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杀不死的中年人:年龄不是问题,思维才是关键

华略创智 2019-07-25



作者:孔令娟

来源:华商韬略(ID:hstl8888)


华小略说

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课题要面对。近两年,“中年危机”一词尤其火热,它在恰如其分的时机撩拨了大众最为敏感的神经。这个沉重的社会话题,不仅仅表现在生活中,而是已经逐渐蔓延到了职场,裁员、失业等各种压力向他们袭来。其实,“中年危机”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焦虑,涵盖的年龄段也不仅是中年。在企业这个生存的大猎场里,没有年龄上的区分,关键在于思维。只有适时地走出舒适区、突破困惑、持续深耕、保持精进、继续开拓,我们才能无畏中年的到来。


中外都有弃老的传说,今村昌平还将其拍成了《楢山节考》。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不会再有如此残忍的习俗,但是精神上却难割舍这种冷酷。


快速迭变的世界,连以往被认为最成熟、最强悍的中年人都开始被嫌弃。


1


我的朋友LT十多年前应聘某网站编辑,当时面试的十多个人都是像他一样刚出校门的青瓜,唯独有一位36岁的女士。


在自由讨论环节,她侃侃而谈LT听不懂的商业模式和拓展计划,主编的兴趣完全被其吸引,整个场面成了他们两个人的对谈。但这位女士最终并没有和LT一起被录用。


从那一刻起,LT意识到了年轻的特权。因此,刚过28岁时他差点哭出来。国家规定:14至28周岁的青年在5月4日放半天假。过了28岁,就意味着你已经不再年轻。


2017年12月10日,因为被强制劝退,42岁的中兴程序员欧建新从办公楼楼顶纵身跳下,与父母妻儿永隔。


对于工作一年半载就要换的90后来说,70后欧建新的选择不可思议。但对于35岁以上的中年大叔来说,不赞同他的行为,但对他背负的压力则感同身受。


日剧里说:“不要随便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会立刻辞职的,但你可以往死里骂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房有车有娃的那些。”


在国内,中年人负担更重,还有四个老人需要他们照顾。



但时代似乎已经悄然变化,忍辱吞声也许并不会换来更好的上位甚至是境遇。


去年底今年初,互联网大厂纷纷调整组织框架,要让年轻人上位。


有人上就得有人下,大刀最先挥向中年人。在大厂工作十年的赵鑫在这一轮“青春风暴”中被优化了。38岁的他拿着五六十万的高薪、没有进入Leader圈,劝退他既可以为年轻人让位,又可以减少人力成本。


相比一年前跳楼的欧建新,赵鑫庆幸自己没要二胎。这几乎是大厂中年技术男的标配。


华为前年网传“集中清理34岁以上交付工程维护人员”,虽然华为辟谣了,但还是掀起一场社会大讨论。


不过讨论归讨论,趋势就摆在那里。


美国科技企业员工年龄同样年轻化,脸书均龄只有28岁,谷歌29岁,苹果31岁,37岁的IBM和40岁的惠普成了老龄化代表。


赵鑫3月份降薪应聘另一家大厂,前边谈得都挺好,但最后大Boss一句“过35了”,工作泡汤了。


不仅科技公司,实际上35岁早就是国内职场的“生死线”,80%以上的企业会把35岁以下当做硬性条件,连公务员招考都是如此。


中年人一旦失业,再就业会变得很艰难。所以,年轻人抱怨加班,中年人则庆幸还有班可加。严酷的大环境下,他们是最焦虑的群体,男人秃头、女人掉发。


2


中年人不仅被职场嫌弃,支付能力最强的他们居然在消费市场也不受待见。


这是一个向年轻人献媚的时代。


扎克伯格说“年轻人就是更聪明”也就罢了,肚子大得都收不回去的罗振宇也说:“年轻人永远是对的,因为年轻代表着未来。”


