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比电影惨烈10倍,长津湖70年未公开的秘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正和岛 Author 何志毅




作者:何志毅 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作为朝鲜战场极为重要一役,长津湖战役的悲壮在人类战争史上几乎绝无仅有。面对天寒地冻的残酷环境、占尽优势的武装军团、十数万后勤的日夜补给,志愿军以钢铁意志和逢敌亮剑的血性军魂,在巨大伤亡下赢得这场名垂千古的伟大胜利。纵观这场惨烈战役的经验教训,假设未来长津湖战役“再演”,我们的产业又能够贡献什么?


都说商场如战场。那么,商场如何如战场?企业家能够从战场学到什么?让我们以长津湖战役为例,看看统帅和将军们考虑的问题:
打不打?什么时间打?什么地点打?
打击什么对象?投入多少兵力(资源)?派出什么样的队伍?
战役的目标如何制定?用什么方法(海陆空、穿插包围、围点打援)?
过程中会发生什么状况以及如何应对(战略预备队、预案、“备胎”)?
在战役中如何沟通协调指挥(节制、授权)?如何侦察及判断信息?如何进行思想工作和执行纪律?
如何保障后勤?如何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和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如何发挥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的作用?如何在战场上应用最佳战术?
……
以上问题都可以从长津湖战役中得到答案。

我在过去25年中讲授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一贯指导思想是,不要急于直接套用军事管理怎么应用于企业管理,而是要把这些问题上升到哲学层面,然后溶化在血液中,然后应用在“商战”上。因此,先要就军事学军事,要看军事著作,要懂军事常识,要知军事案例。

因此,要好好看看长津湖战役这样的经典案例。何况它是新中国和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案例,是朝鲜战争胜利的关键战役。

在我眼中,世界军事历史上只有斯大林格勒战役可以与之相比,但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两国和两军势均力敌的较量。毫无疑问,长津湖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场名垂千古的伟大胜利。

美国陆战一师把长津湖作战视为其骄傲的资本,美国军方为长津湖作战共颁发了17枚国会荣誉勋章、70枚海军十字勋章,是美军战史上为一次作战颁发勋章最多的记录。

在战役过程中间,美国媒体曾经一片悲观地认为陆战一师要被志愿军围歼了。

美国总统杜鲁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长津湖战役打响3天后的11月30日,发表了关于美国要考虑使用“有必要的所有武器(包括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的言论。所以后来陆战一师的突围成为了美军的光荣史诗。

长津湖战役为什么不为人所知?歼灭美军北极熊团为什么不如歼灭南韩的白虎团出名?冰雕连为什么不宣传?因为马上就涉及到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悲惨状况,后勤准备工作怎么做的?棉衣为什么提供不足?26军作为预备队为什么调不上来?谁应该为此负责?等等。

但“战争的迷雾”(军事术语)是无奈的现实。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终于可以说了,长津湖战役成为一种凄美的悲壮,在人类战争史上几乎绝无仅有。

事后进行的无数总结和追责证明,某些个人并没有明显的失误和责任,无论从最高层到中低层。否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免责。在不充分了解所有历史细节的情况下,现在所有的评论家发出的指责都是不公平的。

由于美军大肆宣传长津湖战役是美军的胜利,由于我们牺牲太大,而且没有达到围歼陆战一师的原定目标,因此我们不宣传。

战役打成这样惨烈,大的原因在于三点:

首先是准备太仓促;其二是天气太寒冷,当时长津湖地区中午的基本气温在-20℃到-25℃之间,夜晚在-28℃到-45℃之间,50年不遇,到今天回头看可能是百年不遇;其三是美军的武器装备、工兵能力、后勤供应和海陆空协同作战能力太强大。

但结果是,我们仍打胜了,胜利高于一切!


电影《长津湖》和《水门桥》的热播引发了大量的影评和对历史上长津湖战役的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主要想从美军的武器装备实力方面谈一谈长津湖战役,武器装备实力的背后是经济实力,经济实力的基础是产业实力,这与我的研究领域有关。


