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超乎想象:美国制造业回归的战略决心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智谷趋势 Author 智谷子
作者:智谷子
来源:智谷趋势(ID:zgtrend)
全球最大芯片代工厂,在美国的土地上从天而降。
上周,有一架包机从台湾出发,越过太平洋的国际日期变更线,抵达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机上共有300多台积电员工。除了浩浩荡荡的行李之外,随行中还能看到家眷,以及宠物猫狗。这个细节很值得推敲。安邦智库解读说,这说明人才流动可能是永久性的。
自2021年6月开建以来,台积电投资120亿美元的5nm晶圆厂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12月将举行首部机台移机典礼。而在今年年底之前,还会有6架包机,将1000多名台积电的骨干员工及其家属送往美国。这还不够。本周台积电被爆出,将在现有的工厂上扩建第二工厂,并将当前全球最先进的3纳米制程工艺带到美国。
从浅碟子经济体台湾,到百年工业强国德意志,再到亚洲凤毛麟角的发达国家韩国,大批企业正在纷纷流向美国。“情况非常令人担忧”“制造业基础将崩溃”的声音在世界各个角落此起彼伏……
沉积许久的北美制造业,如今又热闹喧嚣了起来。工业机器人的数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爆发。40年前美国“掏空”日本的历史性一幕,似乎又要开始重演了。谁能想到,制造业会疯狂流向一个高度发达的全球服务业中心。
一个新的时代要拉开了吗?
最近,向来高傲的韩国财界弥漫着一股阴霾。
本月11日,“韩国经济研究院”发布报告称,美国出台《通胀削减法案》、“芯片法案”以扶持本国战略产业,导致包括韩企在内的全球工厂流回美国,无疑给韩国制造业带来严重冲击。
什么样的影响称得上“严重冲击”呢?那大抵是大山根基被动摇,巨轮快要搁浅的那种震撼吧。5000万韩国人眼睁睁看着,大小财阀集体“跑路”是什么感觉,外人可能难以体会。
这股跑路的浪潮,蔚然成风:
此前,LG能源解决方案曾以美国经济停滞为由,摁下了在美国投入1.7万亿韩元建工厂的暂停键,但后来又决定按原计划进行,不久前还宣布,将与通用汽车在俄亥俄州成立第二家合资电动汽车电池厂。此外,该公司还将在未来5年砸下75亿美元,在美生产电动汽车。
而现代汽车将原定于2025年上半年竣工的美国电动汽车工厂,提前到了2024年下半年。该公司还承诺会投资105亿美元,用于开发城市空中交通(UAM)和机器人技术等新领域。
全球第二大存储芯片制造商SK海力士,则计划在半导体、生物、能源领域投资220亿美元。其中10亿美元用于在硅谷建立大型研发中心,并且它还准备与福特成立电动汽车电池合资企业。
……
这些韩国的大财主,怎么都突然一窝蜂涌向美国,出手还如此阔绰呢?
近年来,美国为了应付有史以来最难缠的对手,重新重视制造业,出台了许多史无前例的政策方针。
今年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总额高达2800亿美元的《芯片和科学法案》。10年内美国将向半导体行业提供约527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并为企业提供240亿美元的投资税抵免,鼓励企业在美国研发和制造芯片。
今年8月生效的美国《通货膨胀削减法案》规定,汽车企业必须使用至少50%在北美制造或组装的零部件才能获得3750美元的补贴。如果想要获得另外3750美元补贴,则超过40%的电池核心矿物必须来自美国或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国家。而且到2026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80%。
尽管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但谁都不敢丢掉美国这个大市场。于是,在白宫“胡萝卜”加“大棒”的战略下,韩国的大、中企业争先恐后地提前现有投资计划或承诺追加投资,祈祷在这个劳动力成本高的国度能再造一个梦。
夸张到什么程度?对中国来说,韩企已算是很大的金主了。2021年中国主要投资来源地中,香港、新加坡、英属维尔京群岛、韩国位列前四。但是大家也知道,有大量的内资会出口转内销,扮演“外资”从香港、新加坡、英属维尔京群岛进来,所以韩国绝对可以进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前三甲。
2021年,韩国财阀在中国直接投资66.7亿美元,看起来不少了,但实际上他们在美国砸得更多,275.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59亿),是中国的4倍。
然而,一手打造起“汉江奇迹”的巨头们正在加快脚步迁往大洋彼岸,也引发了国内的担忧。毕竟,韩国财阀再怎么有钱,整个财富总盘子是有限的。扩大对美投资意味着国内投资将减少。
“如果韩国大企业增加对美国的投资,合作企业只能同时进军美国,这可能会导致韩国制造业的空洞化现象。情况非常令人担忧”。韩国开发研究院(KDI)的一位研究委员这样说道。
大邱大学经济学教授金良熙也向媒体表示,占韩国生产总值(GDP)27.0%的制造业基础(恐)将崩溃,削弱新产业的增长动力。事实上,影响已经在发生了。从今年4月开始,韩国连续7个月出现贸易逆差,这是14年来首度出现的罕见现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半导体出口在持续萎缩。
韩国,是要慢慢被“掏空”了吗?
