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超级“鲶鱼”上海到成都招商52亿,像个风投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抱朴财经 Author 今纶



作者:今纶

来源:抱朴财经(ID: jinlun020)


如今,城市招商竞争日益激烈,要求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能够如风投一般,不断迭代招商思维,时刻保持产业风向敏感度。日前,上海举行川渝地区招商推介,引资超过52亿元。此次上海的“调头向西”不仅实现了沪川渝的双赢,更体现了上海招商所具备的产业洞见与前瞻研判,代表了城市招商的精进新趋势,一起来看!全文2837字,阅读约8分钟

5月19日,上海首次举行川渝地区招商推介,并在成都设立定点招商服务机构。

签约当天,上海引资超过52亿元,主要签约项目包括生物医药、机器人、新能源、信息技术等领域。


“52亿元”对于上海来说是个小数字,但这小小突破的意义非常重大,上海正在扮演中国招商环境超级“鲶鱼”的角色。

有人担心上海到西部地区“掐尖”,有人担心上海是不是在弱化金融中心的定位,还有人认为是“卷麻了”。

这些担心都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而且是错误的。

在市场化配置资源的过程中,这种公司流动几乎是必然的,是不可阻挡的。各城市能做的就是积极提升营商环境,以营商环境和资源的独特性巩固自己的产业链。

如何看待“上海到成都招商”?

本文的看法是:这是双赢的好事,新趋势已经出现了。

上海在追求“精准补短”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上海不是十全十美的,确实也面临挑战,尤其在强调高质量发展以及制造业重要性的当下,上海的制造业虽然在全国依然是一流的,但短板是现实存在的,这一点,上海官方也并不讳言。

在今年一月的上海《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句话很关键:“创新发展动能还不够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需要下更大力气,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亟待提高。全面深化改革仍需向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

日前,中国工业10强城市出炉。作为第一梯队的领跑者,深圳、上海、苏州率先跻身万亿工业GDP俱乐部,深圳2022年工业增加值达1.13万亿,首次超过上海的1.08万亿,跻身全国工业第一大市。

图:深圳

在此之前,深圳工业总产值已经连续4年位居全国之首,此番工业增加值的突破意味着,深圳首次成为国内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部工业增加值“双第一”城市。

虽说上海与深圳、苏州围绕“全国工业第一大市”这一头衔已经鏖战多年,当深圳以相对优势夺取这一桂冠之后,上海还是有压力的。

上海人做事一向以精细化而著称,既然看到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都是相对短板。那么,就去补短板。

学者研究指出,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中,均存在明显外国技术垄断或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代差。

一句话:如果关键技术、原材料供应不上,个别产业可能会陷入困境。

基于此,在全国范围内去寻找合适的公司,引入上海,并为上海所用,其实是正常不过的经济逻辑。

有意思的是,上海并不是去川渝地区“招大商”。要论世界500强的数量,川渝和上海实际上是没法比的,总体的专业技术力量也没法比。

我们来看看上海的招商案例:

四川安高特电固态电池有限公司2022年底才成立,公司的主要产品是大容量高安全凝胶固态锂电池,用于船舶、矿卡、储能等方面。

这样一家企业居然成为了上海市宝山区的招引对象,这对于一些思维固化的人士是不可理解的。


安高特电的核心技术来自电子科技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产品有一定优势,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

上海宝山区是通过行业内资源的牵线找到公司,这说明事先做了大量工作:


第一,本区的重要产业链是什么?

第二,缺什么企业?

第三,找谁问得到相关企业?

第四,终于问到了,抓紧研究企业数据、现状、需求。

第五,准备材料、政策,出发,争取一击而中。


宝山一定是通过这五步来锁定问题、解决问题的,本文将之总结为“宝山五步法

而且确定行业之后,可以在区内调集专业人士或者请“外援”深度参与招商方案,磨合每一个细节。

当企业面对从天而降的上海人的时候,发现是业内人在对话,是高手和高手的对话,兴趣一下子就上来。因此,对产业有洞见,能击中招商对象的“痛点”,这是上海招商的过人之处。

