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瑶 | 返乡创客是这个时代先行者

陈瑶 乡村规划与建设
2024-08-31

陈瑶

i20青年发展平台联合创始人


本文为陈瑶女士在由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办公室、同济大学、海门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和江苏省海永镇共同承办,由江苏省美丽中国(空间)建筑设计产业园协办的“美丽乡村创建实践圆桌会议”上所做的特邀报告。文字为速记整理稿,未经作者审定。



大家好,我是陈瑶。我跟康(洪莉)老师是隔壁邻居,有时候我会到她家里蹭饭,我在雪米村,小康老师在岑卜村,岑卜村有一个喝茶的地方,关于乡村这些话题我们交流很多。当时收到邀请就很乐意来分享过去一年多来我们在乡村做了什么。

我的题目是乡村创客,要介绍时要先展开一下我的背景。

我之前在东方电视台工作,2008年就开始组织中欧商学院的校友做公益。中欧校友爱心联盟是我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发起,那个组织很多校友捐款给贫困地区的高中生,就是考上高中但是没有钱去读的学生,希望给他们生活费让他们能够考上大学继续深造。同济大学有非常多我们资助的同学,这里是我们很重要的据点。2011年,我们资助过的一些同学考上了大学,上大学的时候就发现失业贫困的问题很严重,大家只会读书,但不太了解社会的需求,或者是职场上需要的发展能力。那时我们就成立了“职业能力发展计划”,帮助大学生找实习,让他们能够解除人生上的困惑。这个事情又做了几年。去年开始我们资助的一个同学毕业了,他找了一份在万达下属企业的工作,这个同学跟我讲,我现在工作了,妈妈要求我每个月寄三千块钱回家,我一个月有七千块钱的收入,完全不够用,如果回到自己家乡的话每个月七百块都挣不到。他的谈话就让我看到了城乡之间巨大的落差,也看到我们帮助的这一群大学生他们碰到的现实问题,就是他们在城里很艰难,回乡村也回不去,就是这样的状况。

去年我们打算做一个尝试,就是在青浦这个背靠上海这么大消费市场的地方,我们能不能将城乡资源进行互动,促进空心村的经济复苏。所以我们就选择了在雪米村做了这个活动。去年这个活动得到了很多支持。2014年底在中欧商学院二十周年时举办了一场公益晚会,把所有回乡发展的年轻人聚集在水立方。“i20”的意思,一个是希望年轻创变的力量可以加入这个事情当中,还有就是中欧商学院20周年。还有一个网络语言就是“i20”就是“我爱你”。经过讨论这是一个重塑很多关系的时候:城乡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各种关系都在社会生活当中冲突很厉害的,我们怎样通过这样的活动去重新构建一些关系,就开始有了“i20青年发展平台”。这个平台可以定义成是一个社会企业的创投基金,它做的事情就是农村怎样发展,农村有什么项目我们可以做一个小的投资。今天有一个招商计划,在座的很多朋友如果想要进行乡村建设实践,可以来跟我们i20申请,也可以到我们青浦雪米村,也可以到岑卜村,周围很多村……。我们可以做很多项目,我们在实践当中可以探索城乡之间怎样把话讲成共同语言。

坐下来听的时候,感觉各位教授们讲的非常对,我们在一个希望的田野上,因此需要讲到一块去。我现在也是住在村里,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但是确实需要很多人投入时间去实践,上海已经有一些有理想的人参与实践了,就想看这个实践有哪些方式,我们不要理想化,我们需要不断讨论和理清思路。因为我不是职业农民,我的职业算是公益,有着传播市场方面的职业背景,我做的就是说服这个农民,我们还缺乏很多专业化的知识。

