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略智库夏骥采访实录,2024长三角向“新”而行



作者:夏骥 华略智库主管合伙人、首席内容官、长三角研究院院长

整理:汤然 华略智库长三角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东方卫视《中国长三角》


回首2023年,长三角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国产大型邮轮扬帆起航……新的一年里,长三角还有哪些领域值得期待?大家的生活还将会发生哪些新的改变?日前,华略智库夏骥院长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东方卫视《中国长三角》的节目录制,就上述问题与在场嘉宾和主持人进行了探讨和互动,一起来看!全文7963字,阅读约20分钟


2024年1月7日,新年伊始,东方卫视《中国长三角》节目,围绕长三角未来新的“万亿之城”、科创产业发展新趋势、社会民生领域新变化等话题,邀请华略智库主管合伙人、首席内容官、长三角研究院院长夏骥,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宏民,华东师范大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基地教授、国土开发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滕堂伟两位专家学者一道,同主持人何婕进行探讨。以下为访谈实录。


何婕:大家好,欢迎走进本周的《中国长三角》。打好开年“第一仗”,跑好全年“第一棒”。新年伊始,长三角多地重大项目纷纷开工签约,新赛道、新产业、新技术,一股向“新”而行的力量也是扑面而至。

背景报道:今年第一个工作日,上海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集中动工。在上海黄浦区,一个位于中心城区核心地段的“中央科创区”建设正式拉开序幕。规划中的“中央科创区”位于世博浦西园区,总面积约192公顷,集聚数字科技、生命健康等核心产业,以及加速创新技术突破和应用转化融合。(黄浦科创集团董事长 梁国):“希望集聚全球最顶级的此类的企业和机构、科学家和团队,聚焦顶级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图:浦西世博园区,来源:上海发布


背景报道:苏浙皖也在行动。1月2日,浙江温州、衢州等地召开新年第一会,围绕智能制造、科技创新、人才建设等作出重要部署。江苏也召开了全省重大项目建设启动会议,会上宣布,今年江苏将重点实施450个重大项目,其中制造业、科技创新平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均出现不同幅度增长。安徽同样拉出“满弓”,开工项目不仅数量多,成色也十足。新一年里,全省计划聚焦十大新兴产业项目,总投资超过2476亿元,其中合肥在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投资比例超过八成。新年新气象,实干正当时,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图景正在长三角徐徐展开。

何婕:2024新年开始,长三角就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在总书记的新年贺词当中“点名”了C919大飞机、国产大型邮轮等等,这些“上天入海”的重大工程都来自长三角,新的一年还有哪些领域值得期待?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的生活还将会发生哪些改变?有哪些值得我们去猜想和畅想?

今天演播室请到了三位“竞猜”嘉宾,他们分别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宏民,华东师范大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基地教授、国土开发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滕堂伟,华略智库长三角研究院院长夏骥。今天的讨论开始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报道。

背景报道:临近岁末时,常州举行市委全会,提出“万亿之城再出发”,表明常州跻身全国第25座“万亿之城”几无悬念。在常州的晋级之路上,新能源产业“居功至伟”,目前,常州新能源产业集聚度位列全国前三,投资热度位列全国第一。不过,在长三角这片活力四射的土地上,“万亿”已不罕见。

图:常州,来源:常州发布


算上常州,如今长三角已经拥有9座“万亿之城”,在其身后,还有一批地级市正在奋力追赶。比如公认的苏北地区第一大经济城市徐州,坐拥淮海地区,又是我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发展潜力巨大。向万亿之城进发的同时,长三角的头部城市还在向更高的目标冲刺,比如杭州、南京、宁波等地已将GDP目标调高到“两万亿”大关。

何婕:“万亿城市”是区域发展综合实力的体现,今天的第一个猜想,下一个“万亿之城”到底是谁?常州看来是稳了,那在常州之后,紧随其后的会是哪个城市,或者哪一批城市?

陈宏民:我们从2023年GDP来看,江苏的徐州、浙江的温州,都应该在8000到9000亿元之间,所以它们未来可能一两年之间也能进入“万亿俱乐部”。

何婕:在徐州、温州之后,还有哪些城市紧随其后呢?

夏骥:比如说像绍兴、盐城,这些地区的实力现在都在7000到8000亿的区间。

何婕:差距也不远。

夏骥:对的。

何婕:“万亿之城”是看整个城市的综合实力,那这些城市的产业上有什么特征?

