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科创中心的底气:上海创新图鉴1978-2018

创新部 华略创智 2019-07-25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与新型智库零距离

导读

在改革开放的40年当中,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带头引领作用,经常领一时之风气。今天,华略智库·上海城市创新经济研究中心精心挑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科技创新发展历程中的40个标志性“第一次”,并制作《上海创新图鉴1978-2018》,以飨读者!


来源:华略智库创新部



科技创新,对改革开放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全国科学大会召开40周年。早在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半年前,即1978年3月党中央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已经意味着改革开放的序幕徐徐拉开。


在有6000人参加的开幕会上,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并重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在科学创新领域率先迎来了“春天”。


中科院第一任院长郭沫若发表了题为《科学的春天》的闭幕演讲,“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40年后的今天,我国正朝着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而上海也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这新时代的科学春天里,我们精心挑选了上海科技创新发展历程中的40个标志性“第一次”,并制作了《上海创新图鉴1978-2018》,以飨读者!


1、第一艘自主设计的万吨级远洋科考船



1979年11月,“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考察船由上海江南造船厂建成并交付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使用。


1984年,该船参加了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开赴南大洋、南极洲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1998年,该船被改建为“远望4”号航天测量船,完成了“神舟一号”“嫦娥一号”等重大科研试验海上通信任务。


2011年12月,该船正式退役。


2、第一次人工合成核糖核酸



1982年1月,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核糖核酸,对于揭示核酸在生物体内的作用,进一步了解遗传和其他生命现象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该项研究成果于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3、第一家科技人才开发银行



1984年8月,上海成立了一个以崭新的输入、储存、输出形式和人才供需信息交换形式开展人才交流的机构一一上海科技人才开发银行。


该银行在开办后的两年里,累计组织交流成功各类专业人才1000多人,有力地推动了上海市科技人才的合理流动。随后,广东省在1987年也成立了人才银行。


4、第一个微电子产业基地



1985年11月,上海市政府决定成立开发漕河泾微电子工业规划区领导小组,上海漕河泾微电子工业区开发公司正式开业。


1988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漕河泾微电子工业区升级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1991年获批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漕河泾开发区已成为上海建设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和科技服务示范区。


5、第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



1988年9月,由上海航天基地设计、制造的中国第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FY-1A)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FY-1A卫星实际在轨运行只有39天,但就是这短短一个多月,为我国打破了美国垄断多时的卫星技术,带回了一套完整的数字气象图。


6、第一条海底光缆




1993年12月,中国第一条海底光缆——从上海南汇至日本九州宫崎、全长1252公里的中日海底光缆正式开通。


这条海底光缆系统通信总容量达7560条通话电路,相当于1976年中日海底同轴电缆的15倍以上。


中日海底光缆的开通,使中国国际通信能力增长80%以上。


7、第一个国家级常设技术市场



1993年12月,由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组建的我国首家国家级常设技术市场——上海技术交易所挂牌成立。


成立20多年来,上海技术交易所已经设立了37个创新驿站分支机构,在25个国家和地区拥有50余个国际技术转移合作伙伴,通过对接促成各类合作项目13000余项。


8、亚洲第一高的广播电视塔落成




1995年5月1日,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高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落成并发射开播。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总高度468米,其中天线长度168米, 由3根直径7米、与地面呈60度夹角的斜撑,支持起3根直径9米的擎天柱,再配以3个直径50米、45米和16米的钢球体。


不仅体现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还将宇宙空间、飞船火箭和原子结构的高科技形象与东方文化完美结合。


9、第一个地区性信息交互网投入运行




1996年12月,上海信息港第一批5项计算机信息网络骨干工程之一——上海信息交互网正式开通试运行。


该网通过建立一个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按统一标准连接上海市五大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国科技网(上海)、上海教育与科研网、上海科技网、上海公共信息网(上海热线) 和上海经济信息网,使这些网络实现在上海本地的互联互通。


10、第一次成功构建水稻基因物理全图




1997年1月,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构建了高分辨率的水稻基因组物理全图。


水稻基因组由12条染色体组成,总长度为4.3亿核苷酸,水稻基因组研究计划包括三大内容,即水稻基因组遗传图、物理图的构建和DNA全顺序的测定。此前,日本已于1994年首先构建了水稻基因组的遗传图。


11、“中华第一高楼”金茂大厦落成



1998年8月,位居世界第三的“中华第一高楼”金茂大厦宣告落成。


金茂大厦于1994年开工,1999年建成,其主体建筑地上88层,地下3层,高420.5米,占地面积2361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


金茂大厦是融办公、商务、宾馆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化高档楼宇,2008年8月29日被环球金融中心超越。


12、第一家国家新药筛选中心



1999年1月,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工。


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由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共同投资建设,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新药筛选中心。


