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彭震伟:同济大学的乡村规划教学体系

彭震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全国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本文为彭震伟教授在“美丽乡村——2015乡村规划教育主题研讨会”上所做的主题发言及问答。系根据速记稿整理,已经原作者审定。


各位好!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做一个交流。会议议程上的题目是“同济大学乡村规划的科研、实践和教学”,我今天讲的重点是“乡村规划教学”。

1、乡村规划科研、实践和教学的概况及沿革

简单回顾一下,同济大学在乡村方面的研究工作大概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90年代“十五”期间国家在这方面的科研工作主要是围绕着小城镇展开的,我们参与了当时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小城镇科技攻关”课题。此后“十一五”和“十二五”成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设立单独的城镇化领域,开始重视村镇及其体系的研究工作。在此之前,国家并不特别关注村镇方面尤其是乡村方面的研究。比如,1990年代同济大学参与了国家科技部和美国俄勒冈州共同成立的“中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关于我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工作,当时由我主持的关于村庄可持续发展研究与示范应用的国家863课题是列在资源环境领域的。这也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比较早承担的乡村研究的国家级课题。以后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中,有一个由我牵头承担的关于村镇发展的研究课题被列在了“循环经济”领域中。“十一五”之后国家开始更多关注村镇领域方面的研究工作,乡村发展与规划这个领域此后有了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

除了前面说的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攻关计划的相关研究外,同济大学还很关注在这方面的国际合作研究。1992年到1997年,由同济大学郑时龄院士挂帅承担的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大都市地区人居环境发展研究”,包括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泰国、印尼的大学以及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和同济大学共6所大学参与,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大都市周边地区的人居环境发展研究,这也是同济大学比较早承担的乡村地区发展的研究。另外,在“九五”期间,由陈秉钊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也是关于城市周边郊区的人居环境。“十五”期间承担的国家小城镇科技攻关课题研究是面向小城镇的,还不完全针对乡村领域。此后,同济大学在“十一五”、“十二五”村镇领域的科研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北京大学冯长春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的村镇区域空间规划的项目中,包括由伍江副校长主持的即将于2015年底结题的一个课题,以及2016年将要结题的关于乡村社区发展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研究课题等。

从实践上讲,同济大学很早就有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传统,从“九五”期间起,我们开始重视乡村发展的科研,并且为教学、实践与科研三个方面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做了更多探索。并且每年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评估委员会在高校之间开展交流和互相学习。我今天侧重从乡村规划教学体系的发展沿革来介绍一下乡村规划教学的设计要求。同济大学从1952年起开设规划专业,从办学之初就考虑如何跟实践结合,而且不仅是城市,还关注乡村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开始,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在老一辈教授、教育家的引领下,就已经开展了许多乡村规划的实践工作。1953年金经昌、李德华、董鉴泓、邓述平等一批老教授带队开展了南翔镇的规划,1958年开展了青浦区人民公社的规划,这些成果也刊登在当年的一些文献中,如1958年登于当时《建筑学报》的青浦区红旗人民公社规划。当时的规划教学实践是很有特点的,如规划系和卫生系的师生们一起进行合作开展乡村规划方面的教学实践。另外,如当时的规划教材、讲义等的名称就叫城乡规划原理,实际上很早就已经把城乡融合在一起了。

之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中国城乡被完全割离。这不是由于学科的原因,而是由于政治制度。城乡二元现象越来越明显,并出现了很多问题,以至于现在要提出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等要求。19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三农”问题不仅仅从农村而是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乡村是社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顶层设计来讲,解决“三农”问题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农村的问题,而是为了解决中国整体发展的问题。此后我国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以及我国《城乡规划法》的出台、从城市规划专业到城乡规划专业、城乡规划专业成为一级学科等,这些都是我们的时代背景。

2、乡村规划教学的课程体系

从同济大学乡村规划的教学体系来看,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传统特点一直延续下来。由于乡村规划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我们将乡村规划教学的课程体系分成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在规划原理上改变城乡规划是把城市和乡村简单相加的思路,不是城市规划加上乡村规划,而是将城和乡的规划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即从城市规划原理到城乡规划原理。原先的城市规划原理(A)、(B)课程分别以详规和总规为主,到了高年级再开设一门城市规划原理(C),主要是把一些城市规划前沿性的内容以专题的形式,邀请每位教授来讲一次课。现在我们就把城乡规划原理系列改成了四个部分(A、B、C、D),除了A、B保持原来的内容为主,原来的C变成D,增加了新的城乡规划原理(C),就是以乡村规划原理为主,由李京生教授来主持这门课。

第二部分,对很多城市规划的专业课程进行了相应的课程改革,如《城市地理学》(其中关注整个城乡地域结构的内容)、《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的课程中都增加了城乡统筹、乡村规划的内容。在一些其它对专业课程中,也把乡村发展与规划的内容植入进去。

