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下一个五年:聚焦四“新”,深耕一体化
作者:夏骥 主管合伙人、首席内容官、长三角研究院院长
来源:澎湃新闻
6月5日至6日,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浙江温州举行。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开局之年的重要会议,三省一市主要领导明确了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重大事项,也发布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从此次会议来看,下阶段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聚焦四个“新”。
——培育新质生产力。三省一市都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率先探路、勇挑大梁。
一是将协同推进科技自立自强。长三角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拥有7家国家实验室、超过10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一大批高校科研院所和众多创新型企业,最有条件跨区域、跨部门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比如上海提出要携手苏浙皖加强跨学科交叉基础研究,江苏提出要跨区域、跨部门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攻关,浙江提出要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安徽提出要推动战略科技力量跨区域强强联合。
同时,此次会议还发布了首批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量子通信、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由高新技术企业、高端制造企业、科创实验室、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协同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二是将协同发展创新产业。此次会议成立了长三角储能及安全产业链联盟、绿色低碳产业链联盟、汽车后市场产销合作产业链联盟、新能源产业链联盟、MEMS与传感器产业创新联盟,截至目前长三角已有19个产业链联盟。在此基础上,上海提出要推动先导产业培育壮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未来产业萌发成长,江苏提出要着眼产业的未来和未来的产业、推进产业分工协作,浙江提出要锚定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目标,安徽提出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图片来源:新闻联播
三是将协同推进融合创新。三省一市都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集群打造、创新生态营造。同期发布的《2024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也表明,长三角内部的技术交易日益活跃,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等沿线城市之间,以及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等产业之间的专利转移增长显著。
——构建新发展格局。三省一市都将加快打造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的强大引擎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作为重要工作,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
一是将协同深化对内开放。长三角“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中,其中之一就是打造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长三角将围绕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数据等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成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尽其流的区域发展共同体。特别是此次会议发布了2024年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事项目清单,内容涵盖省际交通出行、医保跨省结算提质扩面、养老服务一体化、长三角文旅品牌共建、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全域实施等,这也是长三角三省一市首次联合发布实事项目清单,进一步丰富了一体化发展的内容、深化了一体化发展的内涵。
二是将协同扩大对外开放。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也将携手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上海提出要携手苏浙皖加强改革经验互学互鉴和复制推广,江苏提出要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配合,浙江提出要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安徽提出要率先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此次会议还成立了长三角“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会,推动长三角联动开展贸易、投资、商事法律和经济技术合作等中外交流活动。
三是将协同推进双向开放。三省一市将加快建设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协同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持续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来深化对内开放,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上海提出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江苏提出要扛好“服务上海、联动浙皖”责任,浙江提出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安徽提出要主动服务和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
——优化新空间体系。三省一市在谋划长三角新的空间体系方面达成了诸多共识。
一是将协同优化上海大都市圈空间体系。此次会议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就是上海大都市圈的扩容。根据2022年发布的《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上海大都市圈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浙江的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的“1+8”城市,总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2023年GDP约13.89万亿元,这也是1982年设立的“上海经济区”的大致范围。
此次会议上,一项重要议题是加快编制《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这也将是全国首个跨省域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根据新的《规划》,上海大都市圈将在“1+8”城市的基础上,吸纳江苏的泰州、盐城、浙江的杭州、绍兴以及安徽的宣城,扩容为“1+13”城市,总面积达11.4万平方公里、2023年GDP约18.28万亿元,构建“一核四翼、三层三网三底色、多心多廊多链结”的总体空间格局。在国内其他都市圈普遍“缩水”的背景下,上海大都市圈的逆势扩容,更加彰显了大上海的龙头引领和长三角的深度融合。
二是将协同优化生态空间体系。长三角是“两山理论”的首提地和实践地,三省一市将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先行区”使命任务,合力保护重要生态空间和生态系统。事实上,长三角在推进跨流域生态补偿、碳票交易、绿色金融等领域已经探索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下一步将共同加强节能减排降碳区域政策协同,进一步丰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近期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名单》,浙江省丽水市、湖州市和安徽省黄山市都位列其中。
三是将协同优化人文空间体系。此次会议提出要聚焦率先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守正创新中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长三角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孕育并保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不同时期的文明相互交融,形成了共同的文化价值。刚刚公布的“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安徽省郎溪县磨盘山遗址榜上有名,在这里发现了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至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连续文化堆积。长三角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共同向世界讲好中华故事。
——完善新体制机制。三省一市面对长三角一体化进入深水区的实际,共同谋划完善新的体制机制。
一是将协同完善顶层设计。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这是继《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之后,又一份指导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磅文件。在此基础上,此次会议又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将顶层设计与底层逻辑相贯通,从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突破,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将完善执行机制。自2008年起,长三角逐步形成了“上下联动、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各负其责”的区域合作机制,其决策层为“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负责审议、决定和决策长三角区域发展的重大事项,会议每年召开一次;协调层即由三省一市常务副省(市)长牵头的“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负责协调推进主要领导座谈会部署的区域合作重点难点事项;执行层包括三省一市各自的联席会议办公室、15个专题合作组以及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负责各省市、各专题领域战略决策研究谋划,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推进落实、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等。此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强化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职能建设的实施方案》,将进一步强化执行层的落实力度。
三是将完善操作机制。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特别是都市圈同城化的深入,城际铁路和市域铁路建设加速推进,只有通过优化管理制度,才能够真正实现轨道交通“一张网”,充分体现跨域通勤的便利性。前不久,被称为“湾区大号地铁”的四条城际铁路贯通运营,形成一条全长258公里,横跨肇庆、佛山、广州、东莞、惠州5座城市的交通大动脉,并由广州地铁集团建设和运营,加速形成大湾区轨道交通新格局。此次会议签署了关于组建长三角轨道交通运营公司合作框架协议,将推动长三角地区跨省城际、市域铁路运营一体化,也标志着长三角在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加快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方面按下“快进键”。
﹀
﹀
﹀
*商务合作/转载:添加官方微信号HUALUEZK,或拨打电话021-68881689
*投稿邮箱:fengyy@hualue.com*简历投递:diana_jianli@hualue.com