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停不下来的争夺战:“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大思考(上)

华小略 上海华略智库 2022-12-24



演讲者:陈昌智 华略智库合伙人、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
整理、编辑:陆辰佳 杨悦


本文根据陈院长2020年10月28日在南通“十四五”规划编制业务培训班上的演讲整理而成,由于篇幅限制,以下为演讲上篇(内容有删减):


很荣幸今天有机会与大家分享关于人才的话题。一般来说,人才政策需要考虑两种情况:


首先,一个城市,如果其周边城市的城市功能和产业实力都比较强,那它在做人才政策时,需要做怎样的思考?


其次,如果周边城市的人才政策都有相近的条款、同样的优惠力度,你的人才政策又该如何胜出?


其实,我们在做政策时,往往会忽视背后的逻辑,各位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当你写材料的时候,你写的每一个词、每一个概念都得在你充分了解它的意义后才能授之于人。否则,如果别人写什么你也写什么,这个政策本身在逻辑上就可能立不住,经不起推敲,容易同质化或被束之高阁。


我举个简单例子,我在研究地方发展定位的时候,发现上海临近杭州湾的部分区都提一个概念——杭州湾北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实际上我觉得这个提法没有多大意义。


为什么?


首先,上海不讲杭州湾的概念,我们一般讲长三角的上海,而不是杭州湾的上海;其次,杭州湾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不在北岸,南岸的宁波制造业很强,但跟我们有没有关系?你讲杭州湾北岸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个概念并没有给你价值,IP价值不高。


所以,我们做人才政策也一样,你提出的概念都代表着一种价值和认知的倾向。


我在2015年为上海某区做人才政策的时候,我记得当时的政府主要领导问我,你这个政策给高层次人才定最高700万,有什么依据?


我说,每一条政策补贴,我都按照中心城区补贴的70%打个折扣,因我们郊区比较穷,所以我们的标准应该低一些。


他给我回了一句:本来你的城市功能、产业能级就落后,交通又不方便,给的钱还比市区少,换了你会愿意来这个地方落户吗?


所以,之后,我们所有的政策、所有的补贴都对标市区的标准,市中心给多少,我们也给多少。除此之外,其他的综合性服务也要做得更好。


从那一年开始,这个区每年花一个亿用于人才发展。这个区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幅上升,人才工作也得到广泛认可。


所以补贴的重点是一定要让人才有获得感,很多地方其实有几千万的补贴资金,但花出去只有几百万,为什么?一方面,你根本就没有认真去花,只是做宣传而已;另一方面,制定标准过于严格,人家很难申请。


这是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些体会。今天要讲的人才发展专题,主要有5个层次:


第一,人才大战:停不下来的战争。未来更加停不下来,永远不会停下来的。因为现在的人口增长越来越慢,2012年到2019年,16至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共计减少2900万人。


第二,人才栖息的两大因素:产业能级、城市功能。两个当中能有一个就不错了,最好两个都有。


第三,长三角的人才发展格局:强者恒强,弱者不弱。长三角整体各方面环境都很好。长三角的城市到长三角以外的地方去招人,相对还是有优势的。


比方说南通的GDP跟西安是差不多,都是9000多亿,而且南通的工业增加值更高,是4600多亿,西安只有3100多亿。在制造业人才方面,其实也有优势。所以近年来西部人才持续东流。


第四,人才服务的四大重点领域:公共资源、社交需求、政务服务和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是人才对城市整体功能的直观感受,包括对这个地方的幸福感安全指数都有很大关系。


第五,各地人才政策和服务的创新做法介绍。这有助于我们了解人才流动背后的主要考虑因素。这是一直以来,人才政策的重点问题,大家的手法手段都一样,无非是比谁做得更加到位。

01

人才大战:停不下来的战争

 


杭州说,只要你来就给钱,而且租房最高补贴6年,这是很少有的,而且杭州人才可以对应每一个政策,每一件事都有一门式服务,也就是说你可以根据你现在属于的人才级别申请补助。


苏州在疫情期间出台了一些力度很大的人才政策,尤其提出本科学历可以直接落户,大专学历连续缴纳社保6个月以上可以落户,这在新一线城市里还是比较早的。


当然,现在基本上除了几个大城市,大部分地方都可以直接落户。上海正在逐步放开,北京因为本身就要疏解人口,就没放开。

 