作为公共技术平台,国家新药筛选中心面向全国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医药企业提供样品筛选和专业咨询服务。


13、第一头转基因试管牛诞生




1999年3月,国内第一头转基因试管牛在上海诞生。


这头转基因牛名为“滔滔”,诞生于上海市奉贤县奉新动物试验场,出生时体重38公斤。经DNA分析,它携带有人血清白蛋白基因。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项目负责人曾溢滔教授介绍,这头公牛成熟配种后,它的“女儿”产下仔牛,可望分泌含有人血清白蛋白的牛奶,这标志着我国转基因动物研究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14、第一届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




1999年12月,由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一届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


首届上海工博会吸引了参展企业400多家,共接待观众达22万人次,成交额25亿元。200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更名为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当年的参展展位已达4680个。


15、第一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



2000年7月20日,我国首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上海浦东软件园在张江高科技园区揭牌。


浦东软件园以滚动开发模式先后打造了郭守敬园、祖冲之园、三林世博园和昆山园,并被批准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截至2017年底,园区入驻企业近800家,营业总收入接近700亿元,年纳税总额近50亿元。


16、第一例成人神经干细胞自体移植手术




2001年6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神经外科医生采用核磁共振扫描导向的立体定向技术,在局部麻醉情况下,为一名患者进行了神经干细胞移植,病人术后恢复平稳。


这是世界上第一例成功完成的成人神经干细胞自体移植手术,标志着我国神经干细胞基础研究和应用已经跨入了脑修复再生医学的新门槛


17、第一条商业运行的磁悬浮专线



2003年1月4日,上海磁悬浮列车正式开始商业运营。


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西起上海地铁2号线的龙阳路站,东至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专线全长29.863公里,是世界第一条商业运营的磁悬浮专线。


18、第一架自主研发支线飞机首飞成功




2008年11月,我国首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700新型涡扇支线飞机在上海首飞成功。该项目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完成总体设计、系 统集成、总装。


这次成功首飞,标志着我国在新型喷气支线客机研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也标志着中国飞机正式跻身于世界新型民用客机的行列


19、第一台国际一流的同步辐射装置



2009年4月29日,中国第一台性能居国际一流水平的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上海光源举行竣工典礼。


5月6日,首批7条光束线和实验站向用 户试开放。开放至今,上海光源已经接待了468家单位,实验人员达37160人次,诞生研究成果超过4000项,在《科学》《自然》《细胞》三种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的科研论文达80篇。


20、第一个国家级网络视听产业基地




2011年12月,国家广电总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部市合作协议,宣布我国首个国家级网络视听产业基地落户上海。


产业基地成立七年来,不断完善视听产业链条,先后引入东方明珠、阿里巴巴大优酷事业群、喜马拉雅等一批重点企业入驻。


21、第一家科技银行浦发硅谷银行成立



2012年8月,中国第一家专注于服务科技创新产业的合资银行——浦发硅谷银行在上海成立。


浦发硅谷银行由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硅谷银行有限公司合资建立,双方各持有50%的股权。


该行是中国首家拥有独立法人地位、致力于服务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银行,也是自1997年以来第一家获得中国监管部门批准的合资银行


22、亚洲第一的65米射电望远镜落成




2012年10月,在风光秀丽的上海佘山脚下,总体性能名列全球第四、亚洲第一的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正式落成。


上海65米射电天文望远镜共有8个接收波段,是我国目前口径最大、波段最全的一台全方位可动的高性能的射电望远镜。总体性能仅次于美国的110米射电望远镜、德国的100米射电望远镜和意大利的64米射电望远镜。


23、第一届上交会成功举办



2013年5月,首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在上海世贸商城和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举行。这是继货物贸易为主的广交会、服务贸易为主的京交会、投资贸易为主的厦洽会之后,我国第一个以技术交易为标的的进出口交易会,交易会举办期间共达成18个技术交易项目,另有165个技术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参会人数超过3万人次。


24、第一家单独设立的知识产权局




2014年11月,集专利、商标、版权行政管理和综合执法职能于一身、全国首家单独设立的知识产权局在上海浦东新区成立,并于2015年1月1日正式运行。此次改革改变了原先专利、商标、版权分别由不同部门处理申诉和举报的情况,实现了“诉求处置一体化”,能够更快更好地维护企业和公众的合法权益,也为“把上海建设成亚太地区知识产权中心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


25、第一台超清高速96环光导PET-CT



2015年4月,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在第三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交会),发布了世界首台超清高速96环光导PET-CT——联影uMI510。