1950年所有的经济指标都表明,中国的经济实力是美国的零头,甚至是零头的零头,那么产业实力可想而知。我们可以感受一下在长津湖战役里,产业实力是如何体现的。

长津湖的重要性

长津湖在朝鲜北部狼林山脉的东部,是在山谷中的一个大水库。再往西走,是一个叫武坪里的地方,再往北走,是一个叫江界的地方,当时北朝鲜临时政府驻扎在江界。

其实金日成与苏联和中国政府已经做好准备,如果中国不出兵,金日成就将17.23万人组成的政府、军队、学校、医院、家属等进入中国东北,成为流亡政府。

而从兴南港到咸兴,过五老里、真兴里、古土里、下碣隅里,再从长津湖西面过柳潭里,有一条公路通到江界。

北极熊团驻扎在长津湖东面的新兴里,是为了掩护柳潭里的主攻部队。长津湖战役前,美军已经从兴南港、咸兴前进了125公里,到达了长津湖。

美军准备尽快进攻江界,到达鸭绿江,结束战争。有意思的是,当时双方都想主动进攻、都想早一点进攻,但因为都没有准备好而推迟,结果不约而同在11月27日发起了进攻。


麦克阿瑟相信,北朝鲜军队此时已经不堪一击,也没有了重武器装备。因此要求美军最精锐的海军陆战一师迅速轻装前进,在圣诞节之前将金日成政府赶出朝鲜,结束战争。

美军的所谓“轻装”,仍然有机动能力和强大火力,还有天上强大的空军支持,对付北朝鲜的残余部队毫无问题。

在历史书中我们看到,美军在西、东两线同时向鸭绿江推进。东线的兵力是10万人左右,事后我军认为长津湖战役的直接参战人员有3万人,美军记载有2.5万人。美军在东线兴南港配合的军舰有近200艘,含7艘航空母舰。天上可以支持的各种飞机有500多架。

麦克阿瑟的一世英名毁于长津湖。不是他错了,而是他遇到了一个比他高明十倍以上的天才对手毛泽东。

即使到了现在,恐怕怎么计算也不可能得出结论中国能打赢朝鲜战争,即怎么计算中国都不可能出兵。

何况,从各方面分析,苏联也不希望或者说不敢与美国发生正面战争,中苏都还在犹豫和讨价还价之中。事后的各方往来电报,以及对北朝鲜流亡政府的安排都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在中苏仍犹豫不决时,美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到鸭绿江边结束战争,中国以后就没有理由再出兵。这也正是毛泽东冒着很大风险要及时出兵的重要原因,这也是我军没有准备好也不得不打的重要原因,等到美军陈兵于鸭绿江边就可能铸成大错。


二次战役开始时我军胃口很大,试图歼灭美军四个师。东线的长津湖战役试图歼灭美军陆战一师,甚至美七师。但是事实上我军只能以六个团的兵力围歼了美军一个团,而且自己基本也打残了。

这个团并非完整的美第七师31团,据美军记载,在长津湖水库东侧新兴里的部队是美七师23团1营、31团3营、32团1营和第57野战炮营。

这是在陆战一师史密斯师长一再担心之下,阿尔蒙德军长派来保护从下碣隅里向江界进攻的陆战一师5团和7团的侧翼。美军军史并不承认31团被歼灭,其建制后来一直被保留。

但由于这是一个由四个营组成的临时团级建制单位,由31团团长麦克莱恩上校指挥,而麦克莱恩被击毙,团旗被缴,全团基本被消灭,所以我们说全歼了美军一个团并不为过。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再也没有能力围歼美军一个团,而美军则有能力围歼我军一个师。


在长津湖战役中,我军的战斗精神和气势彻底压倒了美军,在所有的美军关于长津湖战役的书籍和影视作品中,虽然都认为能够突围成功是一场胜利,但也都认为是惨胜,而且都对志愿军表达了极大的敬意,无一例外。

日本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写的《朝鲜战争》也用全书十分之一的篇幅和我军出兵后五分之一的篇幅描写了长津湖之战,对志愿军表达了很大敬意,因为他们是经过顽强奋战,不惜“玉碎”而被美军打败的,尤其是被美国海军陆战队一师打得很惨。

长津湖战役的结果是美军一下撤退到三八线以南,使得整个战局出现根本性的变化。从此以后,战争就在三八线附近进行。

因此,说长津湖战役是朝鲜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并不为过。

美国人称“似乎一夜工夫,中国便跃进为世界强国之列。”美国权威军事学著作《朝鲜战争:我们第一次战败》描写长津湖战役的最后一句话是:“征服北朝鲜的巨大努力以失败而告终。”


长津湖战役的惨烈程度

“在朝鲜战争中,发生在1950年11月下旬东部战线上的这场战斗,至少在中国的所有史料中叙述得十分简单。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也许这场战斗进行得过分惨烈了。也许双方所付出的代价过分巨大了。也许事后双方均宣布在这次战斗中取得‘辉煌的胜利’都有点言过其实了。也许真实地回忆惨烈和代价巨大的战斗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长津湖》电影总顾问王树增先生在他1999年出版的《朝鲜战争》书中如是说。

22年过去了,不知道王树增先生今天怎么看他当年提出的问题?我也很想知道他作为《长津湖》电影的总顾问参与了多少工作?他会怎么回答社会上对这部电影的批评?

