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拥有52年调研经验的新华社高级记者李锦,曾为总理一日疾笔万言书,引起中央高度重视,从而成功扭转2009年天量贷款潮局面。在烟台大学做讲座时,李锦结合此段经历,分享了调研报告写作的“18字要诀”。全文6526字,阅读约17分钟
李锦:18字要诀,一天给总理写出万字调查报告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拥有52年调研经验的新华社高级记者李锦,曾为总理一日疾笔万言书,引起中央高度重视,从而成功扭转2009年天量贷款潮局面。在烟台大学做讲座时,李锦结合此段经历,分享了调研报告写作的“18字要诀”。全文6526字,阅读约17分钟
图:2009年3月,李锦写给总理的建议信手稿。
“左中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比较论思想和陈云的“分析、比较、鉴别”的方法,给我们很多启发。不管什么事,通过分析入手,通过比较分出优劣,再通过比较形成结论。有比较,才会发现差别,差别鉴别出来了,分清彼此,才能明确自己的实现途径。“左中右”指的是一个比较的方法,比如说,“你、我、他”三个人,就会看看左边,再看看右边,看谁怎么讲,然后确定自己该怎么讲,指的是对周边进行一个比较。
“左中右”要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个层面是事物本身的比较;第二个层面对事物的看法区别;第三个层次是研究者的区别。
拿金融风险来说,中国的是怎么样,美国的又是怎么样的?还有欧盟、日本、越南、冰岛等,总体上有个比较。然后我就看中国的信贷特点,跟美国的金融危机比较,一比较,吓了一跳。我国信贷中票据融资达百分之四十五,这与美国次贷有相像之处,如不及时遏制,后果不堪设想。
给总理写信,他关心的是大局和长远利益,要实实在在地讲出有什么问题。这样一比较,我就决定把文章的重点放在说清楚问题上,至于信贷的积极作用,我一笔带过。后来证明,我这样做是对的,从开始就写到美国的次贷风险,对中国与美国的比较,是基本的对比。
我一开始这么写的:
“刺激抵押贷款的兴起,曾促使了美国的繁荣,但是对风险的漠视,致使贷款由推动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演变成拖累美国经济发展的桎梏,并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
就信贷这件事来说,总理和社会公众所关心的是肯定不同的。当你写文章前做个比较之后,就知道重点在哪里,写起东西来就不会偏了。上层对这个问题看法会有“左中右”,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对每一件事的看法,也有“左中右”三种观点。我开始搜集资料时就进入角色了,想看看别人有没有就这个问题提出观点,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我在网上查了大量的资料,结果无论是新闻记者、政策研究部门还是经济界、理论界的研究学者,大家对这个事反应,都不太强烈,网上的信息很零散。
通过“左中右”的分析,我更明确了一点,就是我要所写的东西大家都没有发现,因此意义极其重大。
比较论是一种经济理论,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这个比较优势理论,尽管自李嘉图提出至今已经两百余年,比较优势理论的原理除了可以用于对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以外,还有较为广泛的一般适用性,也是一种哲学的方法。陈云就喜欢用“分析、比较、鉴别”的方法,这便是一种比较理论。
“前中后”是一种过程论思想的体现,要从“形”与“质”两方面,研究事情的背景及原因。要交代清楚各种环境,一件事情过去怎么样、现在怎么样、将来怎么样,都要说清楚,弄清事情来龙去脉,这是写研究报告时基本的思维方法,我们写内参调研报告时,这是必须遵循的规律。
按照三段式的写法,常常把过去差的内容单独列为一段,要同时研究这件事情的去向和必然结果,不仅仅是前因后果这么简单,这三个字里面有一个探究的过程。
这里也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事情的历史过程,过去、现在与将来;一层意思是原因与结果。这两层意思在写作上,又常常是交叉的。在给温总理的调查中充分体现了这个过程,这种概括是按照辩证法过程论来思考的,按照理解,过程论应包含三重含义:一是指世界上每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一个特定的具体运动过程,没有抽象的过程;二是指每一事物都有它的生成和灭亡的过程;三是指每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从属于一个更大的过程,是更大过程的一个阶段、一个环节或一部分。
你们打开我的调查可以看到,往前看三个月,指出2008年12月份的贷款增速为2004年4月以来的最高点,2009年1月新增贷款1.62万亿,2月又新增贷款1.07万亿,前两月合计新增2.69万亿,已完成全年计划的一半(全年5万亿),用数据说明了信贷的“大跃进”正在形成中。
然后又提到了向后看,举例说出一位地方银监局负责人预计,3月信贷增幅仍然会攀上万亿元高峰。同时,又从“中”这里出发,表明要从银行自身看一看——仅就今年前两个月四大银行信贷投放量而言,均已接近或突破全年新增贷款额度的60%。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通过数字来说明信贷“大跃进”的情况已经很严重了。我用“前中后”思路先说明了我要说的信贷狂潮的背景和原因,这样来看的话,这个“前中后”的思路贯穿到整篇文章里了。通过一个“前”来说明原因,而这个“前”里还有一个按照“前中后”的思路来分析的过程。“中”是联系事情的过程、原因和结果。我的调查信贷狂潮产生的时候,在整篇的构画加上它属于“中”的部分,但是在写原因的时候也要用“前中后”的思想来分析。
