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 钱振澜 |“韶山试验” 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导向的乡村人居环境营建方法
王竹,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钱振澜,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博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5123801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课题(2014BAL07B02)。
当前乡村正面临“双重困境”。一是人居环境层面。曾经的美丽的乡村原生有机秩序正在迅速消逝,而且现代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家庭生活设施等配置不足。二是经济社会方面。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特别是2002年后城乡居民收入比长期保持3倍以上,乡村集体经济收益普遍微薄,致使乡村人力、资本持续流失,资源、环境过度透支。
因此,乡村的人居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应建立相辅相成的发展关系(图1)。就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而言,在提升乡村居住和生活条件的基本要求之上,应以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
图1人居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图
1 问题: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误区
然而,当前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却与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相背离。其典型误区是乡村社区空间的单一集聚(图2),它异化了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的初衷,片面强调生活功能现代化,将大量原生自然村迁并集聚,形成类似城镇居住区的空间秩序,使之成为置身乡野上的“异类”。该误区肇端于中心城市的近郊乡村,此后向中远郊乡村迅速蔓延。它不仅摧毁了延续千百年的乡村原生秩序,肢解了传承中华农耕文明的实物载体,更时常伴随土地集中流转、或劳作半径过大,造成部分农民就业困难甚至收入降低,易致乡村产业空心化,进而加深人口空心化。
因此,广大乡村的人居环境建设究竟应采取何种方法以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当前学界研究对此尚缺乏呼应。
图2 过度集聚的乡村社区(资料来源:baidu图库)
2 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导向的人居环境建设理念
2.1 新型城乡交换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费孝通先生认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城乡交换:“要使他们(乡村居民)的收入增加,只有扩充和疏通乡市的往来,亟力从发展都市入手去安定和扩大农业品的市场,乡村才有繁荣的希望。[i]”。但近现代中国的被迫型发展战略选择,令城乡交换长期处于失衡状态。
时值今日,恢复新型城乡交换平衡,已成为可能。一是需求基础。中国人口城镇化率已突破54%,城镇中产阶层规模已近3亿并不断扩大,且拥有巨大购买力。尤其他们日益向往乡村优美健康的人居环境及其慢生活氛围。二是流通基础。中国不仅拥有人流物流所仰赖的最庞大高速公路网、完善的国省县乡各级道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而且信息流所依赖的英特网和智能手机也广泛覆盖城乡。
2.2 建设理念:有机秩序修护、现代功能植入
乡村人居环境要作为“新价值体”进入新型城乡交换必须具备两大特征。