我自己从小在武夷山长大,2008年离开东方电视台,我打算做公益恢复武夷山“大红袍”。我做这个事情也碰到阻碍,譬如家里人不认同,会觉得你原来在一个正规单位做的好好的,现在去搞茶叶、做公益,你到底在干什么?社会上对这种事情普遍存在着看法。当然后来我们也是一点一滴的坚持实践,也在实践当中看到了我们新的领域,就是乡村建设的问题,乡村社区营造的问题,在乡村怎样把经济激活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觉得比较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把眼光放到农村,越来越多人看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觉得在城里“朝九晚五”未必是一个唯一选择。跟台湾朋友学习时,他说:“台湾跟中国大陆一样,原来追求高大上,大家从乡下到城里来,我们这里有改革开放,台湾也有经济起飞,大家都离开家乡到城里来发展。如果把这个轨迹叫做‘向上运动’,追求高大上的生活。‘向上运动’在大陆也持续了三十年了。”我本身也是离开武夷山到上海,在电视上工作,也做的不错。但是做的不错的时候就想,难道我一辈子都是这样吗?这位台湾朋友就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当我们‘向上运动’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向下运动’,我们能不能把我们学到的生态知识、生态文明、文创、环保这样的先进观念再带回农村,带回乡下,如果我们能够‘向上运动’之后还可以‘向下运动’,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你的人生也比较圆满了。”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到了一定阶段我喜欢田园生活,我也愿意探索凋敝的村庄怎样把经济做起来,怎样让年轻人有尊严地在乡村生活?这个课题是非常值得探索的,我们就在青浦的郊区开始了探索和实践。

说到故乡,很多人包括我们认识很多朋友都在讲,我们的家乡回不去了。其实我们对故乡定义没有那么狭隘,譬如武夷山是我的故乡,现在我认为青浦也是我的故乡。哪里是你喜欢停留,哪里觉得安宁的,这个地方就是你的故乡。这一次习主席就说要“留得住乡愁”。“乡愁经济”肯定有,经常讲这是什么地方的辣椒酱,大家都去买;这是江西的橘子,很多人都会买。互联网时代确实让一些事情变得方便了。经过快速发展,很多人在城市里面“向上运动”的同时,也惦记着自己的故乡现在好不好。

我们在去年发起i20青年之后,就希望主题确定为“让故乡年轻”。我们就在雪米村行动,在雪米村租了一个房子做乡村社区营造实践点,让年轻人回到村里面。我们做了一个为期40天的很详细的社会学意义上的调查,就是这个村里到底需要我们来做什么而不是说我们想做什么。调查发现有非常多的老人在村里没有人照顾,后来就做了百老汇敬老餐,就是一个礼拜,就是同学烧一顿饭给老人吃,每一次我们的实践点只有二十个老人可以来,二十个老人会到我们家里来吃饭,这一顿饭完全免费。做了一段时间以后,村民就对我们的感觉很好,有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回来都会到我们这里道谢,感觉他们的爸爸妈妈到我们这里吃了一顿饭很开心,就觉得我们这个村里有另外一个人愿意照顾他们,愿意制造一个环境让大家可以交流。

我们在的雪米村有3000多个村民,常住在村里的有1000多人,他们没有所谓的公共空间。现在在城市里我们有很多公共空间,有很多的交流,交流也是重塑人的关系的一种方式。到我们家里来喝茶、拍照片,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就觉得我们家里是公共空间,我们把门都打开,经常有村民随便到我们家里来看一看,他们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我们的实践点就是一个公共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收获还是很多的。我们看到了在一个凋敝村庄里面原来气氛是不太好的,大家很少聚在一起,有几个帮派的亲戚。如果要聊天都在说另外一个帮派亲戚的坏话。我们办晚会,让几个帮派一起唱沪剧。有了这样的活动之后,这个现象就减少了。我们也帮村民拍全家福,比较不好意思的就是我们拍了一年也就拍了三四十家,因为很多人家里全家人凑不齐。我的一个艺术家朋友就建议,你凑不齐就不要凑齐,空的地方用虚线画上,做一个雪米村全家福展览,看看现在空心化多严重。我认为这个创意不错,接下来哪一天大家收到这个邀请就知道,有一个艺术家给我出的主意就实现了,就是想引起大家的重视,村里大多数是老人和小孩。上海太有魅力,农村空心化程度一点不比其他地方低,这就是现状。