在我看过的有关长津湖战役的各种书籍和资料中,最为悲壮的是叶雨蒙著的《东线祭殇:极度冻馁中的厮杀》。

叶雨蒙在封面的勒口上写道:“这并非一部战史,而是战争中人的生存和毁灭的故事,是幸存者的战争回忆。”此书出版于2007年,他说这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报告文学。他采访过的人不少在书出版时已经作古。

他在后记中说:“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也许会告别较长一段时间,其中的原因,恕不一一……”既然他自己用了省略号,我也不用再猜测。

我只想引用他这一部“报告文学”中的一些描写。他曾经是38军的战士,后来长期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担任影片的文学编辑。他花了17年光阴写了六部关于朝鲜战争的文学作品,《东线祭殇:极度冻馁中的厮杀》是最后一部。

他采访过的对象九死一生,吃过人肉,吃过棉花。朱彦夫说他们在黄草岭一个高地上,最后剩下三个人,撕开一条棉被里的棉花吃,三个人吃掉了大半条棉被。

最后另外两个战士杜义明和徐贞明也牺牲了,他被炸弹炸晕了。“弹片从腮上打过去,从左眼出来,把我的眼球给打出来了。”他醒来以后,“被打掉的眼球从左眼眶掉下来,吊在嘴边,让自己迷迷糊糊地给咽了——长时间饥饿导致的。”

朱彦夫用异常顽强的生命力拖着冻坏的肢体,在阵地上“爬了两天两夜,才遇到收容队。”17岁的他被截掉了双脚和双手,重残后回到山东家乡。上个世纪90年代他还用嘴衔笔,历时七年,写成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当时的国防部长迟浩田给写了序。


长津湖战役中成建制冻死的冰雕连原型有三个,发生在从柳潭里到下碣隅里的死鹰岭和黄草岭附近的1081高地上。

叶雨蒙还对九兵团的伤亡人数进行了估算。

其一,毛泽东给彭德怀等人的电报中说到:“由于气候寒冷,给养缺乏及战斗激烈,减员达四万人之多,中央对此极为怀念。”
其二,宋时轮秘书穆俊杰在文章中披露:“第九兵团总员15万人,作战部队12万人。战斗减员19202人;非战斗减员28954人(主要为冻伤亡);减员总数为48156人,占兵团总数的32.1%。”
其三,《军事史林》杂志发表的署名“仁言”的文章披露:“赢得这一胜利的第九兵团也因冻伤而损失严重,减员一半。”

叶雨蒙说没有看到美第十军的伤亡数字,陆战一师披露的伤亡数字为:“战斗减员4418人,非战斗减员(冻伤亡)7313人,占陆战一师兵员总额24124人的40%以上。”

叶雨蒙认为,冬装整齐、装备精良的美军陆战一师都减员40%以上,九兵团减员人数不会仅止于32.1%,他认为“仁言”的说法减员一半”(7.5万人)应该比较接近真实。

我查陆战一师报出的原始数据是:阵亡604人,重伤不治114人,失踪192人,负伤3508人,与上面的4418人吻合,冻伤及伤病7313人。这样,陆战一师共减员11731人。如果其兵员总额为24124的话,减员率达到49%,所以日本人儿岛襄在《日本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中也计算陆战一师在长津湖战役中减员达50%。


据我看的资料,美陆战一师还有两个营留在兴南没有参加战斗,如果他们的总减员率达50%,其实就直接参战人员而言,减员率可能更高。

我想借叶雨蒙的推理说,九兵团的减员率不止50%,有可能达到三分之二。尤其是20军和27军,在很多著作中都有描述一个连、一个营、一个团、甚至一个师都基本上打光了的情景。

有说27军最后能够追击到兴南港的也只有2000人左右。作为后备军的26军在美军的一路极度狂轰滥炸和冰冻伤亡下,最后能够赶上战场的部队也少得可怜。这样的说法是为了进一步说明长津湖战役的惨烈程度。

