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海燕 战略规划研究中心副总监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重要抓手,我国正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步履铿锵。而纵观示范基地十年路,各地在绘就“蝶变升级”新篇章的同时,仍面临着产业层次亟待升级、产业布局不尽合理、要素利用效能尚需提升的发展之困。展望未来,各示范基地将如何找寻破题之道?示范基地的蓬勃发展为增强我国工业实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均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但是,部分(资源获取与整合能力较弱)示范基地在产业层次、产业布局、要素利用效能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新的时期,各示范基地可从转变发展模式、找准体系定位、提升要素效能等方面切入,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提升两业融合层级、助推实现双碳目标。
——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关键性制造业领域对外依存度显著偏高。尽管示范基地产业技术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但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制造业所需的关键材料(其中,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核心生产装备(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仍然依靠进口。研发投入强度仍显不足。
2020年,示范基地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2.5%(五星级示范基地为4.2%),而同期韩国、美国、日本、德国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均超过3%,示范基地的自主研发投入强度与工业创新强国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公共服务平台能级亟待提升。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不完善、发展参差不齐等问题制约了其建设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同一示范基地内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缺少统一规划,有限的资源被分散到各个(重复建设的)功能相同、或(盲目建设的)非核心用户需求平台,加之多数平台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管理,致使大量存在的“散”“小”平台仅能覆盖到有限的企业。
尽管目前示范基地内公共服务平台数量已经较多(有的多达几十个),也有一些平台随着功能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已发挥了较强的服务和辐射作用,但在检验检测等行业领域内具备良好软硬件、拥有权威资质、专业化水平高的“优秀”平台依然缺乏。平台提供的功能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研发设计、人员培训、信息服务、公共治污等企业发展急需的服务需求,难以获得示范基地内相关平台的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市场化程度较低、公益性和共享性体现不够等问题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一些示范基地运维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仪器设备和人才的要求较高,建设和运维所需的资金投入较大,且尚未探索出适应市场要求的运行模式,当前主要依靠政府扶持维持日常运行。
部分由企业运行的公共服务平台过于依附原企业,使得受服务企业对其中立性有所顾虑,导致平台的绝大部分业务和收入仍来自原企业,对行业的公共服务支撑作用难以体现。一些市场化运行平台尚未探索出平台共建共享的利益模式,以及收费较高等问题,使得平台的公益性和共享性体现得不够。
——空间布局不尽合理。目前,示范基地主要集中于沿海沿江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土地、排放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趋于饱和,而产业发展较为零散和弱小的中西部地区却拥有大量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原料、劳动力、能源等优势资源。
因此,需要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特色(如,西安、武汉、成都等中西部城市具备较好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技术能力和产业基础),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的创建、评优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基地在推进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的作用。——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当前,部分示范基地仍然以加工制造为主,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为了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工业设计、工业物流、工业互联网、产业转移合作、大数据等生产性服务业类产业示范基地获批后,围绕家电、家具、消费电子、医疗器械等行业,相继形成了策略设计、产品设计、制造工程、供应链服务等在内的产业服务体系,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但是,我国制造业服务化总体上仍处在起步阶段,面向新型工业化发展所需并为示范基地主导产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工业设计、产品研发、电子商务服务、物流和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管理咨询等)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依然不足,示范基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
——集约化发展水平有待提升。虽然示范基地集约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较高,但是结构性矛盾也比较突出。从区域结构看,在工业用地指标方面,东部地区示范基地现有土地供应状况普遍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中西部地区示范基地仍然存在“圈地”、标准化厂房建设利用不足等土地浪费现象;在单位土地平均产值(销售收入)方面,中西部地区示范基地都不足4500万元/公顷,与东部地区近9000万元/公顷的水平存在着巨大差距,中西部地区示范基地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从行业结构看,近年来军民结合、消费品和原材料等行业领域示范基地的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一直在4500多万元/公顷左右的水平徘徊,仅略微高于示范基地授牌的最低入围门槛,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应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力度仍需加大。当前,各示范基地主抓重点企业、产业链重点环节、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对中小企业节能减排、上下游产业链协同节能减排、行业间协同节能减排重视不够,节能减排工作的系统性不强。因此,尽管示范基地的单位产值能耗水平及其下降幅度都明显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相比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能耗水平,未来减排潜力仍然巨大。
图2:主要国家和地区单位GDP能耗(千克标煤/美元)
深化数字赋能,培育三大重要能力。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作为提升产业链群竞争优势的关键领域,加速推动数字技术与制造业体系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技术体系、生产模式、价值链系统性再造,培育新制造全球价值链控制能力、自主创新发展能力、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在若干关键性制造业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打通国内外通道,加强“双循环”与协同创新。瞄准国内(主要市场)、国际市场,加快完善国内产业链供应链、补齐关键技术短板,推动产业链循环起来。特别注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共享开放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加强国内外创新机构、企业间产业技术协同攻关,推动新制造在关键技术环节实现突破。立足关键环节,推动实现新制造产业链、供应链集群式发展。瞄准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集群式发展,加快突破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算法、智能装备生产、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新制造的C2M平台、新工艺技术等,助力提升产业链竞争优势,带动全国制造业全面转型。遵循“节点-流-网络”世界经济体系新空间结构逻辑基础,加快融入以北京、上海等“门户城市”的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高端服务能力为引领,以沿海沿江制造业“节点”城市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安全性、竞争力为支撑,以中西部适宜地区特色产业生态为补充的全国经济体系,助推建设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为核心的世界级“两业融合”经济枢纽区。
坚持质效优先、绿色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提升土地利用水平、大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全力推进重点领域减排,构建节约型、低碳化制造业体系,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同时,在大力推动“采用物联网技术采集数据,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处理数据的智能化”新制造发展的同时,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全面提升制造业技术含量、创新能力,实现资源消耗强度、环境污染程度双下降,以及服务水平、吸纳就业能力、产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