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怀煜 | 白鹿原乡村地区的发展探索
白鹿原乡村地区的发展探索
史怀煜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院长
各位委员、各位同事,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学委会以及珠海市规划院的同志们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收获很大。
今天我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白鹿原地区的乡村发展探索”。我们去年在白鹿原地区做了一些研究。这个项目其实并不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规划项目,因为这个地方目前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当地的规划局邀请我们对这个地区做一些研究。他们并不是落实具体的建设项目,而是遇到一些困惑。以前白鹿原地区还有一些建设,后来作为西安市的生态保护区有严格的控制,在保护控制的前提下,乡村地区如何发展?这就是邀请我们做研究的目的。我今天给大家汇报的内容,就是在我们这个研究的基础上做的一个初步整理。
白鹿原离西安市非常近,这个图上可以看到,基本上它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叫白鹿原呢?小说里也提到原来有白色的鹿出现,原同“塬”,是典型的一种黄土地貌。这个地方贴近西安市,但一直没有被西安市大量的城市建设所占领,就是因为它的地势比西安市高,大概高200~300米,晴天的时候在白鹿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西安市的市貌。
图:白鹿原地形地貌
白鹿原还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地方。它从汉代后就成为皇帝们打猎游玩的地方,同时它的农耕历史也比较悠久,出土了一些汉代的农耕遗迹。因为它离西安市比较近,在2000年前后,特别是大办教育的阶段,附近有7所高校集中建起了大学城,大概有6万学生在这里入住,呈现出了城市和乡村交叉的面貌。
白鹿原的乡村情况为:总面积79.9平方公里,有66个行政村,共计16759户,村庄总人口65097人。白鹿原原来大概有两部分,上面比较平坦,靠近周边的地方是一些坡地。在平坦的地方,每个村庄的人口大概是1000人左右,在坡地上的村庄的人要少一些,大概几百人。但在陕西来说,上千人的村庄已经是很大的村庄了。
图:白鹿原村庄分布
图:白鹿原村庄建设现状
因为这个地方的农业条件比较好,2009年成立了白鹿原农业示范区,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农业产业特征,有几个比较有特点的农作物:樱桃、葡萄、核桃。由于地理条件的优势,樱桃和葡萄的口感特别好,西安市的市民也非常喜欢到白鹿原上采摘,这就带来了发展的矛盾之一。在樱桃和葡萄成熟的大概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大量的旅游人口或休闲人口会集中到白鹿原,每年大概有100万人左右。每到这个时候,汽车都要停10多公里,整个白鹿原地区都停满了小轿车。因为只有摘葡萄和摘樱桃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游客来的时间段太集中,设施无法满足。
图:白鹿原农业产业园区和种植基地分布
图:白鹿原农业产业园区发展面貌
白鹿原的土地流转发展的比较好,基本上比较平坦的地方都实现了土地流传,以观光采摘和现代农业为主。我们到农户和企业做过调研,企业说他们非常苦恼,他们做农业其实是赚不了钱的,完全是靠政府的补贴。两方都感觉到自己很委屈,所以目前也遇到一些问题。主要的农业产业有这么几种:樱桃、葡萄、蔬菜种植、时令花卉、乡土苗木。
因为靠近西安市,村庄已经慢慢出现城市、乡村兼有的特征,包括它的空间形态、社会文化都已经出现交融的态势。当地的情况和其他地方的农村有一点不同,其他地方的空心化很严重,到村里可能见不到年轻人,只有老人和小孩。但白鹿原白天去可能只能看到老人和小孩,但晚上或是周末年轻人就会回来,因为他们打工大多在西安市,要回来的话当天就可以回家。白鹿原的交通也很方便,西安市的人到白鹿原也很方便,已经形成便利的交通网络。