前些年,有人批评郭敬明的《小时代》,罗胖斥责对方:“不懂年轻人的东西,你应该恐惧”。


他自己虽然也不懂,但恐惧让他看了一遍又一遍,终于觉得找到了它的好:没有任何深沉的情感,就是一种简单的人际美好,是年轻人沉浸华美世界的洋洋自得。


当然,商人罗振宇如此虚心好学并不是因为年轻人真的多么伟大,而是瞄准了他们的钱包。


沉浸在华美世界的年轻人虽然挣得不多,但是敢花敢穷。根据艾媒数据,去年“90后”使用短期消费贷款超过3万亿,超七成表示未来会继续超前消费。


谁不愿意挣好挣的钱,因此,众多商家挖空心思讨好年轻人。


与敢花敢穷的90后相比,上有老下有小的80后尤其是70后的消费则显得很抠门,去年消费金额增长幅度仅是90后的一半。


中年人支付能力虽然最强,但大部分被房贷和一家老小开销占据了,剩下的消费只有实实在在的品质和服务才能打动他们,是最难伺候的群体,还不如去忽悠老年人。


中年姚晨说,适合她的角色越来越少,那是因为面向中年人的作品就没几个。


做中年人的生意被冷落,中年人做生意也受到资本的白眼,甚至带着一丝凄凉。


2016年年底,50岁的王学宗交了10万块钱,向著名投资人朱啸虎学习如何创业。没想到汇报作业时,他刚开口一分钟就被朱啸虎打断:“我不投资60后,只投资80后90后。”


彼时,朱啸虎因为投资了滴滴、ofo、饿了么、映客等项目,捧起一个个独角兽和新锐富豪,因此被称为“自带风口的男人”。


他曾在不同场合表示基本只投资年轻人,在接受鸵鸟创投采访时还给出了一个年龄段:85至93年出生的创始人,“年轻是优势,年轻有拼劲。遇到问题很正常,关键是有格局、有执行力,才能在竞争中跑出来。”


所以在他看来,60后的王学宗没前途。后者在朋友圈里这样描述当时的难堪:满桌80后创始人都放肆地大笑,只有70后没笑,而他这个60后还想试图为自己争辩。


王学宗15岁上清华、留学哈佛师从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又在而立之年毅然弃官从商,年薪百万时干脆辞职创业,自信一直在潮头的他没想到会因为年龄成为鄙视链的底端。


但此时,越争辩越凄凉。


当然,押注年轻人不只是朱啸虎,励石创投合伙人黄志伟也曾表示过,一个经过验证的创业者,如果是90后非常好,80后也可以,70后会减分。


国内国外的数据调查也都显示,风险投资就是偏爱年轻创业者。因为年轻创业者能让渡的利益更多,被别人接盘的机会更大,因此得到的回报会更高。


像朱啸虎,就撺掇了滴滴和快的、携程和去哪儿网、饿了吗归入阿里等合并或收购,让他赚得盆满钵满。只有一个固执的戴威没听摆布,他也及时跑了。


利益选择本无可厚非,但可怕的是,年轻党占据了舆论制高点。


这世界,某种程度上信奉声高就有理。这群掌握话语权的人把自己的认知和需求说成社会趋势,年轻被奉为灵丹妙药,中年人的喜怒哀乐只是diss的边角料。


3


被职场嫌弃、被消费嫌弃、被资本嫌弃,中年人真的很怂吗?


摒除喧嚣和粉饰,则会看到一个被掩盖的真相:中年人不仅不怂,还真的很强。


在消费市场,根据中国银联联合京东金融发布的《2017消费升级大数据报告》,70后连续三年都是消费大拿,占整体交易规模一半;有家室的80后则人均日常消费支出最高。


90后消费增长虽然迅速,但是无论从消费规模上还是从人均消费上,与70后和80后相比都相差不止一倍。等他们迎头赶上的那一天,恐怕也是人到中年。


90后喜欢在网上买买买,但70、80后主导线下消费市场。90后一半支出用于购物,80后在餐饮住宿上花得最多,70后则占据了娱乐和奢侈品的最高点,正是他们撑起了茅台A股第一市值。


