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外媒夸赞的“合肥模式”,能否被其他城市成功复制?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城市研究室 Author 城市研究君



作者:王药师来源:城市研究室(ID:gh_316bbfbace45)
被誉为“最牛风投市”的合肥最近又受到了一波关注。日前,英国《经济学人》刊发长篇评论文章,深入分析了“合肥模式”的成功要素,并为这一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范式点赞。从不被看好到炙手可热,合肥做对了什么?其独树一帜的“合肥模式”精髓究竟是什么?一起来看!全文4376字,阅读约12分钟
英国《经济学人》8月5日刊发长篇评论文章,深入分析中国安徽省合肥市的城市发展路径,称“合肥模式”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动力,并为中国其他城市发展提供实践范例。


那么,远在大洋彼岸的英国媒体究竟是如何观察和评论他们眼中的“合肥模式”的呢?


来自英国《经济学人》的评论
文章开篇描述,如果漫步于合肥的“量子大道”,将可以看到两旁分布着全世界最为集中的尖端科技企业,主要为几年前还不存在的量子计算产业链。

而这些在全球都属于顶级的科技企业却坐落在中国安徽合肥——一个并不怎么出名的省会城市。

文章特别介绍到,合肥拥有约960万人口,从2012年到2022年,一度被视为发展相对滞后的合肥市GDP平均每年增长超过8%,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生机勃勃。

图:合肥人均可支配收入发展情况


在作者看来,这些成就都应归功于人们所说的“合肥模式”。

报道称,这座城市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独树一帜的将地方政府投资与民营企业相结合的做法,从而培育出了高端制造业、电动汽车、生物科技和半导体等产业。

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今在合肥工业产值中占比超过56%,相比之下,2013年时这一比例还不足27%。

文章提到全球液晶显示器的“领跑者”京东方、全球成长最快的新能源车企之一蔚来汽车,主要工厂都在合肥;中国智能语音领域“领头羊”科大讯飞是由合肥当地的中科大创办;中国最先进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芯片制造商长鑫存储则是由合肥市政府与企业合资创立。

作者还观察到,外资企业也对“合肥效率”展现出认可。德国大众汽车在合肥的制造厂已运行多年。今年早些时候,它宣布要在合肥设立一个价值10亿欧元(约合79亿人民币)的科创中心,助力旗下的新能源车设计。

不过,最让作者惊讶的是,这些跨国车企此前很少将技术中心设在中国沿海大城市以外的地方。关键是合肥地理位置适中,并且能够聚集人才、物流和供应链,同时还有政府的积极协助。

文中分析合肥市政府与企业之间密切的合作关系时,着重介绍合肥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在内的多条主导产业链中,均有市政府官员牵头担任的“链长”,这是政府和企业深度配合的一种体现,能很好地解决企业实际需求和困难。

文章重点提到“合肥模式”独特之处在于背后的国有资本优势,政府将大量资金投入进他们觉得最有发展前途的企业,这是合肥各类企业快速发展的真正推动力。

作者最后总结,中国正通过促进新兴产业及其供应链发展,迈上高质量发展道路。当年“深圳模式”曾开创引入外资的先河,使中国南方成为世界工厂,而“合肥模式”有望在未来成为中国其他城市及地区的发展模板,通过复制合肥的投资策略,带动新一轮城市经济提升。

图:合肥城市风光,来源:合肥日报

应该说,英媒这篇文章高度赞扬了所谓“合肥模式”,但对其定义和由来并没有完全说清楚。


今天,投融圈提到的“合肥模式”是指合肥市政府近年来,以尊重市场规则和产业发展规律为前提,以资本纽带、股权纽带为突破口和切入点,通过国资平台直接投资或参与组建各类投资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服务于地方招商引资,实现了战新产业蓬勃发展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双赢。因此被国务院国资委誉为“合肥模式”后,就此扬名。


最早的故事,其实源自合肥市政府“砸锅卖铁”也要投资的京东方项目。

“合肥模式”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2008年,合肥市政府拿出三分之一的地方财政收入,引进当时亏损超过10亿元的京东方,建设国内首条液晶面板6代线,一举打破国内新型显示器严重依赖进口的窘境。


由于合肥市在实际操作中成功吸引60亿元社会资金,最终政府仅出资30亿元便完成了投资目标。


合肥京东方项目总投资约478亿元,目前已完全退出244亿元,退出部分的盈利高达231亿元,成功形成地方政府资金引导、战略投资者推动、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的产业投资新路径。


图:京东方智能工厂10.5代生产线,来源:合肥日报

在此期间,按照“主业相同、产业相近、行业相关、优势互补”的原则,为优化资源资产与股权配置,合肥市政府先后成立了建投集团、产投集团、兴泰控股三大市属投资运营平台公司,实现错位分工、上下协同的效应。


其中,建投、产投定位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分别对口合肥提出的“顶天立地”大项目投资,以及科技创新孵化培育项目投资;兴泰控股谋划作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进行战略资本运作。


聚焦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产业链上下游集聚,是合肥建投与合肥产投重点关注的领域,同时也是作为国资品牌的重要使命。


2016年,合肥产投与兆易创合作启动总投资1500亿元的长鑫存储内存芯片自主制造项目,为国家在该领域打开全新局面,再次树立了国资企业参与产业投资的良好示范。


这个通过国有资本“以投带引”、做好产业投资的故事也作为合肥市发挥产业基金引领带动作用,以资本投资模式推动优势产业做强的案例,被写入了“合肥模式”之中。


在新能源车产业领域,合肥始终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等重点产业开展靶向招商,加强新兴产业项目的引进。


