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双向开放双向联动,“大虹桥”谋划更大格局
近日,吴江新闻报导华略智库高级合伙人、首席研究员、长三角研究院院长夏骥受邀参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与综保区发展机遇研讨会,为吴江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言献策:
同时,在文汇报发表的题为《双向开放双向联动,“大虹桥”谋划更大格局》的报道中,沪上多位专家对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发表看法,华略智库高级合伙人、首席研究员夏骥接受采访。
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前出台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到2035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全面建成。
锚定目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正全力打造长三角高水平协同开放新高地。它将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立足产业经济发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如何聚力增强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三省一市又如何优势互补,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沪上多位专家纷纷建言献策:
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会长王思政:
落实“一核两带”抓手
围绕“五流”做好文章
“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作为新的国家举措,无论对上海的城市功能提升,还是对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而言,都是升级版的重要抓手。”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会长王思政说。
他认为,《总体方案》的出台起到很好的承上启下作用。在历史上,虹桥就是枢纽,早年上海只有一个机场的时候,虹桥国际机场一直担当着枢纽作用,是交通领域面向国内、国际的一条通道;而在经济发展领域,当年的虹桥开发区也是上海三个最好的开发区之一,其功能定位就是枢纽型、开放性。
王思政表示,近年来,“大虹桥”的枢纽功能发展速度飞快,面向未来,已具备成长为国际开放枢纽的条件和基础。从硬件看,整个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可满足每天100万人在7种交通工具之间无缝转换;而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说,中央交给上海的“三大任务、一大平台”中,无论是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还是持续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都与“大虹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以进博会为例,它不仅仅在进口贸易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更有明显的溢出效应,是中国对外开放、招商引资、贸易升级的新的重要载体,其主论坛“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正打造成为中国版的达沃斯论坛,使全世界的企业家、专家、政要、学者都能到这里来交换理念、思想,合作共赢。
放眼未来,王思政认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建设,应着眼于“一核两带”功能布局,落实两大抓手,围绕“五流”做文章(货物流、资金流、服务流、人流、信息流),在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好企业在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中的主体作用。
“一核两带”中,关键是“核”,即151平方公里的虹桥商务区。王思政认为,一“核”是一大抓手,只有把“核”做得更硬、更强,融合集聚和辐射能力,才能像引擎一样带动“两带”发展。
做好一“核”,不仅对上海市郊的长远发展和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形成明显的带动作用,而且透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整体带动效应,未来将对长江经济带、甚至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他举了个例子,目前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内已有20家综合性医院、专业性医院入驻建设,推进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的整合集聚,品牌效应已经显现,对未来吸引国际国内人才,服务就医、医疗旅游等都能带来辐射、带动作用。
“一核两带”中,“北向拓展带”和“南向拓展带”是另一大抓手。王思政表示,两个拓展带上的产业发展均有良好基础,比如数字贸易、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等,后劲十足,区位优势不言而喻。他表示,随着《总体方案》的落地,相应的政策也会落地,未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显著提升服务长三角和联通国际的能力,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
发挥国际贸易引领功能
提升“大虹桥”整体能级
随着《总体方案》落地,建设高标准的国际化中央商务区、构建高端资源配置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成为国家赋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新定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对产业经济有着多年的研究,他认为,这是虹桥商务区的优势,也是长三角区域在产业经济领域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