陈宏民:比如从常州来看,常州原先是我们常讲的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过去的大概十来年间,常州的转型还是比较明显的,尤其常州抓住了新能源产业,从新能源技术到装备到汽车,进入万亿的城市实际上还是要看它的产业结构,看它新旧动能转换的力度和速度。

何婕:滕教授有没有观察过徐州或者是温州,它们的经济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滕堂伟:对于徐州,它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强市,它的优势我觉得是一直在持续累积强化。第一个首位产业就是机械工程这一块,徐工是一个“大国重器”,或者说肩负着国家的战略使命,围绕这一点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所以带动了相关的产业配套发展,这个基础上带动一些新兴的产业发展,这些新兴的产业有一些是属于我们讲的战略新兴产业,那么这样新旧的结合,然后使得传统产业也能升级,那么新的产业就能发展起来。

何婕:我们再解剖一下温州,温州大家都很熟悉,比如说它的外贸很强,或者它的民营经济很强,那么当它要迈进“万亿之城”的时候,它还有什么产业结构上的优势?

图:温州,来源:温州发布


夏骥:过去温州可能更多地聚焦于轻工业,像做皮鞋、做打火机,但是现在随着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方面这些传统产业仍然是有它们现有的一些市场,包括这一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来,我们对于很多传统的产业要“先立后破”,所以很多传统产业随着技术的演进,它们是仍然有强劲活力的。

另外一个就是围绕一些高端的服务业,比如说我们都知道温州很早就是来做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那么它在民间金融方面的活力是比较强的,所以它现在是“两条腿”走路,同向在发力,所以也能够形成自己的产业特色。

何婕:我们长三角区其实“万亿城市”不止这些了,当有这些城市的时候,它们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的是什么作用?

滕堂伟:从这个空间角度来看的话,那实际上我觉得“万亿俱乐部”越来越多,形成一个“增长极集群”,比如讲常州进入“万亿俱乐部”,整个苏锡常的能级就不一样了,那再往南延伸的话,就可以衔接嘉兴,然后上海再到南通,形成这样一个增长三角,我觉得是可以称之为长三角的一个“钻石增长极”。再小一点的话,就是苏锡常再连通南通,这样的话就可以苏锡常通,形成一个跨江的增长“黄金三角”,那这样的话整个对我们区域的带动效应,或者说辐射带动效应那就非常强大。

夏骥:没错,我们会发现“万亿俱乐部城市”都是当地都市圈当中的核心城市,或者说是重要的成员城市。像苏锡常,它们自己也是一个都市圈,像徐州,包括像温州,它本身的话也是在徐州都市圈和温州都市区的核心城市,其实这个趋势就非常明显了,就是形成以中心城市带动的都市圈,然后大家形成这样的一个集群,成为长三角一个重要的支撑,共同代表国家来参与全球竞争。

何婕:我们刚刚在讨论长三角的“万亿城市”,通过这些城市体量,我们来看整个区域的经济活力,那就像大家在分析,经济活力是来自于我们的产业结构不断地在新旧动能的转换,而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引擎就是科创,这是大家这些年来的一个共识,所以我们接下来,继续再来看段报道,继续展开我们对未来的“猜想”。

现场报道:近日,由中科大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联合开发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再次刷新光量子信息的技术水平和“量子计算优越性”的世界纪录。量子科技是数字经济时代制胜未来的重要力量,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性地位。

(安徽科技厅厅长 罗平):“量子产业是处于孕育孵化阶段的具有高成长性、战略性和先导性的未来产业”。在形似鹦鹉螺的上海光源“梦之线”实验室里,科学家正在利用同步辐射光探测一件单晶样品,而这束光是解决物理、材料、能源、生命与健康等诸多领域的重大基础科学前沿问题的“敲门砖”。前沿科技要原始创新,也要产业落地,只有让创新成果从“实验室”来到“生产线”,转化为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才能实现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飞跃。


元旦前,由苏州一家公司研发的国内首款可跳跃的开源鸿蒙人形机器人“夸父”正式亮相,作为大尺寸高动态人形机器人,“夸父”重量约45公斤,全身自由度26个,其步速最高可达每小时4.6公里,快速连续跳跃高度超过20厘米。在上海,人形机器人今年有望率先实现量产交付。


何婕:刚才我们也看了报道,包括一开篇的时候,我们也提到了总书记的新年贺词当中,您看就“点名”了C919大型商用飞机,包括还有我们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等等,这个都是高端产业,包括产业集群的一个集大成者,所以也想听一下三位的畅想,大家也都特别注意到了,叫人形机器人,它会以什么样的速度来到我们面前?