美军的装备及其背后的产业实力

关于美军的装备和产业实力,我们来看一看以下四个场景:下碣隅里(古土里)的临时机场、水门桥、空军大轰炸、兴南港大撤退。


首先我们看一看长津湖战役美军最后从兴南港撤退时的景象。贝文·亚历山大是美国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又是朝鲜战争的亲历者。他的《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是以美国人视角研究朝鲜战争的名著。

在586页的书中长津湖战役的描写占了69页,为全书的12%。为了撤出主打长津湖战役的第10军,一支有193艘舰艇组成的庞大舰队集合起来,其中包含7艘航空母舰。他认为这一次撤退相当于二战中的敦刻尔克。

从12月11日开始到12月24日,美军从海上运走了10.5万名士兵、1.75万台车辆、3.5万吨物质和9.8万名朝鲜难民。

在12月24日,美军撤离的最后阶段,2艘巡洋舰、7艘驱逐舰和3艘火箭发射舰在距离岸边数百码的地方排成一线,向这座被放弃的城市倾泻了猛烈的炮火——近34000发炮弹和12800发火箭弹,其猛烈程度超过仁川登陆,还引爆了400吨凝固甘油炸药和500枚1000吨的炸弹,把兴南港炸成一片火海。由此可见,美军在撤退时的军事实力还有多么强大。

其次看看下碣隅里和古土里的简易机场。陆战一师开始接到的任务是轻装上阵,尽快打通前往江界的道路,到达鸭绿江边。

但是史密斯师长决定步步为营,不仅带上全部重武器,还要在下碣隅里和古土里修建两个临时机场。而且下碣隅里机场要能够起降美军C-47双引擎运输机。

兴建简易机场需要中型坦克和推土机,从真兴里到古土里的公路上有多处急转弯无法通过,工兵从11月16日(战役打响前11天)开始改造道路,而且为了使M26潘兴式坦克(重40吨)和五辆大型推土机开到下碣隅里,要加宽所有道路,这项工作到11月19日基本完成(战役打响前8天)。

根据战地指南要求,在4000英尺高的山地上修建能够让C-47运输机起落的跑道应该为7600英尺长。但是条件和时间只允许修出2900英尺(884米)长的跑道。

在-20℃以下的冻土中,美军工兵用13天时间完成了这个任务。在战役打响后的第4天机场才启用,因此后面4天是在枪林弹雨中修建的,志愿军战士曾经突进到了机场。

美军C-47驾驶员在只达到标准40%长度的跑道上强行起降,5天之内运来了大量战斗物资,运走了4312名伤员和近134具陆战队员尸体。

在古土里(离下碣隅里仅仅18公里)美军还修了一条跑道525米长的简易机场,从下碣隅里撤退到古土里后又运走了约400名伤员。可见陆战一师的战前准备多么充分、工兵能力多么强大。

战前美军还修建了军需品仓库、弹药库、野战医院等等。在战前备足了6天食物和弹药,每天还可以空投100吨物资。

他们一般用大量坦克组成一个环形防御圈,志愿军几乎无法攻破。美军从来没有缺乏过任何物资,甚至大有富余,需要在撤退时全部炸光。我军缴获的任何重武器也立即就会被美军飞机炸毁。

美军配有标准的士兵A餐和B餐伙食以及军官餐伙食,配有酒精炉,有防寒服、防寒鞋、鸭绒睡袋,甚至还有防弹衣。美军基本上每半个小时就让枪炮开一次火以免被冻坏。美军为了重复使用回收的降落伞就达100多吨。


再看看长津湖战役中的美军空军力量。按照贝文·亚历山大的说法,美军的长津湖大撤退是“美国历史上集结战斗机最多的一次行动”。

“远东空军的每一架可投入使用的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以及澳大利亚的F-51飞行中队,都奉命为此次撤退提供掩护。”海军迅速把由7艘航空母舰组成的快速航母舰队驶入兴南港,舰载飞机离美军撤退时最远的下碣隅里的直线飞行距离不到100公里,可以即时响应地面请求,最靠近的空军机场是连浦机场,离咸兴只有5公里,还可以从日本的伊丹空军基地起飞支援。

“所有这些舰载飞机,加上远东空军,代表着一次令人畏惧的空中力量大集结,而且为陆战队员和陆军士兵提供了一个空中保护伞,并成为整个撤退中一个可靠的空中打击平台。”陆战一师每个营配有两名航空引导员,在离美军3.2公里的范围内,由引导员引导空军进行打击,3.2公里以外由空军自主决定打击。美军指挥员甚至记者,都可以在防御圈内随意起降。