南京说,要有本科学历,45周岁之前也可以落户;浙江省更加“过分”:你只要来了,你父母都可以落户,而且不受年龄限制。


山东去年为媒体热议的,是流浪汉都可以落户。山东省民政厅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全省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特别提到,要集中开展长期滞留人员落户工作。


广州的人才政策非常具有创新性,可谓引爆长三角。《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提出,“完善人才积分落户政策,推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户籍准入年限在我市累计认可。” 


也就是说,你在长三角待过的年限我也认,你可以来申请落户——这是来我们长三角抢人了。


但是,其实手法都一样,送房、送户口、送钱。所以,说人口大战、人才大战没有多大的变化,无非是谁给的更彻底、服务更周到。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人民论坛2019人才流动趋势调查,结果显示:


第一,一线城市逐渐显现人才流出趋势,新一线城市成为90、00后人才、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以及企业管理人才的定居首选,新一线城市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引才新政成为人才流动主要驱动力。


很明显,90跟00后的价值认知跟80、70后非常不同。大体上来说,70后很稳定,在本地工作也可以,80后是哪个地方有机会就去哪个地方。


90后不一定,我觉得上海有机会,但是我没有必要承担这个压力,我就干脆到一些新兴城市去。


第二,近八成左右人才最看重城市的就业、创业机会以及人才市场机制健全程度,其中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才、海归人才最看重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


他们更看重所在城市能给他提供什么样的岗位,什么样的创业机会,所以创业都会去大城市,因为流量多、资源多、市场大。很多小城市,每次说到招引这种创新创业人才,总是感到特别吃力,这是必然的。美国也是这样,很多创新创业人才都跑到纽约这类大城市去了。


第三,多数人才倾向选择就读城市后回家就业定居。多数人才倾向选择就读城市或回家乡就业定居,对城市的熟悉感、对家乡的归属感是影响人才流动的主要个人因素。


但流向主要还是以胡焕庸线分布为主。十年前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留京比率大于60-70%,但现在只有40%左右;十年前复旦大学本科生留沪比例超过80%,现在也很高,但已经降到六七成。


再看一下2019年人才流动与薪酬趋势报告。目前薪酬福利依然是职业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但已经不是唯一的考量。


现在年轻的95后,对他们来说收入很重要,但也非常重视在哪个地方上班,在中心城区哪个商圈上班,公司的福利怎么样,老板怎么样,文化氛围怎么样。95后不会因为收入高而忍受别的不好,他们希望公司样样都好。


哪怕你给他一年30万,他如果觉得别的方面不好,依然不会选择加入或者可能会因此辞职。这是一个比较新的变化,可能我们老一辈就会觉得薪资收入高,其他都可以忍受。



这个饼图是个人才流出流入图。看到没有?其实转行还是很难的,或者说在同样熟悉的行业里面找工作,是一个趋势。软件服务业的基本上都跳槽到同行,也有少数迁到别的地方,但去同行业比较多。


我们看一下所有的行业当中,最吸引人的是管理咨询。吸引人跟收入高是两码事,比方说我们发现像四大这些国际投行它很吸引人,但很多毕业生干不了三五年都会去别的行业,为什么?在人才们看来,一是收入不高,二是强度太大,三是有经验之后可以去别的行业。


人才稳定指数最高的是酒店服务,其他包括酒店管理、房地产、汽车保险、互联网金融服务,电子到银行、人力资源、电脑软件会计,还有通信,都是需求量比较大的行业。


再来看人才流动性,我们发现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流出和流入基本上是一样的,什么意思?我流出深圳,去了上海;我流出上海,去了北京,基本是保持均衡的。


也就是说,我从上海出来,不可能去西藏的,但我可能去深圳。还是会选择到相对熟悉的行业、熟悉的场景中找工作。


再来看浦江创新论坛于10月22日发布的《2020“理想之城”——面向2035年的全球科技创新城市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全球科学家流动趋势呈现中-美-欧国际“大循环”和北-上-深活跃“内循环”的双循环结构,而上海科学家的国际流动性则非常突出。


第一,全球科学家呈现向中心城市汇聚流动的显著趋势。这说明什么?北京、上海和深圳这些城市的产业匹配度很高,比如说我在上海找一份年薪100万的芯片设计工作,我在深圳也能找到。


第二,中国城市与国际城市之间科学家双向流动的趋势显著增强,“中-美-欧”科技人才三角迁徙模式凸显。所以我们现在是这样做的,美国封锁我们,那么我们就跟欧洲那边搞好关系、加强合作,多跟那边科技资源做交流链接。