陈宏民:那么人形机器人这一块不仅是万亿(级),可能10万亿这样的场景,不仅帮你做家务,它甚至还可以在精神上陪你聊天,所以这块的想象空间实际上是很大的。

何婕:人形机器人恐怕来到我们身边还要过很久是吗?您觉得还有多少年?

陈宏民:它的底层的格局现在也还在统一,是不是有一个基准的底层的格局,然后你不能说烧菜的一个机器人,打扫卫生又是一个机器人,家里全都是机器人,你还得有一个储藏室放很多机器人。那么它是不是可以替换,我们现在讲的就是说能不能换个机械手臂,但是它的底层的操作系统是同一个,给它换一个系统,然后换一个终端设备,它就可以做菜了,再换一个它就可以打扫卫生了,这些问题,例如标准化、兼容性的问题解决了,那它的发展空间会很大,10年里面一定会在一些应用场景会见到。

何婕:刚才我们报道当中也说到了,比如说量子科技,它对于产业来说,突破意味着什么?

夏骥:现在大家都很关注的一个是量子计算,因为量子计算它会比传统的计算效率大幅提升,那可能传统计算机需要100年来破解的密码,量子计算可能1秒钟就能够破解出来了,所以它的运算的能力会大幅提升。我们都知道在数字经济时代,算力就是生产力,有了量子计算以后,可能就会颠覆我们的很多现有的一些生产生活的模式,大幅提升我们的生产效率和生活品质,甚至是颠覆我们原有的一些生活方式。

滕堂伟:量子技术也好,或者其他的先进的光子技术等等,实际上能真正做到大规模的应用,一方面对于我们的生产,或者说整体来讲,对整个社会生产效率的提升,但是反过来看,对于我们这个社会大众来讲,可能也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或者说它在这样一个足够先进的生产力转化面前,我们有一个适应的问题,我想这个可能是也是带有挑战性的。

何婕:下一个可能会被大家广泛关注的产业集群是什么?或者带有极强的科创性的是什么?


陈宏民:生物医药。整个长三角来看,我们的医疗资源是很丰富的,研发能力很强,而且制造的潜力也非常巨大,是会有一个飞速地发展。

何婕:您说的生物医药,比如说是具体的某一种的药品,还是说生物医药的这种研发的整个集群?

陈宏民:整个的产业我们有很多的重大的科学装置,现在也在积极地推,让这些科学装置能够用于新药的研发,包括一些技术,人工智能的技术怎么用于新药的研发,因为我们现在整个的创新药在全球范围内,美国是第一梯队,我们是第二梯队里面的“领头羊”,所以这个还是有很大的一个突破空间和想象空间。

何婕:那所有的发展其实最后都要落实到老百姓的这种获得感,所以在我们关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生活这个层面,在民生这个层面,老百姓的那种获得感。前段时间大家可能已经发现了,上海和嘉兴两地就已经实现了交通二维码的互联互通,所以这样的一种互联互通又会带来怎样的畅想、怎样的“猜想”?我们稍后看完报道之后也继续来讨论。

现场报道:从今年1月1日开始,上海市民可以使用“公共交通乘车码”乘坐在嘉兴市本级范围内的180余条公交。同样,嘉兴市民也可以通过“嘉通行App”使用“嘉兴公共交通乘车码”,在上海市域范围内的所有地面公交1500余条线路直接扫码使用。目前升级工作仍在持续,嘉兴下属各市的改造也在加快推进,争取尽快实现嘉兴市全域的互联互通。支持上海交通卡、支付宝、微信等用户使用。


“一码通行”只是长三角民生福祉的一个缩影。现如今,长三角41座城市的1.5万多家医疗机构均已实现了跨省直接结算,示范区还推进首批试点“信用跨区域”的医疗场景,居民在试点医院凭借自己的授信额度就可以“先诊治后缴费”,对2.37亿长三角居民而言一体化发展最为直接的体验是生活的“同城化”和“品质化”,遍及交通、医疗、养老等各个公共服务领域。

何婕:刚才我们说到交通二维码,上海嘉兴已经可以互刷了,前段时间三省一市的交通管理部门共同签署了“一码通行合作备忘录”,所以夏院长您觉得什么时候一个码可以刷遍长三角?