由此可以想象,天上同时几百架战斗机和轰炸机疯狂扫射、轰炸、投射凝固汽油弹的场景多么恐怖。

无论今天高成本制作的《长津湖》《金刚川》或其他电影都模拟不出战场的真实状况。

一本描述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中说道,当一架飞机俯冲而下时,地面士兵会感觉这架飞机、甚至一个机群是冲着他而来的,因此产生的恐惧感是巨大的。

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就是在这样极端条件下与美军奋战。这也是志愿军战士以血肉之躯却挡不住陆战一师在强大的、具有绝对空中打击优势的美国空军掩护下强行突围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我们看看水门桥。美军在水门桥架桥的能力,也完全超出了我军的可能的想像。

水门桥是陆战一师撤退的必经之路,如果被炸毁,美军所有重武器和机动车辆都通不过。而陆战一师有1400多辆机动车辆、坦克和大炮,志愿军竭尽全力于12月1日和4日炸断两次水门桥,都被美国工兵轻而易举地修复了。

志愿军又在6日组成以姜庆云连长为首的敢死队,在美军的重兵保护之下第三次炸毁了水门桥,炸开了16英尺(约5米)宽的缺口,料想美军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修复。

可是没有想到,美军为此从日本运来了8套钢构件架桥设备和4套木构件架桥设备,地面工兵收到6套钢构件设备和3套木构件设备。美军为此设计了专门方案,做了空投试验,发现因为降落伞不够大而导致重1125公斤、长2米的构件落地严重损坏。

因此他们立即在日本研制了更大的降落伞,并有一个装配降落伞的陆军特别小组随专机到达离水门桥最近的连浦机场展开配合,地面部队在陆战一师第一工兵营营长帕特里奇中校的指挥下,又解决了一些其他技术困难问题。

最后美军用31小时成功地完成了可以载重50吨的架桥任务,得以携带全部坦克(一辆重40吨)、车辆和火炮等重武器撤离。

此后,就是一马平川。我们的《亮剑长津湖——第二次战役战事报告》里写道:“面对美军如此惊人的综合能力,如此迅速的机动速度,宋时轮和他全兵团的官兵都结结实实地吃了一惊。具有高度现代化战争手段的陆战一师确确实实是个从未遇到过的劲敌。要打赢一场现代化战争,仅任血肉和意志是远远不够的。经历过这场战争的中国军人,比任何人都渴望自己的军队插上现代化的翅膀。”


此外,还不能不提及美军(至少是陆战一师)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素质。

首先是师长史密斯少将,凭自己的军事判断力认为麦克阿瑟和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命令其轻装前进迅速推进到鸭绿江边是个错误,因此他们带着重武器,修路、架桥、建仓库、建机场,步步为营,终于避免了被全歼的厄运。

在撤退时他又放弃从空中撤离的方案,坚持从地面“向后进攻”,最后成建制突围成功。使得美国方面认为这是一次胜利而载入史册。

在战斗中,美军也出现过一个二等兵凯弗拉塔多处负伤坚守一个高地的情景,也出现过一个下级军官三处负伤、眼球被打出来再塞回去继续战斗的情节。美军从柳潭里狼狈突围撤退的部队到了下碣隅里外围时,还刻意停下来整装整容,迈着正步走进师部所在地。

以上的描述,都是为了使读者明白,九兵团面对的是怎样的敌人,这个敌人背后的产业能力和运营组织能力是多么强大,长津湖战役所取得胜利是多么不容易,志愿军将士们是多么伟大。

战役总结及启示

长津湖战役的胜利、长津湖战役的伟大、长津湖战役的意义,都是勿庸置疑的。战后九兵团总结了五点经验教训:

1. 对作战环境调查研究不够;

2. 仓促进入战斗准备不充分,对地形、道路侦察不清楚,尤其是敌情不明;

3. 26军南调时间过迟,兵团二梯队使用不及时;

4. 缺乏必要的对美作战经验与应对军事教育;

5. 后勤工作组织不良,特别是运输工具不能适应要求。

战役打得过于惨烈,牺牲过于巨大,没有取得全歼陆战一师的即定目标。

因此,兵团领导心情沉重,没有将长津湖战役作为一次胜利,于12月1日向志愿军总部发出检讨电报,电报说:“这次作战打得很不好,不仅未能全歼美陆战一师及第七师,反遭巨大减员,严重缩小战力……,未能彻底完成上级赋予任务,应由职负主要责任,拟在战斗结束后召集各军总结经验教训。”