第三,北京、上海和深圳之间的内部人才交流频繁而密切,形成了高效的人才“内循环”。前段时间,我听说大领导对近年来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满意,为什么?因为发现好的人才、企业,他不到天津去、河北去,都被你们长三角给撬走了,我们在长三角部分园区调研,就发现很多从北方来的优质企业。


第四,在中国内地城市中,上海显示了最强的科学家国际流动性趋势。我一直在想,到底中国哪个城市最像国际城市,各位,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维度可以分析。


首先,看国际上的高端人才最喜欢哪一个城市;其次,城市的产业跟国外哪些国家(城市)对流,它跟越发达的国家对流说明它越国际化。


最后,你要看这个城市是谁在对标和学习。比如,纽约是国际城市,大家都想学它。举个例子,深圳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看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之后,我发现很多内容,比如支持深圳规划建设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和文化交流活动、承办重大主场外交活动,这些功能都是上海有且是全国一流的。


人往高处走。人才总是会选择那些最高端的回报率最高的行业,我们看一下,未来5-15年间的全球科技创新突破热点有疫苗医学、人工智能、创新药物、基因编辑、量子科技等。


而未来的人才竞争在全球城市,如纽约、波士顿、伦敦、新加坡、特拉维夫、旧金山、上海、东京。所以,自从人类有了城市以来,有了大城市以来,虽说有逆城市化,这也是正常现象,但整体来说城市依然是资源高度集聚的。


跨国公司基本都在国际城市。我问大家,你们知道哪个城市是全球500强最多的城市吗?纽约?不,是北京。


为什么是北京?因为我国的世界500强已经比美国还要多了,而且500强里面大多是央企国企。像三一重工,做大了都要把总部迁到北京去。


那么,中国跨国公司总部最多的城市是哪里呢?肯定是上海。


因为来到上海就可以辐射全国,所以你发现很多民企,做大了之后都会来上海,很多国企、外企想拓展东南亚、亚太地区市场时还是要来上海。


另一个维度:全球青年科学家和科技创业者高度青睐北上深,京沪将成为世界顶尖学者主要集聚地。未来科技活动将趋于以超级城市为支点的中心化和全球化,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城市应该成为投资创新和支持创新的主导者、产学研合作的促进者。


所以,为什么过去几年来,江浙大部分地级市都在上海设立离地离岸研发中心,要么在张江,要么在虹桥。因为长三角科技创新人才和科技活动主要集中在上海,这是一个高度集聚的状态。


在关于“哪些城市在未来15年中能够为全球最高水平的科学家提供最好的科研平台和创新环境”的调查中,北京和上海在全体受调查科学家中的支持率排在前两位,之后3-10位依次是纽约、波士顿、旧金山、深圳、新加坡、伦敦、东京和洛杉矶。


其中,北京最受基础学科科学家青睐,物理、化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领域科学家支持率均排名第一,上海则获得了工程技术领域的科学家支持率排名首位。


北京的学校基础研究比较多,而深圳集聚了全国最多的985在本校之外的研究院,因为他们要孵化,肯定首选深圳。这是互相选择的结果。


我们说,深圳的产业化难度是最小的,为什么?


因为深圳的使命就是产业化。他与北京、上海不一样,你搞研究为了研究而研究,研究之后你可以不考虑产业化行不行。但深圳的企业,所有的出发点就是为了产业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医学和跨学科领域,中国城市的科学家支持率排名较低,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国城市在这些领域的高水平创新平台机构仍相对不足,我们城市这方面的配备是不足的,领域创新环境对世界顶尖学者的吸引力偏弱。

02

人才栖息的两大因素,产业能级和城市功能。

 


这两个城市在人才大战中力度是最大的,一个是天津“海河英才”,吸引了非常多人才,但实际效应不够理想,人才流入流出实际上基本打平。


西安交大是第一批9个985大学之一,西安最好的学校,但毕业生本地就业的比例只有37%,北上广都是百分之六七十以上。而浙大有60%,南大也有50%。


现实中,其实没有一个人是完全根据一个城市的人才政策力度大小来选择是否扎根落户的。人才政策能够“锦上添花”,却极少能够“力挽狂澜”。

 