我们根据白鹿原的情况提出了一些思考。从产业来讲,有一些基础,但问题是它的产业品牌不够鲜明,特色不够突出,村和村之间没有什么互补性,都是各个村自己在做。同时它的休闲产业特别滞后,基础设施很薄弱,游客来了是巨大的商机,但是缺乏基本的服务设施,留不住人。文化上虽然有底蕴,但是缺乏完整、系统的物质空间基础,缺乏创新、活力的交流空间。区位优势、地貌类型多样,但是城与乡、村与村之间仍需有序串联,公共休闲、活动空间需要提升。城市功能入侵,乡村特色受到影响。
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生态保护和开发建设的博弈。政府投入非常少,少建设、少改造、低成本、见效快的诉求怎么实现?再有就是用地有限,现在农业产业化把原来的用地基本占完了,下一步的发展何去何从?所以我们提出要搞白鹿原农业公园的概念,涵盖原生化的乡村景观、生态化的郊野田园、景观化的历史文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乡村发展的示范地等方面。
我们并不是说要把产业结构做一个调整,而是要赋予它新的功能,开发农产品周边的特色产业,提升特色。提升文化休闲、服务接待功能,整合文化资源,通过民宿改造,对乡村进行一些修缮和改造,提升乡村的人居环境。同时通过提升自身设施水平,改善村容村貌,实现产业和村庄环境的协调发展。文化方面,有文化载体的保护,除村落外,还包括村落以外的田园风光,实行环境整体性的保护,以及传承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因为白鹿原地区还是非常典型的民俗地区,民俗是非常有特色的。白鹿原搞的一个文化平台,有定期的白鹿文化研究活动,依托这些活动可以构建一个富有白鹿原特色的文化平台。
图:文化交流活动
空间发展策略上,我们希望能实现村庄的活化。我们提出把绿道作为首轮驱动力,驱动白鹿原活化。白鹿原地区已经出现一些农民自发的自行车租赁市场,提供给到白鹿原来休闲放松度假的城市居民,大概有上千辆自行车。我们受这个启发,就把绿道作为首轮驱动力来催化,这样就把好多乡村串联起来,同时乡村和农田形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系统化的观光产品。在绿道建设中我们有两个想法,一个是并不想大规模建设,利用白鹿原现有的道路,稍加整理,适当增加标识系统及服务系统,很快就可以实现;第二就是一定要保证土地的产权完整性,原来是属于什么用地的性质,现在还是什么用地性质,并不把它作为征地改变用地性质。同时,在绿道周边,或者是依托绿道搞一些相应的设施,丰富绿道的活动内容。这是我们想提的第一个,希望能够通过绿道来解决一些问题。因势利导,既然目前已经有大量的自行车骑行爱好者经常去,我们干脆把它做一个整理和提升,提供给游客。
图:绿道建设设想
我们将地域文化特色利用作为第二轮驱动。这是一个竹编艺人,拿竹子就可以编出各种各样的东西来,甚至可以应游客的要求编一个西安的钟楼、大雁塔,他也有很多徒弟,利用这些技艺来发展特色的产品。
图:竹编艺人及其作品
景观上也做一些适当的提升,只是做一些小微调。比如对农田肌理的调整,游客在道路上骑行或行驶的时候,就可以很好地感受到农田的景观,对农作物进行搭配,保证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景观。在农业环境中适当增加体验空间,比如在农田中增加人停留的空间、观赏的空间、远眺的空间,针对老人、儿童、体育爱好者增加不同的小功能空间。
图:农田景观设计
总结一下我的几点思考。白鹿原在地处都市区这一特殊区位的背景下,突破以往就乡村论乡村的发展方式,转向探索城乡之间的互动关系;引导有特色的、有条件的村庄率先发展,同时承载城市有迫切需要的生态休闲等功能;以绿道、公共活动空间的率先建设为抓手,控制新功能的大量注入,保持农业地区的基本风貌,为农村地区提供发展机会,避免乡村衰退,催化乡村自发地进行更新与发展。
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致谢:非常感谢史怀煜院长的经验分享!
(本文为发言整理稿,尚未经过发言人的最终审定。整理稿审校人为栾峰和邹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