每每读到此处,我都为九兵团全军将士感到十分委曲。将心比心,我会痛不欲生。

这样的总结,是在当时极其特殊的情况下作出的,是一种极其严于律己的态度,也体现了九兵团领导(尤其是“职”宋时轮)的极其高风亮节。但是,这对于全军将士是不公平的。

我们事后从更高的层面总结反思长津湖战役的不足在于:
1. 原来设定的战役目标太高;
2. 对美军的装备和战斗能力估计不足,尤其对陆战一师的战斗力估计不足,对美军海陆空协同的强大力量估计不足;
3. 对气候的寒冷程度估计不足;
4. 我军大后勤(不仅是九兵团的后勤)能力严重不足。
以上四点,都不在九兵团的责任范围内。26军作为预备队队赶不上战场的原因主要也不在26军和九兵团。前面说过,谁也不怪,这就是“战争的迷雾”。

日本隔岸观火密切注意朝鲜战争,日本陆上自卫队干部学校组织了一批战史教官非常详细地研究了朝鲜战争的整个过程,主要依据美国、韩国和北朝鲜的史料,记录了每一次战役和战斗的细节,并附有评论,以“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的名义发表了《朝鲜战争》一书,共十卷1466页。我特此摘两段对长津湖战役的有关评论如下:

1. 中国军队的勇敢战斗精神和坚韧性:“中国军队在美国完全掌握了制空权的情况下,虽然苦于缺乏装备、弹药、食品和防寒用具等,但仍忍耐一切艰难困苦,忠实地实行命令,默默地行动与战斗。这就是毛泽东所提倡的‘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的勇敢精神。

好像对美军炽烈的火网毫不在意似的,第一波倒下,第二波就跨过其尸体前进,还有第三和第四波继续跟进。他们不怕死,坚持到最后一个人的英姿,仿佛是些殉教者。虽说对面的美军官兵,也在惊叹其勇敢的同时,感到非常可怕!

中国军队的这种勇敢战斗精神和坚韧性,到底来源于什么呢?那大概不单纯是强制和命令。可能是因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帝国主义的憎恶,坚信现在进行的这次战争是‘正义战争’,这些都渗透到了中国军队官兵的心灵深处,不,已渗透到骨髓之中。”

2. 对这次战役的评价:“中国军队大体上达到了目的。然而在战术上不能说是成功的。另一方面,美军派第一陆战师深入北朝鲜,配合第八集团军的攻势,企图将中国军队、北朝鲜军队主力包围在平壤以北这一战略目的没有达到,然而,第一陆战师保持着大部分战斗力撤退这一战术行动是成功的。”

要注意日本是美国的盟友,日军是美军的盟军,这本书的整体立场绝对不会站在中国一方。正因为如此,本书得出这样的结论更加公正。

他们认为,长津湖战役中国军队在战略上胜利了,美国军队在战术上胜利了。只要有些军事常识甚至普通常识,就可以判断,战略胜利远远高于战术胜利。

结束语

在朝鲜战争中,上一代中华民族的父母们奉献了19.7万英雄儿女,目的是为了下一代不再打仗,其中毛泽东奉献了毛岸英。毛岸英牺牲后,毛泽东4次搬家,都是自己悄悄整理携带了毛岸英的遗物,身边工作人员在毛泽东逝世后才发现这个秘密。

辽宁电视台的节目披露,在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签订后的那一刻,美军士兵与志愿军战士在阵地共同联欢,相约从此不再打仗。有新闻纪录片和照片为证。我的亲叔叔何晋龄也在电视节目中,他是志愿军最后一批回国的人员之一。

我们渴望和平、祈祷和平,但不怕打仗、准备打仗。如果再打一次长津湖战役,我们的产业能够贡献什么?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华略智库2022新春致辞:关注即力量,同行即希望

【原创】上海工业增加值全国首破万亿,三大先导产业“借数”腾飞

【原创】由一位青年“码农”失业引发的思考

【原创】务虚会不虚、感言更敢言,看这家上海智库怎么总结2021

【热文】2021年中国GDP50强城市出炉:谁进谁退?

【热文】富可敌省:谁是全国经济最强区?

【热文】活得幸福的人是什么样的?复旦教授这篇演讲被刷屏了

【热文】郑永年:中国是不是在有些方面和世界脱钩了?

【月刊】新年第一月,华略智库都发生了什么?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