2020年,合肥建投联手三级国资平台筹资70亿元,帮助蔚来走出“至暗时刻”;随着比亚迪、大众等龙头及配套企业先后进驻,合肥也帮助安徽省在新能源车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成为长三角又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图: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来源:决策杂志


伴随京东方、长鑫、蔚来汽车等重大项目带动,合肥逐步形成3个国家级、7个省级、10个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已于2020年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


合肥的投资也得到了丰厚回报:2007年合肥的GDP仅为1334.20亿元、全国排名56位;2021年,合肥GDP达到11412.8亿元、全国排名上升至19位,成为近十年我国主要经济强市中GDP增幅最大的城市。


截至“十三五”末,合肥国资累计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投资超1200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超4500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总投资近5000亿元。


不难看出,“合肥模式”重点是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发展,借助投资运营平台进行专业化、市场化、资本化运作的一种全新城市发展模式。

合肥国资重点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投资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从而加速整个产业的规模性发展。


这种模式中,国资虽然是出资者,但并不主导企业发展,而是积极发挥杠杆效应,吸引撬动社会资本,实现“四两拨千斤”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不过,这些只是对“合肥模式”感兴趣的投资机构分析和总结,而“合肥模式”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被关注。


“合肥模式”最难复制的地方
合肥被誉为“最牛风投城市”时,有人不服气,觉得是合肥的运气好而已。对此,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曾回应:“合肥不是‘风投’是‘产投’,不是‘赌博’是‘拼搏’。拼搏是抓今天赢明天。赌博靠的是手气,拼搏靠的是手艺。”


说白了,合肥拼的是投资前端,通过理性决策降低投资风险,尽最大可能降低项目的风险性。


合肥三大国资平台在决策前期会深入研判目标项目,重点关注和分析相关产业的发展前景、行业格局、市场规模等情况,并委托专业机构对项目财务、法务、业务等方面开展尽职调查,确定投资可行性和方向。等项目基本情况差不多摸透后,国资平台便果断投资引入高成长性项目,加速推动项目落地。


这其中的关键是,合肥不是参考以往政府与企业共建合资企业方式,而是由国资认购流动性较强的公司股权,公司拿到股权融资后在合肥落地项目。


既然是市场投资行为,那么合作机制上,即便是国资也同样签署了资本协议,明确抵押、担保、优先回购等措施。


因此,合肥国资为实现产业投资良性循环,在项目开展前即预留国资安全退出通道,当政府投资基金形成的基金份额或股权达到投资年限或约定退出条件时,通过上市、股权转让、企业回购等市场化方式安全退出,为新一轮项目投资积累资金,实现良性循环。


图:合肥产投集团大楼,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合肥模式”另一个重点是构建了国有资本退出机制,形成“引进团队-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支持新项目发展”的产业投资循环模式,最大化发挥资本培育产业的效能。


在退出通道上,合肥市政府建立“公开转让、回购、定增装入上市公司、IPO上市”等资本市场退出机制,在完成相应产业落地与保值增值既定目标之后,便会主动退出。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合肥模式”最难复制的一点。


投资早期项目,风险很大,社会资本普遍“不敢投、不愿投”。合肥市政府对此策略是“让渡收益、风险共担,风险容忍、尽职免责,市场估值、协议退出”,通过诚意+专业帮助社会资本把握投资方向,实现共赢。


项目落地运行后,合肥市政府同意企业进行市场化估值,允许股权协议退出,将国有基金按照市场化估值进入,参照协议再退出。这样不仅保证了科技创业团队通过回购获得激励,更保障自身对企业的控制权。


政府有了收益之后,再继续投入到新的产业项目循环操作,实现良性循环。


相信任何城市参考“合肥模式”时,前期的审慎与果断的投资都不会有大问题,但当项目运转起来,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后,政府能否保持战略定力,认真执行退出机制,继续保持政策连贯性,或许将是个问号。


说到底,利益面前能否像合肥市政府这样学会及时“放手”,将更多精力投入新项目的扶持,通过专业的股权退出机制,实现产业投资循环,这对每个城市都是一项考验。


合肥还有一个很多城市难以复制的优势:作为国家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以及继上海之后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合肥的科教资源十分丰富,才拥有那么多的世界级科创企业。


合肥以中国科技大学为核心,设立了7个国家级研究所,拥有30多个装备优良的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以及10多个大型技术物理实验平台,先后建成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又称东方超环,“人造小太阳”)和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等两个重大科学装置。


图: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来源:决策杂志

这种科教实力对很多城市来说,只能是望尘莫及。


客观分析,“合肥模式”可以总结为:坚定不移投科创,进退有序调结构。只是这既需前瞻性的资本眼光,更需要可贵的战略定力。


这一切源自合肥市在投资领域坚持的长期主义,不被短期利益所诱惑,恰如当下中国的缩影。


沉淀力量创新求变,运转模式与时俱进,用光阴酿酒,倒入时代的杯中,方能品味到陈酿的芬香。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
【原创】这些小县城靠什么在“抢人大战”中胜出
【原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厘清的几个重大问题【原创】90后精英致新人:如何拥有突破职场天花板的力量【原创】在党政机关,政研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原创】四海升平:平湖融沪之路上的四句诗歌【热文】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倾囊相授,如何把公文写成美文?【热文】这一次,苏州反超深沪【热文】在鄂尔多斯,发现中国不会被卡脖子的一大产业
【热文】不出海,就出局【热文】省委书记、省长部署:安徽“首位产业”怎么做?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华略智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