这已经很像优秀的风投了,而且上海也过了那个为了强行拉高GDP,招一些占地面积大、能耗高的巨无霸企业的阶段,而是更讲求“精准补短”

图:上海

上海相对于西部而言,因为融资环境和营商环境确实略高一筹,所以,企业在融资时的成本会低些。由于大量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企业成本也有相应降低的可能,稍微有些技术含量和科技创新因素的中小企业,基本可以因为这两点对冲掉上海房价、物价相对高的部分成本。

所以,上海为什么可以吸引到一些自己亟需的中小企业?因为这些中小企业也希望在一个成本可控、舞台更大、营商环境更优的地方创造新的业绩。

上海招商瞄准2万亿GDP以上城市
对于成都这样的城市来说,更积极要做的是,在营商环境上向上海学习,在某些垂直领域甚至可以比一比。

成都有成都的优势:

比如,早在2020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

2022年,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获批全国首个跨省域先进制造业集群。数据显示,2022年成都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收6262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12%,高于全国4.4个百分点。

图:成都天府软件园

这些数据放到全国都是很亮眼的。

面对上海的降维招商,成都怎么办?

一句话:尽全力做好服务,请企业自主选择,一切以企业发展为主导方向。

某些情况下,有的企业迁移到上海的时候可能不过几十人,但是若干年后可能就有上千人,成都完全可以利用其相对充裕的土地、相对有优势的人力资源重新拥抱该企业的分公司或者西南研发中心等机构。

而这样的企业在成都继续运营,可能很快就会在人才、金融贷款以及营商环境方面摸到天花板,既然如此,企业有意愿,就按市场规律办,实际上也没法阻拦。

本文不认为这是上海在割韭菜、挖墙脚,而是认为这是最正常不过的市场化流动。

市场流动的结果是双赢,乃至多赢。

图:成都夜景

这也警醒很多城市,动辄要招世界500强或者中国500强,为什么成都越凡创新科技这样注册资本才754.3万元的公司居然也能被上海看上?

因为这样的公司拥有涵盖算法、软件、硬件、结构层全链路机器人核心技术,而且是服务机器人行业内独树一帜的集设计、研发、生产、运营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未来冲劲十足。

所以,上海不但不嫌弃它的“小”,而且真心赞它的科技创新和行业领先地位。

这其实对城市决策者、招商部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相当于一次招商思维的超级迭代,原来招商看营收是不够的,还要有前瞻思维。

招商不但要招大商、招好商,而且现在由上海卷起的招商“新旋风”告诉我们:

招商的比拼要求城市的决策机构、招商执行机构不但要像敬业的风投一样不断学习,思维不断迭代,还要像猎豹一样对行业风向的变化,以及具体企业的变化保持高度的关注,并且做出反应,采取一定的执行动作。

慢了的就会吃亏,快了的就会越来越强。

上海正在试图做一条招商环境的超级“鲶鱼”,打破常规,每一个动作都是海派的“快准狠”节奏,这种刺激对于整体而言是很有必要的。

图:上海延安路高架桥

上海还对外放了一句话,颇有意思:

上海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王东介绍,上海还会继续前往广州、深圳,以及长三角就近区域的中心城市招商,“2万亿GDP以上的城市,我们都愿意走一走、看一看”。

看样子上海这条超级“鲶鱼”没有止息的意思,2万亿GDP以上城市的决策者、招商执行机构都要竭尽全力去学习相应知识,竭尽全力去服务好企业,才能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毕竟,上海人已经在路上了!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
【月刊】五月天,华略智库的小伙伴们都在忙什么【原创】案例解析:创业投资促进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原创】下一个五年:以都市圈同城化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原创】借鉴上海三大功能区建设密码  加快实现北京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原创】从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蝶变,重估“苏州创新”的价值【原创】从业38年机关老笔杆:为啥年度总结要有“几何思维”【热文】上海首次“掉头向西”招商,释放什么信号?
【热文】市县委书记为什么批示这篇淄博烧烤出圈的调研报告?
【热文】李锦:18字要诀,一天给总理写出万字调查报告
【热文】浙江6位市县书记发言:如何做好县域产业招商?
【热文】从曹县到淄博,小城市出圈的“品牌方法论”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华略智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