说中年人保守落后也是假象,90后沉迷于手机,80后喜欢智能家居,70后的最爱则是无人机。年龄越大越风骚,正是没看懂这一趋势,当初朱啸虎错过了大疆。


2017年新零售大行其道,70后追赶潮流,原本习惯于线下消费的他们竟然吃掉一大半线上生鲜,80后紧随其后,为行业暴涨贡献了最大力量。


这群被嫌弃的中年人才是一片蓝海。


事业拼搏上,中年人更是不含糊。那些说中年人体力差、精力不足的人应该被打脸。


根据学者研究,员工平均年龄在37岁时,企业生产效率最优。而通过对中国近500家上市公司研究,在非制造业,50岁以上的年长员工对公司劳动生产率仍有正面影响。


说中年人创造力枯竭也是无稽之谈。从1901到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创造高峰在25到45岁之间,化学奖获得者的创造高峰是25到50岁之间,生理医学奖获得者的创造高峰是30到45岁之间,创造力不分中青年。


创业路上,经验丰富被风险投资人看做是思维固化的劣势,但事实上,它不仅不是劣势,反而是更大的优势。


在美国增长最快的前0.1%企业中,创始人平均年龄为45岁。与30岁的创业者相比,一名50岁的企业家创立一家成功企业的概率是前者的1.8倍。


即使是像盖茨、乔布斯、贝佐斯这样一再被提及的年轻创业天才,也是在中年时才达到巅峰。例如,Windows 95推出时盖茨40岁,iPhone面世时乔布斯52岁。



中年人发起狠来,谁都害怕。


1987年,44岁的任正非被人坑,给公司造成200万损失,不得不辞职后借款创立华为。如今,华为引领世界通讯业的潮流,连美国人都要忌惮。


同样是1987年,56岁的张忠谋一心想做半导体,创建台积电,成为半导体制造之父。去年,台积电遭到病毒攻击,把苹果吓坏了。


1990年,失去丈夫、独自抚养孩子的董明珠辞去铁饭碗,36岁的她到格力当销售员,成为中国商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所以,还是古人看得明白: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中年才是人生最强悍的阶段。


4


世界是年轻人,也是中年人、老年人的。


按照年龄划分阶层是最愚蠢的事情。年轻人是中年人的过去,中年人是年轻人的未来,否定任何一方都是在否定自己。


世界各地的弃老传说中,最后总是睿智的老人拯救了家族、村落,甚至王国。人类进化过程中已经意识到智慧有千万种,今天再做这种对立,开的都不是历史倒车,而是进化的倒车。


有人说,年轻人和中年人最大区别是:前者接受改变,后者拒绝改变。


其实,人都是制度性动物,无论是中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容易被制度化。


一位美国历史教师曾在自己的课堂上做实验,通过改变制度,一个温和胆怯的学生只需要五天就能变成了一个行动坚决的激进分子。


所以当一个企业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是员工年龄大所致,一定是组织机制出现了问题。解决之道也不是清理中年员工,改变制度才是根本。


中国1978年以来取得的经济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而不是使这个国家的人变得年轻才获得的。


当然,中年人自身也要时刻警惕制度的副作用,不要陷入温水煮青蛙,走向深渊不自知,不要等到被裁员了,才意识到危机。


日前,“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养老院”甲骨文中国区研发中心宣布大裁员,已经习惯于温室的老员工担心自己不能适应国内互联网公司的“野蛮”状态。


不只甲骨文,许多在外企和大厂工作多年的员工都有此忧虑。他们已经被条块分割,失去了独立战斗的能力。一旦离开公司大平台,自身就没了竞争力,过去的优越感也丧失殆尽。



生存从来不易,人类已经是地球上过得最安稳的动物,可以打牌、唱KTV、在太阳下发呆……但沉溺于安稳的人、企业、国家,包括人类,都会受到危机的教训。


企业不是慈善堂,天下也没有慈善堂,都是我们生存的大猎场。


这个猎场里,年龄不是问题,思维才是关键。这个思维也不是所谓的年轻思维,任何人陷入任何一种思维定式都是危险的。


———— e n d ————

推荐阅读

【原创】无锡VS佛山:谁更能代表“中国制造”的未来?

【原创】因水而兴的上海,如何让河道更清澈透亮

【原创】这家超牛的国际级工业园区,再次借助第三方智慧谋腾飞

【原创】与你有关的变化:盘点长三角一体化40年中的那些事儿

刘鹤陆家嘴论坛演讲,5000字中国经济形势判断你要懂

世界隐形冠军比拼:中国仅有68家,哪个国家最多?

深度解读全球化下的美国:成于斯者毁于斯

“倒垃圾自由”没了:上海为什么突下决心要搞起垃圾分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