首先是作为主导特征的有机秩序。它是在乡土文化认同作用下缓慢地自组织发展形成,是乡村至于城镇的核心差异优势。它可分为四个层级:格局,即村域中自然环境与人工建成环境的整体空间关系;肌理,即建筑群体基底平面呈现在下垫面上的彼此大小、方向和间距的图底关系;形制,即建筑单元(农宅为主)在建造规模、建筑体量与组成布局的一般控制性特征;形式,即单元内建筑的具体造型、结构、空间、材料、色彩等。
其次是作为辅助特征的现代功能。它为城镇消费者驻留乡村、体验和消费提供基本的安全、舒适、便捷保障。它可分为两个层级:宏观面域,即公共建筑布点与基础设施敷设;微观点域,即公共建筑的具体角色与服务,以及农宅的现代空间设施配置。(表1)
表1 乡村人居环境的秩序与功能层级(资料来源:自制)
乡村人居环境 | 层级 属性 | 宏观(村域) | 微观(公共建筑、农宅) | |
有机秩序 | 格局 | 肌理 | 形制 | 形式 |
整体空间 | 建筑群体 | 空间单元 | 建筑单体 | |
现代功能 | 面域功能 | 点域功能 | ||
公建布点;基础设施敷设 | 公建、农宅内部功能配置 |
因此,面对当前乡村人居环境常见的有机秩序退化和瓦解、现代功能滞后和不足两大问题,应采取传承和发展的兼容态度,一是修护有机秩序,激发乡村差异优势,二是植入现代功能,弥补乡村生活品质劣势。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导向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核心理念。
3 试验选址及基地经济社会背景
3.1 选址
由华润集团发起的“韶山华润希望小镇”[2]乡村建设试验,选址于湖南省韶山市的韶光、铁皮两个毗邻自然村。该地区位于中国版图腹地,正处于工业化初中期,与中国大部分乡村发展状况接近。
基地范围约7.15平方公里,包括570户农居,总人口2506人。基地东部的韶光村,整体空间呈盆状,西部的铁皮村,呈现山冲型空间特质。两村由12米宽的过境南环线串联,距离长株潭中心城市群仅1小时车程。基地除拥有“六山半水、两分半田、一分道路加农宅”的典型丘陵特征外,鲜有其它特色资源。(图3-图5)
图3用地现状图
图4 铁皮村地理特征 图5 韶光村地理特征
3.2 经济社会背景
基地经济社会衰弱。经济方面,分散型、低收益的小农经济为主体,大部分家庭年收入仅1~3万,有10%的贫困家庭,几乎没有集体经济来源,村务日常开支基本靠政府补贴。社会方面,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基地社区缺乏活力和凝聚力,存在较强 “原子化”倾向。
4 基地人居环境现状问题
4.1 有机秩序退化
基地人居环境有机秩序出现退化,但不同层面表现存在差异。
村域格局,局部遭受破坏。少部分农户已突破枕山面田的传统建宅习惯,通过各种途径将扎堆挤向过境南环线,占用耕地开设餐厅宾馆并争相新建大面积停车场,破坏了自然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关系。(图6)
图6 无序建设的菜馆
宅群肌理,基本得到保持。两村农宅历来分散性自建,因而保持了较为随机的原生肌理。
农宅形制,基本得以延续。基地农户的家庭规模、生活方式等接近,因而,虽然建设规模、建筑体量和组成布局各异,但总体未明显分化。
建筑形式,严重紊乱。农宅建筑因建造年代不同,导致各种风格混杂共存。80年代以前的土坯房多不堪继用(占12%),80-90年代的砖瓦房不少陈旧受损屡有翻修(占59%),00年后新建房出现各色釉面墙体瓷片和琉璃瓦等(占29%)。(图7)
图7形式紊乱的农宅
此外,社区微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它们主要包括自留菜地、宅间空地、道路绿化、铺装等,种类多而分散。由于缺乏设计与卫生维护,造成微环境简陋且脏乱,强化了有机秩序退化的印象。(图8)
图8 缺乏设计与卫生维护的宅前场地
4.2 现代功能滞后
首先,基础设施不足。50%村内道路未硬化,局部地段存在路基损坏、宽度不足、转弯半径过小等问题。60%农户无安全饮水。电力电信线路老化,供电不稳,存在安全隐患。其次,公共服务设施缺失无任何可用的教育、医疗、公共体育文娱场所或设施,小型商店、对外公交站点、公厕等也全部缺失。再次,家庭生活空间设施舒适度偏低,2000年之前建造的农宅(占71%)通风采光差、卧室等数量不足,1/2家庭依然使用旱厕。
5 建构策略:低度干预、本土融合、原型调适
面对上述问题,修护有机秩序、植入现代功能的理念最终落脚于基地的三个实体方面:偏宏观的村域;偏微观的公共建筑和农宅单元。(表2)
表2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具体内容(资料来源:自制)