夏骥:我觉得这个从技术上来说难度不是特别大,有可能会在未来的三五年的时间之内。

陈宏民:它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不会在某一天全部可以刷了,但是先连接一个城市可能比较快,比如说两三年里把一些主要的城市连接起来,它需要有个一体化的管理,如果各地的这个管理的模式,收费的方式,或者对各自市民的补贴方法不一样等等,会带来一些问题。

比如我们上海现在在建的东方枢纽,东方枢纽跟虹桥枢纽未来最大的区别在于,东方枢纽未来的管理是一体化管理,上海跟铁路总公司,我们成立了一个合资企业来统一管。而虹桥枢纽它就是航空归航空,铁路归铁路,然后还有地方轨道交通,之间的衔接就会遇到很多问题,所以要“一码通行”技术上现在是非常简单,关键就是管理上的统一。

何婕:我刚刚正想讲,我们说一体化这五年多的时间里面,我们不光是在交通一体化上感觉到了成果,包括异地结婚登记,刚刚说的异地医保结算、异地入学等等,还是有很多的尝试和探索。但未来我们再畅想一下,就长三角一体化带来这种同城化的感觉,它应该会包括哪些内容,是一种怎样的同城化?

夏骥:我觉得可能主要的方向还是围绕我们都市圈内部的同城化。比方说像沪苏的同城化,每年都会发布的这个长三角通勤报告,我们就能够看到沪苏之间通勤的人流,是占到整个上海对外通勤人流的80%以上。

图:上海苏州之间往返列车,来源:苏州发布


何婕:这个是很大的比例。

夏骥:我们能够看到这个就非常的密切了。而且也有数据显示,现在上海和昆山之间每天往来的人流就要达到40万人次左右,这个其实已经是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体量了。另外像南京都市圈之间,像它跟马鞍山,这个是跨省的之间的联系也非常密切,包括像杭州都市圈。最终大家就是感觉到不是有出城市的概念,形成在同一个城市当中无感的这种感觉。

何婕:一个城市里可能有些教育资源不一样,所以比如说如果真的教育医疗全部要实现同城化,是不是这个路很长,等待的时间要很久?

陈宏民:我以前一直讲一个观点,叫兼容前提下的差异化,就是同城化不是同质化,不能都做成一样,我们现在有时候,有的地方可能还不够,我们要进一步强调它的同城化效应,然后要快捷便利。有的地方太一样,比如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民俗,实际上让我们更希望它是不一样的。现在《繁花》热起来了,大家人都想看上海人到底什么样,实际上上海人跟苏州人,苏州人跟杭州人,这个文化要有差异。

滕堂伟:所谓同城化就是各样所长,实现共同发展。比如讲我在不同的城市生活,城市品质,我得感觉到无差别,到另一个城市非常便利,没有障碍,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何婕:已经是很好的同城化状态,也是我们可以追求的目标。没错,我们一直说这个长三角一体化,它还要往深入发展,往高质量发展,我们稍后再看一段报道,继续大家的“猜想”。

现场报道: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长三角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共同体”一词多次出现,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不是简单的“1+1+1+1=4”,而是要下好“一盘棋”、打造“一条链”、算好“一笔账”。“一盘棋”是规划发展棋。

去年年初,首部经国务院批准的跨行政区国土空间规划落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这份规划突破了以往地方行政边界的束缚。“一条链”是产业链,也是创新链。在长三角的“造车版图”中,由上海提供芯片、软件等组成汽车大脑,江苏提供动力电池,浙江提供一体化压铸机,安徽整车组装,一家汽车整车厂可以在长三角4小时的车程内就能解决所有配套零部件供应。


“一笔账”是利益分享机制,不久前,沪苏浙三地人大部门就各地的“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公开征求意见,各地草案中明确表示支持示范区建立健全跨区域投入共担、利益共享的财税分享机制和水乡客厅区域共同账管理机制,探索财政资金的跨区域统筹使用。

何婕:长三角不是个体,有那么多的区域,那么多的产业,到底怎么来协同?所以我想问一下夏院长,在您的畅想、“猜想”当中,最突出的产业链是哪些链?

