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冰武 | 系统性乡村建设实践
系统性乡村建设实践
戴冰武
中国乡建院 主任规划师
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能参加下午乡村建设的分享,刚才也说了我们乡村建设需要系统,这个想法也是我们经过这么多年来的一个实践提出来的一个方法吧。
在做乡村建设演讲之前,我们先梳理一下百年乡建的演变历程,从民国初期社会知识分子参与乡村救治、发展,到现在乡村建设,经历了大概一百年的时间。从参与主体来看分为五大阶段,1911年的传统乡村建设时期,民国乡村建设时期,建国后至改革开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以政府主导,团体慢慢介入的阶段。新时期从2005年开始,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从这个时候开始,各大社会主体形成多元共建的关系。
从这百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几个基本经验,第一,乡村建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政府是主导力量。第二,乡村建设需要知识分子和实业家的参与,是外部促进力量,乡村建设是对乡村的反哺而不是所求,要注重组织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空间的建设。在工作当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这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一个瓶颈,一是乡村规划体系的不完善,需要很多部门的协调,导致落地性比较差的缺陷。二是乡村地区的资源比较贫瘠,或者就业环境不好,资源人才的引进和资金的投入相对的有限,影响乡村建设的进程。三是乡村主体性缺失,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主动意识不强,市场主体过多干预,政府包办乡村建设,影响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四是重建设轻发展。因此我们提出一个概念,是三生供应的一种系统性的乡村建设的方法。
这是基于目前仍然以空间形态提升为主而提出的乡村营造方法,注重空间营造的同时强调乡村历史人文的传承、乡土社会关系的重构、村民自我意识的提升、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动态性及村民主导性的典型特征。这需要设计师在工作角度上有一个转变,从单纯设计认知的角度向社会工作者的角度转变去思考乡村的问题。一个小小的变化可能导致乡村建设落地性的失败,这是第一个转变,作为一个社会工作者和村民协作者来进行工作角色的转变。第二是动态规划、驻场设计、跟进实施等其他的方面的考量,是工作模式的转变。这是我们提出来关于系统性乡村建设的工作框架,从组织建设、经济建设到文化建设到空间建设,多方面推进,有不同的团队来推动系统性乡村建设的发展,我只是微空间营造的团队,或者规划设计的团队,各个团队是相互配合的。如在文化建设层面,对于地方特色挖掘,乡村治理等活动,有乡村社工团队,或者给予相应的资源进行这方面的建设,还有类似金融建设的团队。这是对于产业发展和组织建设进行重构的过程。这几个方面的建设和我们团队融合,希望达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图:系统性乡村建设组织关系
在平衡的系统性乡村建设之下,各方组织关系如上图所示。地方政府在当中提供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扶持。乡村有自己的内部组织,不管是村民为主体的合作社,还是老人协会,甚至文化研究协会,都能促动乡村内部自生。另外是外部组织,一些实业家或公益组织,提供资源和理念的支撑。而中国乡建院扶持乡村内各组织的发展,适时引入外部团体的资源,甚至一些投资机构,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多元共建的组织关系。基于这样一种目标和组织关系的前提,我们也有自己的一个思考——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原则之下,也就是具体的操作方法。我们提出文化优先、产业发展、在地参与、多元共建、示范现行、有序发展的原则,并提出了八大方法。
第一,通过文化挖掘增强村的凝聚力并带动公共空间的建设。文化是乡村连接的一个纽带,在文化挖掘的过程中,能找回村民的凝聚力,公共空间也是作为乡村内部自组织的,不管是活动场所还是办公场所,能够一定程度上的促进整个乡村内部自组织的孵化。
图:娄山关村
这是在娄山关村共建村庙的案例,设计师也亲自参与其中。在下新庄村我们梳理村史、新建宗祠,宗祠可作为家庭聚会、休息纳凉的空间。
图:下新庄村
第三个案例在莱州初家村,将村标建设与宗教信仰相结合,提高使用率。或者改造成有配套功能的场所。这个是我们改造的一个乡村图书馆,小朋友下课之后会到这边来看书,等爸妈来接他们,这个是具有公益性质的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
图:初家村
第二,通过村社共同体的组织建设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带动产业发展。目前这个共同体是指组建以村民为主体的合作社,合作社有资金互助、土地、房屋、资产管理,包括旅游综合服务、消费合作等等功能,具体的功能需要根据村庄的支援,去详细的制定相应的具体以它功能为出发点激活的政策。