第三部分,乡村规划设计是城乡规划教学的重要内容,这部分由栾峰教授主要负责,重点思考了乡村规划设计到底以怎样的形式来做。为了尽量不增加太多课程时数,我们主要采用了乡村规划教学与城市总体规划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因为城市总体规划本来就要求有城乡统筹的内容,将乡村规划的内容植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并做一些完善,也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补充。

同济大学对乡村规划从理论到设计的课程体系安排也是最近三年(2012-2014年)的事情。这三年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也做了一些探索。如,2012年,我们的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结合了西宁市湟源县的城市总体规划,借助这样的环节,我们的乡村规划教学环节开展了西宁市三个县(湟源县、湟中县、大通县)的村庄规划,所有的学生都以此为题参与到教学中去。2013年,我们依托了5个不同的地区(云南省云龙县、四川省兴文县、山东省诸城市、山西省介休市、上海市奉贤区)开展了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教学,并在各个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教学小组选择相应的村庄进行村庄规划课程设计,从课程的时间安排上与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分开,但是研究的地域是同一的。2014年,我们同样依托了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教学的5个不同地区(山西省介休市、河南省卫辉市、湖南省安化县、上海市崇明县、上海市嘉定区)开展村庄规划课程设计。

到目前为止,尽管实施起来比较困难,但我们仍然在坚持所有但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都是真实的题目,保证学生能够在所在城市开展真实的现状调研工作,最后回到学校之后可能真题假做,但是保证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期整个过程是真实的,包括实际走访城市的各个相关部门,开展用地现状的踏勘等。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的挂靠单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给予了大力支持,使得我们的城市总体规划和乡村规划教学目前依然能够坚持这一特点。

3、乡村规划设计课程的主要特点

乡村规划设计的课程安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方面,是三大阶段的教学安排,分别是现场调研、调研报告和方案设计。乡村规划设计中,认识乡村的发展以及进行针对性的规划设计,是整个教学环节非常重要的内容,为此我们非常重视乡村发展的调研工作。上午唐子来教授在讲座中做了一个调查,问多少人对乡村有了解,可能原来大部分人都不了解乡村,但通过我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对乡村的深入调研,就可以对乡村有更多的了解。在乡村规划设计的调研中,由于教学经费资源所限,我们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教学的市域(县域)、中心城区等开展调查,选择乡村(村庄)进行调查。在调研的基础上,进入到第二阶段的调研报告撰写阶段。第三阶段则是进行乡村规划设计。

从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培养角度,乡村规划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在乡村规划设计教学过程中有几个跟以往教学不一样的地方,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改变城市的思维,或者做乡村规划也是站在城市的角度进行。在国内看到很多城乡统筹规划、乡村规划的实践,其出发点都是站在城市的立场上进行统筹,希望统筹乡村的土地资源,将乡村的资源用于城市的发展,这样的思维方式显然是有问题的。所以,乡村规划非常重要的就是要纠正单纯城市发展的思维方式。这一转变的基础,就是前面提到的乡村现场调研和调研的专题性研究工作。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得我们能够利用更多的社会力量和资源,帮助同学们对城乡规划有更快和更深入的提高。

第二方面,从教学内容上来讲,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总结出乡村规划设计教学的案例,应当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选择具体的乡镇和村庄,并且村庄必须是在整个村域层面,要让学生了解地域中有农村、农村居民点以及跟它相关城市发展的背景。从乡村调研和规划设计所涉及的内容方面,传统的乡村建设规划仅仅是乡村规划的一部分,乡村规划的主要研究内容应当扩展到自然、社会经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风貌景观及历史文化资源等各个方面,乡村规划设计也应涉及到从乡村空间资源使用到上述相关设施规划、景观风貌规划等各个方面。从2013年开始,我们又探索在乡村规划设计的教学环节中增加实务操作方面的讲座。2014年的教学探索则是把乡村规划设计的内容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针对乡村发展的调查研究工作,要做规划必须要对乡村的自身发展机制有深入的了解,通过学生分组针对乡村发展各个专题的调查研究,为后面的乡村规划设计找到依据;二是结合上述研究提出相关规划设计方案。

第三方面,我们把整个乡村规划设计的教学过程分成了若干个环节,覆盖从调研到规划设计方案的全过程,这其中就包括了乡村规划设计教学的期中评图和期末评图。期中评图主要由任课教师承担,通过各个教学小组之间的交流,不仅仅培养大家图纸表达能力,而且重点提升学生在文字方面的能力和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在期末评图环节,我们会组织各类交流,邀请校外专家与校内教授共同评图。三年来的乡村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我们都坚持在期末邀请以校外专家为主的评委来进行评图,邀请的专家不仅有来自上海的,也有来自外省市的。如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王士兰教授每年都来参加评图并提出很多中肯的意见,这样也能够保持有一些专家始终关注于我们的乡村规划设计教学,有连贯性的指导。此外,随着对乡村发展的理解、对乡村规划的理解与以往的根本性变化,我们还邀请一些非城乡规划学科领域的专家来参与评图,希望有新的专家、有新的思路能够参与其中。