在做这样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考察了很多地方如日本、台湾,我们就会感觉到这可能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社会问题。在很多地方我们看到乡村是非常和谐的,经济也不比城里差,人在乡村也很自豪、很开心。但是我们一到村里,村民就会觉得低人一等,不太好意思跟城里人交流。这么多年社会结构的固化让他们失去了很多。刚才几位老师也说到,原来乡村里面有乡绅,现在也没有了,能干一点的人都走了。我们现在在访乡创客,带一帮愿意让故乡年轻的年轻人到村庄里面做事情,我们看到这个是任重道远的,因为我们整个结构被破坏掉了,我们要去恢复一些关系,没有十年、八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也是有这样的耐心,就是扎根在村里面,希望通过我们的向下运动、善意的付出,重新构建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

有一些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地域社会是主体。我们在做乡村社区营造、返乡创客,经常有人问我们在做什么。地域社会一定是主体,我们现在去青浦就跟村民讲我们是来陪伴的,我们很希望年轻人回来,但是现在年轻人持观望态度,还有年轻人在厂里打工,都在了解我们的情况。以前不回来看,现在听爷爷奶奶讲,听村委会讲,于是会关心我们在说什么,当地的地域社会主体很重要。

第二,要促进地域经济发展。比如旁边某某村打造“美丽乡村”,花了一两千万进行环境整治后还是零旅游收入,原来是怎样还是怎样,并没有带来改变。我们在乡村很重要的议题就是怎样帮助村民去繁荣当地的经济。我们是中欧校友爱心联盟平台,怎样让校友企业家能够看到向下运动这个事业的兴趣点,能够带动村民去发展,这是我们现在每天都在做的工作。我们跟很多企业家说,快退休可以到村里做一点事,今天来同济大学也说,这里有很多有为青年,如果想要实现乡建理想可以到我们村里来,一个人可能孤独,但是一群人会很有趣。从上海开车一小时就到雪米村了,这个村子很美,是非常好的地方,明年年底17号线延伸线离雪米村很近了。

第三,要善待地域环境。在这个过程要认识到当地人是主体,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他们把经济恢复起来,做事情要善用当地资源,要尊重这个环境,不能因为我们的到来就把环境破坏掉。现在感觉村民很需要改变这个意识。康老师在村里就有体会,很多农民,特别是来种菜去小菜场卖的农民,他是短期行为,也不爱这个土地,所以经常洒农药。你要是不洒农药,他就会很怀疑,说你懂不懂农业。我们做的东西他会觉得这个产量很低,要喝西北风了。你会感觉观念差距很巨大,所以很希望是新村民来,新村民来是靠农业收入直接养活自己的,所以愿意去等待,愿意去善待已经被破坏的土地,愿意去让这个土地恢复原来的生命力。所以这一个阶段的向下运动已经有环保、生态、文创观念的年轻人到村里去,这是很好的事情。

图1 社会、经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另一个要谈的观点,我们在村里到底是怎样的关系?一个地区公共利益是最重要的,在这个地区能把当地资源利用好,能够启发当地观念的转变,能够在实践当中产生一些新的经验,能够在这里保存下去是很重要的。还有就是不能只是新村民有成就,怎样形成社区创客,创客也算是新村民,加上老村民,能不能产生一些集体的成就。譬如说以后如果我们有机会,跟同济大学搞乡建的朋友合作做一个定点,由同济大学的同学定期作为专业人士过去帮我们,然后我们就一起合作,做一些改变,通过头脑风暴激发创意。我们能够产生集体成就的话就能够让更多的人的智慧和力量放在这个社区当中产生效能。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做的乡村建设一定是一个永续发展的过程,要容纳多元文化。最近在跟韩国组织谈,因为他们在推动“中日韩青年共识社区”,就是一起耕地、种地、做饭、做低碳环保活动。他们在韩国就有这样的社区,所以在上海正好有机会接触到他们,他们就想在上海也想搞中日韩青年社区,我就希望他们可以过来。如果都是当地青年视野是比较局限的,都是我们扶持的贫困地区来的青年,他们的眼界、国际化的视野是不够的。如果我们可以引进国际上热衷于低碳生活、热衷于环保实践的青年来到我们社区,会促进多元文化的健康发展,进而帮助这个地区发展。在这个社区里面怎样达成大家的幸福感,人和环境达成双赢,这是人心里的诉求,能做成什么样现在还在探索。