同为亚洲四小龙的中国台湾,似乎也在紧跟韩国步伐。
作为护台神山的台积电,营收占台湾GDP比重高达7.3%,就算只是轻轻打一个喷嚏,都足以撼动这座科技岛屿。何况此番动作幅度如此之大,以至于许多台湾民众不禁担忧,“台湾要被抛弃了吗”“那应该叫美积电吧”。
要知道,台积电即将在美国投产的圆晶厂,是台湾次先进的5nm制程。然而,对于计划投资不少于120亿美元的第二工厂,台积电准备拿出当前自己最先进的3nm制程,这是目前全球可制造的最小、速度最快的晶体管,相比之下,台积电南京工厂以12nm、16nm为主。
美国将一举进入世界顶级的晶圆制造业。
其实,台积电在美国设厂并不完全符合“经济效应、成本有优势、人员及供应链要完备三要件”。在美国工程师的字典里,“上夜班”这个词是绝对不存在的。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就曾经说过,美国缺乏大量制造芯片的人才,在亚利桑那州制造芯片的成本可能比台湾至少高50%。
既然如此,为何台积电还要远渡重洋做“赔本买卖”呢?这场供应链重组的背后,有着极为错综复杂的政治因素。算的是政治账,而不单纯是经济账。具体就不展开了,你们懂得。
除了拉拢台积电来设厂之外,美国本土的半导体企业也是激流勇进,纷纷回流到美国。
在《芯片与科学法案》正式生效之后,英特尔宣布斥资200亿美元,在俄亥俄州建立两座先进制程晶圆厂,而且未来十年投资将可能增长至1000亿美元。而在亚利桑那州,距离台积电工厂不远的地方,两座英特尔的工厂早已等候多时。
站在这几个基地的肩膀上,英特尔代工服务总裁定下了宏伟目标——在2030年之前击败三星,成为世界第二大代工厂。
宝马集团宣布在美国投资17亿元美元,生产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
大众集团则准备五年内在美国砸下71亿美元。
特斯拉按下在德国制造电池的暂停键,并考虑将电池制造回归美国,借此获得美国电动汽车和电池制造税收抵免的资格。
“德国化工龙头”巴斯夫,更是准备将其全球260亿欧元投资额的15%投资于北美。
德国制药巨头拜耳计划向波士顿一个新生物技术中心投资1亿美元。
德国特种化工企业赢创工业集团日前在宾夕法尼亚州新设创新中心,并计划投资2亿多美元在印第安纳州建立生产基地。
根据德国《商报》的报道,仅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就吸引了60多家德国企业前往投资扩展业务,其中包括汉莎航空、西门子、阿尔迪和费森尤斯,这4家公司累计扩大投资近3亿美元。
同时,美国储蓄率低、消费力又高,这个大市场谁都不想放过的。就拿电动车来说,美国的市场需求正在蓬勃发展,对德国车企来说可谓是满地黄金。
企业纷纷“逃往”美国,欧洲只能黯然神伤,“去工业化”的担忧正在四处蔓延。欧洲制造业可能留下“永久的伤痕”。
当前,制造业回流美国到底有多猛,数据是最有力的说明。
美国Reshoring Initiative的报告显示,今年预估将有近35万份制造业工作带回美国,这将创下该机构自2010年开始追踪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远高于去年的26.5万份。这些岗位,既包括了美国企业原先布置在海外、如今回归美国的职缺,也包含了海外企业在美国新增的职缺。相较于2010年仅有6000多个回归岗位,今年这一数字已经翻了50多倍。
在如此之多的投资之下,由于本土人力短缺,美国掀起了机器进厂的运动。美国自动化协会的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美国所有工作场所的机器人订单同比激增40%,而2021年全年该增幅仅有21%。今年一季度,美国制造业投入的机器人超过1.2万台,比2021年全年的总和还要多。
麻省理工学院和波士顿大学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制造业中每增加1个机器人,平均会取代3.3名工人。机器人时代的“复兴”,已经逐渐成为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必要基础,而这也将进一步影响全球制造业的未来格局。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识,只不过换了不同的面具出现。上世纪70年代,恰逢全球石油危机,日本的小排量汽车在美国大受欢迎。1970-1995年,美国出口日本的汽车约40万辆,而日本出口美国的汽车高达4000万辆,二者相差100倍。
眼看本土的汽车产业沦陷,美国三大汽车厂和政府都坐不住了,决定挥舞“大棒”向日本施压,出现各种贸易壁垒。为了绕过这些限制,自80年代初期,日本车企的“两田一产”被迫将生产基地扩展到美国。其他日本车企也陆续开启跨洋合作模式,三菱汽车与克莱斯勒合作,马自达与福特牵手。
据统计,至80年代中期,日本在美投资占海外总投资量的1/3。到90年代中期,日本的“美国工厂”汽车生产量达180万辆,占美国汽车产量的27%以上。
40年前日美爆发贸易战,日本车企被逼出走的那一幕,似乎正在不同的地方重新上演。只不过之前是汽车产业,现在是围绕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展开。
作为全球超级大国,美国向来习惯于把制造环节外包出去,从一战前的全球工业中心逐渐蜕化为二战后的全球服务中心和全球消费中心,第三产业在美国庞大的GDP中占比高达80%以上。世界各国专业分工,做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事情,是过去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的底层逻辑。
如今,从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到拜登的“购买美国货”,从半导体到新能源汽车产业,美国正在迅速完善自身供应链条的完整性。美国打破“制造业空心化”的决心,也颠覆了传统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
巴克莱公司驻英国的经济学家Christian Keller和Akash Utsav感叹,“全球化正在后退。”
【原创】秦岭留坝:这个西部生态小城的零碳雄心值得期待
【原创】从“锈带”向“秀带”之二:上海中成智谷的“园区+社区+街区+景区”模式【原创】37年笔杆子:99%公务员都用得着的经验总结“四字诀”【原创】华略政策解读:长三角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值得期待【热文】追忆江泽民:敏慧好学、才华出众的好所长!【热文】郑永年:江泽民同志留下的宝贵遗产【热文】江泽民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热文】新任部长重磅讲话: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热文】任泽平:否极泰来——对当前形势的几点判断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