你看,说到信贷大跃进的过程,往前说,连续数月的信贷狂潮是银行的人掀起来的,动力来自银行追求自身的利润率与业绩。信贷的增长是由于银行为追求业绩主动放贷,随着几轮降息,银行的利差减少。同时,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减少了央行票据等低风险的投资品规模,这自然给银行的经营带来了压力。近期投资项目增多,信贷的非正常扩展带来机遇,这是第一条。第二条,我毫不客气地指出,信贷增长在2009年被当成政治任务。对于完不成任务的银行,央行可能会恰当地“窗口指导”。
中国素来有以政治运动的方法来搞经济建设的习惯。目前挽救国家于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个政治任务。银行家们的贷款行为有了“政治色彩”,便更无所忌了。信贷的规模到了这个地步,不是银行一家的原因,政府也负有责任。近十多年来,随着中央政府税收力度的加大,地方政府的经济更为紧张。地方政府的收入基本是税收、费收与卖土地大概各占1/3。现在房地产几乎一下子停了下来,而地方政府总要办事,也包括政绩工程,钱从哪里来?就是银行贷款。
因此,我尖锐地指出,信贷大跃进也来自地方政府追求GDP的冲动。讲完过程再来讲原因,这是一种因果关系。
要分析一件事情,光有“前”不行,“后”也要交代清楚。拿信贷来说,即使你的信贷规模有些大,把资金的走向说清楚,同时要把这样的后果分析明白,这就是“后”。回到调查报告上,我们说要把事情发展的去向和结果说明。那么信贷的资金流向哪去了?近来的放量信贷资金流向呈现“两头热一头凉”的局面。
“一二三,上中下,左中右,前中后”论述的就是在拿到一个题目时,或者对一件事进行总的方面的理解时,要从对问题大的方面进行分析,明确自身的任务和风格特征,从而形成写作目标。
“一二三,正反合,交界处”九个字,说的是具体行文的时候如何表现。先说“一二三”吧,它是系统论思想的体现,是说考虑问题的时候要从多个方面来研究。“三”是个虚指,可以是两三条,也可以是八九条,一般以三至六条为宜。三条以下就太少了,形不成系统,撑不起来;写太多了也让人记不着,抓不住要领,有乱的感觉。
在给温总理写调查报告的时候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呢?咱们从头开始看,在提到连续数月的信贷狂潮是由银行掀起来的时候,我一个一个原因地说,一个个地分析,列出了“一二三”,提出了:第一是由于银行自身盈利的原因;第二是银行为了完成政治性的任务;第三是现在的银行有很多是上市银行,为了报表数据;第四是银行之间的竞争,也加剧了“大跃”进局面的形成。
银行内部情况就列出了三四条,一篇文章从整体看,就是由无数个“一二三”组成的图案,如同一棵大树,大干生大枝、大枝生小枝、小枝生小杈,很繁茂,但脉络非常清晰。树的主干就是“一二三”个大枝。
调查报告就像一个大树,先说现象“一二三”,再说原因“一二三”,然后说危害“一二三”,最后说解决方案“一二三”。这一个大树就是一个大系统,体现了系统论的思想。因为一切事物都在一个统一的运转的系统之中,一切伟大的进步都必须以系统论作为出发点及归属处。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
我们讲的“一二三”也不是机械组合。在调查报告里,我针对这前半部分所说的情况,提出了详尽的解决方案,建议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与银监会来个前四月“回头看”活动,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查一查资金流向,针对各大银行恶性竞争问题,看看思想认识上差距在哪里。
二是要在信贷结构上引导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财政、税收和货币政策,还应加强协调配合,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贷款贴息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三是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票据融资真实性的监测,加强票据融资监管,看其背后是否有真实的商品交易,防止虚开票据从而虚增贷款。
四是加强对信贷与票据融资资金去向的监测,防止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目前,是不是有违规资金绕道进入股市情况。
第五个问题是,贷款结果怎样?这4万亿贷款下去,引发多少民间投资?刺激消费怎样?如效果明显,则功莫大焉。如效果不明显,就要反思了。
我这几条建议,“12345”地一列,重点突出,思路形成一个系统。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建议最后都被国家采纳了。
【原创】华略智库任新建: “四新”交通产业将是高质量发展领头羊
【原创】北京唯一!为什么是丰台?
【原创】华略智库任新建:上海临港的“港产城融合”为何值得学习【原创】《上海国资》专访华略智库专家:国企如何当好科创“国家队”【热文】最近,各省一把手都去安徽学“招商引资”了【热文】黄奇帆最新演讲:中国高质量发展要解决什么问题【热文】上海首次“掉头向西”招商,释放什么信号?
【热文】浙江6位市县书记发言:如何做好县域产业招商?
【热文】从曹县到淄博,小城市出圈的“品牌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