秩序 | 功能 | ||
村域 | 格局 | 肌理 | 面域 |
公共建筑 | 形制 | 形式 | 点域 |
农宅 |
村域整合应采用“低度干预”方式。不应创造新的村域系统,而是以顺应态度,采取微创手术,以尽量的隐身操作,来延续基地人居环境延续数百年的自然生长状态。具体包括:秩序方面,保育原生格局、肌理,对受损部分适当清理调整,并作合理发展;功能方面,在尽量降对村域宏观秩序影响的基础上,谨慎对待公共服务建筑布点、基础设施布局敷设。
公共建筑营造应采用“本土融合”方式。公共建筑将作为新的异质空间单元介入,应与本土建成环境融合共生。具体包括:秩序方面,建筑单元形制应与基地村落农宅融合,建筑形式应既充分与基地农宅相呼应,又充分吸收湖湘传统地域建筑特色;功能方面,应尽量考虑其对于基地乃至周边村落的复合作用,扩大实际功效。
农宅更新应采用“原型+调适”方式。应在对基地农宅的院落单元形制、建筑形式和居住功能分析基础上,结合现代趋势和村民需求,归纳出在当地具有相当普适性和灵活性的农宅单元“原型”,并为农户提供多样模块化菜单式选择,通过改造或新建来进行“调适”,实现丰富适应性与和谐统一。
6 营建实践
6.1 村域整合:低度干预
(1)格局保育
通过建设发展用地适宜性评价图,显示成片适建区主要集中在韶光村东部,其它适建区零星、分散(图9)。这决定了公共建筑布点将相对集中于韶光村。
图9建设发展用地适宜性评价图
韶光村将成为未来基地两村社区的核心地带,同时其盆状腹地视野开阔、景观特色突出,为建立基地农业拓展基础、适度吸引消费人群,规划建立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带。(图10)
图10 韶光村休闲农业区格局调整
(2)肌理保护
基地农宅建筑群的现状随机肌理形成,是一个缓慢、随机、同构、致密化、扩散性的过程,具有不可复制性。保护的最佳方式是继续遵循农宅分散自建的肌理生成模式,且对现有各户农宅基地的位置、形状、方向、规模等尽量不作调整。(图11)
(3)功能植入
公共建筑布点配置了综合服务中心、卫生院、小学、幼儿园、小型旅游接待站(图12)。遵循五个原则:严格执行村域发展边界控制;应尽量靠近过境南环线,便于出入;布点应与居民组团保持一定距离;按多村社区化发展要求,各公建单元应整体相对集中、局部有序分散。最大服务半径尽量不超过2.5公里。
图11基地宅群肌理 图12公共建筑分布
道路宽度只考虑日常使用,忽略极端情况。道路改造应尽量顺应现状自然曲度,少量新建道路也应适度弯曲。自来水供应缺口应考虑中长期需求,一次性满足;污水排放依靠组团为单位新建小型人工湿地。电力满足中长期需求,一次性补足,管线采用地埋敷设。
村域整合愿景以可以概括为“一轴,四区”(图13、图14)。
图13 村域整合愿景
图14 韶光村核心区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带愿景
6.2 公共建筑营造:本土融合
(1)形制协调
公共建筑单元形制与基地农宅相融合的关键是体量协调。因为公共建筑的建造规模(总面积)由服务功能决定,预设性较强,而建筑体量的视觉冲击最明显,并影响到单元的组成布局。体量控制有两种取向。一是合理限制一般性公共建筑体量。总体量过大时,应适度消解公建体块,减少对周边空间压迫,例如卫生院采(图15)。二是合理扩大和强调特殊公共建筑的体量。例如,综合服务中心作为小镇核心建筑,宽阔的村域需要它与周围农宅产生比较明显的体量差异,以控制整个场域。(图16)
图15 卫生院的小体量组合及平面布局
图16 综合服务中心体量及其与农宅比较
(2)形式创新
公共建筑造型应与基地农宅形成一定呼应。例如,综合服务中心采用了双倒坡屋顶(图17),幼儿园则采用了错位跌落式双坡屋顶(图18),这既呼应基地农宅普遍的坡屋顶形式,也隐喻着公建与农宅两者不同的性质与功能,强化辨识度。
图17 社区中心倒坡屋顶
图18 幼儿园跌落式双坡屋顶
公共建筑空间营造应注重挖掘和借鉴湖湘传统空间形式,并以适合公共建筑具体使用要求的现代形式表达。例如,综合服务中心再现了内庭院(图19)、檐廊(图20)、观景晒台、吞口空间、狭缝等[i]湖湘地域特色空间。
图19 内庭 图20 檐廊
图 21 观景晒台 图 22 吞口空间 图 23狭缝
材料选择应强调乡土性和本土性,而构造设计重视体现手工性和精细化。利用粘土砖、空心水泥砖、水泥管、竹子等当地普通、廉价甚至是被弃置的材料,灵活运用,转平庸为精妙、化腐朽为神奇,同时有效降低造价。(图24-图27)
图 24 粘土砖花砌样式
图 25 废弃水泥管装饰柱 图 26空心水泥砖 图 27竹栏杆
(3)功能复合
