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者:陈昌智 华略智库CEO、首席媒体官、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
整理:汪城城、崔苗苗 华略智库新媒体部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近年来,华略智库秉承“专业极致、共创共享”的理念,为全国各级政府、园区及重点企业做“智囊”和“外脑”,与诸多万亿级城市保持密切合作。创立八年至今,华略智库走过了哪些风风雨雨?又是怎样的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支撑其逐年发展壮大?对此,华略智库CEO陈昌智在2023年新员工培训讲座中作出了一一解答,一起来看!全文3204字,阅读约9分钟
一个人适不适合做咨询,我们一般会看对方在笔试和面试前做了什么准备工作,搜集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实际上很多面试者之间的差别都因信息差所致。官网、公众号、新闻或者亲朋好友和同行的口口相传,都是了解华略智库很好的方式和渠道,通过今天的培训,我们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加充分地了解华略。2015年,华略智库在上海成立,这个年份非常重要,发生了许多大事。当时股票上窜下跳,动不动十几个跌停板;房价几乎翻了一倍;很多金融从业者辞职创业,从公募转到私募;大批传统媒体人转向新媒体方向……这一切都和那一年有着密切关系。当时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强调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造就一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德才兼备、富于创新精神的公共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队伍”。其次,《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也是在2015年发布的,鼓励传统产业积极与“互联网+”相结合,将互联网作为生产生活要素共享的重要平台,新媒体爆炸的时代就此来临了,像是微信的公众号、喜马拉雅等,都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宣传窗口。最后很重要的一点,那一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为创业创新提供了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等一系列保障,千千万万创业者活跃起来,汇聚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能。
作为全国第一批新型智库之一,华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借着政策东风,把握时代机遇,秉承“专业极致、共创共享”理念,为全国各级政府、园区及重点企业做“智囊”和“外脑”。
8年来,华略智库一年一个脚印,筚路蓝缕一路逐梦,逐步蜕变成决策咨询头部品牌。在上图的华略发展历程中,2023年这一栏,我们特别写了“决战‘十四五’中评,迈向成熟稳健的十年”,成立十年时华略会成为什么样子?还有两年时间,靠在座各位去刻画。第一,创立以来我们的员工背景越来越多元。一方面,我们合伙人大多是体制出身,拥有十几年的工作经历,所以熟悉客户需求,尤其是政府甲方的需求,而且我们文笔功底扎实,敢拼敢战。许多甲方评价华略出品的内容很懂体制内的语言表述和叙事逻辑,文章基本上改一改就能直接用,甚至不改也可以用。比如苏州,作为我们优质甲方之一,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开放姿态,所以见过各种各样的乙方,但华略依然成为他们认可度比较高的智库,相当不容易。华略仅创立八年,规模和品牌却超过部分成立十年、二十年之久的研究机构,这便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我们员工的数量逐年上升。2015年成立的时候有十二个人,目前我们有近六十人。由总监、副总监及研究经理构成的核心力量,均来自政府决策咨询部门、市场化咨询机构和知名科研院所;研究员团队硕博士占比90%,主要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康奈尔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涵盖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统计学等诸多专业背景。第二,华略的业务地图变得更加宽广。作为立足京沪、服务全国的智库,我们的服务范围覆盖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百余个城市,其中包括中国24个万亿级城市中的15个、百强县中的12个、百强区中的10个、217个国家级开发区中的20个、173个国家高新区中的15个、21个自贸试验区中的7个。现在的目标是从区域品牌发展到全国品牌,区域品牌我们其实还是比较稳固的。