人才政策其实是后端,前端是你整个城市的营造和产业的培育。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东北、中部和西南地区人口持续流入东部沿海地区,二三线城市人口持续流入大都市圈,部分省份出现了一个省会城市虹吸全省常住人口净流入的情况。这种情况短期内难以改变。如成都、安徽、合肥,中西部城市大多如此。


1. 人才栖息的因素之一:产业能级

 


毕业生想去的行业无论是互联网、文娱,还是法律、广告、金融等,都是新经济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大。归根结底,年轻人去哪座城市打拼,首要考虑的是能否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据统计,985高校毕业生最青睐的还是知名互联网公司、国家重点央企国企。而这些企业,大多数都在北上广深。在“2019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榜单中,有31家在北京,19家在上海,一线城市独占66家之多,所以这些城市永远是最吸引人才的。


二线城市靠户口、补贴吸纳了一大波人,但这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如何留住人。如果没有发展空间,即使把人“抢”来了,也会人走茶凉。像是西安和天津就这个样子。



在杭州,2018年从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的人有近40万,除了那些比它能级差的城市,北上广深也会有人才过来。


在阿里巴巴、网易这些巨头的带动下,杭州近年来数字经济增长快速,吸引了不少人才流入,人才吸引力紧追一线城市。


我特别想讲讲成都,成都这个地方很多人非常喜欢。我认为一个真正能留住人才的城市,他不仅能提供平台给这些人才去奋斗,去自由地实现梦想,同时也能提供给这些人才工作8小时之外栖息的场所。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城市怎么塑造自己的气质非常重要。


2. 人才栖息的因素之二:城市功能


在2018年美国财富500强中,达拉斯和双子城这些美国的二线城市,企业总部数都高于旧金山、洛杉矶等大都市,60%的企业总部分布在六大都市圈以外的地区。


我们国家未来10-20年也会走到这个路,就是说我们大中小城市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区域文化,现在还是有区别的,但日后都会跟进。


实际上早在90年代,华为就将总部搬到远离深圳市区的龙岗坂田,2018年又搬到深圳和东莞之间的松山湖。


这就是华为的全球总部,我也去过去过那个地方,就感觉整个区域都是华为的。随着二线城市产业和生活条件都迎来拐点,高科技产业落户二线,人才在二线城市安居也不再是个伪命题。


所以,高科技产业的溢出是很明显的,南通就有这种机会,实际上,我们在苏南很多城市已经看到了这种状态。


当然有一些头部企业是不会出去的,如生产性服务业的全球总部,麦肯锡这些会计、审计、税务的总部一定在中心城区。很多总部企业都是一样的,他们不在乎高房价,好地段背后的商业机会,更为重要。


如今,高铁、地铁、高速等交通设施建设,在省会和周边地级市之间形成“1小时城市圈”,各省会之间又形成“3小时生活圈”,一步步缩小着和一线城市的交通体验。


但话说回来,现在的二三线城市,虽然基础设施越来越好,随便拍个照片,看起来跟一线城市都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在城市功能和品质的细节上则不尽相同。


我举个例子,同样是坐地铁,你会发现在上海的地铁,要买到你想要的东西很容易。上海的地铁里面是商圈,上面是商圈,周边都是商圈,而且生意还不错。


所以我觉得未来南通一二号线周边的商圈要设计起来。商圈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认为我们处于互联网时代,商贸中心不重要了。错,非常错。上海的静安黄浦,都在努力打造世界级商圈,新潮的体验式、浸入式购物中心,任何国际大都市都很重视。


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的前30名,也没有南通。南通的经济很好,但南通老百姓的人均收入对比周边是比较低的。整个南通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同类城市当中也是比较低的。

03

长三角人才格局:强者恒强、弱者不弱

 


微链《2019年中国城市人才生态指数排名》将研究的城市分为3个梯度,第一个梯度包括北上广深杭,第一梯队展现出较高的均衡发展水平。


深圳和北京的指数相对其他三个城市具有明显优势。深圳在发展质量方面是全国冠军,2019年深圳人均GDP位居全国第一,人均财政收入位居全国第二。北京在营商环境方面位居全国第一。上海则在产业吸引力和经济开放度上具备领先地位。


第二梯队八个城市按人才生态指数水平进一步聚类显示,宁波、南京和厦门三个城市的指数水平稍高于其余五个城市。


宁波也好,还有无锡也好,都是南通学习的对象,这两个城市的城市能级、城市服务、建设风貌,我们特意去考察过,很多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梯队内城市人才生态存在分化。合肥、福州、西安、郑州、南昌、大连、重庆、济南等城市的人才生态相对明显高于同梯队其他城市。


