗中国朝廷的行径十分卑鄙!南怀仁的自叙就不打自招地暴露了真实嘴脸:“即便是欧洲最著名的天文学家的表格和计算常常都会出现与实际观测到的天象之间的巨大差异……正是由于上帝格外的恩惠,在中国人把我们的天文学和计算同天体运动进行比较的这么多年中,竟然没有发现有丝毫的差池!……这是因为神的仁慈掩盖了任何可能的误差;通过观测者的粗心、阴云或者上天对我们某种类似的骄纵,因为它要让一切朝有利于我们宗教的方向发展。”(摘自《传教士盗取中华文明颠倒世界历史》,华夏龙凤国学文化院发布)

行文至此,我们不禁要问:那些奔赴世界各地的传教士当真是为了传播文明开启民智而来的吗?那他们为什么带给美洲、澳洲是杀戮和种族灭绝且没留下有关科技的任何片言只语,而唯独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要塞给中国累累成果,这正常吗?

事实上,他们并不是偏爱中国,而是他们清楚地知道,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有上万年积累下来的卓越文明和无数财富。他们需要这样的精心编排来完成“伟大”的“洗劫”事业,待其落定之后自然会露出吃人的本质。

正如《耶经》的自白:“魔鬼永远都是以天使的面孔出现在世间。”这些披着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外衣的传教士的确是带着魔鬼的“责任来中国”。这个责任就是佯装“教父”,盗取文明,培植汉奸,里应外合,搞乱思想,击沉中华,洗劫财富,篡改历史,主导舆论,奴役世界

老子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但凡是白骨精开会——妖言惑众的东西都极具迷惑性,但其背后的东西无不充斥着肮脏和血腥。看看耶教在世界各地的伪装表演,看看《女巫之锤》的残忍,你就会毛骨悚然!

事实证明,传教士来华,是在实施一场精心策划的巨大阴谋(参见张若冲《剥去耶教文明的外衣》一文)。

他们不遗余力地配合背后的势力,在全世界伪造历史,层累“宗教”,弄妖为神,蛊惑民众,除了显示耶主的伟大外,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涉足政治,制造动乱,火中取栗。美国公使田贝,1887年就情不自禁的吹嘘:“这些先锋队所收集的情报,对于美国的贡献是极大的。”各国侵略者也是不约而同的对“辛勤工作的传教士之功”进行了表彰!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供认:“我等在中国传教之人,与其说是由于宗教之原因,毋宁说是由于政治之原因。”真是不打自招,用心险恶!

难怪南非图图说:“传教士初到非洲时,他们手里有《圣经》,我们手上有土地。传教士说‘让我们闭上眼睛祈祷吧’,于是我们照做。可当我们睁开眼时候,发现我们手里有了《圣经》,他们手里有了土地。”这是多么生动的写照啊!

毋庸置疑,诸如蒸汽机等所有权的丧失,近代中华文明的乾坤失位和国力衰退都与传教士们的“辛勤工作”和满清的“卓越贡献”是分不开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个世界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上帝的光临无非也是为了谋利:“惟有金子、银子、和铜铁的器皿,必入耶和华的库中。”

醒醒吧,别跟有些傻瓜似的:“当初看一帮民科积极支持西方伪史论时,我就知道他们从否定古希腊历史开始早晚有一天会开始否定牛顿这样的人,估计下一步就要开始否定高斯、法拉第、麦克斯韦了,很有可能哪一天连爱因斯坦都变成假的了。”西方的无耻远远超出了你的想象力,他们不可能主动地为中国送来什么先进的科技,更不可能为了中国搞什么“西学东渐”。在经历了华为事件、新冠事件后,他们的本质我们还看不清楚吗?

                                                                    2022年5月13日


 待续



 

相关阅读:

刘红雄:该到牛顿走下神坛的时候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