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全球蔓延,复工复产更应剑指产业链重构
但此时,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多国开始停工停产、封城关市。我国企业复工复产面临二次冲击的危险。面对这一境况,政府和企业如何从产业链重构入手,最大程度化解危机,是摆在中国经济面前的难题。
疫情之下,大部分企业都受到冲击,尤其中小企业由于账面资金少,抗风险能力较弱,受疫情冲击更加明显,对复工复产更加急迫。
针对这一情况,从2月初起,中央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的一系列纾困措施。但春节后初期政策的重点,主要还是关于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问题,例如延缓缴纳社保税费、减免或鼓励减免房租、银行给企业降息增贷,等等。
尽管这些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困难,但疗效多数是短期的。中小企业最急迫的问题,是如何尽快全面恢复生产运营,实现可持续性经营。
当前,因人员流动依然受限、物流交通未完全开放等原因,造成原材料和产品运输困难,企业员工返岗率不足。在消费性服务业还有需求严重不足的问题。据3月11日美团《餐饮外卖复工消费报告》显示,餐饮业复工率仅超55%。
并且,由于产业链上各环节环环相扣,如果产业链上下游其他企业没有复工复产,即便有的企业人员返岗情况较好,企业经营恢复依旧存在很大困难。
比较突出的是汽车行业,由于汽车零部件非常多,产业链长且分散,某一环节零部件上游企业没有复产或是零部件运输阻隔,都会影响到汽车的生产。
据工信部称,大众、宝马等汽车生产商就提出,由于湖北上游生产商无法供应零部件,将面临停产问题。而广汽集团因有156家上游供应商位于湖北也面临停产风险。
不仅如此,中国国内的零部件企业复产难题,甚至影响到日本、韩国等海外汽车工厂的正常运转。
另一个例子是此次疫情的硬通货——口罩。口罩原材料的供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口罩产能提升。
例如,中国无纺布之都湖北仙桃生产着全国60%的熔喷布,由于熔喷布是口罩的主要原材料,仙桃企业复工复产困难以及湖北道路封锁,对湖北本地和全国的口罩生产都有影响。
另外,下游环节的缺失也会导致需求不足,进而影响到上游企业复产。上游产品如果难以销售,就会导致产品积压,抑制上游企业产能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制造业和服务业联系密切,在服务业受到冲击的时候,也会造成制造业需求不足。
餐饮业在这方面比较突出,如有些餐饮企业背后可能是上百家食品加工企业、生鲜产品供应商或农业合作社、生产大户。
疫情期间餐饮业绩惨淡,会抑制其上游食品加工环节的生产,而这其中不少是中小企业,甚至家庭小作坊、个体农民。
3月13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国务院联防联控发布会上也指出,我国目前“面临着人员物流不畅、中小企业现金流短缺、产业链整体运转效率不高等问题”。
所以,产业链协同才是帮助中小企业早日恢复经营、渡过难关的关键。
早在2月23日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打通人流、物流堵点,放开货运物流限制,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
3月10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指出要“有序推动全产业链加快复工复产”。
为此,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在帮助中小企业复工复产上也拿出了硬核措施。上观新闻报道,上海金山区经委在派干部下沉到辖区内的企业调研时发现,上游配套企业没有复产,是企业当前生产恢复面临的痛点。
有一家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松永福利,由于上游企业供应问题,目前该企业产能仅恢复三分之一。面对管理部门时,该企业一次就给政府罗列了18家需要协调的上游企业清单。
这18家企业不仅有本地企业,还有江苏、浙江等外省市企业,复产协调难度较大。
在反复研究后,政府与企业共同确定了9家急需协调的上游企业,除4家位于金山外,3家在上海其他区,2家在外省市。最后,政府亲自出面协调这些企业的复工复产,解决了企业生产制造的供货难问题。
此外,实际上,龙头企业处于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是带动产业链中小企业恢复生产的关键。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可实现配套中小企业“抱团”复产。
浙江台州的复工复产措施就是从龙头企业入手:全市经信系统走访龙头企业,从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梳理出配套企业,由政府及时协调这些企业同步复工。
如台州就通过吉利控股集团和市县联动协调机制,实现相关48家配套企业的复工复产。
所以,尽管当前的复工复产政策以扶持中小企业为主,但也越来越来重视支持大企业。
在3月1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工信部提出“按照‘以大带小、上下联动、内外互动’的思路,精准有序扎实推动全产业链加快复工复产”“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抱团复工复产,进一步修复产业生态”。
