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三角示范区两周年:这条“数字干线”如何破题一体化?

夏骥 上海华略智库 2022-12-24



作者:夏骥 华略智库轮值CEO、长三角研究院院长

来源:首刊于《解放日报》


数字长三角建设如火如荼,而一体化示范区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样板间”,无疑是其数字化实践的绝佳载体。两周年之际,示范区乘“长三角数字干线”再启航,挖掘数字多重属性,紧扣“流通”“配置”“场景”“转化”“投资”等关键,激发数字转型无限可能的同时,这一干线或将成为示范区“更上层楼”的破题之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数字中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协同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共同推动重点领域智慧应用,合力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


2019年10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一体化示范区”)成立。


这两年,也是长三角加速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两年,上海提出全面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江苏提出建设数字经济强省,浙江提出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


一体化示范区两区一县也结合上级部署,积极探索数字化之路。


比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引进培育软件信息、集成电路、卫星导航、人工智能、通信电子、新型显示等产业;结合“一网通办”,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互联互通;运用数字化方式努力推动公共服务共享,率先建立了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大力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等等。



两年来,一体化示范区加快推进规划契合、设施汇合、产业耦合、功能聚合、环保联合、治理融合,并形成了73项制度创新成果,不少经验做法已经复制推广到全国其他地区。


总的来说,在起步阶段,更多的还是先做“加法”,推动一体化实现“叠加效应”和“物理反应”。


在10月16日举行的一体化示范区两周年建设工作现场会上,要求“在两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对已取得初步成果的创新制度进一步研究深化,对尚未破题的集中力量取得突破”。


下一步,如何通过做“乘法”,推动一体化实现“乘数效应”和“化学反应”?


我们认为,数字化应当是一条有效路径。


数字长三角的建设,同样需要一个具体的空间载体和样板示范。一体化示范区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样板间”,正是一个绝佳的载体。


今年年初,青浦区率先提出打造“长三角数字干线”,并得到了吴江和嘉善的积极响应,也许这将成为推动形成一体化示范区升级版的重要破题点。



要理解这一路径,就必须要认清楚数字是什么。犹如货币具备贮存、流通、支付、保值、安全等多重属性,我们认为,数字也具备多重属性,主要包括要素、经济、工具、表达、底座等方面。


打造“长三角数字干线”,就要在一体化示范区率先挖掘和体现数字的这些属性,充分激发数字化转型的无限可能。


数字的要素属性,就是要充分体现数字作为生产要素的地位


2020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分类提出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个要素领域改革的方向,这是中央第一份关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文件,也首次明确数据成为五大生产要素之一。


作为生产要素,就要明确数据的价值,首先要能够定价,特别是要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进而才能交易和流通。


下一步,一体化示范区要抓住“流通”这个关键,探索数据要素生产、确权、流通、应用、收益分配机制,率先打通数字的“国内大循环”。


一是积极探索开展联合立法。要从制度层面明确数据要素的权属,以及不同风险级别数据的管控要求,解决制约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体制机制因素和不确定性的市场因素。


二是率先探索政府数据开放。要制定公共机构数据开放计划,提升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标准化程度,优先推动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资源、农业、环境、安监、金融、质量、统计、企业登记监管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



三是稳步探索培育平台主体。要支持行业大数据应用平台和开发应用市场主体发展,推动数据交易从敏感、低附加值的数据买卖模式向脱敏、高附加值的知识赋能模式转变,探索推进数字资产证券化,促进区块链技术在数据交易中的应用。


数字的经济属性,就是要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数字经济产业范围确定为: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数字化效率提升业等5个大类,其中前4类称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数字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不仅能够促进研发、设计、生产、检验、贸易、消费等各个环节的时空分离,也能够促进各个环节内部流程的时空分离,从而实现同一产业链在更大空间内的布局。


下一步,一体化示范区要抓住“配置”这个关键,统筹推动产业的分工布局,紧密合作构建创新链和产业链。


一是探索构建产业图谱。要围绕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共同编制产业链全景图,协同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积极探索建立“卡脖子”产业的“联合链长制”,打通区域内产业协同的信息盲区,建立精准化、差异化、个性化的政策供给机制。


二是探索强化创新策源。要积极争取引进数字产业的高等级研发机构、大院大所、实验室等,强化对于数字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共同谋划数字经济未来产业,不断衍生研发服务外包、科技成果交易、检验检测服务、仪器设备租赁、科技金融保险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三是探索利益分享机制。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重点产业链,研究设计财税、统计、考核等制度设计,真正触及一体化的“灵魂所在”。