第三,多年来我们办公场所一直在升级。如图,最早的时候我们是在一个小农房里,办公倒是挺舒服的,但有一个不足,我们在招人的时候,大学生下车一看到小农房就跑了,还以为我们是皮包公司。
所以一年之后,我们就搬到浦东新区的良友大厦,并开始蓬勃发展。2017年到众诚大厦,两年后到港泰广场,最后我们又搬到现在人民广场的远洋商业大厦。这里是甲级写字楼,楼上下很多都是500强,比如ebay、尼尔森等。我们自豪在哪里?华略是被邀请到这栋楼的,物业给予了我们很大支持,我们第一次感觉到被招商引资的幸福感。如今这么好的环境,是我们努力得来的。
第一,我们一直业务繁忙,基本只有农忙季节。今年到现在为止很多部门的项目基本上已经饱和。另一方面,我们微信公众号的关注量持续保持增长,年均增长超过200%,这个增速是非常高的,从1千多粉丝到6万粉丝。
第二,我们的客户非常优质。我们客户主要是来自上海、长三角的政府重要部门,这些地方人才辈出、竞争激烈。第三是成长——海量知识的输入。做咨询要与时俱进,甚至还要走在时代的前面,这就要求我们要大量输入知识。这一点,相信在座各位已经感受到了。我们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新员工有入职学习,部门有复盘学习,公司会组织专家讲坛,同时还有干中学和实地调研学习。内部定期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为青年员工开展教育培训,助力员工的全方位提升。首先是团队的年轻化。我们90%的员工都是90后,现在最能打的也是90后,在同行业中我们的研究员队伍是最年轻的。
第二是执行能力强。首先,我们对标互联网大厂、对标华为,希望能吸取学习华为的文化、大厂的思维、国企的福利,所以目前不仅设置了供员工使用的公共空间,还有丰盛的下午茶和生日会,未来我们还会有更多。其次,我们有制度保障。众多甲方对华略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我们高度重视自身原创和项目的品质,我们不久前建立了项目管理差评机制,内部还有优秀成果的赛马机制,有一些伙伴去年参与了,今年我们还要让更优秀的作品呈现出来。再说到能上能下的晋升和淘汰机制。去年年底,我们换掉了没有完成任务的某些总监。作为中层,你要么能写,要么能拿项目,要么能管理团队,如果都做不到,那对不起,我们只能到分手的边缘了。最近电影《消失的她》中有个观点:人是不能改变的,只能找到适合的人。在爱情中是这样,在职场当中也是这样的。有些小伙伴虽然是知名高校毕业,但是如果这个地方已经让你不能成长了,或者说分管你的老大认为你已经不能成长了,那么一定是出了问题。另外,作为市场化智库,我们的服务意识非常强。华略主动想客户之所想、谋客户之所思,可以提供一揽子的系统服务模式,实现伴随式服务、全链条服务、全周期服务。我们的甲方鄂尔多斯,与华略保持密切合作的同时,还把他们的核心骨干一批接一批地派到华略智库学习。为什么跟我们合作?首先鄂尔多斯的领导非常重视研究,成立了发展研究中心,给了五十多个编制。从全国范围来看,一个地级市给发展研究中心五十个编制是极少的。有了任务之后,还得有能力。那如果没有能力做研究,就得找做得比较好的机构学习,鄂尔多斯的领导去北京、杭州、合肥也见了一些智库,最后来上海见了我们,并且选择了我们。华略一靠口碑、二靠能力、三靠陌生人。我们欢迎任何人来华略学习,我们愿意把所有方法、技巧讲给他们听。某高校教授推荐他的学生来实习,说因为我觉得你们的文章写得非常好,这么活泼的文风、这么好的内容、这么坚持地输出有价值的内容,团队氛围肯定是不会差的。为什么要各位坚持写原创?就是这个原因。虽然很苦,但是所有的投入都是值得的,你们会拥有比同行更高的收入、更多的学习机会。华略智库除了专业极致,我们还注重共创共享。我们采取合伙人制的扁平化管理机制,有三个层级——决策层、中坚层以及执行层。当然我们的层级其实没有非常严格的边界,有破格晋升,也有破格降级,是一个能上能下的机制。每个合伙人负责一个板块:李总负责培训;姚总负责科研;夏总负责内容;我负责媒体。在此基础上,每一板块都有业绩和带队方面的考核:第一,你的任务量完成了没有;第二,任务有没有差评;第三,原创的完成率。此外,华略一直致力于营造和强化“三有”的环境和意识,所谓的“三有”就是“有回报”“有氛围”“有价值”。“有回报”指的是提供行业平均收入水平之上的收入待遇;“有氛围”指的是营造轻松愉悦、人际关系简单的工作氛围;“有价值”,指的是我们为研究员提供充分展现自我能力、体现自身价值的舞台,让大家有机会参与到重大战略中。最后,华略智库认为共同的价值观是实现平稳健康发展的精神纽带,作为社会智库,我们必须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在过去几年,华略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比如对口开展云南的精准扶贫工作;为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组织捐款;上海疫情期间组织员工参加志愿活动;开展中西部地区的助学活动等。衷心希望大家怀着价值感来工作和奋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如这句话所言:感知中国发展的真实温度,见证逐梦时代的前行脚步。我们相信,把情怀落到实处的人总会得到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