夏骥:那肯定是汽车。

何婕:新能源汽车。

夏骥:对,新能源汽车,包括像我们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这些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可以形成成链成群成势的产业的领域。围绕一些未来的产业,比如说未来空间产业,围绕深空、深海,现在比如说像商业航天、商业的卫星发射,这个其实就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长三角多地都在围绕这块开展协作,有做卫星终端的,有做火箭设备的,还有专业的民用的发射场,这些都是很有可能在未来能够形成聚群成链的新领域。


何婕:在未来的畅想当中,长三角的产业链也好,创新链也好,它能不能强韧到就算外部可能还会有挑战,可能还会有不知名的危机,依然很强韧,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吗?

陈宏民:现在我们整个产业链建设,除了它的优化以外,它还要保证它的韧性,当然韧性是以效率为代价,我们现在政府努力服务这些企业,也希望给企业更好的营商环境,让它不要受到太多的冲击,那么这样它就可以在一定的韧性的情况下,去追求它的优化。

何婕:我们刚才说的三个“一”里头还有一个叫“一笔账”,也就是利益分享机制,未来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要深入地发展,更高阶地发展,我们这个“一笔账”怎么来突破?

滕堂伟:“一笔账”我想,现在因为我们目前采取跨省的这样一种财税,或者说利益分享分成的话,有几种模式,那这里边这种模式都是一对一的谈判,所以它不具备统一规则性。换另外一个思路,对于这个新型产业来讲,我们在某些领域可以选择一些从社会投入基金,到政府的这样一个投入,探索一个新型的长三角共享型的基金。

比如讲一个地方的建科学中心也好,或者一个大的项目设施建设了也好,或者说一些重要的线路开通了也好,它周围的溢价产生一些收益,我可以把它放在一起,这不是一个地方产生的,而是长三角一体化来带来的,放在这样一个盘子里大家来共享,所以不是说在分存量,而在增量里边去解决这个问题。

何婕:我觉得滕教授提供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思路,您看我们不管是说“一盘棋”“一条链”还是“一笔账”,归根到底我们就是要实现区域发展共同体,长三角要实现真正的区域发展共同体,您觉得大概还需要多长时间?

陈宏民:真正的“区域发展共同体”,它是“永远在路上”的,一层一层地往前走。

何婕:而且到了一个新阶段,我们可能会提出新目标。

陈宏民:我觉得中央对长三角最大的期望就是通过一体化进程,能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中国其他的地方做出示范和表率。所以并不是说我们自己有多强的经济实力就够了,我们更多是做示范、做引领、做辐射。

滕堂伟:我想补充一点,“区域发展共同体”有很多的理解,肯定有很多的维度。在现阶段,我特别关注的就是教育、科技和人才再加产业,这样四位一体的问题。我举个简单例子,国外很多落后地区的发展,可以靠外部的创新,吸收外部的几个高校来针对我这个地方所需要的技术,来建一个联合的研究院。我们现在中国或者长三角内部盛行的办法、流行的办法还是一个科研机构单独地到一个地方去建一个研究院或者研究中心,它们相互之间的协作是没有的,或者说集体来做是没有的。我想这是和共同体有关系的,人才培养也是如此,人才的使用也是如此。

何婕:总书记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非常明确的提过,他说要“下大功夫,更靠长功夫”,所以我们要久久为功,也要时不我待。在新年里所有人一起努力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条路,步伐越走越实、越走越深。也再次感谢三位提供你们的观点,谢谢。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面对未来产业大风口,国家高新区该如何选择?
【原创】华略智库夏骥:交通促交融 从交通一体化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原创】年轻人因何更偏爱杭州,道出“抢人大战”何以胜【原创】率先入局、把握先机:寻找2024年值得关注的未来产业【原创】《古镇旅游,敢问破冰之路》之六:西塘顾姐,在应变中点亮人间烟火【热文】“大笔杆子”部长潘岳最新文章,厚重大气,底蕴十足,不可不读!【热文】新任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我们如何做好招商和产业?【热文】毛泽东,如何熬过人生至暗时刻?【热文】董宇辉演讲:一个人的定力,决定他最终能走多远【热文】“泼天的富贵”,这次轮到了哈尔滨?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华略智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