数字的工具属性,就是要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推进经济社会治理

这是推进数字长三角建设的最广泛共识,在一体化示范区也已经进行了诸多探索,但是数字工具的应用还不够充分,在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根据上海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的《全面加快区域数字化协同治理创新》课题调研,长三角区域数字化协同治理在法治保障、推进机制、标准规则、数据治理、基础支撑和应用场景等方面仍然存在“六个不够”的问题。


下一步,一体化示范区要抓住“场景”这个关键,率先探索一批更有前瞻性的应用场景,充分挖掘数字化治理的潜力。


一是探索降低制度交易成本。要推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从高频事项逐步拓展到日常事项,加快实施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特别是强化统一的身份认证、电子印章、电子证照、公共支付等基础支撑体系,逐步取代实体卡等传统管理服务手段,努力打造“不带证示范区”。


同时深化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建立重点领域行业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强化信用监管应用。


二是探索提升公共服务效能。要加快推进“AI+公共服务”,特别是推进医疗AI向基层的下沉,加快推进健康管理档案建立和共享,提升AI辅助诊疗水平,破解优质医疗资源紧张和区域分布不均的难题。



三是探索深化重点领域应用。要进一步丰富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探索推进跨境使用;积极深化自动驾驶、无人配送等应用场景,进一步完善车路协同解决方案。


数字的表达属性,就是要把经济社会运行中的事物与任务进行数字化衡量


这是数字最基本的属性。随着数字长三角的不断深化,会有越来越多的“定性”表达转化为“定量”表达,可以说定量化是一体化的重要基础。


下一步,一体化示范区要抓住“转化”这个关键,通过技术应用和标准认定双管齐下,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的数字化表达。


一是探索区域体征的数字转化。今年上海已经上线了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通过物联设备前端感知、云计算、大数据三项技术赋能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并首次使用可视化大屏将“城市数字体征”的概念具象化,对城市生命体进行“24小时×365天”的“全时智慧体检”,一体化示范区也要加快描绘区域数字体征,通过数字赋能解决区域治理中“看不清楚、管不过来、处理不了”的难题。



同时也要综合应用BIM、GIS、CIM、3D自动实景精细建模等技术,构建数字孪生示范区。


二是探索生态环境的数字转化。重点是构建生态资产与生态产品调查、核算和评估体系,加快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定期发布机制,特别是结合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加快摸清一体化示范区的“碳收支”家底,努力明确“绿水青山”究竟价值多少“金山银山”。


三是探索资源要素的数字转化。要实时掌握区域内土地、劳动力特别是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分布、变动、流通情况,为要素的高效配置创造更好的条件。


数字的底座属性,就是要充分强化数字的基础支撑


数字要充分发挥要素、经济、工具、表达等属性,离不开数字作为底座的支撑作用。


目前,一体化示范区依托三地现有信息资源,基于上海市电子政务云等基础设施,已经搭建了国内首个跨省域智慧大脑整体架构,打下了数字底座的坚实基础。


下一步,一体化示范区要抓住“投资”这个关键,探索构建更加完善的区域数字底座,优化数字赋能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环境。


一是探索建设一流的数字新基建。要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推进5G、物联网、宽带网络等建设,统筹区域互联网数据中心、边缘计算节点发展,探索推进数据枢纽平台、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建设,健全完善物联感知、高速泛在、融合智能、安全可控的新一代基础设施网络布局。


要进一步提升一体化示范区链接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数字网络标椎,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开展跨区域算力调度。


同时,要积极创新投融资方式,大力吸引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探索新基建的市场化建设运营机制。


二是探索建立一流的专业数据库。进一步提升智慧大脑功能,结合数字化转化,积极参与构建长三角气候投融资等专业数据库。



三是探索建立一流的工业互联网。结合区域优势产业,加快建设以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平台为主体、企业级平台为支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积极参与国家标识解析与标准体系构建。


—— e n d ——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人文风景地区发展新经济的全新探索【原创】华略观点: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七大趋势【原创】国家战略三周年:长三角41城一体化的新发展理念实践【热文】“黑马”城市安徽被过度高估了吗?【热文】共同富裕“县域样板”怎么建?浙江10位县委书记有话说!【热文】读懂资本招商“合肥模式”“深圳模式”:招什么?怎么招?【热文】市委书记万字讲话:企业家流汗出力,党委政府必须给力!【热文】人民日报任平:中央坚持创新核心地位的背后考量【月刊】躬身盛世,万里蹀躞——华略智库10月刊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