实际上,虽然大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强,但在疫情持续冲击下,资金链也难免出现断裂的风险。为此,目前银保监会也确认鼓励银行增加产业链核心企业的流动性支持,这将是带动中小企业恢复生产的有力举措。
但疫情的全球蔓延,决定我们不仅仅要解决国内产业链的问题。“世界工厂”的原料和市场在全世界,全球性疫情背景下,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
全球经济的悲观预期使得股市反应强烈。3月16日,美股十分罕见地触发本月第三次熔断,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股市都大幅下跌,德国DAX指数跌11.73%,法国CAC40指数跌12.65%,上证指数也应声下跌3.4%。
预计疫情对全球造成的影响将会持续较长时间,并给我国产业链的恢复带来更大不确定性。
据广发证券有关报告,目前我国与包括美、日、意在内的九大重点疫区贸易关系紧密。过去10年与这些国家的进出口总额约占到我国全部进出口总额的40%。
由于我国对这些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较大,全球疫情形势恶化将会成为我国产业链恢复的阻碍。
从出口的角度看,疫情在国外蔓延会抑制国外对我国产品的需求。由于国外处于下游环节的企业生产停滞,将会使得我国上游企业订单减少。比较突出的是二极管与半导体、集成电路等领域,中国是目前这些疫区国的主要供应方。
并且,国外生活消费的减弱也会抑制中国的一些产业链末端产品如服装、家电等的出口。据广发证券,我国服装出口至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四国的份额之和就占到我国服装出口总份额的40%,而这四国目前都是主要疫区国。
从进口的角度看,疫情的全球蔓延会影响国外对我国的原料和商品供应。位于国外的上游环节企业的生产停滞或交通阻隔,将会使得我国下游企业缺乏来料供应,影响其产能恢复。
比如我国医疗设备的许多重要上游产品主要进口自日本和德国。
而且,由于国外企业垄断着这些行业的关键技术,我国大部分企业一时难以找到可替代的上游生产商。
但或许也有积极的一面,由于中国疫情控制得力,之前可能对外转移或者打算对外转移的供应链环节,可能会选择继续留在中国,减少我国产业链转移压力。
另外,国外生产停滞也会倒逼我国企业积极寻找和开发相关零部件的国内替代产品,降低这些产品的进口依存度。
所以,面对当前国内产业链尚未完全恢复以及全球疫情对产业链“二次冲击”的风险,政府和企业如何联动,化危机为机遇,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虑。
从政府层面来讲,首先要继续稳定住国内得来不易的防控成果,稳步推进国内企业的复工复产。
尤其要站在疫情长期化的角度,帮助企业重塑全球产业链,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支持大企业布局投资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加快关键零部件、卡脖子技术的技术攻关。
对于一些对国际环境敏感、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解决方案的重点行业,政府除给予资金方面的扶持政策外,可引导企业适时将产能转至国外需求大、且来料较易解决的产业。
其次,借机加紧开拓国内市场,进一步拉动内需,解决我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问题。
一直以来,消费对我国GDP的拉动作用偏弱,2018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仅占GDP的56%,而发达国家的消费支出占比是80%左右。加上疫情期间对国内消费的抑制,疫情过后,我国更需释放国内消费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3月13日,国家发改委会同22个部委发布了《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优化国内市场供给、重点推进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着力建设城乡融合消费网络、加快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持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全面营造放心消费环境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南京、宁波、济南等地也出台“消费券”等措施促进消费。
姿势就是态度。这些举措将不仅仅促进服务业复苏,还将通过产业链传导至其他产业领域,并有可能在当前全球危机下提升国内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拉动的地位。
从企业层面来看,需要在国内外寻找可替代的上游环节,并抓紧研发核心技术,进一步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地位。同时,进一步开拓国内产品市场,重新优化布局并协调上下游产业链环节。
不管怎么努力,环球同此凉热。在疫情全球扩散的时候,每一个国家和企业,甚至个人,都会遭遇“覆巢之下”或“殃及池鱼”的损失。这个春天并不“温暖”,我们都应做好春荒的储备。
好在,我们已经过最艰难的时期,我们有经验,且有韧性,一旦春风拂过,活下来的都将“活”起来。
中国为世界加油!
推荐阅读【原创】盘一盘,上海人的“战疫”表情包
【原创】AI中国的未来:从疫情中的新技术新应用说起
【荐文】北京、上海人口管控下的迁徙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