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聚浦东,筑梦未来:浦东新区吸引高层次人才有何妙招(下)
胸怀“国之大者”,要下好人才“先手棋”。肩负引领区建设历史使命,再出发的浦东定要进一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近年来,浦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苦练人才服务“内功”,拓宽人才引育渠道,已打造成“海聚英才”的政策强磁场。而纵观浦东迈向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创新路径,这块“人才沃土”究竟有何妙招?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习近平主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 上海市人才工作会议指出,上海要高水平建设人才高地,要彰显国际化的人才导向,构筑世界级的人才平台,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造就战略性的人才力量,构建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营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
上海浦东新区积极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更是推出一系列引才举措、展开一系列引才行动、实施一系列引才工程、搭建一系列引才平台,以更加开放的格局、更加宽广的胸襟、更加包容的环境,吸引更多人才来到上海,让上海成为天下英才的筑梦之地、逐梦之城、圆梦之都。
在引才开放政策方面,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文件中明确表明支持建立全球高端人才引进“直通车”制度,支持在浦东下放高端人才审核权限,逐步放开专业领域境外人才从业限制(法律服务除外),建立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制度,以此尽可能放开外籍“高精尖缺”人才的出入境和停居留限制。
一直以来,对高端人才的认定和审核属于市级权限,此次权限下放至区,将更加有利于浦东根据自身产业导向引进全球顶尖的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
主动对标深圳深改委发布的《推进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的实施方案》。其中明确金融、税务、建筑、规划及文化旅游、医疗卫生、律师、会计、海事、安全生产、教育等11个领域推进境外人才执业便利的具体举措。
浦东新区需建立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制度,也将有利于国际化、专业化海外高端人才回流,落地浦东。特别是在涉税专业人才、国际海事人才、医卫文教人才的跨境执业方面与现行我国职业资格制度接轨,将进一步推动浦东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的国际化水平。
在引才从业范围方面,浦东新区聚焦引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领域,大力引育一批引领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具有全球号召力的科学家。
——加快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鼓励其积极参与本市实施的高潜人才储备行动、拔尖人才成长行动和精英人才领军行动,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初创型高成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打造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科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加快引进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引导重点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梯度培养体系。
——着力集聚一批产业科技创新人才,聚焦浦东新区三大主导产业及前沿技术领域发展需求,加大力度实施一批人才培育专项工程,培育一批高水平的产业科技创新人才。
——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重点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实施技能大师工作室、首席技师、工匠工作室等引进和培养计划,推进浦东重点产业领域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优化高端人才发现和引进机制,继续发挥好国家、本市有关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和国内外人才引进落户政策的引才聚才作用。对引才单位实施浦东“引才伯乐”奖励,加大对吸引集聚高端人才政策的宣传力度。
在引才氛围营造方面,打造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出成就、受尊重、更舒心的一流环境。进一步有效落实上海市人才政策,充分发挥人才引进的落户政策作用。
——推进人才出入境、税收优惠等政策全面落地实施,探索海外人才工作许可、签证、居留“一证通”等改革创新政策先行先试。
——优化人才发现机制,强化对人才及其团队整体支持,引入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方式,支持人才在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双向流动。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人才服务,依托国家移民政策实践基地、上海国际科创人才服务中心、浦东国际人才港等平台,充分运用信息化、智能化等服务手段,加强人才集成高效服务,提升人才服务办事效率,营造国际化人才服务生态。
——优化人才综合服务环境,以市场化方式提升人才综合服务保障水平,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多品种的人才安居、教育、医疗等服务,为青年科创人才提供稳定舒适的优质生活环境。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提升人才获得感和满足感。
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争取人才引进制度率先突破,进行全周期的政策设计,力争推出一批更有显示度的改革举措。
率先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要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用人主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用人单位要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用不好授权、履责不到位的要问责。要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
加快建设战略人才力量,打造“硬核科技”的“硬核力量”。纲领衔者中发现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
要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同时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确保科研项目取得成效。
