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浦江春 华略智库自贸区港首席专家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亦是青岛最浓的底色。锚定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青岛,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砥砺奋进。青岛在迈向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进阶”路上,有哪些关键问题需要研究和破解?一起来看作者的解读。全文4097字,阅读约11分钟
非常高兴参加本次“青岛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高层专家研讨会。青岛在我国乃至东亚地区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新形势下青岛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必须立足全球发展新趋势,把握国际门户枢纽新特征,前瞻科学定位。结合当前形势变化和对国内外城市的研究,谈一些个人看法,供参考。
明确定位是谋划高水平开放路径的前提。青岛未来在我国扩大开放总体战略中担负什么样的角色,应基于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所处节点位置、国家战略要求和青岛自身禀赋确定。
从全球看,GaWC全球城市排名、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是国际上的三大城市权威排名。在最新GaWC全球城市分级排名中,青岛处于第三类Gamma的第一档(Gamma+);在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中,中国内地共有12个城市入选,其中青岛处于全球第38位、内地第6;在最新的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ISCDI)排名中,青岛处于全球第15位、内地第4位。综合全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世界上的枢纽城市大体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顶级全球枢纽城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
第二类是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全球枢纽城市(如上海、北京和香港、新加坡等);
第三类是区域性国际枢纽城市(如迪拜、芝加哥、洛杉矶、悉尼、法兰克福、布鲁塞尔、斯德哥尔摩、阿姆斯特丹等);
第四类是次区域性国际枢纽城市。
那么,青岛未来应瞄准哪一类目标?我认为,青岛未来应力争进入第三类,即类似于北美的洛杉矶、欧洲的法兰克福或斯德哥尔摩、亚洲的首尔或悉尼。新加坡、香港是青岛的重要对标对象,但也许并非青岛的现实发展目标,因崛起背景、辐射范围存在很大差异。基于这一坐标系,可以对青岛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目标作进一步界定。在我国北部沿海,仅有青岛、天津、大连等城市有能力成为国际门户枢纽,而青岛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我认为,青岛未来应打造成为以辐射日韩和对接上合组织为特色,立足东北亚、面向亚太、联通全球,具有重要区域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当前,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外部战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外部环境显著恶化。中美战略竞争显著加剧,美国煽动其他发达国家对华进行围堵,“去中国化”和关键产业脱钩风险加剧。另一方面,区域化相对于全球化明显上升。产业布局短链化、近岸化趋势明显,尤其是在RCEP生效后东亚价值链合作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强化。在新形势下对青岛来说,开放重点是上合组织国家、日韩还是“一带一路”国家?需要区分不同目标,进行深入讨论。对我国而言,上合组织对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和大宗商品(能源、矿产、原材料等)等方面利益。而对青岛而言,首要意义在于引入国家战略层面的合作平台。由于上合组织成员国以初级产品为主,在青岛外贸进出口和双向投资中的比重尚需提高。综合来看,应将上合组织界定为青岛打造国际门户枢纽的战略平台,在某种意义上,可用博鳌亚洲论坛之于海南来类比。从未来看,日韩在青岛对外开放中占有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首先,根据国际贸易引力模型,日韩是距离青岛最近的发达经济体,受地理距离、产业互补、市场吸引等因素影响,在青岛经贸和投资合作中占比较高(仅次于美国、欧盟和东盟)。其次,对日韩而言,RCEP框架下青岛的产业和市场价值将进一步上升。青岛虽然在中高端制造业部分领域与日韩存在一定的重叠和竞争,但总体上双方产业互补性大于竞争性,RCEP框架下合作潜力较大。并且,日韩作为发达国家,高端产业和科技要素十分丰富,对于青岛而言具有重要的合作潜力。从“一带一路”来看,青岛首先要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东盟是青岛的三大贸易伙伴之一,2021年更是位于外贸进出口首位,占比高达15.9%。其中尤其要加强与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等重点国家的合作,而菲律宾、缅甸、老挝等国潜力有限。国际开放门户枢纽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香港、新加坡等高度自由的离岸经济体,二是伦敦、纽约、东京、上海等依托大国腹地的门户枢纽。青岛毫无疑问应选择第二种。尤其是在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青岛更应立足内地超大市场腹地,打造成为链接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枢纽门户和战略平台。沿着这个逻辑进一步分析下去,就需要解决两个具体问题:第一, 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青岛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和双循环战略链接的腹地是多大?范围应如何界定?最核心圈层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胶东经济圈;