从三大梯队城市看,长三角地区城市人才生态优势显著。核心城市上海、杭州、宁波、南京等人口吸附力强,逐渐崛起成人才生态高地。


长三角五大城市均进入人才生态前15强之列。其中,上海和杭州位居第一梯队第3、第4,确立了在长三角城市群人才生态发展中的引领地位。


常住人口变化反映城市对人才的集聚能力。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常住人口增长超越珠三角城市群,跃居增量首位;全年累计净迁入88.62万人,领先其他城市群,同时相比2018年增长55.8%,增幅最为明显。


你们看广州也好,深圳也好,好像人才流入很多,但是你要注意了,整个广东就靠这几城市,广东其他城市都是流出的状态。


宁波人才流入大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宁波的制造业相当发达,它中国品牌之都,有非常多全国500强品牌,都是自我成长起来的民企,宁波在长三角的人才吸引力排在第二。第一第二都是浙江,没有江苏。


据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和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18)》显示,宁波是我国城际科研人员流动中的主要流入地,净流入量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与深圳构成吸引科研人员流入的第二阵营。


但是,长三角人才发展的重点支持产业和领域高度重合,导致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之间人才争夺日趋激烈。所以,近期上海提出双一流高校本科就可以落户,估计未来还会继续加码,这对于长三角其他城市来说可能产生虹吸效应。


南通人杰地灵,是中国著名的长寿之乡、教育之乡、建筑之乡、纺织之乡、体育之乡、安全之乡、博物馆之乡。很多公共服务资源名声外在,特别是教育。南通素以高考厉害出名,还有“全国高考看江苏,江苏高考看南通”的说法。但这些似乎并没有成为外来人才选择扎根南通的重要考虑因素。


近十年来,南通一直处于人口净流出的状态,每年的净流出人数都高达30万人左右。



所有的一线一二线城市当中,全国老龄化第一城是南通,接近1/3的人口超过60岁,而0-18岁的儿童仅占12%。


你再看房价,南通的二手房价格比无锡还高,高房价对实体经济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很多人提到南通真的是房价高,但是不见得具备房价高的基础。

 


大家看上海市域跨城流入通勤空间分布图,南通哪些地方跟上海通勤呢?海门和启东,因为这些地方的产业跟上海联系更强一点。


上海主要存在的跨城通勤联系的对象有苏州市、南通市、嘉兴市,无锡市也存在着少量的跨城通勤现象。南通、嘉兴与上海之间的跨城通勤联系主要在上海的非中心城区。


苏州方向的流入通勤者在上海中心城区与非中心城区均存在明显通勤现象,但从上海流出至苏州的跨城通勤者则主要来源于上海的非中心城区。


无锡方向无论是流入通勤或流出通勤均主要是无锡城区与上海城区之间的联系。


未来崇川也好,通州也好,可能还是要加强和上海之间的这种链接,交通的链接、创新资源的链接、新兴产业的链接。


这一点嘉兴在过去几年做得很好。嘉兴是长三角第一个出台接轨上海行动计划的城市。2017年,《嘉兴市创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行动计划(2017—2020年)》出台,提出要从交通、公共服务、产业、创新、人才、政策、规划、机制方面与上海接轨


数年间,从上海溢出到嘉兴的企业越来越多,包括总部在上海的中国最大机器人生产企业——新松机器人,也确定在嘉兴设立长三角总部基地。


以前嘉兴也有摇摆。是一路向南(杭州),还是一路向北(上海),其实有时候是两边用力。因为大多数非首府城市都想对接融入它的首府,向政治中心看齐。


但一个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外来动力,应该是可以在产业上与其深度对流和交融的核心城市,如同当初的深圳与香港。


现在嘉兴很清楚,提出要“坚决当好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主动承接上海非核心功能的疏解,并提出要构建科技和人才积极度很高、平安法治环境十分优越的一流的营商环境。


———— e n d ————

推荐阅读

【访谈】问策“十四五”:香港文汇报采访华略智库创始人姚荣伟

【原创】上海郊区的城市化进程:从卫星城、新城到独立城市

【原创】实现乡村振兴,文化不可缺位

【动态】守正创新,砥砺奋进——华略智库2020年10月刊

【荐文】逃离一线城市的科技公司:科技产业转移新趋势及原因

【荐文】黄奇帆:人生和事业就是一场不断的重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