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张尚武:城乡现代化与乡村振兴
村长贴士
基于2017年度(首届)全国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评优会的举办,2017年12月2日、10日、16日分别在浙江台州、安徽合肥以及上海举办乡村发展与振兴系列研讨会。
研讨会特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尚武教授做题为《城乡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主旨报告。
本文由乡村委奚慧博士根据报告速记稿整理,特此感谢!
本文已经发言人审定。
张尚武 教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今天演讲题目是《城乡现代化与乡村振兴》,只是一些粗浅的认识。十九大报告重新定义了我们国家现代发展的方位,提出新时代两个百年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和发展方略。整个框架中,把乡村振兴战略放到非常突出的位置,在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中谈乡村振兴问题。一个国家现代化基础离不开经济体系的现代化,许多改革任务都是围绕如何建立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展开的,其中包含了乡村振兴和区域协同战略。而且把整个“三农”问题综合到乡村振兴战略来谈,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值得认真学习和理解。
乡村振兴战略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内容。首先是公共政策导向,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出新的20字总体发展要求,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要把农业农村问题放在城乡融合机制下去认识和解决。二是体制机制改革,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稳定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土地制度和发展关系,壮大农村地区的集体经济。三是产业体系再造,归纳提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现代化,概括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强调 “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调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融合发展,同时强调农村是未来的创业空间。四是农村的社会治理问题,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这个要求非常契合今天论坛主题,要有一个更宽视角认识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的任务。
我主要从城乡规划学科视角谈几点认识和理解。
从城乡现代化视角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
城乡是一个整体,农村农业优先发展。国家现代化从地域上看,不仅包含城市现代化,也包含乡村现代化。当前社会发展矛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体现在乡村地区。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城”与“乡”是一个整体,农村农业优先发展是城乡经济关系调整的公共政策导向。同时,三农问题是一个整体,最终要实现以农业农村为核心的乡村现代化。
可以看到乡村振兴战略描述的目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实就是要实现乡村现代化。进一步理解,我认为它包含三个方面现代化:一是乡村经济现代化,既包含了农业产业的现代化,也包含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其次是乡村生活的现代化,这是现在乡村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主要是基本公共服务和环境基础设施跟城市差距非常大,而在这背后,是因为乡村地区人口密度低和相对分散,这是乡村的特点和规律,与这些设施按规模配置存在矛盾;第三是乡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包括宏观、微观层面的治理问题,尤其是乡村基层工作,如何构建与乡村现代化相适应的治理体系,同时也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培养一支关心与热爱农村发展的三农队伍。
2
乡村振兴与城镇化格局
三农问题的有效应对将影响中国城镇化的长期趋势,需要从城乡现代化视角理解乡村发展、中国城镇化进程和未来城镇化格局。我们现在农业的比重是8.6%,农民数量占27.7%,有2.15亿人,农村人口42.65%,有5.89亿人,其中农民工有2.81亿人。可以看到,中国的城镇化仍然处在没有完全稳定下来的过程中。
按照目前统计口径的城镇化速度,即使是以每年1%的速度发展,达到70%,也就是2035年这样的阶段,仍然会有大量的农民。这对国家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目标是个重大的挑战。既要看到农业地位在国家安全方面的重要性,也要看到农村地区面临的挑战和城乡关系发生的持续变化。特别是,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 现在的农村人口结构正在发生重大改变,许多专家谈到未来农民正在面临代际转化的挑战。第一代农民工逐步回到农村,他们会从事农业。作为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很多不一定会从事农业,甚至对农村的家庭也缺乏一种责任意识,这种情况对接下来的农村现代化发展会产生巨大的挑战。
在城镇化过程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有效缩小城乡差距。一方面农村农业低效率,必然需要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而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带来城市发展效率越来越高,在这样一个进程里,如何有效地缩小相互之间的差距,这是当前无论从数量规模还是从质量角度来审视未来发展格局时,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课题。
3
发展前景的多样化
由于乡村问题非常多样化,必然会带来整个乡村振兴实践路径的差异化。乡村规划根本而言,乡村振兴必须应对农村差异化的发展环境,应当更加注重按需规划,更加注重实施和实效。不同地区面临的问题不同,而且在不同的时间面对的问题也会有差异。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实践和经验总结显得更加重要,并且要不断创新,推动更加广泛的社会参与、实践探索和研究工作。
差异化的乡村问题必然带来乡村地区未来差异化的前景。即使很多发达的地区,未来乡村地区也存在差异化。比如在上海,未来的乡村与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上海的乡村地区也在发生变化,比如嘉定区,本地70%的农村人口住在城镇,而大量外来人口居住在嘉定农村地区,大约有70万,真正从事农业的只有1.9万人。怎么看待未来的上海乡村和传统意义的乡村,两者是不一样的。
最近我们也在学会安排下,参与了山西吕梁地区岚县长门村的规划。这是个贫困村,属于扶贫项目。这个村里有500多人,实际居住人口大概400多人,老龄化程度非常高,达到70%,年轻人比例非常低,大部分农村孩子跟着父母到城里生活。我们看到发达地区和相对贫困地区的农村地区都面临着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未来的乡村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类似于长门村,年轻一代会不会回到农村,如果回到农村,会不会从事农业。第二,怎么看待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如果未来的农民以及农村和城市的关系跟现在看到的不一样,那样乡村地区就需要从城乡互动之中获得新的发展要素和发展机遇,就像十九大报告里讲的,需要新的农业农村产业经营主体会介入。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探讨的课题。
⬆️ 调研长门村
⬅️ 长门村鸟瞰
4
乡村振兴与规划学科转型的关系
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不仅仅在于复兴经济,更重要在于它的社会建设意义。从这一角度出发,像传统规划所关注的物质建设问题以及规划的作用等,都可能发生转变与重构。比如人口问题,乡村面临的不是人口增长,而是人口萎缩问题。乡村规划的方式、内容、手段方面都会发生本质的变化。需要思考,对乡村规划内涵的理解;如何通过规划实现对乡村地区有效的公共干预;乡村是否需要“规划”覆盖;乡村是用“规划”来管理?乡村规划作为公共干预,政府如何运用这一工具等等。
5
规划师的社会责任和人才培养模式
未来乡村地区的规划工作并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乡村规划工作,需要大量的乡村规划师,不仅仅是专业技术人员,也会承担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乡村规划师会是更加多元化的构成,所以也就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需要更加面向社会需求。同时,乡村规划建设人才的培养也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过程,需要更多的专业化学术平台在这中间发挥重要作用,在人才培养方面适应我们时代的发展需求。
以上是从城乡规划学科视角,对城乡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粗浅认识,谢谢大家!
END
文 | 奚慧 根据报告速记稿整理
审定 | 张尚武
版面编辑 | 孙逸洲
乡村规划与建设
积极分享乡村规划与建设领域的
研究成果与学术信息
欢迎联系交流:rural@planning.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