这是河南信阳郝堂村,以内置金融合作社为切入点的村社共同体建设,它需要很复杂组织架构的设置,这里就不多做介绍。入社的村民每年有八百元的分红。有了产业发展,有一些年轻人回来就业和创业,有了年轻人,整个村庄才有活力。下新庄是以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为切入点建立村社共同体,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产业发展,增加集体经济效益。
图:郝堂村
第三,培养乡村在地组织,吸引返乡创业青年。第一个是参与乡村建设与治理的年轻人,第二个是培养具有熟练建造技艺的在地工匠,是在软硬件层面可以推动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储备力量。我们协助他们成立协作者中心,为返乡青年创造了很好的就业环境和土壤。我们要团结他们,在乡村的建设过程当中,也发挥他们的力量。
图:年轻人开的民宿农家乐
第四,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多元互动,助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需要多方力量的注入,我们在适时的时候,引入相应的高校合作资源,还有中学的合作。第一个是与清华大学可持续营造中心做的一个合作,他们为当地带来了生态建造的技术。第二个是中学的互动,带来活力的同时,同时也引入相应的教育资源。第三个是公益活动,将部分的公益团体活动引入乡村,与乡村形成互动,扩大乡村的影响力。第四个是企业活动,乡村复兴讲坛选址于郝堂村,带动相关业态的发展。还有社区营造,包括共同建造类的,就是通过低技术建造营的选址给特定的村庄带来年轻人,带来住宿和餐饮、观光等乡村旅游消费的业态需求。
图:与院校合作
图:公益活动与企业活动
第五,通过示范工程的建设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示范工程,可以作为村民活动的场所,也可以一部分作为经营的场所。我们优先考虑祠堂、庙宇、戏台,作为具有文化承载功能的公共场所,这种工程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村民的凝聚力,也为政府树立一个民生优先的形象,有利于在后面建设落地过程当中推进工作。在民居的改造上,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重要的,这也需要示范,需要地方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让他在经营上有一个前期孵化和成长的过程,让村民能够放心,让投资者安心,让他们觉得这个地方有一定市场投资的前景。
在广州我们做了第一个示范户。这种示范是从室内到室外,包括软装、文创包装的设计,这个是一个全流程的,可以提供高品质的、满足现代人需求的示范。在湖北,我们把一个牛棚改造成一个酒店,如在下新庄,建筑农家乐示范户,包括室内的一些场景的再造。在贵州桐梓中关村,把烤烟房变成民宿,带动废弃空间的再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些都是我们提到的民居改造的示范。还有公共空间,也可以是儿童活动的场所,当中关村这个儿童游乐空间建成之后,从早上天一亮到晚上天黑都有儿童在玩,这个也是未来的示范工程。
图:部分示范工程
第六,公众参与方法,协助村民共建乡村。乡村的建设应该以村民为主体,我们作为协作者来参与乡村的建设,在乡村的建设过程当中,适时用一些公众参与的方法,包括一些民居改造的工作坊,或者儿童绘画的工作坊,来促进他们对乡村的认同,反映到他们所居住的空间上,留给他们去保存。另外,帮他们组织一些比较有趣的互动活动,如在中关村组织的儿童节活动,老少都可以,这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村庄的活力。设计人员除了帮改房子,还可以组织小朋友做一些绘画活动,玩游戏、表演节目等等。
第七,明确“协作”的定位,建立长期陪伴机制。我们作为一个协作者,是以实事为主的原则,在目前很复杂的条件下,任何微小变动都可能导致项目落地性的失败,从前期到后期应该是全流程、参与式的过程。如我们设计师和当地工匠和村民还有村干部参与讨论一些关于房屋改造的细节,在田间地头访谈。你可能时时刻刻都在考虑不仅是从设计层面,还有其他方面,考虑整个未来的发展。
图:公众参与及“协作”
第八,坚持生态设计,倡导“经营乡村”,实现乡村永续发展。一个是生态保护层面的生态设计,在郝堂村有一个资源分类的引导,建立这种资源分类中心,教育从儿童开始,包括一些污水的处理,都是生态保护层面的生态设计。另一个是空间层面的生态设计,一些建筑语言的延续。如在郝堂村,设计了尿粪分集式厕所,并做了相关使用手册;在中关村,关于湿地栈道,我们在使用乡土材料来满足它功能使用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功能的置换。以及在郝堂村的一个基地,利用他们废弃的砖、石头、木头进行的乡土再造等。
图:尿粪分集式厕所及其使用手册
以上八个方法是基于系统性乡村方法一些实践的探索。
谢谢大家!
致谢:非常感谢中国乡建院主任规划师戴冰武先生的发言!
(本文为发言整理稿,尚未经过发言人的最终审定。整理稿审校人为邹海燕和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