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村社会文化的转型与再生

张乐天 乡村规划与建设
2024-08-31

本文为张乐天教授在由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办公室、同济大学、海门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和江苏省海永镇共同承办,由江苏省美丽中国(空间)建筑设计产业园协办的“美丽乡村创建论坛”上所做的报告。文字为速记整理稿,未经作者审定。

大家好!

我比你们都早来,坐在椅子上,看着同济大学的校门感慨万千,50年代的秋天是我第一次踏进同济大学。今天到这里来做报告,真是逝者如斯。很感谢经管学院请我,让我有机会到同济大学——我的母校。我是同济大学的校友,参加过好几次报告会,也参加过城规学院的答辩,所以确实很高兴能够和大家一起来这分享。我有一个特别的研究领域,全世界都知道我是做人民公社的。我们来说一说今天的话题,叫“农村:社会文化的转型与再生”。

我们国家的农村,如果与欧美特别是与英国那边的乡村相比的话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住址继承制。我们国家的农村缺少内生的创造动力,缺少来自于内部让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空间。近现代以来,我们农村的所有变迁,好的也罢,坏的也罢都和外部的冲击相关,都是受到来自于外部的冲击因素对农村的干预。

最著名的也是给农村造成最大影响的一个干预,是解放以后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以后的农业集体化以及人民公社化。这一场解放以后的运动,让中国农村的演化超越了历史学家所谓的村落循环,有可能让农村走上一条不同的道路。但是截止人民公社解体之前,我们国家的农村演化始终在传统的轨道上前行。我说的传统轨道指的是传统的落后的农业,自给自足的、半自给自足的、互惠的而不是市场化的方式,另外还包括熟人社会制度等。一直截止到人民公社解体,中国的农村是这样一种生存状态。

改革开放给农村一种新的冲击,即市场化的冲击,让农村可能有了一种新的发展态势,这就是市场的进入和工商业的进入。但是我们注意到,这是对中国农村真正大的冲击,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中国农村而言是生死攸关的,这个东西如果处理不好农村就死掉了。差不多21世纪前后,或者说甚至今天,我们中国的村落面临着有史以来空前的、前所未有的大冲击来自于城市化、全球化以及互联网+等。这些冲击对农村的影响大概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农村出现了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就是前所未有的人口流动。人口流动的现象在今天和明天还会继续下去,而且其力度可能发生质的变化,比如户口的变化等,未来几年会继续深刻影响到农村。因为按照我们国家现在制定的到2020年的人口社会发展规划当中,这几年里差不多有1亿变为城市人口。前两天在贵州听了一个中央各部委员的报告,中央实际的想法是超过1个亿的人在这5年里面转移到城市里。国家计生委有一个人口流动司司长在电视上说,未来5-10年中国有2.2亿的人会变成真正的城市户口,这个对农村来讲是巨大的冲击。

和人口流动相关的一个事情,就是中央制订了到2020年的70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计划。这个脱贫计划里面,7000万人都有精确计算的,3000万人依靠产业转移,1000万人依靠异地就业,1000万人离开原村落,1000万人离开不适合生存的土地,另外1000万人为给予老年人保障。这种方案会冲击未来中国农村的生存状态。

第二个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市场经济的冲击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明显地感受到,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后来像浙江地区的乡镇企业到了90年代中后期变成了私营企业等等。这一系列的过程如此深刻改变了农村。我老家是在浙江海宁,你一跑过去,马上就可以感受到国家正在经历一件事,就是农村的城市化。市场经济让农村的整个形态发生着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沿海地区。

今天有两个技术,一个叫互联网+,还有一个叫物联网。用我的话来说,如果以前的经济冲击把人驱离村落到工业,可能今天的经济冲击会直接影响到村落里面内部的生长方式。例如一个深山老林里种出的果实,通过物联网就送到同济大学了,深深影响着村落内部人的生活方式。

第三个冲击,是全球化的冲击。全球化,伴随着技术的推进,特别是互联网的技术、宽带技术、微信技术等,这些技术让每一个偏僻的村落都跟整个世界连在一起。请注意,这件事情除了在经济上可以影响人们之外,还包括全球化对于村落里年轻人的价值观、精神世界的影响。换句话说,也许我们在偏僻的村落里,以前偏僻的村落里的那些人很淳朴,今天就很难说。村里的人和上海的人在看同样的美国电视剧,同样接触英国的生活方式,怎能不影响他们?我们城市里的人觉得村落好、环境好,村落里的人可羡慕外面的世界了。所以全球化对他们精神、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不仅应该提到议事日程来,并给予高度重视。

今天在这些前所未有的来自外部的力量的冲击下,村落不得不自然地发生转型。村落社会、农村的整个形态都在发生转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今天在全国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是国家包括我们知识分子应对目前中国农村转型的一种策略、一种方式。

首先肯定美丽乡村的活动做了一些有意义的工作。第一是环境的改变,让很多地方环境变优美,包括我们周边地区,苏南的、浙北的很多地方,原来是脏乱差的,污染很严重的,现在真的很宜人,很多人喜欢去那度假。环境的改变是给人极其印象深刻的。第二个重点是通过一种方式,让存在于乡村社会当中的优秀传统在现代社会当中能重新够焕发出它的面貌。

我会问一个问题。美丽乡村建设是否真的能应对今天村落所面临的巨大的冲击?美丽乡村建设是否能够让我们的村落很好地实现社会文化的转型?