图2 活动目的


靠互联网和跨界创新思维激活乡村经济,靠“陪伴”来营造乡村社区。我们提到的“向下运动”不是像以前农耕社会不管外面的社会发生什么,而是希望回到乡村以后仍然跟互联网密切关联,所以我们的村庄正在加入“腾讯为村”计划。腾讯出了一个“互联网+”乡村计划,我们希望我们的村庄可以挂在这个网站上。很多农产品需要深加工,产品发展需要创新思维。我们做这些活动的关键词,用同事经常讲的话是“在陪伴”。不能指责农民:你不懂,农药有问题,我们没有办法共同发展了。要去陪伴他,原来没有这个观念,慢慢看了你这个实践后他相信这个观念是对的,慢慢转变,有这样一个过程。互联网和乡村联上之后一切都有可能,目前我们这个事情是在村里做,但是我们连接的范围很广泛。我们正在联系很多人尝试加入农村做新村民。譬如我们在青浦做创客,今年办了一个活动叫“寻找活动返乡创客”,我们连接了700多个回乡创造的年轻人,虽然我们在雪米村,但是全中国很多村庄的回乡创造的年轻人都有交流,我们把他们的做法和产品都带到我们村里做实践,做产品深加工或者是销售,这个也是在我们计划中一直推进的工作。

现在的互联网、微信让我们更方便了,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我们能够去尊重、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的社区营造、把乡村激活的这个路程就能比台湾缩短很多时间。我们考察过的一个台湾村庄,也是城里人陪伴村里人帮助他们转变观念,经过十三年的营造后这个村庄有了40家民宿,大概有5、6家餐厅,一年有50~60万的游客带来2500万的收入。这个村庄就变成小公司的感觉,大家安居乐业,环境没有被破坏,他们搞了乡村旅游“青蛙共和国”,主要是看青蛙,环境不好青蛙就活不下去了。他们做的很好,我们也经常带朋友去那学习。

我们做乡村创客,其中有很一大部分力量来自互联网。我们会发动众筹,还会做一些互联网上的宣传,连接不同的地区。譬如青浦茭白很好,台湾的茭白叫“美人腿”,我们通过互联网了解后就跟台湾联系,问台湾茭白的深加工怎样做,跟我们农民做一次交流。他们就安排时间跟农民做交流,很多人都愿意到上海做支持,来找到一些新的发展空间。所以我想,在互联网时代一切好的、被低估的东西都有机会被重新恢复应该有的价值。

这么多年的“向上运动”,我们其实把村庄低估了。现在青浦很漂亮,政府花了很多钱把环境都修好了,但是没有人去。因此需要很多乡村创客,不是每天都“创”,在上海的朋友周末可以来“创”,周末过来搞搞创业的事情,平时不受影响,我们在那里可以照看。我们可以发动周末创业,就是周末到村里来看看,搞一点生意和买卖,和村民做互动。

我们做了这么多事情,就是希望那些爱故乡的人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再造家乡,用生态理念、用文创激活乡村,把乡村更多的价值创造出来。我们的愿望很简单,比如我本人不是农民,原来没有务农,但是我喜欢过田园生活,当我们“向下运动”的时候,能不能把先进的观念带回去,跟村民交流,与他们分享社会财富和进步,让更多的农民不要背井离乡打工,能够在家乡有一份有尊严的收入。并希望更多的乡村地区的特产通过互联网走向全国,扩大它的影响和价值。同时希望我们的环境不要因为我们的经济活动发展而不能持续,希望它能够永续的发展。

所以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城乡可以嗨起来,谢谢大家!


(报告整理人:杨犇 邹海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乡村规划与建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