公共建筑除了实现对基地内部的本职功能以外,还应考虑服务辐射与角色多重。一方面,基地公共建筑的服务能力应适度辐射到周边落后,取得以点带面的功效。例如,小学办学规模适度扩容,卫生院服务标准局部升级。另一方面,个别公共建筑还需扮演多重角色。例如,综合服务中心选址位置突出。除提供村务、超市、展览、合作社等本职功能外,还将入口广场、石碑、景观绿化、国旗台、小型停车场、村民文化广场等场地元素进行整合设计,令其成为村民议事与活动的主要场所及基地核心精神空间。(图28)
图28 综合服务中心区块总体布局
6.3 农宅更新:原型调适
(1)原型的生成
调研显示,除少量农房因结构问题需要拆除重建外,多数农户均希望保留原宅。因而农宅更新以改造为主(占85%)。
由于农宅形制、形式和功能的多样和农户需求的复杂,需要根据农宅形制的一般特质,考虑形式的地域传统特征与现代趋势结合,再配入村民对现代居住功能的潜在需求,首先大致归纳出农宅原型的特征谱系(表3),每一个特征均允许一定的选择变化余地,且提供相应的多样模块类别选项(表4)。
表3 农宅原型特征谱系(资料来源:自制)
大类 | 小类 | 具体要求 |
院落形制 | 建造规模 | 院落0.5-1亩,总建筑面积200-400㎡,自留菜园0.1-0.3亩 |
组成布局 | 一栋住宅、一个院子、一片菜园 | |
建筑体量 | 主屋3-4开间,2层 | |
建筑形式 | 结构 | 框架结构(优先)或砖混结构 |
造型 | 四方平面为主,双坡屋顶 注重结构本身的朴素表达,避免简单“符号化” | |
空间 | 选赠门头空间 | |
构造 | 墙体:实砌(优先)或空斗砌 屋顶:木构(优先)或现浇 | |
材料 | 屋面:小青瓦 外墙:草茎水泥抹面、毛面水刷石、真石漆或清水墙 门窗:合金(优先)、木质等 栏杆构件:铁件 | |
色彩 | 屋面:青瓦本色 外墙:偏暖灰的本色或喷涂 门、窗、栏杆为深色系,玻璃以透明色为宜 | |
居住功能 | 种类及数量 | 堂屋1间(宽度为1-2个开间),房间4-6间(一楼1-2间、二楼上3-4间),厨房辅房1-3间,用水卫生间每层至少1间,门头(含阳台)1座、露台1个,车库1个(露天或室内)、其余储藏等附属空间若干。 |
(2)原型的调适
原型确定后,根据多样模块类别选项进行灵活调适。以李(XP)家为例,改造前后农宅面貌焕然一新(表4,图29)。其他农宅改造或新建以农户自愿为原则,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通过示范逐渐带动。
表4 李(XP)家改造前后农宅特征对比表(资料来源:自制)
改造前 | 改造后 | ||
单元形制 | 建造 规模 | 建筑面积320㎡,院落80㎡ | 基本不变 |
组成 布局 | 有前侧院子但无院墙 | 保留前院,增加空斗侧院墙(围合约40㎡) | |
体量 | 主房2层3开间 | 主房保留,辅房因质量差重建 | |
建建筑形式 | 结构 | 砖混,木构坡屋顶 | 主房保持砖混,建辅房使用框架,木构坡屋顶 |
造型 | 双坡悬山、无门头 | 保留双坡悬山屋面、增加平顶门头(含阳台) | |
材料与 色彩 | 陈旧淡粉色水刷石及清水砖墙体,屋面小青瓦、全木质深红色门窗框,透明玻璃 | 墙体黄色系真石漆,角柱水泥砂浆抹面加厚喷灰色系真石漆,屋面小青瓦翻新(加博风板),深灰色铁件及铝合金窗框,透明玻璃 | |
居住功能 | 功能空间 | 堂屋、卧室5间、厨房、干厕1间、储藏 | 增加2个冲水卫生间(1层干厕改造,2层增设),增加露台和阳台各1个,侧院1座,储藏间2个 |
图29 李家改造前(左)后(右)的对比
(3)微环境整治
环境整治工作也很重要。须遵循低成本、质朴美观、耐用、易维护四项原则进行宅间小广场、自留地篱笆、花坛等设计营造,并指导和鼓励村民主动爱惜和维护(图30)。同时,建立环卫管理制度,由村民分包干区有偿兼职打扫,保证社区环境得到持续维护。
图 30 村内微环境整治举例
7 结语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目标不应仅仅停留在改善人居环境本身,更指向尽快帮助乡村解脱经济社会困境并自我可持续发展。韶山试验,从新型城乡交换的时代背景出发,基于乡村人居环境向新价值体转换的目标,确立了有机秩序修护、现代功能植入的建设理念,并实践了以低度干预、本土融合、原型调适的综合建设策略,尝试为基地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1]费孝通.乡土重建[M].岳麓书社.2012.P13-14
[2]注释:韶山华润希望小镇,是华润慈善基金会发起并资助的系列乡村建设实践之一,内容包括人居环境改造、产业帮扶与组织重塑。其中,人居环境建设于2010年9月正式启动,2012年10月基本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