“联影96环PET-CT”以分辨率和扫描速度的双重突破填补国际空白,打破了该领域长达数十年的外资技术垄断。


26、第一家区域性众创空间联盟




2015年3月,上海近40家创业服务组织共同发起的上海众创空间联盟在沪成立。


作为全国首个区域性众创空间联盟,它将成为上海新型孵化器资源共享、交流合作的平台。


为鼓励创新创业,上海市科委出资300万元,用于补贴联盟成员单位在2014年提供的创新创业服务。


27、国内第一家质子重离子医院



2015年5月,国内第一家、全球第三家同时拥有质子和重离子两种治疗技术的现代化医疗机构——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正式对外开业。


两年多时间里,质子重离子医院已累计收治779例患者,其中运用重离子治疗351例,重离子+质子治疗363例。同时期重离子治疗患者数跃居全球首位、平均治疗患者数位列全球第三。


28、第一个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设施




2015年7月,被誉为“国之利器”的全球首家综合性的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通过国家验收。


上海设施总投资7.56亿元,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拥有用于蛋白质结构研究的9大技术系统,建成以来已经吸引了国内外近200家单位、13000多人次优秀科学家,进行2000多项重大前沿创新课题研究。


29、第一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16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同意上海以张江地区为核心承载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构建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提升我国在交叉前沿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


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基础框架。


30、第一个“国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




2016年6月,由工信部批准的国内首个“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封闭测试区在上海安亭投入运营。封闭测试区自开园以来,已完成了200多个测试场景建设,累计为40多家国内外企业提供450余天次、超过5000小时的测试服务。2018年3月1日,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号牌在沪发放。


31、第一个跨省市“科技城”



2016年2月,建设“张江长三角科技城”领导小组会议在张江高新区管委会举行,成立了建设张江长三角科技城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长三角科技城由张江枫泾科技园、张江平湖科技园共建而成,总规划面积87平方公里,其中平湖境内45平方公里,上海枫泾境内42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一个跨省市、一体化发展的实践区。


32、第一颗量子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




2016年8月,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发射。


“墨子号”凝聚了大量的上海智慧:卫星上的载荷是由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研制的,卫星平台的研制则由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担纲,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参与承担量子通信地面站建设。


33、第一艘国产极地科考破冰船开建



2016年12月,首艘国产极地科考破冰船在上海开工建造。新船建造工程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组织开展,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承担建造。


船长122.5米,宽22.3米,设计排水量近1.4万吨,续航力2万海里。新船预计2019年建成,将与“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组成科考破冰船队,大幅提升我国极地海洋考察能力和极地考察运输保障能力。


34、第一架国产大型客机首飞




2017年5月5日,中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干线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


C919是我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飞机,于2008年开始研制。


C是China的首字母,第一个“9”的寓意是天长地久,“19”代表的是中国首型中型客机最大载客量为190座。


35、第一条8英寸“超越摩尔”研发中试线



2017年9月,由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建设的8英寸“超越摩尔”研发中试线正式启动,填补了我国微机电系统智能传感器领域缺乏小批量中间性试验生产线的空白。


该生产线生产的传感器可以应用于多数类型的消费电子产品中,比如手机、智能手环、无人机、VR眼镜等。


36、第一个官方“生物银行”




2017年10月,我国第一个官方生物银行“上海张江生物银行”正式启动。“上海张江生物银行”由张江高科管委会政府立项,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牵头承担,总投资约1亿人民币。目前,该银行已储存了50万份各种类型的样本,预计未来将拥有1000万份生物样本的储存能力。


37、第一次成功制造“最亮光源”



2017年10月,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和上海科技大学超强激光光源联合实验室发布消息: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SULF)的研制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实现10拍瓦(1拍瓦=1千万亿瓦)激光放大输出,是目前已知的最高激光脉冲峰值功率,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这是SULF装置2016年8月实现5拍瓦国际领先成果之后再次取得重大进展。


38、第一家绿色技术银行




2017年12月,国内首家绿色技术银行在上海成立。


目前,已初步形成绿色技术信息平台、集聚绿色技术评估认证体系、建设绿色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创设35亿元的绿色技术成果转化创业基金、对接银行开发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和建设众创空间等六方面市场主体,面向市场提供绿色技术转移转化、全链条金融支撑。


39、第一个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



2018年4月27日,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建设启动仪式在上海科技大学举行。


该装置是国内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之一,为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多学科研究领域提供高分辨成像、超快过程探索、先进结构解析等尖端研究手段。


40、第一届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




2018年5月10日至12日,“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之一的首届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主题是“中国品牌·世界共享”。


为期3天的博览会,600多家知名品牌企业参展,近20场特色活动,近千名各方中外嘉宾代表出席了会议,集中展示我国品牌的发展成就以及发展前景。


———— e n d ————

推荐阅读

产业园区是怎么死的?

中国哪些城市最能“熬夜”

长三角各地融入上海,最需要转换思路的是创新资源对接

自由港争夺战,下一个争锋者是谁?

北大教授郑也夫谈中国教育:为什么有出息的人小时候都贪玩

建设全球科创中心:上海和深圳最大的差异在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