第四方面,从课时安排上,乡村规划设计教学内容独立于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教学。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共十七个教学周,每周有八个学时。除此之外,乡村规划设计也有十七个教学周,每周有一个半天(四学时)。即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教学加上乡村规划课程设计教学共有每周三个半天、12个学时来保障乡村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的顺利开展。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四周实习阶段,还可以结合开展乡村规划的调研工作

在乡村规划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另一特点是每年承担城市总体规划教学的教学小组(70多位学生)大致会分成五个组,每个组由两到三位老师作为小组指导教师,一般情况全专业共有10-15位老师参与到每年的城市总体规划教学中。这10-15位老师同时也是乡村规划设计教学的指导教师。每周三个半天的时间可以相互交叉,并不完全分开,在课程内容上可以把城市总体规划和乡村规划这两个教学环节整合在一起。

最后是教学成果的内容,包括乡村调研、村庄规划设计成果。这些成果也是这几年(2012-2014年)对课程教学进行不断完善和探索的成果。探索的首要难点是要彻底改变原来城市规划的理念和思想,不是简单的在原有城市规划课程体系基础上再加几门关于乡村的课就会变成城乡规划,实际上需要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角度对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第二个难点是从城市规划学科到城乡规划学科,其学科外延在不断地扩大,教学内容在不断地增加,但是教育部规定的课时总量是限定的。如何把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之间相关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利用同一个基础、同一个基地去做不同的事情,是我们在城市总体规划课程与乡村规划课程结合方面所考虑问题的基础。

4、小结

同济大学在乡村规划设计教学上的一些成果曾在全国城乡规划专指委的年会上交流过,之前我们已经连续两年将有关的教学成果集结成册,2014年的乡村规划教学成果也将很快完成出版工作,希望在今年的专指委年会上进行交流。此外,我们的一些关于乡村规划的教研论文也陆续获得了一些荣誉,如在专指委年会上赵民教授、栾峰教授、张立教授获奖的教研论文。此外,我们还在继续积极探索教学过程中教学基地的建设,希望地方企业能够对教学有更多的支持。从教学理念上讲,我们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乡村认识观,帮助学生树立区域观念。要理解村庄不仅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村域的观念,并且要把这个村域放在市域(县域)中去考虑。从教学组织上讲,强调了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我们在课程之间的组合以及在教学体系中的组织阶段和环节设计、教学案例多样化和多层次等方面,还在继续探索。同时,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希望通过调研、互动来建立同学跟农业、农民、农村的实际联系。来自兄弟院校对开展乡村规划教学活动的支持,也都给予了同济大学乡村规划设计、乡村规划教育体系发展的很大指导。在此,我代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对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所给予我们的大力支持,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袁奇峰(主持人):我一直在想,张尚武主任、栾峰教授为什么要这么积极开办乡村规划与建设专委会,现在终于明白了。原来同济大学一直在城乡规划教育领域中走在前沿,充沛的人力资源的和项目资源使得大量的老师能够投入,并且具有真实的课题让学生参与,这些都是很不容易的。只有进入到场所里,去调研、去体会,才能发现真实的问题,才知道规划该做什么。接下来各位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

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叶红:我们学院委托我来问一些问题:乡村规划课程是否是放在规划原理中授课?乡村规划设计是包含在城市总体规划这个环节里么?乡村规划课程有没有增加新的学分?

彭震伟:原来的城市规划原理分成三部分,现在的城乡规划原理增加为四部分,其中乡村规划原理是在大三的春季学期授课,有单独的课程和学分。乡村规划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在大四的秋季学期授课,也是有单独的课程和学分。即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的学时和学分没有变化,又增加了乡村规划设计的每周4学时。我们将一些课程整合后调整了学分,确保乡村规划设计的课程有独立的学时和学分。

西北大学教师: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西部地区西北大学的年轻教师,在陕西省做了些乡村规划。我们把乡村规划内容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城乡统筹与社区划分,第二部分是社区产业发展规划,第三是生态保护规划,第四是社会文化规划,第五是住区选址和住区规划。有一个核心问题是关于社区片的划分规划,因为在西部地区,特别山区陕北,它的村庄是很散,每一个村庄人口规模都非常小,如果直接把行政村作为规划范围,就无法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小学、幼儿园都无法配置,无法满足当地人的生活要求,也很难满足生产要求,跟小流域生产单元无法吻合。我想请问各位老师,对于乡村规划范围是不是应该就村庄论村庄这样的规划范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或其它区域有没有类似的经验和想法?

彭震伟:这个问题比较大。我们国家的地区差异比较大,在南方地区一个行政村范围里有好多个居民点,但是到了北方一个行政村可能就是一个很大的村屯,所以差异非常大。从我们自己的实践来看,乡村发展不仅仅是关乎居民点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乡村社会及其生产、生活等若干方面,还必须要有各种服务。因此仅仅盯着一个村庄就有很多局限,应当从整个村域和乡村层面去考虑和安排。在有些地域,如广东、浙江等地区,一个行政村解决不了问题,有时候村和村之间的联系很多。所以对于你所提出的问题,我认为还是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来安排。

(整理人:杨犇、奚慧、栾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乡村规划与建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