以这样的视角去看美丽乡村建设,也许作为一个专家,我们真的还可以提出一些补充的意见。我们可以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框架下,添加另外一些原来重视不够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什么呢?这些东西是,在乡村建设当中,对于农民这个群体本身的重视,对于农民的教育。换句话说,如果说以前的美丽乡村建设的顺序是从环境到人的话,那么我觉得更好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径应该是从人到环境,人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我们今天的农村,面临着来自于城市的、世界的、国家的巨大冲击,如果传统的农民依然执着于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行为方式,他能够很好的让农村社会实行转型吗?能适应市场经济吗?能适应现代的多元文化吗?回答都是否定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美丽乡村的建设还应该做一些什么?围绕着农民的改造,围绕着把农民变成具有现代性的公民,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首先,我们要改变农民对经济活动的想法和做法,我们要把农村早先的互惠经济,改变成更适合于市场的企业经济。我们如果研究农村的都知道,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农村经济整个的运行和发展都跟一个因素相关,就是农村里面人的相互帮助——即互惠。但是这种互惠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困难和与现代经济的不适应性,以至于现在出了很多的问题。例如浙江那边特别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前几年互相担保出了很多大问题。原来大家互相担保,说起来都是很好的,但后来像光伏产业破产的一下从亿万身家破产了,引发了许多问题。这是需要教育农民的一个方面。

第二,要改变农民对于人际关系的“讲人情、讲关系”的想法和做法。处理事情讲关系讲人情,并不符合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我们必须让农民知道,现代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当然不能完全抛弃人情和关系,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把规则、法治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改变人们这个想法和做法的重要性怎么评估都不会过分,原因就在于我们国家弥漫型的行贿受贿很多人都不把它当做是行贿受贿。我们平常生活中,那些事情都太自然了,如果这样的观念不改变,弥漫型行贿受贿的行为方式继续存在,我们的社会就很难真的变成清洁的现代社会。

第三,要改变农民对于权利的观念。更多的让农民树立起现代意义的民主、法治、人权、公平、公正等观念。农民背后所隐含对权利的看法和行为,恰恰让中国的权威体系能够不断延伸下来。我做人民公社深深感觉到,解放初期时候的农民为什么能够很快打掉菩萨,打掉那些神灵,原因在于打菩萨打神灵的那些工作组告诉大家说,现在有一个新的神灵代替了菩萨,比菩萨厉害,就是毛主席,毛主席是真命天子,有了真命天子,打菩萨没关系。1976年真命天子死了,多少农民哭了,哭的背后是农民失去了一种依靠,农民对权利存在一种依附关系,他们接受等级制。教育农民、培育农民的民主意识是需要我们重视并且要花真力气去做的工作。

最后一点,传统的包括毛泽东时代的农村文化,是单一的熟人文化。今天村落已经开放,现代的农村应当是对其他文化抱有宽容态度的、可以接受多元文化的农村。这也要给农民以引导教育,让农民能够接受多元文化。

我觉得如果美丽乡村要继续做下去,应该把人的工作放在首位。这让我想起,我们国家上个世纪30年代,梁漱溟、晏阳初他们那个时代。晏阳初说,乡村的问题用四个字来表达,叫“贫、愚、弱、私”,乡村建设的重点就是要改变农民的“贫、愚、弱、私”,因此乡村建设的首要工作就是教育。这让我想起毛泽东同志一句非常重要的话,“重要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

最后我也要反过来说两点。第一点,农民当中有很多优秀的东西可以学习,尽管我们说重要的问题在教育农民,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功夫在于把传统的农民改造成现代的农民。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要向农民学习,我们要与农民在一起,共同创造一个更符合现代性特征的、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第二点,假如我们如此去做农村的工作,去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那么我们实际上在用一种方式来推进农村的城市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过程,是把农村社区改造成具有城市风格的,现代的城市社区,实现城乡的一体化。这是我们大家应该努力去做的。

如果有正确的悟解,我们的前途应该是光明灿烂的。谢谢大家!

(报告整理人:吕浩、奚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乡村规划与建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