他表示,近年来,虹桥商务区一直在着力打造长三角的中央商务区(CBD),交通枢纽的定位是企业家看中此地的重要因素。截至目前,整个虹桥商务区核心区352栋楼宇总建筑面积达585万平方米,已有288栋实现结构封顶。
同时,要成为长三角的中央商务区,就要培育提升功能,此前国际贸易中心功能的提出,就是一个最佳落脚点。2018年起,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通过国际贸易这个产业抓手,带动了“大虹桥”整体功能的提升。
杨建文认为,《总体方案》提出打造国际开放枢纽的新定位,虹桥商务区在未来如何进一步发挥国际贸易的引领带动作用,既是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也是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从政策层面看,进博会期间,上海为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比如,为进博会度身定制的政策,并不仅仅为6天的展会“开绿灯”,更考虑到稳定的常态化政策支持,给优化国际贸易营商环境带来积极影响。他认为,打造国际开放枢纽,虹桥在制度、政策、举措层面将会有更大潜力空间,比如,多个部委日前联合发文在全国设立10个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其中就包括虹桥商务区,商务区将通过“促进创新”这个关键词,更好发挥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的作用。
《总体方案》立足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明确由三省一市共同建设高标准的国际化中央商务区。杨建文认为,这对促进区域之间深化改革、协同开放非常必要。
比如,在江苏,苏州工业园区当初与新加坡合作,是产业开放领域的开创者,对于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来说,产业开放是重要组成部分;在浙江,海宁与杭州联手,在数字经济发展上建立示范区,通过数字经济促进贸易和产业的发展,“如果‘一核两带’能形成合力,优势互补,更能够拉长板、补短板,全力打造长三角高水平协同开放新高地”。
华略智库高级合伙人、首席研究员、长三角研究院院长夏骥:
提功能、扩开放、强联动
锚定目标念好“三字经”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从字面看,“国际”意味着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代表着虹桥的能级;“开放”意味着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代表着虹桥的使命;“枢纽”意味着各类资源要素在此汇聚、交融与配置,代表着虹桥的地位。
在华略智库高级合伙人、首席研究员、长三角研究院院长夏骥看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既不是自贸试验区,也不是示范区,而是集合了双向开放功能的枢纽区。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对外开放引领对内开放的开放枢纽,本身就是最大的创新举措。
夏骥认为,对照2025年基本建成、2035年全面建成的目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要念好“三字经”,即提功能、扩开放、强联动。
虹桥商务区作为国际开放枢纽的“核”,目前还处于集聚阶段,只有做出“高能核”“聚能环”,才能更有力地辐射和扩散。
因此,要提升商务贸易功能,着力打造一流中央商务区和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加快集聚世界级的企业总部、功能机构和专业服务企业;提升会议会展功能,加快引进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经贸组织、贸易促进机构、商会协会等,进一步放大进博会效应;提升多级交通功能,面向不同的区域尺度,成为不同层级空间交流沟通的枢纽节点。
特别是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都市圈将成为区域融合发展的重要空间,虹桥要提前应对这种趋势,打造成为“同城效应”的重要门户;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按照主城片区的定位,加快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进一步提升宜居宜业环境。
打造国际开放枢纽,虹桥要依托资源禀赋,进一步扩大全方位开放,与临港新片区和浦东新区共同构成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要扩大产品、服务、投资、制度等领域的开放。
虹桥商务区不仅是上海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区之一,也是上海服务辐射长三角的三大重点区域之一。在夏骥看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必须依托长三角的各方力量,更加积极主动加强联动。
他认为,要加强与新城的联动,共同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都市圈通勤圈,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加强与长三角示范区联动,进一步加强与青浦、吴江、嘉善的联动,率先探索实践一体化开放的各项举措;
加强与拓展带联动,合理布局功能梯度,积沙成塔、汇溪成河,进而推动上海大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的融合发展;加强与长三角联动,鼓励长三角企业总部和功能性机构集聚,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联动、企业互动、人员走动,使长三角城市坐标系更为紧凑和高效。
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前出台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到2035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全面建成。
———— e n d ————
【原创】隐私计算推动数据安全共享,将如何重塑数字化城市?【原创】长三角科技金融发展:我们还需要做什么?【原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发布:高标准、新格局【动态】冬去春来,启新远航——华略智库2021年2月刊【荐读】最新“强省会”排行:谁是中国最强省会城市?【荐读】从世界500强,看中美竞争的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