第二圈层是黄河流域,充分依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
外围圈层是以青岛为圆心向外辐射的我国北部更大范围区域。具体可根据交通网络、经济流量和市场引力进行测算。
第二,青岛打造双循环战略链接的抓手和突破口是什么?如何落地?建议明确可落地实施的重点抓手,力争在未来几年取得有力突破。比如,在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临空临港经济区、综合交通枢纽、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抓手上,应梳理提出明确的目标节点、重大任务清单和配套支持政策,举全市乃至全省之力推进。实践中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面面俱到,内容大而全;二是目标过高,反而难以落地。跨国公司在全球生产网络和经贸活动中处于枢纽节点位置,掌控着全球大部分要素和资源流量。大力吸引高能级跨国公司总部集聚,是青岛打造国际门户枢纽的重要支撑。但是,需要明确的问题有两点:首先,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当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发生了重要调整,“in China,for China”特点日益突出。当前跨国公司在华业务可分为两部分:一是面向中国内地市场的业务,二是面向全球供应链的业务。受价值链重构、地缘战略和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外资跨国公司尤其是日本公司正试图将两者切割,在加大在华市场开拓力度的同时,将面向全球的部分供应链环节向境外转移。这将对包括青岛在内的内地城市吸引跨国公司总部产生重要影响。换言之,吸引面向全球和亚太的跨国公司总部难度在上升。其次,对青岛而言,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关键在于能否解决其面临的突出制度瓶颈。根据我近年来对在华跨国公司总部的调研,这些瓶颈至少有六个方面。一是部分产业尤其是服务业产业壁垒仍然偏高(根据OECD的FDI限制指数,我国服务业开放度低于诸多新兴市场国家);
二是跨境资金调配与外汇收付阻碍仍然较多;
三是进出口监管便利化水平有待提高(如跨境研发物品);
四是满足总部经营需求的税收政策有待完善;
五是公平竞争环境和政府服务尚需改善;
六是国际化人才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
这些壁垒的存在,导致目前在华跨国公司总部的定位绝大多数以服务中国内地市场为主,在吸引亚太和全球总部上与新加坡、香港相比优势有限。对青岛而言,吸引跨国公司总部需要科学确定目标,将吸引辐射山东半岛乃至环渤海和京津冀市场的跨国公司总部作为重点招引对象。高水平建设自贸片区是青岛打造国际门户枢纽的重要平台和抓手。我国目前已有21个自贸试验区,但迄今效果和最初预期仍有很大差距,最突出的有三个问题:一是大部分制度创新成果仅停留在程序和流程优化层面,含金量和突破性不大,许多改革只是对计划经济时代管制遗产的清理,或是信息技术在行政审批和监管中的应用,离真正的国际高水平规则相去甚远。
二是基于全链条的系统集成改革偏少,制度创新碎片化问题突出,“大门开小门未开”比比皆是。
三是基于产业内在瓶颈的需求导向型改革不多,大部分是复制推广其他地区经验,有价值的自主改革不多。而这些问题也在青岛自贸片区不同程度存在。
建议在青岛国际门户枢纽建设中,要在提升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针对性和含金量上下更大功夫,尤其是基于自身产业需求和面向日韩开放特点,打造在国内具有引领标杆效应的一流自贸试验区。一方面,紧紧围绕打造上合示范区、对日韩开放桥头堡推进差异化改革。立足青岛自身特有需求,力争打通高水平开放面临的瓶颈障碍,走出一条自贸试验区改革的新路子。另一方面,紧紧围绕全产业链和全场景需求推进系统集成改革。从市场主体开展业务面临的一揽子需求出发,而非单纯从政府部门角度出发,变事项导向为场景导向,探索推出一批“一件事”改革和全产业链改革。通过改革路径创新,真正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与香港、新加坡等上世纪70年代以来崛起于工业化和货物贸易背景下的国际开放枢纽不同,在当今数字化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国际门户枢纽的形成路径和运行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这一背景下,青岛要推进高水平开放,必须前瞻关注和主动顺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打造新一代国际门户枢纽。具体来说,随着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方面越来越多商品转变为数字形态,部分货物贸易被数字贸易替代;另一方面许多原来不可贸易的服务现在可以跨境提供(如远程教育、医疗服务等),这种变化正在改写全球贸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的国际开放枢纽功能将趋于弱化,类似于工业化时代海空港口岸的兴起一样,全球数字服务平台将成为数字化时代新崛起的门户。对于青岛而言,这一变化带来的挑战是巨大的。青岛当前产业结构中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数字产业发展还十分薄弱,尽管提出了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目标,但从底层技术到平台建设都还未构筑起强有力的支撑,在全球数字经济中的能级有待提升。下一步,在打造国际门户枢纽过程中,亟需把打造数字化门户枢纽,尤其是打造在亚太地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以平台建设吸引数字流量集聚和枢纽竞争力提升。为此,应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将扩大开放和数字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引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化平台企业,并率先突破跨境数据流动、数据确权交易、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瓶颈,使青岛在未来国际门户枢纽竞争中占据主动、赢得先机。(本文系作者在青岛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高层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