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有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人才评价体系。
进一步优化科创人才支持机制,形成海纳百川的开放氛围,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研究自主权,探索对前沿基础领域建立长期稳定支持机制,鼓励科技工作者围绕自己专注的方向开展长期研究。
在人才资源配置方面突出市场发现、市场认可、市场评价,尊重用人单位的主体意愿,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建立合作共享的创新机制,支持科学城内的高校、科研院所以解决科学问题为纽带合作开展研究,支持公共实验平台、研发服务平台和会议空间的开放共享,鼓励创新主体共享高水平学术会议、学术报告,支持创新人才在科学城柔性流动。
依托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浦江创新论坛、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等平台,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交流展示与转化交易。营造包容失败的文化特质,建立以市场化为主导的科研利益风险分担机制,落实科技创新容错免责的政策。进一步优化科技企业注销制度,鼓励支持创业失败的企业家和创业团队再出发。
浦东新区依托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国际化专业协会、学术机构等市场化机构来引才聚才,同时创新评价机制,制定高端人才名录,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引才聚才,拓宽引才新路径。
一是激发企业和人力资源机构的引才积极性。加快引进能级较高、排名靠前、模式新颖的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同时,根据人力资源机构为区域引才作出贡献的大小进行评选和表彰,并给予政策倾斜。可通过设立引才大使奖、企业引才奖、贡献度奖励、猎头服务费补贴等方式,支持企业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引入海外高层次人才。
二是与国际化专业协会、学术机构进行合作引才。全力打造机构联盟、人才论坛等多样化引才育才品牌。加强与人才港外各类创新服务机构的合作,通过科技企业孵化联盟、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和人才公寓服务平台等紧密协作,为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全周期赋能和生活配套各领域服务。
政府通过提供政策、资助、采购服务等模式,鼓励公益组织和学术机构深入参与到引才工作中,深入推进高层次人才招引工作。如政府与社会组织联合举办活动,并资助设立活动基金促进引才;利用这些机构的海外资源,帮助搜集海外人才信息,为人才和企业牵线搭桥;借助机构公益性的优势,开展培训、讲座、参观等,介绍区域发展机会、人才引进政策、生活环境等。
三是创新评价机制,制定高端人才名录。梳理亟需的关键领域顶尖人才,制定形成紧缺急需高端人才名录,借用市场力量开展精准搜寻,如猎头“追捕”,行业协会引荐,或可借用国内知名专家的人脉与人才建立联系。在引才奖励力度方面适度加大,制定相应实施细则,面向引才中有特殊贡献的企业、研究平台、引才大使、猎头等,把奖励落到实处。
浦东新区是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在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布局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因此,浦东新区在人才全方位服务方面不遗余力,积极引进国际高校、研发中心等合作载体,探索搭建境外引智平台的可行方案,建立线上统一人才服务集成平台,完善高层次人才的生活配套服务,打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一是大力引进国际高校、研发中心等合作载体。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深化建设重量级实验室、大科学设施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不断集聚科技领军企业、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持续打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高端平台,大力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把平台的联系做广、能级做强、影响做大,形成引才聚才的“蓄水池”。
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重点领域,主动而为、抢抓机遇、招才引才,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合作,更好推动前沿科学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探索与国际知名高校、研究院所、国际医院、国际研发中心等机构合作建立研究中心、分支机构,搭建海外人才的境内发展平台,促进各个机构利用自有海外资源,发挥集聚人才的作用。
二是探索搭建境外引智平台的可行方案。如平台的建设渠道可依托大学在国外的研发基地设立,也可借助跨国公司在国外的研发中心合作建设,还可依托顶级学校海外的校友会、全球著名的行业协会、华侨华人机构等。平台的运作机制可采用机构间的合作协议,或聘用当地有影响力的华人华侨来共同运作,通过明确职责、明确任务、工作经费保障等方式,快速搭建和运行平台。
三是建立线上统一人才服务集成平台。更好体现标准化,运用数字化提升便利性,依托“一网通办”等平台,实现人才政策“一网查询”、人才需求“一口受理”、人才服务“一码集成”,让各类人才线上线下都能“有求必应”。针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对高端人才、顶尖人才要“量身定制、一人一策”。
针对海外高端人才,建立一个“政策发布、线上办理、在线咨询”的统一集成平台,为海外人才政策查询、在线办理以及咨询等提供统一入口;增加个性化服务,如网上预约服务、高端人才的绿色通道等多语种服务。
四是完善高层次人才的生活配套服务。在住房需求方面,提供多种形式的住房优惠政策,尽可能满足大部分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对于个性化需求高的人才,也可选择住房补贴。
在子女入学方面,增加国际化教育机构供给,特别是多语种的国际化学校,丰富教育资源,满足多元化需求。
在医疗卫生方面,探索扩大国际医疗结算的服务范围,推动知名医疗机构加入国际医疗保险网络系统,方便与保险机构的结算,同时建立就医绿色通道和多语种服务,提升就医便利性。
在社会保障方面,落实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持居住证的海外人才在沪工作,参加本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单位和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缴费年限可累计计算,工作发生变动时可以转移接续,符合条件的,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精准回应人才的痛点问题,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力度,更好提供教育、医疗等服务,让人才安心、安身、安业,形成“上海爱人才,人才爱上海”的生动景象。
【原创】才聚浦东,筑梦未来:浦东新区吸引高层次人才有何妙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